首页 公文范文 当代艺术与现代艺术

当代艺术与现代艺术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3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当代艺术与现代艺术,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当代艺术与现代艺术

篇1

B.吸引人眼球,做法多种多样,形式和媒介、手段很丰富,各种媒介综合起来,比如音效,光线,气味,等,各种手段和渠道也轮番上演。

C.能与当下发生交流,与大众互动,作品是由作者和受众共同完成的,体现了合作、互动、参与的灵活性和作者的消隐性,它是一种参与和游戏,是大众化的、非精英式的。

D.具有实验性、探索性、挑战性

当代艺术转向

所有的这些造就了当代艺术气候,它是充满活力,涵盖巨大想象力的,又是很有锋芒的,它在现实生活中,不是缺席的,而是有很强大的声音的,具有影响力、渲染力,它对生活的融入也更明显了,它引导人们去思考生活,去质疑生命,去挑战权威。

当代做艺术它关注的重点不是审美,它谈论的重点也不是审美,而是在更大的范围内,谈论、评价,甚至影响人们的思维,解构人们既有的理解,对许多的概念,事件,现状做回应和挖掘。

三 西方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

1.现代艺术把各种可能的元素、主题重构或者掏空,是对西方传统艺术的一个大革新,它也暗含预示了西方现当代艺术强大的冲击、爆破力度。它的局限性是它的一味排它性、精英化,拒斥低俗的艺术,它的极端是用形式建构了一个绝对的金字塔。

2.在我们这个传播媒介高度普及、信息交流频繁、人心极度膨胀的时代,艺术的形式和内容、方法,都相应的发生变化。当代艺术在探讨社会,生命,把触角伸到各个角落的时候,在与各种问题做游戏,它破中有立。

3.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是有交集的,不那么容易划清界限,当代艺术包含有更大的可能性,对社会的现状也更敏感了。那么西方当代艺术的去向在哪里呢?这是个艺术家共同应该寻找答案的问题,这也关乎艺术可能存在的方式、价值以及其分量多少的问题。

四 西方和东方

1.西方在探讨问题上,有些作品它截取的点子很小,但这样它能真正触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把事情做细、做绝、做透。

中国的禅宗也经常由生活中的小事来发现智慧,有很大的启迪性。但是中国的先人似乎已经把什么都看透了,学会了,然而现今的人就像是突然断奶的婴儿,不知如何乞食一般。智慧太大,着眼于小,它该以何种启迪方式被提起是一个问题。

人们遇到的现实问题时,既有的解决方法似乎太有单一的指向性了,它指向很高的玄思,或是很小的生活评教,这对于更实际的解决问题和发散思路,没有很好的切入口。

2.这或许就关乎怎么做艺术和怎么看待艺术这个问题了。

一种智慧,一种文化、信仰,它本身可以是一种艺术,就像中国有那么多智慧的书籍和言语,但是,不管我们是重新去解读这些文化、思想,还是让它们对现今产生影响,这都是需要我们把这些资源真正地利用起来。

3.现在在中国社会,可以看到一拨拨人开始重新提倡传统文化,在街头或司机闲暇时看到它们看中国古籍也是逐渐普遍了的事情,并且人们也确实发现,它有很大的影响力。现在也有许多企业文化都把中国传统思想纳入进去,这种思想它在中国的被接受性还比较好。但是,在这里面,很多人的自主性并不强,它是被智者启发了,但是启发到什么程度,有什么样的力度,还有这种启发本身它有没有偏狭,它还有没有别的方向可走?

五 破和立,思考和谈论

西方这种谈论问题的方式,中国是可以借鉴的,只是以艺术这个名义来做各种事情的人太多了,奔着这个名头去的人也不少,这个出发点本身是很局限的。

中国人是不自觉的,它们也许离现实的社会太远了。如果贫穷,那么就甘于贫穷,如果有人领导我,那就被领导吧,这不是一种自我调节的艺术,而是一种没有自我评判标准,没有自我评价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表现。

中国人经常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处于一种没有思考的状态,中国的教育有一种扼杀和奴化的成分在里面。

篇2

后现代主义是信息社会的产物,是20世纪后半期西方社会广为流行的哲学、文化思潮,其影响现已遍布哲学、社会学、美学、艺术、宗教等多领域。70年代以来,后现代文化因素对教育的影响已经出现,以至在西方教育哲学领域内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本文探讨了后现代思维及当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关系及对策,希望以此能为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后现代主义表现为一种思维方式。从目前来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极具复杂性的思潮。在后现代主义的大旗下,聚集了众多的思想派别,如新解释学、解构主义、西方、女权主义哲学等。这些思想派别彼此间差别很大,但是却具有一种共同性,追求一种新的“后现代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代表着后现代众多思想派别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视角。其特征有三个方面:反思现代性、多元化思维和否定性思维。

1.反思现代性。在思维的内容方面,后现代主义有三点表现:一是反理性。后现代主义既反对科学理性,又反对终极性的价值理性。他们批判科学理性的权威,批判追求终极真理的哲学观,他们从人的生活和经验永远是个别的、杂乱的、不协调的观念出发,倡导一种非统一的、个别性的价值认识。二是反中心性、反同一性、反整体性。这是解构主义提出的要求,解构主义的目标就是拆除具有中心指涉结构的整体性、同一性,而把差异性、边缘性原则作为判断一切事物价值的根据。三是反确定性。反对传统哲学认识论追求惟一的真理性结论,重视认识者和解释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强调人的认识成果的多维性和动态性。

2.多元化思维。在思维的方法方面,后现代主义肯定了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肯定了人在认识万事万物时差异性的一面。梅罗·庞蒂指出,没有人能同时看到立方体的六个面。也就是说,随着时空的变化和认识者的改变,人类认识的结果是不同的。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人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只能是多样的和歧义的,人应该从多视角出发认识和理解世界。

3.否定性思维。在思维的性质方面,后现代主义着重于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否定,体现出否定性思维的倾向。它的否定性并不等同于虚无主义,实际上,后现代主义者们是过于专注于批判和反思而疏于建立。特别是在后现代主义传人美国以后产生了分化,形成了具有破坏性向度的后现代主义者和具有建设性向度的后现代主义者。其中,具有建设性向度的一派强调了对现代性的继承性。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通过现有知识的认同来实现的,一句含有真理要素的话,要通过共识法则才能被接受,长期在共识法则下培养起来的观念是顺其自然地接受了它的合法性。然而近代科学的突飞猛进,使人们衍生出种种怀疑来,这是铸成后现代思维的主要原因之一。后现代思维在文化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单一的知识形态被多元化、相互平行的、相互竞争的知识范式下所取代,它体现了人类进人后工业社会时理性与非理性的冲突,是经济技术与文化对立的一种体现。如果我们把传统的思想或思想中的某种部分形态作为合法的话,那么作为后现代意识下所产生新的思想观念就成为一种闯人者,旧文化与新文化之间的冲突是难免的。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在社会、文化与教育的发展方面需要更多的选择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后现代思维给我们以丰富的启示,我们从事艺术设计教育的工作者,不能不正视这一现状。在这种趋势下,如何适应时代的需求,使艺术设计教育更具有前瞻性,是我们需要深思的。通过上面的概略分析,我们是否可以整理出下面这样的思路:

1.实施艺术设计多渠道、多层次、渗透性教育,加大共同性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设计、装置设计等,在艺术设计这个大概念下、大范畴里,它们之间的总体共同性,远远大于个体差异性。从理论上讲,它们之间的个体差异性,更多的体现在它们各自的不同工艺上,而这又是它们各自学科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所以,加大共同性课程的设置,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培养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所必须的。这种加大,不但要有广度,而必须要有相当的深度,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校受到更加完整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同时也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这表现了明显的市场取向意识。

思想是人的精神和智慧的一种系统体现,个人思想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前人思想的理解和继承以及个人经验基础上的。因此,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更多地艺术思想,即更加广泛和多元化的艺术思想,使学生有机会根据自己的特点有选择地接近各种思想体系的精华,最终实现个人化的人格和身份。在艺术设计学院中可以开设一些能够代表各种思想体系的哲学、理论以及文艺批评课,以开拓学生的艺术思维空间,同时引导学生自由争论。

2.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开发学生艺术创造潜能。人的精神世界是通过人的性格、个性、人格三方面体现出来的。个性是指人在大千世界中独一无二的“我”,这个“我”和我的性格以及我的修养形成了我的人格。允许学生有自己个人的生活方式,并引导学生如何把自己的个人生活方式细腻化、个性化,并最终达到形成自己的生活文化,丰富主流文化下的个性文化。对各种文化的体验以及对个人生活的修炼是学生形成和发展创意思维的两个主要元素。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历来都是追求个性的流露和发挥,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个性化的艺术才能,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引导的方式。老师首先应观察学生的个性表现和长处所在,并引导他们去进一步发掘这方面的潜力,以学生能寻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力为最终目的。因为艺术作品最终是设计师人格的体现,这种体现人格的创意多少流露出设计师的一些创作态度。后现代的设计师十分注重对人的个性和艺术作品的人格化的定义。

篇3

一.由概念的界定引发的思考

艺术,现代艺术,现代主义艺术,当代艺术,后现代艺术,现代艺术之后......这些无数关于艺术的词已然被规约也正在被使用。如果细心地思考这些词语本身,除了限定性规约和艺术史方法论角度的区分之外,值得警惕的是这显示出的历时性的逻各斯惯性,也顺带显露出由定义引发的关于语言学意义上的文字本身的特性(所指和能指在共约范围内的滑动)。

为什么会有定义本身?它们是如何被界定的?为什么会被如此界定?难倒仅仅只是为了方便语言的指向和规定?拿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来说,二者之间的区分是如何显现的?因为逻辑吗?那么,这些逻辑来自何处?是来自个我习得的知识背景之下的理性判断吗?而这些知识背景的形状本身是如何形成的?个我的判断又如何被更大群体所接受,是因为共识?共谋?亦或权力使然?

二.戴着脚镣的舞者――形而下与形而上空间中的苦行者们

按照关于杜尚的解读,尽管他本人并不能算当代艺术家,但当代艺术的诸多观念的来源是跟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对应那个时期的艺术发展面貌,在“否定之否定”逻各斯脉络下形式主义蓬勃发展,可惜好景不长,至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之后形式主义的终结钟声被敲响了。而作为“后现代艺术之父”的杜尚就在这期间悄悄开启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这个盒子的打开是用这样一种方式实施的:抛弃、鄙视和揶揄那自以为是的,自以为了不起的艺术和艺术家本人名头的光晕,转而去寻求艺术能带给人的最美好的感受本身――自由跟自在。但是结局如谶言一般吊诡,正应了爱因斯坦的那句话:“作为我蔑视权威的惩罚,最后我自己也变成了权威”。(尽管杜尚自己对自己完全不以为然。)杜尚开启了观念的潘多拉之盒,启蒙了众多艺术家对于艺术的认识,于是我们能看到接下来西方艺术的发展便一发不可收拾,特别是承袭了这种反叛气质,呈现出此起彼伏的涌动潮流。如果说当代艺术是以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波普艺术的粉墨登场为标志,那么也是基于一种桀骜不驯的反叛精神和观念域度上的更新。

杜尚只需要一位,而作为当下的一名艺术家,现在是否会愈发地感觉到形而上层面与形而下层面的可恶的不可比性呢?当内心已然超脱和破灭了对于所谓“艺术”的执迷和妄念之后,却还是不得不在一个充斥着非自由的现实之网中行走;面对着顿悟后澈明的心,身体依然还在现时的时空中“渐修”。也许有人要问:内心的自由和现实层面的非自由,对于洞悉这两极的人们又该如何在天地间安身立命呢?这种智慧在现实层面有多大的可取性和可操作性?看看几十年前杜尚是怎么做的吧:当他洞悉了艺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以后,他退出了艺术的圈子,不再跟它发生任何的关系。他选择了平静的生活,在日复一日的简单生活中体味生命本身,在闲暇的棋局中感受和玩味世间博弈的烽烟。所以之所以杜尚会在艺术史上书写下了如此浓重的一笔就是这种极端化的否定观念与逃逸姿态。他显然支撑起了对于艺术态度的一个极点,也许另一个极点可以拿文森特・梵高来做支撑,在他们两位之后,绝大多数艺术家只能在其间度量和找寻自己的合适位置。所以对于今天的很多艺术家来说,精神层面的恣意与现实层面的牵扯是难以逃离的宿命,如同带着脚镣的舞者。

三.关于一种对当代艺术的特征表述

经常都能听到很多理论家这样对西方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特点的归纳:对于现代艺术的演变过程是以形式主义的不断发展变衍直至形式趋于枯竭而终结,而对于现代艺术之后的当代艺术则用“观念性”来凸显其意义。但是,如果简单地说当代艺术就以“观念性”为指标,那么人们不禁要问:在现代艺术的发展中是不是就缺失了带有观念性的作品?难道现代艺术作品本身就不具备一定的观念性吗?或者,所谓现代艺术的发展谱系本身是不是就是按照一种形式主义的发展逻辑来进行有意的构建?对于一件作品来说必须依据一定的显现方式来予以呈现,而显现本身必须依附一定的形而下因素,也还要通过一定的媒介去传达。否则这种观念只可能是个人的内心活动,跟所谓的艺术发生不了关系。观念和形式本应该是艺术作品的内在要素,一件没有通过形式来传达的作品算不得艺术品,但要说一件艺术作品没有观念这是否成立呢?也许首先应该对“观念”的定义有所界定。这里面事实上有很多种情况。比如所谓“眼高手低”,观念在输出的过程中被弱化、消隐掉了,传达本身并没有让他者了解到真实的信息,但这并不能抹杀创作者本身理念上的观念性。这种简单的把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归纳为“形式追求”与“观念性”的区分是一种不带有真正区分意义的,这一定义本质上其实也是非特征化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其实重要的不是“有没有观念”,而是“这观念是什么”,是“怎样的一种观念”。对于“观念性”的指称上应该有所限定和进一步说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对当代艺术的特征做出较明晰的指示,而不能简单地以“观念性”来指称,进而成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状态的一种托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