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的运用

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的运用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5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的运用,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的运用

篇1

一、引言

思维导图是用图表表现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过程也就是大脑思考和产生想法的过程。通捕捉和表达发散性思维,思维导图将大脑内部的过程进行了外部呈现。本质上,思维导图是在重复和模仿发散性思维,这反过来又放大了大脑的本能,让大脑更加强大有力(东尼.博赞)。文本是作者通过选择中心内容,组织篇章结构,构建语篇意义,表达核心思想的产物。文本解读则是读者对文本主旨和内容,作者意图,写作手段,修辞方法等的分析与解读。笔者尝试把思维导图融入文本解析中,帮组学生梳理文本信息,把握文本结构脉络,体验语言表达,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等,从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锻炼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案例设计

本课为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的Module 3 Unit 7 Lesson4 Sea Stories 的阅读课,主要是通过叙事让学生了解一个海上故事,兼有抒情和议论表达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从生活经验和语言知识方面来看,高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应不存在太大困难。但是根据学生平时学习英语的情况来看,学生的英语思维比较欠缺,在英语表达方面的准确性差。学习此课的目的旨在读懂文章,了解作者真情,提升自身英语表达。备课基于思维导图,读前设置头脑风暴,激活学生背景知识。读中主要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背后信息,读后思索作者真情的流露。

三、教学过程

Step1读前――导入背景,关注文体结构

1. Presentation

What are we talking about today? 学生们看到标题 Sea Stories,能联想出学过关于大海的单词。

设计意图:激活了学生的背景知识,轻松导入本课主题,基本了解主题。

2. Prediction

四、反思与感悟

篇2

目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逐步推广,小学语文学习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传统教学模式对语文课前预习并不是特别重视,因为教师没有将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语文学习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思维导图的内涵及特点

(一)思维导图的内涵。思维导图也被称作心智图、脑图。它以全脑为基础,按照大脑自身运转规律进行思考,能够全面调动大脑右脑在空间、图像、颜色、整体思维、想象等方面的潜在能力,以及左脑在顺序、逻辑、文字、数字、条例等方面潜能的充分发挥,从而让人类整个大脑在创造、记忆、精神、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与挖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对心智正处于发展初期的小学生进行培养,必定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小学生各方面潜能的充分挖掘。

(二)思维导图的特点。思维导图具有放射性、直观形象性、多元化思维、立体关联性、个性化思维等特点。(1)放射性。思维导图的结构类似于大脑神经元网络分布图形。它往往是从一个点或者一个关键词入手,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扩散开来,最后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又不断延伸的脉络结构图。(2)直观形象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思维导图穿插使用大量形象生动的图片和符号,将复杂的知识体系结构直观化、图像化,帮助我们强化关键词,增强理解和记忆。(3)多元化思维。导图通过包括图片、符号、线条、色彩、数字等不同表现方式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将思维的延伸和发展表现出来。(4)立体关联性。思维导图强调以立体方式来思考,利用多维度、多角度的联想和想象将知识体系不断扩展、不断延伸,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知识网络。(5)个性化思维。思维导图强调个人色彩,是具有个性的非固定模式,形式活泼。

二、小学语文思维导图的模式分析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预习过程中的应用,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让学生学会自主预习,逐步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思维导图可以应用到小学语文预习中或者是课堂复习中,也是一个逐步展示并加强理解的过程。思维导图是由教师制作,并在课堂上按照思维方式和逻辑顺序逐步展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等方式将课程相关资源整合并展示,学生在对课程理解的基础上,绘制自己的思维导图,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主要负责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制作导图以及引导学生思维等工作;而学生则发挥主导作用,主动进行探索知识,提出问题、理解知识并掌握知识的过程。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的策略

(一)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这就要求在课堂中绘制思维导图,对课文主旨、训练要点及结构安排进行整体把握。例如《春日》一n,这首诗是宋代的朱熹所作,表面描绘了春日美好的景致,实则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教师可在教学时运用思维导图,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然后由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请用一个词汇来概括这种美”,分别请不同的学生回答。有的学生回答蓝天,有的同学回答花,有的同学回答万物,有的同学回答河流。然后教师可以总结为什么景色好,主要是东风吹的原因。然后可以提问《春日》表达的内涵什么,向学生介绍实际上是诗人赞美的春风的内涵。此时,老师可绘制出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们深刻感受到了这首诗的内涵和诗人表达的情感,同时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与发挥。此外,应用思维导图开展阅读教学,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效率等得到显著的提升。

(二)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学生都觉得作文是最难的。如何让学生不再惧怕作文?怎样才能让他们把自己的心里话与独特感受倾注于笔端,或者采取其他工具将其表达出来呢?“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的语文课程目标又如何实现呢?思维导图对于写作教学同样具有较大的功效。在作文构思阶段,让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整理有关材料。先将作文题目或主题以一合适的图形置于纸的中心位置,然后展开联想,思考与中心图有关的内容、材料,并对思维结果加以调整,最终形成一张作文的思维导图。在作文构思时,也可以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大家共同绘制作文的思维导图,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思维广度和写作的积极性。

四、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帮助老师教学,也能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和学习的策略。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像一棵放射性的“知识树”,体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和序列性,有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篇3

一、什么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的“地图”,它有助于人脑扩散思维的展开,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学校的教学中,思维导图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准确地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整理思路进行思考的有效工具,也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和学习效率的好方法,它能够将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化繁为简,并加速学生对于简单知识的理解记忆。所以,思维导图是一种能够保障我们教学效果的工具,而且,画图的过程也能让学生觉得课堂是一个充满乐趣的地方。

二、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绘制思维导图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思维导图是一种从一个中心开始慢慢向四周发射最后又回归到一个共同的中心的制图过程,我们在绘制思维导图之前,首先就需要准备好一张白纸和若干支铅笔(最好是不同颜色的),然后把所要教授的内容作为白纸的中心,根据所学的内容一点点进行拓展延伸,最后绘制成的图形我们就称之为思维导图。

(二)思维导图在语文课本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

在初中语文课本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思维导图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学生一点点地去对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而不是一下就要求学生去把整篇课文的内容理解透彻,为学生消化知识、加深理解起到了不小的帮助作用,而且学生通过一张简单的图形就能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使得学生对教学充满了好奇心,也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了趣味性。举例而言:在进行朱自清先生的《春》的教学时,由于课文内容较多,学生在读到最后的时候就已经忘记了前面所读过的内容,所以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这个时候思维导图就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加深记忆,由于整篇课文都是围绕“春”这个话题来写的,,将本文分成:盼春、绘春、赞春三部分,而主体绘春部分又依次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春景图。由此可以把“春”作为中心从中心引发出“草、花、风、雨、人”这五条线,用不同颜色的笔代表不同的事物,然后再根据这些事物的不同的特点进行拓展延伸,在学生把思维导图绘制完毕之后,反映在纸上的是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并且整篇课文的内容也就出来了,因此在我们进行初中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加强学生对于课文学习的兴趣,也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思维导图在语文知识总结时所发挥的作用

在传统的语文复习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知识点特别散杂要记忆的也特别多,所以复习的效率特别低下,学生们苦不堪言,这个时候,思维导图的出现就可以解决这种问题,也可以使得枯燥的复习工作变得更有趣。首先,学生把自己所要复习的重点知识作为思维导图的中心,然后一点点去拓展延伸,最终将自己所要复习的知识构建成一个框架。在复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有一个框架来引导学生的话,学生看到框架就能联想到所有碎杂的知识点,这对于学生开展复习工作是可以起到巨大的帮助作用的。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讲,构建思维导图也可以帮助我们的教师有效地开展复习的工作,保证复习的效率。

(四)思维导图在写作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在写作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传统的写作教学方法都是教师直接拟定一个题目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对学生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参考,这种教学的方法只能针对特定的题目进行教学,要想让学生明白一类写作的答题思路是存在一定难度的,而且这种形式的课堂沉闷,教学氛围死板,丝毫没有让学生觉得写作是一件令人感到愉悦的事情。如果把思维导图运用到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去的话,那么我们教学的效果一定会更好一些,不仅能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写作的大体思路,也能使学生通过一个有趣的图形加深对于写作的了解,使得写作教学的课堂变得活跃、有趣。那么思维导图是如何运用到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来的呢?我们拿《梦想》这个话题来进行讨论,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想好自己所要写的主题是“人一定要有梦想”还是“我的梦想”,由于“梦想”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教师在引导学生写作之前一定要先确定好自己所要阐述的中心,然后围绕这个中心进行拓展,表明自己所要阐述的话题,从而确定写作的大体框架,写作的框架出来了,那么写作也就完成了一半,剩下的内容只要学生用文字进行描述就可以了。所以,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先去构建一个思维导图,然后再进行写作。这样写作就不会变成一件为了凑字而进行的枯燥的事情。

(五)思维导图在语言组织教学中的运用

很多教师可能会有疑问:语言组织不就是引导学生怎么说话才更容易让人接受吗,这跟思维导图有什么关系呢?其实我们的语言组织教学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来进行,教师在围绕一个话题让学生进行语言的模拟时,学生们往往会显得束手无策。如果教师能够让学生在模拟之前首先构建一个思维导图的话,那么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一定会更好。举例而言:我们在针对“春天来了”这个话题进行语言描述的时候,首先教师就要让学生把“春天”作为一个思维导图的中心,让学生展开联想,春天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组织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仅语言的组织能力能够得到培养,也使得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妙趣横生。

三、结语

近些年来,思维导图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出现使得我们的课堂变得充满生机、妙趣横生,也是因为它能够使我们复杂的教学变得简单化,也使得课堂的教学效率一步步提升,希望它能够在今后我们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