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32:3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单位档案管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1.1 保密性强
相较于传统纸质档案的整卷查阅所带来的风险,现在所使用的电子档案可以实现部分查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档案被泄露的风险性。在进行纸质档案查阅时,因为所有的档案信息都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不可避免的会看到一些所查阅资料之外的信息,不利于档案的保密[1]。档案查阅时,只能够接触所需的单份文件,而无法了解其他内容,实现了文件的保密。同时,电子档案的查阅是利用计算机的技术,改变了纸质档案查找时的困难。
1.2 高效、快捷
电子档案是电子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不但能够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也能让查阅档案的人高效、快速的获取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方便了档案管理,避免了档案归档和查找的繁琐,让工作人员从人力的耗费中解脱出来[2]。同时,可以分散工作量,实现随机归档,减少了归档和整理的时间,更方便进行检索,提高了信息的获取效率。因此可看出,高效;便捷是电子档案最大的优势。
1.3 提高档案的使用效率
对档案的进一步加工、利用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电子档案可复制、能重复使用的特点,更能满足档案加工的需要。传统的纸质立卷工作是有档案管理人员按照自己的认识水平进行操作的,由于每个人的认知是不一样的,这就造成了档案标准的不统一,既影响了档案整体的质量,又不利于档案今后的使用[3]。同时,在进行人工归档时会浪费掉大量的时间,从而导致了管理人员没有时间进行编研工作,不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
电子档案的使用既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又能够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让工作人员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编研工作之中,从而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
1.4 及时补漏增缺
传统文书在资料收集时,如果出现漏记、漏交的情况,为了及时的增缺补漏,就要把文书进行拆卷重做,这样既浪?M了人力、物力、财力,又降低了工作效率。如果电子档案中出现了问题,可以直接利用计算机进行修改、更正,更加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让档案随时保持在最新状态。
2 电子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不规范
纸质档案的使用时间较长,管理人员已经逐渐形成了保存纸质档案的意识。而由于电子档案的使用时间不长,档案人员单纯的认为只要将档案信息录入系统等存储设备就可以,疏忽了对于电子档案载体U盘、移动硬盘、光盘等的管理,没有对其中的数据进行备份,随意进行放置,最终导致设备丢失,档案资料的外泄。另外,在技术安全方面,没有采用一定的防复制技术,不利于档案的安全。同时,管理者对于文件备份的要求太过笼统,没有明确具体备份的文件、备份所采用的设备等,给工作人员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导致电子档案备份管理混乱。最后,电子档案的管理比较分散,没有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不利于信息的获取和交流。
2.2 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新的档案管理方式的使用给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充分发挥、利用电子档案的优势,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在具备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自我约束力的前提下,熟练操作计算机以及相关的应用软件。结合实际情况,我国现阶段的档案管理人员由于日常工作量比较大,无法集中进行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并且部分人员对于计算机操作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另外,现在的岗位人员具有较强的流动性,频繁的人动不利于电子档案管理工作的长期进行。
2.3 电子档案安全问题
电子档案是依托于计算机信息技术而发展的,具有信息技术资料健全、高效、便捷特点的同时,也相应的传承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缺点,即安全性问题。在进行电子档案的发送、接收、保管和归档时,可能会被篡改、伪造、泄密、窃听,或者遭到病毒入侵、黑客攻击等。由于电子档案的保护措施不到位,相关人员资料信息被泄露的情况频频发生,给这些人员的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3 电子档案管理的创新性对策
3.1 建立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电子档案的各项规章制度,实施高效、科学、规范的管理,让电子档案管理走出无序化状态。电子档案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但是由于缺乏档案之间的联系,导致无法进行集中管理。为了充分的开发利用电子档案,发挥其高效便捷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首先就要完善电子档案的管理制度。详细规定电子档案的制作、审查、收集、保管、整理等环节,并且结合事业单位的特点对档案进行补充和完善。电子档案管理制度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依据,有利于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实行档案的统一集中管理。
3.2 培养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
电子档案的管理水平是由档案管理人员所决定的,因此,在进行电子档案管理时,必须采用专业的管理人员。首先,在进行人员聘用时,要选用一些专业知识强,并且计算机技术过硬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其次,对于已有的档案管理人才要进行定期的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技术和职业道德。之后,由于电子档案管理是一项内容复杂、专业性较强的一项系统性工作,所以,要尽量避免人员的流动或将人员流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以保障工作的延续性和长期性。
3.3 提高电子档案的安全性
电子档案的安全是电子档案管理中的一大重点,首先,要设置访客权限,根据档案的保密程度设置权限,划分读取人群,保障电子档案的机密性。其次,对一些保密性较强的档案设置使用期限,控制使用范围。另外,电子档案的管理人员要开启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的监控和自动记录功能,防止档案的外流。
3.4 加大资金投入
1.加强组织管理。根据人动及时调整档案管理领导小组,明确了一名局领导分管档案工作,配备了专职档案工作人员,健全了由全局各科室“兼职档案员”组成的档案管理网络;同时保证了资金的投入,落实了档案业务工作所需经费,将档案管理工作确立为党组和局务会日常讨论议题之一。
2.全面开展自查自纠,强化涉密档案监管,由专人统一集中管理档案,对机密件、秘密件任何人不得擅自挪用,凡涉及保密的文件资料严格做好传阅和保存工作,实现“借阅一次,登记一次”。
3.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制定并落实了建立了《文件材料归档与不归档范围》、《综合档案室工作职责》、《文件材料立卷归档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保管制度》等一些列规章制度,同时将各乡镇司法所的档案工作列入目标考核资料,并要求各乡镇司法所严格执行,认真落实。明确在文件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等重要环节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做到收集齐全、分类合理、组卷科学、归档及时。
二、档案业务建设工作
1.有适宜保管档案的库房,基本做到了档案库房与办公室、阅览室三室分开。档案库房门窗坚固、位置适当,达到防盗、防光、防尘、防潮、防鼠、防火、防腐、防高温等八防要求。备有空调、电脑、打印复印一体机、防盗门、档案管理软件等现代化设施和检索工具,定期检查灭火设备,确保档案资料无安全隐患。
2.有数量充足、质量较好的档案专用柜架,档案装订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要求装订。至今本局档案无霉变、尘污、鼠咬现象,也没有出现档案被盗、被毁、涂改、泄密现象。
3.归档文件严格按照档案立卷归档制度整理归档,贴合有关规范要求。同时为提高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通过应用全市档案协同管理系统,实行了档案电子自动化管理,使档案资料的查找利用更加方便、快捷。
4.将文书档案、会计档案、照片档案、实物档案、社区矫正档案、安置帮教档案及其他专业档案分门别类整理归档,归档文件资料齐全;编制了案卷目录、归档文件目录和必要的全引目录,并把所有档案的案卷目录、全引目录、归档文件目录输入计算机,利用档案协同管理软件,达到文件级检索。
5.根据我局实际状况,建立了阅览室,配备了借阅登记簿,做到了查阅登记、退档注销等手续齐备,档案管理利用率得到明显提高。积极开展利用档案资料。综合档案室建立以来,为公证案件处理、法律援助、宣传、普法考试等提供了基础资料及咨询服务。
2、落实行业标准,完善文书档案管理在农业科研类单位档案员培训工作中,对《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等行业标准进行详细讲解,并下发到各科研单位学习,要求按标准完成文书档案整理工作;组织基层单位档案员到标准档案室参观,直观地领会行业标准;以黑龙江省档案局执法检查为契机,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完善农业科研单位档案标准化建设。
3、加强法制管理,加大农业科技档案收集力度文书档案的管理在院机关、基层单位均比较重视,而农业科技档案在制度建设、规范整理及流向处置方面显得相对滞后。加强法制管理,使科技档案工作法规化、制度化是科技档案事业顺利发展的基本保障。作为从事农业基础研究的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是科研单位档案管理最重要的工作内容。目前,基层单位科研档案断档情况比较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档案管理人员工作热情不够、责任心不强;二是科研人员法律意识淡漠,视科研档案为私有财产,或有顾虑、担心知识产权得不得到保护等。基于此,应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具有高于他人的档案观念、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加强档案收集力度,熟悉农业科研业务及立项情况;针对农业科研档案周期性长的特点要做到跟踪服务,使档案收集工作贯穿整个科研活动的始终。开展以《档案法》为中心的农业科技档案法规体系的宣传教育,提升工作人员的档案法制观念,培养农业类科研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档案意识,真正做到依法治档。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中,管理制度是必须遵循的规定和准则,制定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制度,特别是科技档案保管和保密制度,科技档案借阅及利用制度等还要把这些制度落到实处,使科研人员理解并支持科技档案归档工作。
4、建设高素质档案工作队伍工作岗位培养对于农业科技类单位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员至关重要,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并提高业务能力。
4.1自主学习档案管理人员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进一步掌握与档案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条例以及各项业务知识及行业标准,使各项工作在法治的框架内进行,同时也用法律的武器为档案管理工作保驾护航按照档案管理的行业标准完成农业科研类单位的基础业务工作;积极参加档案局组织的业务培训,不断接收新信息。
4.2后备人才培养农业科研单位应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员工,对于个人素质高、能力强的年轻一代,经过工作岗位的锻炼,很快会成为档案管理工作的能手。言传身教是最好的岗位培训,起到“传、帮、带”的良好作用,实现岗位新老交替。
4.3参观学习档案管理先进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封闭性,通常局限在自己的工作环境中搞业务,通过参观学习,和档案工作走在前列的单位进行横向比较,能够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5、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档案管理信息化不仅是管理工作的需要,更是时展的必然。目前农业科研类单位档案管理程度与现代化水平的要求差距很大,这就需要档案工作人员做到3点。
5.1树立现代化档案管理意识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实质是档案管理模式从以档案实体保管为重心向以档案实体通过信息化形式向社会提供服务为重心转变的过程,更是从管理向服务转变的过程。这个转变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更新思想认识,彻底摒弃整理加保管的传统观念,将封闭式管理转化为开放式服务,满足农业科研工作者及广大农民对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
5.2掌握信息技术技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档案资源的科学保管和开发利用提供了条件。“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先进的技术需要懂技术的人去管理,缺乏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档案专业的人才,这是许多单位信息化水平徘徊不前的根源所在。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应与时俱进,掌握并熟练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计算机技术、信息开发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的业务培训,促进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加快档案工作融入信息社会的步伐。
5.3加大档案管理的投入基层单位要把档案现代化管理纳入本单位工作计划,列入预算,增加投入,建立必要的软硬件设备环境,为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