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0:32:3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留守儿童心理研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

篇1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012-01

一、国外研究情况

斯里兰卡与2009年研究得出,留守儿童相对正常儿童,其总体表现却是和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成绩也是很优秀的。只是情感方面,相对会弱势些。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所受到的关心比较小,因此造成幼小的心灵孤独不安,失落恐瞑的心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往往会对他们表现的很漠然,让其心理残留巨大的伤害,情绪不高傲,自卑的心理突发性状况会经常发生。

据菲律宾的研究调查不难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和身体的健康程度总会亚于非留守儿童。在研究结果中还特别提出,父亲的外出和母亲外出相对比的情况下,母亲外出对儿童会造成极端消极的情绪,也会产生悲观主义情绪。

据查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调查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年对于社会方面的适应能力会相对落后点,父母经常性的缺席会给他们心里造成被抛弃的感觉。而且经常会出现一些偏差的行为,列入暴力行为,泛滥使用药物的作用等等。联合儿童基金会将近10年的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后得出,摩尔多瓦国的青少年犯罪的留守儿童占据重要的比例,其犯罪案例随着留守儿童的增长而增长。而留守儿童犯罪比例却是总比例的60%。

二、国内研究情况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心理问题

自上世纪90年代自今,辛自强博士一直观察研究青少年心理的变化模式。字观察研究发现,过去的20年里,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有所下降。其下降的主要表现在,消极的心理因素增加,抑郁症状和心理焦虑呈增长的趋势。而近10年来,青少年心理焦虑问题又增长了8%,敌对和抑郁方面也相应的增加了。其实据分析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高,反而有下滑的趋势。这是一个不好的社会现象。

对于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问题的看待,其留守儿童的原因占据着只要作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对比,亲情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望。家庭村子感太弱,在认识事情价值上往往会存在很大的偏理性。留守儿童在心理问题上存在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

为了更多的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的问题,乔良对于四川某处农村的83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调差研究。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着焦虑过敏,冲动恐惧等倾向。其情节非常严重,而这个调查结果比以往对四川的调查的次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李宝峰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研究,字对271名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发现其留守儿童中有30%以上的儿童有明显的心理不良的问题。健康的问题的检出率也是相当高的。留守儿童在与人交流和敌对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性。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王东宇在福建调查284名中学的留守儿童时,运用王极盛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研究现实,留守儿童的有明显的心理问题,其中心理问题主要包含比较敏感,情绪较正常儿童不稳定和抑郁等等不良的症状,其情节较为严重。

据华中师范的调查结果显示,90%的留守而通过都缺乏有力的支持,有着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由于长期缺少父母亲的关爱,也相应的缺少这个年龄所应有的活泼性和天真的个性。他们自身都是较为成熟的,性格上却也显得较为的孤僻,并且对亲情的有极度的渴望。

叶敬忠主持的西部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其实对于父母的外出有着很矛盾的态度,但是在父母后却表现出极大的渴望父母的关爱,也渴望能有个完整的家庭。同时他们也对自己的父母亲表现出强烈的思念的感情,以及开始为自己的父母担忧。从而形成了自己比较孤独和自卑的心理,缺乏严重的安全感也有消极的情绪产生。

林宏通过问卷调查、入户访谈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对福建省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并发现,如果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生活,与父母之间也缺乏心灵的交流,生活上大多会呈现出自闭的症状。大约55.5%的留守儿童有性格方面的缺陷,集中表现为:敏感、孤独、不安、冷漠和自我封闭等。有的一些留守儿童会随着父母分离的时间的长期而出现较为暴躁的情绪极度自卑的心理,少数儿童也会出现严重的行为问题,不听家长的话比较我行我素,在学校的时候回违反校规校纪,打架等严重的行为。

大部分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诸多问题;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的比较,结果仍存在争议。现有的调查研究都为横断面研究,缺乏设计更为严谨的其他类型的研究。

篇2

在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已成大势所趋,在大批新生代农民工涌入城里的同时也催生出了“留守儿童”这一非凡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个名称的背后,是一个脆弱的群体,一种酸楚的生活状态。当他们最需要父母拥抱的时候,父母却为了生活,远离家乡,一年到头只能见上一两次面。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细致的照料与关怀,长年和父母分离,天各一方,由此给这些留守儿童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缺失,使这些祖国未来的花朵心理上多少存在畸形,面临着心理畸形造成的成长风险和安全隐患。据调查,由于父母常年离家,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认知偏差、有甚敌对等等已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有学者调查发现,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65%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监护人进行心灵沟通。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缺失存在状况

(1)监护不力,造成的依赖心理严重。在农村,由于小孩父母外出务工赚钱,社会上都流传一句不成文的名言,说的是农村里有一个整编部队——386061部队,意思是说留在家里的成员只有妇女、老人和儿童,留守儿童多由祖辈抚养,而在一般的家庭祖辈由于思想观念较陈旧等因素影响,或者说祖辈为了能让小孩安心和自己顺心,常对留守子女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往往对他们百依百顺,百事包办,让他们除了学习什么都别管。父母由于常年有外,总觉得有愧于孩子,因此经常给孩子钱以补偿,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形成较强的依赖心理。

(2)敌对、古惑心理畸形、犯罪与越轨并存。由缺乏父母的关注和相应的家庭教育,纪律涣散,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他们的内心变得敏感迷茫。少数留守儿童对父母的离去偏激怨恨。即使父母回家后,也疏远他们,情感隔膜。在他们人格定性的年代,正常的人生观、价值观都难以树立。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学校或家里往往产生敌对心理和所谓古惑仔式的做法,这些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一些孩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甚至参与社会小青年团体,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一些青少年极可能被社会上违法人员勾引,走上病态社会化的道路比如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有关资料统计显示,父母均在外的留守家庭是最容易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家庭。

(3)生活中自我封闭、悲痛、厌恶、焦虑、忧郁。这来源于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在必要时,没有最亲的人在身边沟通,收到其他朋友的排挤,柔弱无助的孩子只能将自己完全与这个陌生世界隔离,保护自己。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久而久之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在调查中发现,85%的“留守儿童”认为因无父母关爱,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

针对留守儿童以上的种种状况,如何为留守花朵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已经成为农村小学教育工作中的一个新课题,实施好与否直接影响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教育的成败。

二、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缺失的对策思考

(1)强化家庭教育,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父母是儿童人生道路第一位良师益母,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影响其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就要外出务工父母树立正确教养观念,形成正确合理的教养方式。务工父母应改变读书无用论有错误思想,不能片面地认为外出务工既能省学费又能挣钱,而应该明白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若子女未能通过上学丰富自己的知识经验,成年后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同时,他们还必须正确认识读书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也是家长的事。家长不仅人提供物质上的支持,而且应该提供心理、思想上的支持;应该鼓励子女多与亲人、同学、老师交流;应该对子女保持合理的期望值。过高的期望反而会增加子女的心理负担。重要的是父母应对子女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特别是针对留守小孩依赖性强的心理,尽量同子女交流,一起商量某些事情,使子女明白父母对他们的关心。作为父母的应该尽量抽空和小孩多交流,通过书信或电话方式多少给予小孩一份真挚的生活、学习的动力。

(2)加强学校教育,因材施教,提高留守儿童调控能力。针对留守儿童敌对、古惑心理畸形、犯罪与越轨并存状况,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应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留守儿童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关于提高留守儿童调控能力,则要多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引导“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因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也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3)关注留守儿童,还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是一两天所造成,如果能够依靠学校的精神培养,社会的关心,家长的辅助,我们从内心不要歧视,不要疏远,留守的花朵就能美丽绽放。当然,我们在此也建议一些忙于挣钱与孩子沟通较少的家长,负起责任,毕竟你们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希望能够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改善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身心能够积极健康的发展,成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杨素萍.关注农村留守儿童[J],基础教育参考.2004.7

[2]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05(4).

篇3

江西省是劳动力输出的农业大省,笔者借2012年寒假的机会,走访了附近的万年县南溪乡的部分农村,对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抽样调查,以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状况,进一步分析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挖掘切实可行的策略与指导建议。

1.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1.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随机抽取的是南溪中学与合田小学的学生,南溪中学随机发放问卷103份,合田小学随机发放问卷171份,共收回问卷267份,其中有效问卷241份,问卷有效率为87.96%。

1.2研究工具与统计方法

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进行修订的适合我国中小学学生标准化的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心理健康测验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信度为0.91,效度大于0.516)。本文的研究全部数据输入计算机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MHT总量表得分t检验

为了对调研数据作一进步的说明,则需要引入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和探索性分析两个大类,本文主要涉及到的是前者,具体来说,主要分析数据的均值和标准差,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2。

表1 MHT总量表均值与标准差统计结果

(注:*表示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得分平均值是37.74,而非留守儿童的得分均值是34.33,F值为3.32,P

2.2 MHT各分量表得分结果分析

通过总得分的t检验,我们可以初步得知,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显然要低于非留守儿童,接着我们进一步分析在不同的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MHT分量表均值与标准差统计结果

(注:*表示

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到,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以及身体症状等五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其他三个维度则没有明显的差异。

2.3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性别差异检验结果分析

该部分研究主要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探讨统计变量中的性别自变量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中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表3 统计结果

纵览表3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得知:通过性别样本的t检验,在留守儿童不同性别的得分中,男女儿童的存在显著的差异;就全部的样本而言,男童得分均值为33.87,女童的得分均值35.26,在P

2.4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状况年级差异检验结果分析

由于在抽样调查的过程中,部分年级的小学生的样本数量过少,而不好进行比较分析,因此在年级差异的分析中,主要是分为两个大类进行,即分为小学生和中学生。具体的统计结果见表4。

表4统计结果

通过表4,可以看到,经过年级分类的T检验表明,在留守儿童中的小学生与中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小学生均值为36.37,中学生的均值为38.58,;总样本的小学生与中学生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在非留守儿童中,两者之间是不存在显著差异的。

3.结果讨论

通过上文的各个研究变量的统计分析的结果,给了我们很好地分析和解释问题的论据与佐证。因此该部分的主要工作就是针对前文的统计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探讨与解释。

3.1 MHT总量表与分量表结果讨论

MHT总量表与分量表的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以及身体症状等五个方面的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即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态很明显地低于非留守儿童。究其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首先,留守儿童之所以会出现相对不利的心理发展状况,是因为这些儿童没有及时地得到父母的各方面的关爱。长期的分居两地,导致儿童在遇到困难时很难及时地获取父母的正确指导与帮助。其次,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由祖辈监护,他们对孙辈的思想、观念以及学习等方面难以有准确而深入的了解,代沟问题困扰着祖辈与孙辈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总之,若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会导致他们内心安全与接纳的缺失。

3.2留守儿童在性别、年级差异检验结果的讨论

在留守儿童中,女童在 MHT 总量表上的得分均值要显著高于男童,即表明女童的心理发展状态显著弱于男童。笔者在与一些女儿童的交谈中得知,她们大多被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照看是因为外出的父母只带着男孩在身边,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女童本身就在父母眼里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歧视”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农村地区还是大面积的存在。并且,女性本身对于情绪情感的敏感性,也容易导致她们因家长关爱的缺失而经历更多的失落、焦虑情绪。

中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显著低于小学留守儿童,这是因为中学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社会急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比小学留守儿童遇到更多的问题与困惑,但由于父母的远离,他们缺少来自家庭的支持与指导,所以面对更多的冲突而无处可诉。

4.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若放任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不管,则后果会进一步的恶化。因此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大的意义。首先,增强父母的养育意识,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健康教育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父母作为第一监护人的责任意识,转变观念,真正履行抚养义务。其次,学校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落实。最后,加强对农村儿童身心健康的关注力度,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政府为主导,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确保农村儿童有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