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32:3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产品方面,制造业要不断提高产品的供给质量,满足消费需求。要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质量,挖掘产品的内在价值,这就需要制造商有创新精神及其工匠精神。制造商不能只满足于原有的制造模式,要勇于创新,不断更新制造方法和制造工艺,在产品的形式和内容方面不断更新以满足消费需求;制造商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要具有工匠精神,这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信誉的利剑;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专注制造业发展的企业家和一大批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工艺、改进产品质量的现代产业工人,是制造业供给质量的保证。在企业层面,要不断提高企业的素质和质量,提高企业活力。企业在质不在量,要对无作为企业进行处理,降低制造业的经营成本,加快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促进企业创新,致力于打造一流企业,政府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简政放权,让企业和市场更多的发展空间,减少政府干预。出台一系列有利于促进企业不断创新,优化内部结构的制度政策,引领企业创新行为,为企业创新提供动力。
2.以形成工业和服务业良性互动、融合共生的关系为关键任务
一、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关系
虚拟资本的产生与发展是以实体资本的存在和商品经济的不断扩大发展为前提的,没有实体资本作为物质载体和价值基础,虚拟资本的产生就无从谈起。二者好比一枚硬币的两面,互不相同却又紧密联系。虚拟资本最初是基于实体资本的需求而生成的,但虚拟资本体系形成之后,却成为了与实体资本体系在概念范畴上和运动规律上都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套资本。马克思认为,现实资本的职能是投入生产过程并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并进一步扩大生产;虚拟资本独立于现实资本之外,但其交易所获得的利益源泉仍然是现实资本所创造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虚拟资本对于生产资本家的意义是提供了一种便捷有效的融资手段来帮助生产规模迅速扩张,对于出资人的意义则是凭借出让资本的使用权与资本家共同分享现实资本创造的剩余价值。二者的运作原理不同导致二者的价值表现也有相当大的差异。对于现实资本来说,其价值与价格虽然受价值规律的影响不总是统一的,但价格一般地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极少出现严重偏离的极端情况。如厂房机器等实际参与到生产过程中的现实资本价格,基本上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市场的复杂性以及价格的波动和调整时滞使得每一种商品的价格与价值很少有完全相等的时候,但就整个商品市场看来,所有商品的价值总额与价格总额是相等的。而虚拟资本是没有价值的,作为一纸所有权凭证,既不能投入生产过程创造利润,也不能用来消费,甚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纸质凭证也逐渐消失,转而以计算机存储信息的形式存在。根据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没有价值,但虚拟资本作为一种可以定期获取收益的权利,却内在地要求价值表现。这时虚拟资本的价格出现了,但不是依附于本身价值,而是源于资本所有权在未来获取收益的期望。虚拟资本的价格部分地与人们对有价证券的预期收益相关。预期收益高,人们会争相购置某种虚拟资产,受供不应求的影响资产价格自然就会走高,反之亦然。这一过程是在资本市场上完成的,是同实体经济的运转完全剥离的。短期内,即使实体资本规模不出现任何变动,虚拟资本的价格仍然会因为偶然因素导致资本市场上的证券价格波动。类似的例子俯拾即是:利好政策的出台或是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出现问题,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使股票价格大幅度波动。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明,现实资本和虚拟资本属于两个体系,虚拟资本的价格不随现实资本的价值变动而变动。正如马克思所言,“所有这些证券实际上都只是代表已积累的对于未来生产的索取权或权利证书,它们的货币价值或资本价值,或者像国债那样不代表任何资本,或者完全不取决于它们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
二、虚拟资本对现实经济的影响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虚拟经济在产生之初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剩余价值率的提高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信用制度之上的虚拟经济使资金融通活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以往企业由于资本额度限制所造成的成长缓慢在虚拟经济出现后不复存在,资本市场调剂资金余缺的巨大功能给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一支有效的强心剂。但同时也应当看到,近几十年来虚拟资本总量和交易额度都急剧膨胀,虚拟资本及其衍生品种也越来越复杂。虚拟资本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功能被弱化了,更多地成为投资者投机获利的第一选择。在经济总量足够大,实体资本和虚拟资本的总量相匹配时,适当的以逐利为主要目的的投机者的出现,可以帮助市场转移风险并使资本市场上的资金保持高度的流动性,有利于资本市场的活跃与发展。然而目前虚拟资本的总量已然远远超过了实体经济的需要和承受能力,一旦出现不可控制的风险,将会危及整个实体经济的安全。由于虚拟资本双面效应的存在,讨论如何既发挥虚拟资本有利影响的一面,又能够同时避免其消极影响,就成为一个有实际意义的议题。应当认识到,虚拟资本风险来源于虚拟资本不能代表现实资本的真实价值。具体情况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虚拟资本发展程度与现实资本相当,但市场容量与发展程度不匹配。我国资本市场起步大大晚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资本市场虽然发展迅速,但仍然亟待完善。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上,虚拟资本的数量相对于有投资需求的资金来说比例偏小。由于国内资金的投资渠道较少,不可避免会出现投资人过度买卖虚拟资产,导致其价格严重偏离其所代表的实体资本价值的情况。适度的投机行为有助于保持虚拟资本在交易过程中有充足的流动性作保证,但是过度的投机行为则会导致虚拟经济出现泡沫,一旦泡沫破裂将会给实体经济带来毁灭性打击。另一类是虚拟资本市场本身发育过度,金融产品层层衍生,同时虚拟资产本身的质量良莠不齐但同时在金融市场上参与交易。考虑到生成风险的两种情况,就能够明确应当如何防范虚拟资本可能带来的风险。首先,我们应当充分体察民间资金的投资需求,适时创新并推出适合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的金融新产品为实体资本源源不断地注入成长力量,不断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的功能和配套的法律建设。其次,我们应当加强建设虚拟资本的风险管理体系。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开放,未来唯有保证一套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才有可能为实体经济保驾护航,使其在虚拟资本的带领和帮助下健康发展。对于虚拟资本种类规模来讲,金融监管当局应当充分考虑实体经济的容量和承受能力,防范金融衍生产品的过度创新导致的金融市场虚假繁荣的情况出现,并严禁高风险的金融资产进入市场交易;提高虚拟资本市场的准入门槛并加强投资教育,从投资者源头降低交易风险和市场风险。对于数量规模来讲,监管当局应当规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允许进入市场的虚拟资本数量的大致范围,在宏观上保证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的规模相当和数量平衡。
作者:敬雅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上世纪70年代后,股票、债券和各种金融创新产品等虚拟经济迅速发展,并与实体经济发生分离,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如何在充分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同时,汲取东南亚和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良好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辩证关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经济活动总是由虚拟经济成分和实体经济成分组成。实体经济是指人类生产、服务、消费和流通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等经济活动。虚拟经济是指在货币、证券、股票、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相对脱离实质经济的一种经济活动,具有高流动性、不稳定性、高风险性和高投机性的特征。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是相互独立的两个经济范畴,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的产生源于实体经济发展内在的内需,同时也反作用于实体经济。但是,经济运行最有效的状态就是均衡。一旦虚拟经济落后于实体经济,市场将会出现“金融抑制”的后果,造成经济萎缩;反之,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或超前发展,则会产生虚拟经济将实体经济“挤出”市场的现象,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破坏。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实例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成为了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主要表现在股市和房产市场的严重泡沫化。
(一)亚洲金融危机主要源于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过度膨胀
股市市场价格剧烈震荡。东南亚国家采取的高利率、高汇率 “双高”政策,汇率被严重高估,吸引了大量外资以维持本国经济的高增长,刺激了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为代表的“虚拟经济”的不断膨胀。金融危机前,泰国股指从150点升至1600点,马来西亚由700点涨到1200点,印度尼西亚由不到100点涨到600点,但金融危机爆发后,上述国家的股指出现了大幅下降,跌幅分别达80.66%、63.67%和32%。同时,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急涨急跌”现象。金融危机前,日本、马来西亚和印尼的商用土地价格大幅上涨,年均涨幅高达100%、40%和70%左右,而金融危机爆发后,上述国家价格分别较最高点下滑70%、54.5%和61.54%。泡沫经济破灭后,银行信贷资金难以收回,外资大量抽逃,亚洲各国金融运作陷入困境,金融危机在所难免。
(二)美国金融危机主要源于房地产和次贷及其衍生品市场过度膨胀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对其产业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将大量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转移到拉美和东南亚地区,同时大力在本土发展金融业。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后,美联储的利率从2000年6月的6.54%快速下降到2003年7月的1%,创1954年8月以来的历史最低峰。这一举措直接导致房地产信贷急剧扩张,房价大幅上涨。而房价的节节攀升,极大刺激了次级抵押贷款以及基于次贷的抵押支持证券(MBS)、抵押债务债券(CDO)、信用违约合同(CDS)等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需求。到危机爆发前,次级债市场的规模已达6.5万亿美元,日交易量超过2500亿美元,甚至比美国国债市场规模还大。过度投机盛行,孕育了潜在的系统性风险,直接诱发了金融危机。
三、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及预防
亚洲与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在于实虚经济的偏离,为防范危机,首先要分析我国现在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否存在偏离正常轨道的趋势。
(一)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经济货币化程度
经济的货币化指标等于广义货币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即M2/GDP。这个指数可以大致观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程度。如果比例过高则该国货币超发严重,有可能出现经济泡沫甚至金融危机。根据世界银行M2/GDP数据显示,我国经济货币化程度增长较快,从1978年的0.32增长到2012年的1.88,在34年间扩大了近6倍,创下历史高峰,居全球之首。这一数据说明当前我国经济货币化程度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由于虚拟货币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负债,货币发行越多,国家的负债就越多,同时潜在的国家信用风险和通货膨胀压力就越大,以至于整个经济体系的风险也随之增大,不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
2.金融相关率
美国金融学家戈德史密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金融相关率(Financial Interrelation Ratio,FIR),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该国国民财富总值之比,该指标的合理区间在 1.5-2.0 左右。FIR是各国宏观调控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重要指标。我国的金融相关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一直不稳定。1995 年到 2010 年间该比率增长不大,说明金融市场一直处于正常状态。但是在2007 年,该比率达到 3.3左右,随后一直在持续增长,到 2013 年已经接近于 7。这一指标说明我国金融市场中存在泡沫,并且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已经存在分离的趋势。
3.房地产市场
当前,我国经济虽然发展较快,2013年GDP增长率达7.7%, 2014年为7.4%, 2015年为6.9%,但主要依赖着房地产经济的拉动以及政府投资的增长。由于房地产业所需资金巨大,仅仅依靠房地产业的自有资金难以完成整个开发过程,因此开发商会利用金融市场进行直接或间接融资,这样的结果就是房地产业的虚拟性越来越明显。如果房地产业虚拟性占比越来越大,那房地产泡沫就会出现,一旦泡沫破灭,可能造成区域性危机甚至金融危机。
(二)对于防范我国金融危机的建议
1.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实虚协调发展
中国经济实现长期稳定增长,建设合理的经济结构是重中之重。实体经济结构方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们当前发展经济必须坚持的原则:一是加大对科技的重视与投入,发展科学技术;二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合理调整。虚拟经济结构方面,发展稳定的金融市场是推动经济平稳运行的重心:一是发展完善资本市场,如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二是抑制房地产行业的虚拟经济规模。
2.加大监管力度,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在各类金融市场上,金融机构总是靠从事高风险的博弈来取得最大的利润,只靠资本市场的内部自律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注重提升监管水平,防范风险事件发生:一是加强立法,提高法律意识;二是改变传统监管方式,建立完善的检测系统,对各类金融产品进行实时检测。此外,建立和完善开放性的风险预警机制、监控体系,对预测经济波动的趋势,以及在风险出现时,制止风险的进一步恶化具有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二者的分离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分析亚洲与美国金融危机,对比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现状,得出我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存在背离迹象的结论,提出了相关的风险预防建议,希望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