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懂礼仪的重要性

懂礼仪的重要性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17:23:5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懂礼仪的重要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懂礼仪的重要性

篇1

护理人员的沟通目的是使护理对象能够以生理、心理双健康的标准结束护理过程,因此除了在乎过程外,更要注意与护理对象关系的维护。

一、在沟通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有明确的目标

1.控制护理对象的行为。

有时候护理对象由于受年龄、经验、医学知识和病痛的影响往往不能够按照护理人员的指示和要求去做,这很容易理解,这就要求我们的护理人员要负起责任,在任何接触护理对象的过程中通过沟通的方式控制护理对象的行为。苏州有家喜来登酒店,经理是位外国人,经常许多顾客看到他楼上楼下每天跑几十次,原因就是他需要从这一过程中看到每个人在做些什么,只有知道每个人在做些什么才能够更好地控制员工的行为,从而使该酒店常年顾客盈门。试作对比,护理人员每天除了固定的技术上的护理外,往返病房多少次?能够控制护理对象的行为吗?

2.激励护理对象,改善不良习惯。

沟通可以激励护理对象,使护理对象对自己的病愈更有信心,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更清楚,避免护理对象陷入“无知无助”的境地,激励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护理对象的一些不良习惯。

3.表达情感,分享挫折与满足。

护理对象作为生理和心理的弱势群体,在心理上更需要关心、关爱,更需要得到帮助和支持,除了家属以外,这种支持和帮助及鼓励和同情更需要从护理人员那里得到,护理人员需要与护理对象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包括自己的感受,从前病人的情况等,这些都可以表现出护理人员在情感深处对护理对象的理解,使护理对象更容易认同和获得满足。

4.流通信息。

只有沟通才能发现问题,只有沟通才能表达和传递信息,护理人员要多与护理对象接触才能够达到流通信息的目的,才能更好地给医生以帮助,给护理对象以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目前的护理人存在一个班组交接和白班夜班的问题,班组在交接过程中要注意流通信息,不能使信息断裂,信息断裂的沟通就属无效沟通,因此在交接过程中护理对象的各种表现、需求、思想等都要交接,不单单是交接病人的治疗进程。

二、沟通的基本问题

1.沟通的基本问题是心态。

护理人员往往由于专业上的优势而在与护理对象的沟通过程中采取强势态度,基本包括三种态度。

(1)自私型。这种类型在社会上很多见,在中国的大街上如果你遇到看地图的人,那么你会怎么样?上前询问其是否需要帮助还是走开?护理人员与护理对象接触过程中的自私往往表现为无论护理对象做什么,只要他不寻求护理人员的帮助,基本上护理人员就是无动于衷的,认为那是护理对象自己的事,作为专业人士我完全没有必要事事都提供帮助。

(2)自我型。这种类型的人表现为:别人的问题与我无关,最典型的是中国人吸烟很少问身边的人:我可以吸烟吗?只要自己想吸就拿出来吸。这种类型在护理人员中表现为无论护理对象的需求多么急迫,除非关乎性命不敢大意外,其他的都以自己的需求为主。给小朋友打针时电话响了,有人先接电话,不去管小朋友哭喊得多么厉害;护理对象有要求,而自己正好有事,多数护理人员会先做自己的事,再帮助护理人员。

(3)自大型。这种类型最典型的代表恰恰是医护人员。由于专业优势,他们常会怀着我的想法就是答案的心理,有时候病人问问题,医生会说:你是医生还是我是医生?一些医护人员对病人的疑义毫不关心,完全不当一回事,完全凭自己的经验做事且不准病人提意见或者无视这些意见建议,认为没有价值和意义,这就是自大型。

上述三种心态都是万万要不得的,无论是在护理过程中还是在日常与人沟通过程中都应该避免和杜绝,良好的有效的沟通要有三种心态:喜悦心、包容心和同理心。

沟通的基本原理是关心,要注意对方的状况与难处,注意对方的需求与不便,注意对方的痛苦与问题。护理人员往往被病人冠以铁石心肠的称号,这是应该检讨的地方。护理过程正是对护理对象的关心过程,有时候护理对象需要办理一些手续,而家属不在,耽误了时间,就会遭到护理人员的“训斥”,如果连最起码的关心都做不到还谈何护理。

在护理过程中,我们往往要求护理对象如何做,而从不解释为何这么做,这么做会对病痛带来哪些改善,如果改善不了下一步打算怎么改进治疗方案等。对于这些专业化的信息,医护人员多以太专业病人不懂为借口拒绝向病人作交代,这不仅犯了沟通中的基本问题“心态”中的“自我型”,而且没有做到沟通中最基本的要求――积极,不积极与患者沟通,而是以强势的态度对待患者,这本身就是错误的。积极地与患者与护理对象沟通,即便对方不懂一些专业知识也可以通过解释而获得信赖和认可,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患者和护理对象的信任。

2.在护理活动中有效沟通的方法。

首先要简化语言,沟通中有时候由于表达技巧不够,自己以为讲清楚了而对方却并未真正听清楚,因此讲话要有重点、善用比喻、学会提问。任何沟通都有目的,重要的是把重点告知对方,因此讲话要有重点,要讲清楚重点,并且通过信息反馈弄清楚对方是否听懂了重点。“孟子善辟”,即说明这点。有人这样解释电影院的“杜比音响”,说它就相当于声音的洗衣机,把声音中的杂质去掉了,因此杜比音响的声音效果会更好。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也可以运用比喻的方式向小朋友或者患者解释一些病理现象,将复杂的病症简单清晰地告知对方,增强沟通效果。提问要有重点是不言而喻的,有时候医生或者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提问更加清楚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及禁忌等,在护理过程中多提问,有效的提问也可以使护理人员更清楚护理的效果、过程是否需要改进等。

提问也有技巧,应该如何提问呢?一般的问题类型主要包括开放式和封闭式。比如护理人员在病人服药一段时间后可以询问病人的情况,封闭式的提问一般是说:你感觉怎么样?这样的问题病人无法回答,或者说答案不能够说明问题,如果想使问题更加有效可以将这个提问转变为开放式提问,可以问,你身体什么地方有不舒服的感觉?进而根据护理对象的回答再进一步提问,通过引导病人回答可以更确切地了解护理对象现在的真实状况。同样,在提问时如果明知对象不好回答,则应该选择选择式提问,这种提问方式更适合护理工作,病人由于受专业经验的影响无法清楚地将自己的身体情况反馈给护理人员,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病人,从而全面地掌握护理对象的状况。

其次要学会主动倾听,如果说语言的使用还需要一个精炼、学习的过程的话,那么作为护理人员我们更要关注的一点就是倾听。听可以听出漏洞,思考对方的讲话,提出自己的观点,澄清自己的问题。有时候我们往往容不得别人开口,以为自己明白对方的意思,真实的情况是你并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对方所说的话,甚至你理解错误了,从而给沟通带来障碍,因此学会倾听,明白对方的意思更有助于沟通。有效的倾听在于注意力的集中,注意力集中地听对方的本意,设身处地地听。听更重要的是态度,因此有效的听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积极聆听的方法主要有:A.提问题―让对方有兴趣往下讲;B.停止说话―不要发表意见;C.不要打断――礼貌;D.不要批语――看不起对方,信息中断;E.集中精神――避免干扰;F.站在对方立场――同理心。这些办法都可以帮助我们学会聆听,同时作为护理人员,能够耐心地聆听护理对象说话,表现同情和理解,提出意见和建议,本身就是我们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3.表达技巧。

篇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中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一方面,许多国人走出国门,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带去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遍布世界各地的中国餐馆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美食文化提供了重要窗口。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观光旅游,有的还会长驻中国学习、工作。为方便外国友人点餐,很多饭店和餐馆都提供英语或汉英对照的菜单。然而,许多菜单的英译名都存在问题,有些翻译不够准确,有些错误百出,闹出不少笑话。例如,“童子鸡”译为“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还没有性生活的鸡)”;“醉虾”译为“Drunk Shrimp(喝醉了的虾)”;“木须肉”译为“Wood Mustache Meat(木头胡须肉)”;“夫妻肺片”译为“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 (丈夫和妻子的肺切片)”;“口水鸡”译为“Slobbering Chicken(流口水的鸡)”。这样令人啼笑皆非的翻译不仅不能为外国友人点餐时提供帮助,反而可能引发误解,严重的还会将客人吓走。

中式菜肴英译不规范、混乱的现状引起不少译者的关注,他们开始讨论菜名翻译的原则和策略。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联合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组委会办公室编写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对规范、统一中华美食的英译名起到很大作用。但是,这本书局限于对翻译策略的探讨,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因此,某些菜名的译法还值得商榷。笔者将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的指导下讨论中式菜肴英译策略。

一、交往行动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影响

翻译研究大致经历了重建作者原意的作者中心论范式、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文本中心论范式和读者接受反应的译者中心论范式(陈大亮,2005:4)。然而,无论是作者中心,还是文本中心、译者中心,反映的都是狭隘的个体主体性,忽视人作为主体的社会性一面,因而不是主体间本真自由的存在方式(同上:7)。

当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哈贝马斯提出交往行动理论,主张通过主体间的交往、沟通而解决主体性的困境(杨春时,2004:382-383)。哈贝马斯指出,交往行动就是指参与者能毫无保留地在交往后意见一致的基础上,使个人行动计划合作化的一切内在活动(1993:386)。他认为,交往的双方或多方都是平等的主体,在交往中应建立以相互尊重、相互接受为基础的交往理性,通过对话和沟通达到理解与和谐。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突破了主体性哲学研究中主客体的二元对立,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理念和研究路径。许多翻译学者开始将交往理性的概念引入翻译研究中。他们认为,翻译活动的各主体之间是一种平等的主体间性关系。翻译活动不再被看做是一种孤立的语言转换活动,而是一种主体间的对话(许钧,2003(7):290)。译者一方面要和原文作者沟通、交流,准确理解作者意图和文本意义,另一方面要与目的语读者进行对话、协商,让译文符合读者的期待。

二、中式菜肴命名分析

中式菜肴品种繁多,根据陈金标的研究,其命名方式可分为写实命名法、虚实命名法和艺术命名法(2001(3):16)。

(一)写实命名法

写实命名法指菜肴名称开门见山,直接如实介绍菜的基本信息,这种方法让人一看菜名就大概知道菜肴的内容和特色,如反映原料和制作方法的冬虫夏草煲乳鸽、茄汁菠萝鱼;传递盛器和主料信息的砂锅豆腐、竹筒腊肉;说明原料和味道的怪味牛腱、糟香排骨;传达创始人或发源地信息的杭州风鹅、成都钟水饺等。

(二)虚实命名法

虚实命名法是就菜肴某一方面特征进行美化的命名方法,其名称由实指词汇和虚指词汇组合构成。其特点是:实中有虚,看菜名即知其原料,同时还有几分雅趣。其中,美化菜肴色彩的有翡翠、白玉、珊瑚、芙蓉等;美化菜肴形状的有凤尾、虎皮、蝴蝶、松鼠等(同上:15)。例如,“干贝水晶鸡”中“水晶”表示汤的颜色明如水晶,这是对色彩的美化;“油拌佛手海蜇皮”中“佛手”则是对海蜇皮被切后形状的一种美化。

(三)艺术命名法

艺术命名法不直接反映菜肴的特征,但高雅的名称能增强菜肴的艺术感染力,引起人们的兴趣,增进食欲(同上)。例如,“荷塘月色”来自朱自清的同名散文;“火烧赤壁”则出自《三国演义》,炸成金黄的黄鱼和铺在鱼下被浇上白酒点燃的韭菜会让人想起当年赤壁大战时的壮丽景观。

三、交往行动理论视野下的中式菜肴英译策略

在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观照下的中式菜肴英译活动中,译者首先要与菜肴命名者进行对话沟通。然而,不同于一般文体翻译的是,绝大多数菜肴名称都没有一个固定的原作者,因此译者与原作者的交流就是要弄清菜名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首先,他要判断菜肴是如何命名的,对于写实性命名的菜肴名称,直接照实译出即可。对于虚实结合命名的菜肴,在如实翻译实指词汇的同时要弄清虚指词汇的真实含义并用英语表达出来。对于艺术性命名的菜肴,则应尽量忠实地传达菜名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其次,译者要与菜肴英译名读者,即外国客人进行交流、协商,了解他们的期待、饮食习惯及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妥善处理中西饮食文化差异,避免误解和文化冲突。例如,中国菜的原料十分丰富,蛇、青蛙、甲鱼、牛羊内脏甚至生殖器都可以作为食材,然而这些东西对绝大多数外国人来说都是不可食用的。笔者曾经在一次婚宴上看到一群外国友人盛赞刚喝下的汤,可当他们看见汤盆里露出的甲鱼脑袋时都大惊失色,懊悔不已。因此,译者在翻译菜名时应译出菜的原料、配料等真实信息,为外国客人选择菜肴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音译

包子、油条等中国独有的特色小吃曾被译为“Stuffed Steamed Bun”和“Fried Bread Stick”。这种归化式的翻译忽略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造成了部分文化信息的丢失。既然西方的食物能以音译方式成功进入中国,为什么独具特色的中国食品不能以音译的方式进入英语国家呢?花卷、馄饨、炒面、烧卖的音译名“Huajuan”,“Wonton”,“Choumein”和“Shaomai”,不仅可以保留中国的饮食文化特征,还可以丰富英语的词汇及表达方式。

(二)直译

写实性命名法如实介绍菜肴用料、色泽、刀法、口感、做法等信息,翻译时直接传达出字面信息即可。《美食译苑》上总结了一些翻译时可以套用的公式(赵会民,2011:1-3)。

1.如果菜名介绍的是菜肴的主配料,就可用“主料(名称/形状)+with +配料”翻译,如“海参锅巴”译为“Sauteed Sea Cucumber with Crispy Rice”;如果菜名中包含菜肴的主料和配汁,则用“主料+with/in+汤汁(sauce)”,如“红油鱼肚”译成“Fish Maw in Chili Oil”。

2.如果菜名中包含做法和主配料,就可以用“做法(动词过去分词)+主料(名称/形状)+ 配料”翻译,如“蛤蜊蒸蛋”译成“Steamed Egg with Clams”;如果菜名中包含做法、主料和汤汁,则用“做法+主料+with/in +汤汁”,如“豆瓣烧大黄鱼”译为“Braised Yellow Croaker in Bean Sauce”。

3.如果菜名中介绍菜肴的做法、形状或口感及主配料,则用“做法+形状/口感+主料+配料”英译,如“酥炸鸡胸”可译为“Deep-Fried Crispy Chicken Breast”。

4.如果菜名介绍的是菜肴的创始人(发源地)、主配料和做法,则用“做法+主配料+人名(地名)+Style”,如“苏州熏鱼”可译为“Deep-fried Salmon, Suzhou Style”。

(三)增译

1.音译+注释

当音译名不能满足外国食客对中国美食的了解需求时,译者可以用加注的方式对菜肴的原料、烹制方法、味道、形状等加以形象的补充说明,帮助他们更完整地了解这道饮食。例如,“锅贴”、“窝头”和“咕噜肉”可分别增译为“Guotie, Pan-Fried Meat Dumplings”,“Wotou, Steamed Black Rice or Corn Bun”,“Gulaorou, Sweet and Sour Pork”。

2.直译+注释

用艺术命名法取名的菜肴和某些虚实命名法中的虚指词汇如果采用直译的方式翻译,就能造成外国顾客对菜肴的理解困难,因此译者可以用加注的方法传达更多关于菜肴的基本信息,为他们选择菜肴提供依据。例如,“全家福”如果直接翻译为“Happy Family”,外国友人看后肯定就会迷惑不解,完全不知菜肴由何种食材制作而成,因此可在其后添加注释,“Combination of Chicken, Ham, Squid, Shrimps and Winter Bamboo Shoots with Brown Sauce”,帮助客人了解这道菜。

(四)转译

当直译菜肴名称不能完整传递信息或者可能引起外国顾客误解时,译者可运用转译的方法,对一些细节作出适当调整。

1.数词的转译

有些中国菜名里使用了数词或“双”等表达数字含义的缩略词,如“烧二冬”、 “拌三丝”、“五柳脆皮鱼”、“八宝粥”和“爆炒双脆”等。这些词可能实指主配料、调料或味道的种类数量,如“二冬”指冬笋和冬菇,因此可将其转译成“mushrooms and bamboo shoots”。此外,数词可能是虚指词汇,如“七彩”的本意是为了突出菜肴丰富的颜色,因此将其转译为“colorful”即可。

2.祝福吉祥语的转译

部分中餐菜名会使用表达祝福或象征吉祥喜庆的词语,如“龙凤呈祥”表达了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福;“步步高升”则寓意考生能够金榜题名、一举得中。这些菜名如果直译,就会让外国消费者茫然不解,因此可以采用转译的方式进行调整。例如,“龙凤呈祥”可译为“Stewed Snake Meat and Chicken”。当然,转译有时会不可避免地造成部分文化信息的丢失。

3.比喻的转译

用虚实命名法和艺术命名法取名的菜肴中很多都使用比喻手法,如“干拌顺风”中的“顺风”喻指“猪耳朵”;“芙蓉鱼片”中的“芙蓉”喻指蛋清,而“清蒸白玉”中的“白玉”则是指“豆腐”。这些菜名如果直译就会让外国客人无法理解,甚至会因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引发不必要的冲突,因此翻译时应从他们的理解程度和反应出发,将其还原为真实的原料。以上菜肴可分别译为“Pig Ear in Chili Sauce”,“Fish Slices with Egg White”和“Steamed Toufu”。

四、结语

作为世界认识、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窗口,中式菜肴名称的英译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着巨大的桥梁作用。在中式菜名英译活动中,译者既要与原文作者,即菜肴命名者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又要与译文读者,即外国进餐者进行协商和沟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助于中华美食文化在世界的推广和弘扬。

参考文献:

[1]陈大亮.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J].中国翻译,2005(2):4-7.

[2]杨春时.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西方美学体系的历史演变[J].烟台大学学报,2004(4):382-383.

[3]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M].洪佩郁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386.

[4]许钧.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7):290.

篇3

人类进人21世纪后,教育事业进人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中医药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抓住中国一东盟落户南宁,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成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改革广西中医药教育,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是摆在广西中医教育界的重要课题。

1广西中医药教育发展的现状

广西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中医药研究历史悠久。广西聚居着壮、瑶、苗、侗、松佬等十几个少数民族,经过千百年文化和生活积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技之长,除了传统的针灸外,还有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瑶医、苗医等特色疗法,都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医疗方法之一;广西中草药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仅次于云南,全国排名第二。这些宝贵遗产的整理和发掘,都需要广西高等中医药人才来承担。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中医药人才较为短缺,特别是基层还需补充大量的中医药人才,这就成为广西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方向。

近10年来,广西中医药教育发展较快,广西中医药高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体系已形成,培养了一大批不同层次的中医药人才。目前,广西高、中等中医药院校共3所,设有21个本科专业(专业方向)及超过10个高职高专专业,近10个中专专业;教育层次分为中等教育、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和博士教育;除了开展普通专业教育以外,还开展了继续教育、岗位培训、高等函授、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中医药成人教育。广西中医药教育发展是通过建立传统特色和现代化道路相结合的教育观念、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标准,走规模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相互协调发展的道路,促进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广西中医学院作为我区唯一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是培养和造就广西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基地,对广西中医药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广西中医学院积极探索传统中医、对外中医、壮医药等多样化和特色化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推行“系院合一”管理体制和临床教学改革,开展产学研合作等均取得了实效。广西中医学院至今已为2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600多名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有力的扩大了中医药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影响,推动了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广西中医药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机遇世界卫生组织医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以“传统自然疗法、天然药物、生物制品的应用”为主的医学,这就为传统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人才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广西作为中国唯一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有丰富的中草药和海洋药物资源,是中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道相通的省区,处于中国与东盟双向交流与合作最便捷的通道。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为广西中医药教育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首先,东盟是海外华人最集中的地区,与中国具有亲缘的地理、民族和文化关系,具有相似的用药习惯,这一特殊地理位置使得中医药在东盟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因此随着我国教育市场的开放程度增加,广西中医药教育可以利用中医药学方面的优势主动走出去办学,吸引更多的海外学生到广西学习中医、中药及民族医药。其次,国外特别是东盟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模式的引人,必然给广西中医药教育以新的刺激和影响,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中医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促使中医药教育的全面提高。再次,东盟各国与我国近邻,气候条件差不多,都有利于中草药的生长。因此,在中草药方面,东盟与我国相比,既有相同的产品也有不同的产品,有的还存在着珍贵的稀有特产药材。东盟自由贸易市场的兴起,必然实现各种中草药材的相互流通,这样将会使广西实现中医药科研的大力兴起和实验材料的互相补充。

2.2挑战建国5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下,广西中医药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随着经济的日益繁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也给广西中医药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

首先,知识经济要求深刻地革新教育理念。自人类进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成为主导经济发展的优势因素,使人类社会经济形态从工业经济迈向知识经济。新的经济形态以高技术为第一生产支柱、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表现出强烈的技术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特征。创新是新经济的灵魂。广西中医药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如何真正遵循高教规律培养创新人才作为目标,在创新问题上如何培养更有利于加快广西中医药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型人才方向发展都值得我们深究。因此,如何创新中医药教育是广西中医药教育者面临的重大挑战。

其次,时展要求深化教学改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教育要尊重和适应新经济条件下学科专业发展的特征与趋势,及时改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同时要求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在人才交流、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与国际接轨。纵观广西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历程,广西中医药高等教育虽经过5次较大幅度的课程体系调整,但改革只是课时的增减和部分课程的增减,对课程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解决的力度不够大,且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大量重复和严重欠缺。如何推进中医药教育改革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考验。

再次,经济全球化要求人才向复合型转向。未来的社会需要越来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社会对人才需求已经由专门化人才转向较广泛适应性的通科人才;由单纯地掌握知识、做学问转为会不断地学习和运用知识,会创新知识和发展知识,会创造新的直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由单纯地强调和要求知识的重要转为要求知识、素质、能力的统一。广西中医药教育存在着人才质量观片面、素质教育薄弱的缺点。在教育实践中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授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特别是传统人文文化素质教育明显过弱,中医文化功底不足,以致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思想受到局限,发展不够全面。如何培养中医药复合型的人才,并在培养人才和科研活动中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课题。

3广西中医药教育改革的理性思考

3.1转变观念,顺应时展潮流随着社会经济的急剧变革,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正日益深化,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中医药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健康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倡导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用符合时代潮流的教育观念指导和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改革和实践。

3.1.1树立教育服务观根据广西中医药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前,更新观念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弄清教育的本质,要认识到教育是对学生的特点、专长的引导,是促进其向自身兴趣和社会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要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完成专业的教学任务,还涉及到更多更广的层面、领域,只样这样才能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

3.1.2树立综合素质教育观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对中医药人才的要求有三大特点:一是符合现代医学人才标准。二是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标准。三是体现时代的基本特征和要求。广西中医药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要立足于成才教育和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克服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在专业目标设计上要从专业对口性转向增强专业适应性与发展竞争性;在教育思想上摒弃把学科专业划分过窄,知识划分过细的观念,从专刁‘教育向“通识教育十专业教育”的通专结合教育转变,注重人才的全面综合素质培养和智慧潜能开发,把培养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1.3树立终身教育观终身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保证学生终身学习,使之能够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和适应时展的需要。中医药教育的终身化,要求重视和加强中医药学生的在校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终身化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素质,逐步完善与发展毕业后中医药教育和继续中医药教育,使在校园中医药教育、毕业后中医药教育、继续中医药教育三个阶段成为连续统一的整体。

3.1.4树立教育国际化思想全球经济一体化必然会带来教育的国际化。中国已经加人东盟贸易组织,这意味着作为联系东盟桥头堡的广西经济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全面融人国际社会发展主流。但这种蓝图的实现必然要靠人才来支撑。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是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国际交往能力的中医药人才。由于中医药教育的潜在市场力非常大,对有一定的中医药文化基础和感情的东盟国家来说非常具有诱惑力,因此他们对我国的中医药教育非常感兴趣。从广西目前的中医药教育水平来看,加快国际化进程对中医药教育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3.2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中医药院校教育体制改革主要着眼于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增强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中医药院校应不断地吸引和吸纳各种办学力量,从而推进校际之间合作办学、社会参与办学,采取与综合性大学或其他科类院校联合开办中医药类专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合作形式,促进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目前,对外合作办学越来越流行,已经成为近期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医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之一。由于广西特殊的地理优势及中医药院校的人才储备优势,东盟国家会首先考虑与广西的中医药院校开展合作办学。东盟强大的经济实力,.能有效弥补政府投人的不足,能满足中医药教育发展的需要,东盟优质的教育资源,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必然会给广西中医药教育带来新的刺激与影响,从而在人才培养、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方面与国际医学教育进一步接轨,催生出广西本地新型的中医药教育形态,建立跨民族、跨国界、跨文化的交流、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广西中医药教育形式,从而提高广西中医药教育水平与质量。中医院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建中医药专业。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积极推进中医药院校与中医医疗、科研机构的联合,建立区域内产学研一体化的管理体制,使投资者在教育产业化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开发等工作的运作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并能转化为再次投人的良性循环系统之中。学校与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共建实验室,共同申报、共同研究课题,共享科技成果。通过企业委托高校进行科学研究,促进中医药院校教学研力量在人才培养、医疗服务、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互相渗透、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办学效益。

3.3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3.3.1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广西中医药教育本身还带有许多传统教育模式烙印,以致于人才培养的口径过窄,中医药人才综合素质低,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因此,改革中医药教育模式就要使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素质养成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全面发展和个性教育相结合,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培养适应于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中医药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办学的自主权,根据学校的特色和社会的需求设置专业,结合国际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处理好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的素质培养、理论与实践、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本科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把中医药学教育紧密地联系所在地区的卫生工作实际,把教育的内容从书本扩向现实生产劳动,把教学的空间从院校延伸至社会,并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从而实现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同时,还要重新审慎地认识中医师承在整个中医学科体系和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临床实践作为贯穿于中医教学过程的主线,学生在临床教学基地随师实践的同时,完成对中医经典理论和临床实践课程的学习,自始至终全方位地在临床实践中接受培养;同时遵循“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中医师承教育方针,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避免陷人传统师承教育所固有的重经验、实技而轻理论研究,重一师之技、一家之言的保守和狭隘境地,并力争有所突破,为全面改革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模式积累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关范文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