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17:24:0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风俗礼仪文化常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D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277-02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据国家旅游局消息称,中国内地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自有统计数据的1998年的843万人次,到2014年破亿,增长10.8倍。中国游客的强大消费力在给他国带来经济收益的同时,与此产生不文明行为的负面影响也在逐渐显现,相关安全及纠纷事件时有发生。在多个“全球最差游客”调查中,中国游客均名列前茅。
一、境外游不文明现象及其影响
文明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出国游则代表了国家的“国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不断进步,很多人慢慢淡忘了中国自古以来知礼、守礼、行礼的优良传统,不讲文明、不懂礼仪;举止轻率、满口粗言。有的人甚至把这一陋习带到国外,严重地影响到了国人的整体形象。部分中国游客所到之处,让当地民众对之望而生畏。
(一)公共场所缺乏礼仪与素质
丑态一:遇事冲动,做事不计后果,缺乏理性。法国的普罗旺斯,每年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去观赏游玩。但是,有几个中国游客为了占据最有利的位置拍照而在普罗旺斯上演了一副“全武行”。外国人表示不解:“置身那么美的地方,怎么还会有打架的念头?”熟不知,动不动就大打出手的现象发生在中国游客身上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而中华民族“谦谦君子”的美好形象已经随着旁人的叹息埋葬在普罗旺斯的花田之下……丑态二:不注重个人形象,破坏公共环境。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是中国人最典型的不文明行为之一,在旅游景点、餐厅、商场,中国游客说话大声大气、猜拳拼酒、随意拍照、嬉笑怒骂,喝得烂醉如泥还丑态百出地又唱又跳的情况时常能看到。东西吃到哪里,垃圾就随便丢在哪里。不论场合、地点,随地吐痰、擤鼻涕、抽烟、打喷嚏不捂嘴的现象更是屡屡发生。更有甚者,个别游客把喜欢在名胜古迹上乱涂乱刻的坏毛病带出了国门,涂刻在城墙和树上的中文汉字成了嘲笑国人素质的最好印证。丑态三:喜欢贪小便宜某些中国游客喜欢占小便宜,如在自助餐厅偷偷打包带走食物、把酒店里面的非免费物品拿走,拿卫生间里的免费卫生纸、洗衣袋等,还没有付小费的习惯。又比如:在欧洲上公共厕所需要投币厕所门才能自动打开。喜欢大把花钱购买奢侈品的中国游客不舍得花一点点小钱投币上厕所,在这里却贪上了小便宜。有一些投机取巧的中国游客投一次币后不锁门,然后一个接着一个进去,对于自己耍小聪明而省下几元钱洋洋自得,却不知这种行为让不少外国人摇头。
(二)不尊重当地风俗、习惯
某些中国游客在出境后完全忽视应有的礼仪和风俗,在泰国的寺庙、欧洲的大教堂,穿着毫不讲究,随意露肩、露膝盖等。很多中国游客以天气炎热为理由,到了寺庙、教堂仍然穿着短裤、拖鞋、背心,丝毫不尊重当地的风俗。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特殊的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而当地人也有很多约定俗成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人情,但不少中国游客却不能加以理解和尊重,只是凭自己的个人喜好去做事,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
二、境外游文明礼仪缺失成因分析
(一)国人缺乏礼仪养成教育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礼仪之邦的礼仪正在逐步地流失。这不仅是中国传统礼仪风俗的流失,更重要的是礼仪文化的流失,如今的中国人在社会中约束和规范自己行为的自觉性越来越差,故而直接导致了文明礼仪素养的缺失。我国许多教育专家、学者都从不同角度看到了当今国人礼仪教育的不足和缺陷,归纳下来受到了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影响。1.社会变革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人经历了价值观的解构和再构,价值观中的传统成分与现代成分不时产生冲突和纠结,而社会上的各种不良思想和风气引导着国人不同价值观念的形成。部分国人在道德上缺乏辨别能力,在思想上缺乏认识能力,这些使他们在道德观念的选择时缺乏科学的判断,容易出现偏差与个人本位主义,这也是诱发国人不良习气的根本原因。2.学校教育因素长期以来,我国学校的礼仪教育过于理论、形式化。学校教育重点是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和理论,填鸭式的传统教学忽略了实质的操作和训练。学生只“知”而不“行”,而知道的部分也没有转化成具体的行动。实际上,学校书本层面上的教育已经与学生的实际行为脱节了。3.家庭教育因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独生子女在文明礼仪方面存在着令人担忧的问题:大多数的家长重成绩轻德育。只在乎子女的学习成绩是否优异,而根本忽视了对孩子文明素质的培养,从而导致了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孤僻冷漠的自私性格。他们不珍惜家人的劳动果实,不关心理解他人,只知道一味地索取而不懂得付出。
(二)我国旅游业管理欠缺规范
近些年旅游业在我国的蓬勃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旅游业的大好前景。但是,旅游行业管理仍然欠缺成熟,需要进一步的协调与规范。部分游客在境外的表现实在让人唏嘘,但把原因完全归咎到游客头上是欠缺公允的。我国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有的旅游企业多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行业监管,如:旅行社的行程安排、导游的职业道德素质等都将导致游客道德礼仪的缺失。
(三)国人缺乏自律能力
礼仪是社会生活中由于生活习惯而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仪式。它依靠的是人们自觉自愿地去遵守,不带有任何强制。因为不具备法律约束,使部分中国人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淡漠了道德礼仪观念,变得自私自利、随心所欲,缺乏严格自律的精神,从而导致了礼仪行为的缺失。
三、加强国人境外游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
(一)加大力度对游客进行文明礼仪宣传教育
1.把文明礼仪渗透到爱国主义宣传教育中。爱国主义是个人或者集体对祖国的一种支持和积极的态度,是个人所具备的公民道德之一。同志曾说过:“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思想决定行动,有爱国之心才能报效祖国。反过来,行动也会指引思想,只有将爱国之心落实到平时的实际行动中,才能让国人爱国的种子生根发芽。维护国家利益是爱国,维护国家形象也同样是爱国。所以,把文明礼仪渗透到爱国主义中,坚持渐进性,体现层次性和连续性,养成“讲文明、懂礼仪、有道德”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好的表现形式;凸显实践性,要求文明礼仪要做到具体化、生活化,引导国人自主实践、自觉参与,把礼仪知识、礼仪实践和礼仪规范统一起来,做到行知合一。努力把文明礼仪转化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人修养,注重整体性,把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纳入到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文明礼仪渗透到爱国主义教育中,引导国人崇尚文明、崇德向善,以实际行动爱国、护国。2.加强游客遵循文明礼仪的主人翁意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绝大部分的游客文明素质还是比较高的,但如果从整体上看来就显得参差不齐。游客的文明礼仪是一个我们值得重视的问题。如果100个游客有99个游客的礼仪都到位了,其中有一个没做到位,那么,因为他的个别情况就会影响到整体的素质和印象。所以,每一个人在接受礼仪教育时都要有这种整体意识。出到国外,每一个中国人就是一面旗帜。国人在境外旅游应该具备文明礼仪的意识,不要让自己成为破坏华夏文明的消极因素。3.充分发挥舆论宣传在文明旅游工作中的推动作用。把中国公民的文明素质与国家形象结合起来,组织开展形式各样的宣传活动,加大力度宣传文明旅游。各大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开辟专栏、制作专题节目,广泛普及礼仪、礼貌道德知识,大力营造讲文明、懂礼仪、守秩序的良好舆论氛围。在旅游培训方面可引导游客自觉遵守《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和《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形成文明出游宣传引导的浓厚氛围。
(二)通过学习培训帮助游客了解境外礼仪习俗、禁忌
由于各国国情、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多国风俗与人情。本着“”的国际交往准则,我们必须做到坚持入乡随俗,与绝大部分人的习惯和做法保持一致。切勿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礼记》中说到:“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这些劳动人民口口相传的格言都说明尊重风俗与禁忌的重要性。所以,完善旅游团行前教育、告知制度,制定文明出游手册和行前教育规范是非常有必要的。导游领队是一个团队的灵魂人物,导游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对游客产生现身影响。强化导游领队在出境旅游过程中对游客文明行为的提示和提醒责任,要求游客自觉遵守和配合旅游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三)制定行业法律法规约束和规范游客的行为
按照《旅游法》的规定,加强游客旅游文明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明确要求游客在旅游活动中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鼓励游客互相提醒,共同遵守文明出游公约,对不文明行为及时规劝和制止。建立有效机制对做出不文明行为的责任单位和个人给予曝光,并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采取批评教育、警告、责令整改等相关的惩罚手段。另有,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点与航空公司等,形成游客旅游不文明信息通报、追责机制,建立游客文明礼仪诚信档案,进一步完善游客法律法规。
(四)游客文明礼仪教育要与社会管理相结合
游客礼仪素质的提高既离不开宣传和教育,也需要具有相应的社会管理机制作保证。中国一直注重国民的思想道德教育,但社会公德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的社会管理机制却没有完整及时地配套跟上。正是这样,才使得国民素质教育出现投入大、收效微的现象。只有把文明礼仪教育和社会管理机制同时作为“软”、“硬”两手抓,我国国民的整体礼仪文明素质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如以交通规则和秩序为例,如果缺乏相应硬性规则管理,仅仅依靠市民自觉就能普遍遵守交通秩序显然是不成立的。结果证明,一般管理搞得好的城市,那里市民的礼仪水平普遍比较高,这已经成为一条潜在的规律。同样的,以新加坡为代表的国家或城市的社会文明秩序的成功管理经验都说明了,文明礼仪的产生,离开制度管理、文明秩序和文明民众是决不可形成的。
(五)游客将礼仪实践落到实处
要不断提高游客的礼仪修养就要鼓励大家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把文明礼仪践行到实际行动中去,避免纸上谈兵。从我做起,一点一滴、一招一式来潜心学习礼仪、实践礼仪,把我们学习到的礼仪常识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从个人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各种知识。因为在课堂里学到的知识大多是理论性的,要想把这种理论的知识转化成为自己的东西,只有通过实践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知识的真正内涵,逐步融会贯通,然后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有一句话说得好:“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只有在实践中将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加深礼仪规范的领悟和理解。
四、结语
境外游的每一位游客都代表着我国的形象,言行举止也反映出一个国家国民的综合文化素养。礼仪无小事,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度,对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但对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国人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际社会对我国文化的认同和尊重,是中国软实力的具体象征。提升中国游客的整体素质需要每个人积极完善自己的言行举止和遵守各项文明道德法规。将讲文明、知礼节纳入到每个人的实际生活中去,从自身做起,让文明行为真正成为习惯,争做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实践者,共同努力重塑中国“礼仪之邦”的美好形象。
参考文献:
[1]金丽娟.旅游礼仪[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2).
[2]舒伯阳,刘名俭.旅游实用礼貌礼仪[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6).
蒙古族孩子们天生聪明伶俐。尤其科尔沁蒙古族孩子,从小在两种语言环境下长大,也许是多种语言思维开发的缘故,也许是天生能歌善舞的蒙古民族,以歌曲演唱的形式启发了他们的思维。记得很小的时候曾经唱过一些,又活跃又好玩的民歌。正如彝族有《猜调》,汉族有《对花调》《对鸟调》一样,蒙古族的叙事歌曲当中也不乏有考验智慧,考验常识的歌曲。如:《谜语歌》曾经是蒙古族孩子边跳绳边唱,边玩嘎拉哈边唱的一首游戏歌曲。歌曲中唱道:巴达玛拉克请你把知道的谜语给我说说。没长尾巴也好看那是什么?没有影子跑的快有时什么?巴达玛拉克其聪慧的妹妹请你把知道的谜底给说说。没长尾巴也好看那是青蛙,没有影子跑的快那是风。巴达玛拉克其聪颖的姐姐,请你把知道的谜语给讲讲。没有灰烬的火那时什么?没有云彩的雨又是什么?巴达玛拉克其贤明的妹妹,请你把知道的谜底给讲讲。没有灰烬的火那是雷电,没有云彩的雨那是露水。此类歌曲不仅以快乐活泼的曲调吸引着草原的孩子,也以不同时期不同的问答内容考验着草原孩子的智慧。在科尔沁叙事民歌中此类歌曲不少。又如:草原儿童歌曲《十二生肖歌》,以问答方式回答出惟妙惟肖的十二个动物的形象。歌词大意大概为:偷吃黄油的是小白鼠,贡献力气大的是长角牛,上中跳跃的是花斑虎,跑遍世界的是调皮兔。呼风唤雨的是天上龙,盘踞洞穴的白斑蛇,风驰电掣的快速马,卧圈生财的是福禄羊。花果园里的是矮个猴,唤醒人们的功勋鸡,守护家园的是忠诚狗,拱遍大地的撅嘴猪。
二、爱心教育歌曲
在科尔沁草原上,生活在草原上的孩子们,在暑假寒假时期,他们的生活中有牛羊相伴,睁眼就能听到牛羊声,打开门就能看到放牧的父亲,挤牛奶的母亲。孩子们心地善良,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上的每一个动物。在科尔沁叙事民歌中,有很多唱到对老人,对孩子,对草原上的每一个动物的爱,也唱到对草原大自然的无限崇拜与爱戴。因为草原就是他们生活的源泉,生活的一切,他赐予草原孩子们今天的快乐,未来的生存。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们在唱着一首儿歌,此歌曲整理于1975年原哲里木盟科左中旗根杰老人的唱段,如今想起来,歌词内容会让我们不尽掉眼泪,也会让我们对养育自己的母亲有了无限的感恩。歌曲《驼羔》讲述了远去的妈妈不断回头,孤独的留到家里的小驼羔在哭泣的演唱:远去的影子是妈妈,妈妈、妈妈、嘣嘣给。留在家里的小驼羔,两眼泪汪汪,妈妈、妈妈、嘣嘣给。远去的妈妈,已经离开了我两个月,留到家里的我呼唤了妈妈两个月,嘣嘣给(驼羔撕心裂肺的哭声)。此曲后几段的歌词,用蒙语表达了每次遇到困难时想到妈妈的小驼羔,不断的望着远方等待妈妈的小驼羔,边留着眼泪,边长大的小驼羔,已经一个月一个月的等待了妈妈一年的小驼羔的伤心的哭诉。一想起这个小时候的嘣嘣给,此情此景如画的展现在眼前。草原人民爱母亲,草原人民也尊重我们草原上的每个动物,就像他们就是我家的一份子一样。草原上此类歌曲诸多,唱着此类歌曲让我们成长为了具有爱心的孩子们。如:《孤儿―小牛犊》《良山丹花》《僧赛玛》《小鹿》等等。
三、风俗礼仪教育歌曲
蒙古族是歌能歌善舞的民族。每个地区的蒙古民族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风俗礼仪。科尔沁蒙古族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蒙古人民尊老爱幼,热爱草原,文明礼貌等传统,也在保留着此地蒙族古所特有的礼节及风俗。我们通过老人们的教诲,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也可在很多叙事民歌中借鉴及保留着我们的风俗习惯。如酒文化,酒是草原上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婚丧嫁娶,日常礼节,各种节日都缺少不了酒。可是酒既然成为了一种文化,那么也有自己很多敬酒的礼节需要我们去了解。在科尔沁叙事民歌《敬满酒》(1962年原哲里木盟科左中旗金玉老人所唱)中,我们了解到:
(1)曲名就告诉我们,草原上敬酒要敬满酒,酒杯一定要满杯,半杯酒是对草原蒙古人民的不尊重。
(2)歌词:草原的酒,酿造于草原的圣水。圣水酿成的酒呀,要用右手来斟满。歌词中明确表示,敬酒要用右手来敬。或者歌词:草原的圣水,哺育了草原的牲畜,圣水中的圣水就是草原的酒。草原的酒呀,要用双手来敬酒。因此草原的长辈的酒是用双手来敬酒,同辈或者朋友可以用右手来敬的。
(3)歌词:圣洁的酒呀,敬给我亲爱的长辈,亲爱的长辈,用你们的祝福,祝福我们草原安康。此段表明草原上的酒先敬长辈,双手结果酒的长辈,要用美丽的祝词赠予晚辈们。
(4)歌词大意:敬爱的长辈,亲爱的朋友您,双手接过酒杯,回赠一个空杯。朋友及亲人敬的酒,尤其第一杯,一定要干掉,这样才是对敬酒者的尊重。(5)歌词大意:唱一首酒歌,敬给亲爱的朋友(长辈、老人)请你拿着酒杯,尽享草原的美酒歌谣。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当边敬酒边唱歌时,一定不要先喝掉,一定要唱完听完这首歌,再喝这杯酒。不然,歌唱者不断的演唱,不断的给您倒酒。此首歌的前几段讲述了蒙古人民的酒文化,其实除了这几段以外,草原的酒礼节还有敬天敬地,敬祖先等等。我们从歌曲中可以一一学到。此类风俗礼仪类歌曲还有:《出征歌》《上马酒》《女婿之歌》《婚宴之歌》《灰姑娘之歌》等等很多。
“”和“地产霸权”早就是今天香港社会矛盾的根源,而近年新界问题也成为其中议题之一。可惜的是,香港对新界的认识所知甚少。对于生活在香港市区的绝大部分香港人来说,新界通常只意味着两种东西:乡郊游览的经验和近年新市镇的发展。近年原居民的政治特权问题,开始成为舆论所关注的课题,并让他们被冠以“土豪劣绅”之名,这可算是超越了过去对新界的狭隘想象。然而,对于原居民历史中的文化传统,以及由这些既定的城乡想象所引发的城乡矛盾,我们仍然所知很少。虽然很多人都知道,新界原居民有邓、侯、廖、文、彭五大氏族,可是,对于他们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和社会结构等,却从都不算是香港人的“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