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欧姆定律的应用

欧姆定律的应用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1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欧姆定律的应用,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欧姆定律的应用

篇1

在电学的定律当中,欧姆定律是非常关键的一项,它贯穿于整个电学的始终。深入、系统和全面地理解欧姆定律是有效解决牵涉电学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针对欧姆定律的教学,教师需要做好如下的两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注重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导体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欧姆定律。在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注重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1)欧姆定律强调电压与电阻决定了导体当中的电流,而不是由电源提供的电压,这跟电阻和电流是毫无关系的,电阻属于导体自身的性质,这跟电压和电流也是毫无关系的,因此是电压与电阻一起决定了电流。(2)注重计算关系。在公式:I= 当中,只要确定了任意的两个物理量,就可以对另外的一个物理量进行计算,这就需要引导学生熟练地掌握公式的变化。(3)注重这三个物理量一定要根据同一段的导体,比如,将R1与R2进行串联,接在30 V的电源上面,R1是10欧姆,经过R1的电流是0.2安,问R2的电阻与R2两端的电压是多少。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或者是讲解的时候,需要将电路图画出来,注明相应的物理量,突出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拓展和应用欧姆定律

教师在讲解欧姆定律的时候,需要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应用和拓展。通过并、串联电路的电压和电流规律,对电阻规律进行推导,可以概括并联电路的规律是:(1)电流I=I1+I2;(2)电压U=U1=U2;(3)电阻 。可以概括串联电路的规律是:(1)电流I=I1=I2;(2)电压U=U1+U2;(3)电阻R=R1+R2,再应用电阻规律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比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提问学生下面的一些问题:为什么调节台灯的亮度按钮,灯泡能够变亮或者是变暗?为什么手电筒当中的电池使用时间长了之后,灯泡会变暗?这两个问题的原理是一样的吗?这样,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探讨,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课堂氛围顿时活跃起来。学生通过应用欧姆定律,对实际生活当中一些不好理解的问题进行了解释,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当中,欧姆定律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教授学生关于欧姆定律的知识。

篇2

G633.7

一、引言:

在本学期,有兄弟学校老师来我校教研交流,针对《串、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这一知识到底应不应该补充的问题再次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把这个问题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用课改教材教学已经过去几个年头了,时至今日,还有学校教师对这个问题存在如此大的疑惑,让我不得不想在此说明一下了!

二、教材删除掉的内容

由教育部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义务教育物理课程》课本中,删除了《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的内容,即在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公式R=R1+R2+R3+....Rn 。在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倒数之和,公式1/R=(1/R1)+(1/R2)+…+(1/Rn)。

三、教师的质疑

这部分内容的取消无疑是对几十年来用欧姆定律解题习惯的一种背叛,一开始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串串大大的问号,没有了电阻公式,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好好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应用欧姆定律的公式呢?对于串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我们应不应该再补充给学生呢?如果没有补充,考试中出现,甚至中考中出现,学生应该如何应对呢?教育专家对教材内容做这样的改革到底意在何处?想达到怎样的教育目的?

四、分析课改的教材,寻找课改的依据

1.分析课改教材

案例分析一:

新教材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第四节,《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中的例题1,如图1所示,电阻R1为10Ω,电源两端电压为6V。开关S闭合后,求:(1)滑动变阻器R2接入的电路的电阻为50Ω时,通过电阻R1的电流为I (2)当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R3为20Ω时,通过电阻R1的电流为I′。

从以上两道例题可看出,并没有利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来解题,而是充分利用了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以及欧姆定律来解题

2.寻找课改的依据

在讲《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前,我对教材大纲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分析,并再次认真阅读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廖伯琴、陈峰、黄恕伯等教育专家所编写的有关《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修订依据、原则、与实施建议》、《新修订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变化与贯彻与落实》、《义务教育物理物理课程标准的修订解决了哪些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等文章,其中由江西省南昌市三级教师黄恕伯编写的《义务教育物理物理课程标准的修订解决了哪些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修订后的《标准》要求‘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这一知识。而教学实践中可能不少老师会凭着自己的经验把这一要求延伸到‘电阻’,‘评价建议’特别指出,该条目没有对串、并联电路的电阻关系提出明确要求,因此,在考试评价中,不应该把串、并联电路的电阻规律作为统一的教学要求让学生掌握。疏导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入研读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克服评价目标的随意性”。而由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陈峰老师编写的《新修订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变化与贯彻与落实》一文中,也有这样的表述:“在实施过程中,老师应认真学习、对比新旧课程标准的变化,准确把握教学内容要求,控制好教学的容量和难度,防止随意拔高教学要求,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五、结论

通过以上例题分析以及专家说明足以告诉大家,在这节内容的教学中不应盲目去补充大纲删除掉的内容,而应该仔细研读大纲要领,多了解新课标改革方案与要求,仔细拿捏教材内容,对教学内容能够把握到恰到好处,才能更好的贯彻落实新课改的要求,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3

解析根据路端电压与干路电流的关系U=E-Ir,在图2中作电源的U-I关系图象,如图虚线所示,两图象的交点即为电阻R的工作点.

UR=1.5 V,IR=1.5 A,

电阻的实际功率

P=URIR=1.5×1.5=2.25 W.

例2如图3,电源电动势E=3.0 V,内电阻r=1.0 Ω,图4为灯L的U-I特性曲线,求灯泡的实际功率是多少?

解析此情景和例1是同一类型,不同之处在于外电路用电器是个非线性元件.在图4中作电源的U-I关系图象,如图虚线所示,两图象的交点即为电阻R的工作点.

UL=1.6 V,IL=1.4 A,

电阻的实际功率P=URIR=1.6×1.4=2.24 W.

类型二外电路两个用电器为非线性元件

例3如图5,电源电动势E=3.0 V,内电阻r=1.0 Ω,图6为灯L1、L2的U-I特性曲线,求灯泡的L1L2实际功率各是多少?

解析因为电源与灯泡L1L2串联,所以通过三者的电流相等,根据路端电压与干路电流的关系U=E-Ir,在图6中作电源的U-I关系图线,两灯工作时I1=I2=I,U1+U2=U,以电压轴为基准,作一条等电流线,如图虚线所示,四条图线的交点即为两灯和电源的工作点.

U1=0.6 V,I1=1.0 A,U2=1.4 V,I2=1.0 A,

故灯L1L2的实际功率

P1=U1I1=0.6×1.0=0.6 W,

P2=U1I2=1.4×1.0=1.4 W.

例4如图7,电源电动势E=3.0 V,内电阻r=1.0 Ω,图8为灯L1L2的U-I特性曲线,求灯泡的L1L2实际功率各是多少?

解析因为电源与灯泡L1、L2并联,所以三者的电压相等,根据路端电压与干路电流的关系U=E-Ir,在图8中作电

2.当交流电路为正弦式交变电路时,P=UI的适用条件为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差为π的整数倍.这就是在含有感抗电路中无法利用P=UI来计算有功功率的原因.源的U-I关系图线,两灯工作时U1=U2=U,I1+I2=I,以电流轴为基准,作一条等电压线,如图虚线所示,四条图线的交点即为两灯和电源的工作点.

U1=1.0 V,I1=1.0 A,U2=1.0 V,I2=1.0 A,

故灯L1L2的实际功率

P1=P2=U1I1=1.0×1.0=1.0 W.

类型三外电路两个用电器一个为非线性元件一个为线性元件

例5如图9,电源电动势E=3.0 V,内电阻r=1.0 Ω,R=1.0 Ω,图10为灯L的U-I特性曲线,求灯泡的L实际功率是多少?

思路一因为电源与灯泡L,R串联,所以通过三者的电流相等,根据路端电压与干路电流的关系U=E-Ir,在图10中作电源的U-I关系图线,两灯工作时I1=I2=I,U1+U2=U,以电压轴为基准,作一条等电流线,如图虚线所示,四条图线的交点即为两灯和电源的工作点.

U1=1.0 V,I1=1.0 A,U2=1.0 V,I2=1.0 A,

故灯L1L2的实际功率

P1=P2=U1I1=1.0×1.0=1.0 W.

思路二在电路分析中我们经常要把一部分有源电路等效为电源,即等效电源.等效电源的电动势E′等于开路时的路端电压,等效电源的内阻r′等于该有源电路除源(电源的电动势看作零,电源看作电阻)后的等效阻值.电源和一个定值电阻串联组成的等效电源如图11所示,

E′=E,r′=R+r,

根据路端电压与干路电流的关系U=E-Ir,在图12中作等效电源的U-I关系图象,如图虚线所示,两图象的交点即为电阻L的工作点.

UR=1.0 V,IR=1.0 A,

灯泡的实际功率

P=ULIL=1.0×10.0=1.0 W.

例6如图13,电源电动势E=3.0 V,内电阻r=1.0 Ω,R=1.0 Ω,图14为灯L的U-I特性曲线,求灯泡的L实际功率是多少?

思路一因为电源与灯泡L和电阻并联,所以两者的电压相等,根据路端电压与干路电流的关系U=E-Ir,在图14中作电源的U-I关系图线,两灯工作时U1=U2=U,I1+I2=I,以电流轴为基准,作一条等电压线,如图虚线所示,四条图线的交点即为两灯和电源的工作点.

U1=1.0 V,I1=1.0 A,

故灯L的实际功率

P1=U1I1=1.0×1.0=1.0 W.

思路二等效电源法

如图15,虚线框内部分当做等效电源.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U=E-Ir表述了干路电流I和路端电压U的函数关系,干路电流I和路端电压U分别为函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将电阻看做电源的一部分,则自变量应该变化为灯泡电流IL.

由电流关系有

I=IR+IL(1)

IR=UR(2)

则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有U=E-(IL+URr,

变形得到新的函数关系为U=RR+rE-ILRR+rr.

在图16中作等效电源的U-I关系图象,如图虚线所示,

其中E′=RR+rE,r′=RR+rr,

两图象的交点即为电阻L的工作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