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1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交通工程就业去向,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5.041
1概述
随着高校毕业生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我们学生教育管理者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开展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工作中,为提高工作的实效性,教育管理者需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对大学生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工作。
如何利用微信平台收集并实时更新毕业学生就业相关数据,对收集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得出有效信息,如哪个专业学生在哪个行业哪个岗位就业率最高等,运用这些有效信息再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依据,使各年级学生都能时时接触职业指导,尽早树立职业目标,并在大学期间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各方面的就业能力,真正做到针对性开展职业指导工作,使职业指导工作具有延续性和实效性,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有待探索。本研究以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系学生的职业指导服务为基础,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并以人文系近3年来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数据为依据,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实现就业信息、就业政策解读、就业方向和就业趋势分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服务。
2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生就业信息分析与就业指导
下面以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系2014―2016届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例,对就业信息进行就业去向和就业趋势分析研究,将分析结果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展示,应用于学生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看清就业形势,有选择性地进行择业就业工作。
(1)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近3年毕业生共计247人,男生49人,女生198人。其中192人在当年7月31日前确定了就业岗位,占近3年毕业生总人数的77.74%,17人确定了考研去向,占近3年毕业生总人数的6.88%,38人未就业,占近3年毕业生总人数的15.38%。
统计2014-2016年就业的毕业生当中,在行政机关单位、事业单位、企业工作的分布比例分别为4.5%、27.9%、45.3%。其中,到行政机关单位工作的毕业生主要在街道办、教育局等单位从事文员工作;到事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主要在各乡镇中小学从事教师工作,或在广播电视台、广电局、出版社等单位从事采编、文员工作;到国企或私企工作的毕业生主要在企业从事行政助理、文秘等工作。
按照企业行业划分,该专业近3年就业于企业的毕业生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按照行业比例由高到低的顺序是:(1)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水利建筑业分布占16.9%;(2)教育传媒占14.1%;(3)批发零售业占113%;(4)住宿餐饮业占8.5%;(5)采矿业占5.6%;(6)金融、房地产、交通运输业各占4.2%;(7)农林牧渔业占2.8%;(8)其他行业共占11.3%。
从毕业生生源地分布来看(见图2A),由于北方信息工程学院地处陕西省西安市,因此该专业毕业生生源地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内,占到90.9%左右,其中以榆林、延安和西安3地毕业生为最多,分别占24.6%、156%和11.4%,其次为宝鸡、咸阳、汉中、安康等地^,占到7%左右,其他省份生源地的毕业生只占90%。从就业地区分布来看(见图2B),该专业毕业生共有172人选择在陕西省内就业,占到就业总人数的892%,其中在西安就业的人数达到了96人,刚好占总就业人数的50.0%,其次是榆林和延安地区,毕业生就业比例分别为14.8%和9.0%,而选择在其他省份就业的毕业生只占就业总人数的10.8%。说明毕业生更趋向于在生源地就业。
(2)近三年应届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
根据笔者统计2014―2016年毕业生就业去向人数情况(见图3),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考研的比例逐年略有增加,从2014年的5.3%增加到2016年的8.5%;去行政机关单位就业的比例变化不大,除2015年为2.6%外,2014年和2016年都在5.3%左右;到事业单位工作的比例逐年下降,从2014年的33.3%下降到2016年的21.3%。相比之下,去各类企业就业的比例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14年的36.0%到2016年的54.2%,此变化趋势与近年来我校侧重于培养高水平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方案相吻合,毕业生的就业领域也以行政和事业单位领域向现代企业领域进行转变。
(3)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展示人文系各专业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就业去向及就业趋势分析结果,为应届毕业生就业提供参考依据,并在微信公众平台设立就业意向调查表,了解学生就业动向,为学生就业提供针对性指导服务。
3有效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做好大学生职业指导服务的建议和对策
3.1精细化管理,提高数据利用率,提升服务效果
微信公众平台上的用户管理、就业数据管理都要实现精细化,例如对每一个关注用户的特点,如性别、年级、专业等信息进行梳理,在就业信息及职业指导时进行针对性处理。
3.2提高与用户的互动程度,及时更新就业数据信息
在微信公众平台设立就业意向调查表,了解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进行实时就业信息统计。对毕业后的校友增加关注与互动,了解二次就业情况,以便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对在校学生进行有效地职业指导。
3.3促进多学科相互交流,提高职业指导服务水平
就业指导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和运营需要多学科知识的运用,比如计算机信息学、数据挖掘、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学、就业指导等相关知识,促进多学科人才的交流并对运营团队成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打造专业的运营团队,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平台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择业的指导与服务作用。
参考文献
[1]罗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现状分析―基于T派大赛作品的分析[J].今传媒,2014,(8),4547.
[2]徐昊翔.基于新媒体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模式创新探析―以打造就业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2):8587.
一、当前90后大学毕业生的特点
第一,实践动手能力和意识薄弱表现两方面:首先,专业实习过程中,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融会贯通。其次,学生对于实践教学环节存在抵触心理,不愿意进行实践活动,参与热情度不高,即使勉强参加,也是走马观花,不求甚解。在经历较长时间的理论知识学习之后,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往往是需要进行生产实践检验的。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更愿意接受课堂上、书面教材上等用传统方式展示的教学内容,而对进入实地现场进行“实践检验理论”的意识相对薄弱,动手实践能力在没有进行多次经历和培训的前提下,很难得到有效锻炼,最后表现出动手实践能力不强和意识薄弱。[1]第二,缺少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90后大学生成为众多网络用户的主要组成部分,网络的便捷性、渠道的多元化,使他们可以轻而易举获取自己想了解的任何知识。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相对充足使他们有了自信的资本。自信资本的过度积累,促使“90后”大学毕业生相比其他时代的大学毕业生而言,更加乐于表现自己,对自我的关注过度,导致“90后”大学毕业生表现的极为自我,唯自己独大,不善于与人合作,缺少团结协作的精神。[2]
二、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第一,社会的高度发展、经济基础的日益积累和互联网+的新时代,使现在的求职渠道愈加丰富,对于“90后”求职者来讲,除了传统的双选会、招聘会之外,网络、电视媒体渠道同样成为他们求职过程中又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微信推送招聘信息、制作电子简历、微视求职、网络视频面试和电视求职节目等也广泛受到“90后”大学毕业生的喜爱。[3]第二,就业期望值偏高。在对某高校某专业学生未来职业选择的抽样调查中显示,60%以上的学生选择较高收入的职业岗位;有70%以上的学生选择去发达地区工作,仅有极少比例学生愿意去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实现自身价值;有80%以上的学生要求岗位与专业匹配度高。期望较高收入、较好的工作环境和较高的专业匹配度是绝大部分“90后”大学毕业生所看重的。
三、“90后”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坊教育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为了能够让学生提早确定未来毕业去向,制定切合实际的就业目标,进入良好的备战状态,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学生就业全程化培养体系中提倡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前移,开展以三年级学生为主体的就业工作坊系列活动。大三年级两个学期的就业工作坊包括10大类主题,并将每1大类主题分成不同内容、多次活动组织开展。10大类活动主题、近60场次的就业工作坊系列活动、近400名学生的倾情参与和年级全覆盖的设计理念,将工作坊教育模式就业指导的价值完美的体现出来。在对参与过就业工作坊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接近全部学生喜欢这种形式的就业指导。第二,将90后大学生的特点与工作坊教育模式的优势相融合,将工作坊教育模式的优势在90后大学生群体中发挥到最大化,寻找两者的结合点,设计就业工作坊。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差异出发,开设外地生、女生、专升本学生就业工作坊。从发展方向出发,开设就业、考研、出国和创业工作坊,并以专业方向进行细分。从就业去向出发,开设甲方、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的就业工作坊。进入三年级,经过两年的基础知识积累和专业认知学习之后,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自此进入筹备未来发展道路的阶段。第一学期,确定自己未来发展方向。对于还未正式进入毕业阶段的学生来讲,就业引导教育应当遵循让学生从浅入深、从抽象到具体、逐渐深入的原则,基于这些原则,从就业政策了解、未来去向分类引导、优秀毕业校友案例引导等角度设置五大类工作坊主题:一、“就业形势与政策”二、“企业HR来帮你”三、“考研交流下午茶”四、“聊聊漫漫出国路”五、“优秀校友面对面”。就业引导教育由浅入深,从宏观到具体,确定未来发展方向。第二学期,深入教育引导阶段。由于学生情况存在差异,从学生就业去向出发,设计“外地生”就业工作坊、“女生”就业工作坊、“专升本”就业工作坊、“央企国企带你飞”、“企业类型由我挑”五大类主题,开设就业工作坊。第三,就业工作坊采用预报名、主动抢资源的手段确定参与学生名单。每一次就业工作坊限定参加名额,通过网络平台填报自己的个人信息,选择座区位置,完成参加就业工作坊预报名,取得参加资格。为了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就业工作坊采用十分严格的考勤管理制度。无故迟到、早退或者不来,将取消再次参加就业工作坊的资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与就业工作坊,以“自助餐”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就业引导帮助。参与的学生从被动的“凑人数”到主动的去交流。学生更加主动去思考问题、查阅资料,与主讲人在一个平台去思考问题,交流碰撞。
四、结束语
以工作坊的教育模式开展90后大学生就业指导,指的就是运用工作坊教育模式的设计理念,搭建一个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全新的教育实践平台,紧紧抓住工作坊教育模式的优势和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利用高校现有资源,将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实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胡维芳,后危机下“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2010(06):72-7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37-03
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国家科技与产业发展需求,培养服务于社会的专业人才。工程技术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为现代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大量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成为科技与产业大国的重要前提。截止2010年,我国开设工科专业的本科高校1003所,占本科高校总数的90%;接受高等工程教育的本科在校生达到371万人,研究生47万人。但与此同时,长期以来我国许多高校一直是以高水平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忽视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这与我国大学生教育早已走下神坛,逐渐成为大众化教育的现状相脱节。为此,2010年起,国家教育部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高校本科教育不再是为研究型人才培养服务,而要将为社会培养高水平、国际化、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作为己任,让学生学致以用、人尽其才[1,2]。同年,同济大学作为国内首批试点高校,开始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积极致力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并作为主要单位发起成立了“卓越人才培养合作高校”联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并不是否定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而是要求从适应国家发展需求出发,根据各高校自身特点和国家教育体系中所处位置确定合适的培养计划,分层次地培养包括研究型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在内的各种所需优秀人才。本科教学作为卓越工程师计划中的一个基座,肩负这两种人才培养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发展方向制定适合社会人才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满足优秀科技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材料类专业的沿革和课程体系现状
材料学科主要研究材料的组成、结构、工艺、性能及应用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进而展开涵盖金属、无机非金属、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等各类材料的科学级工程技术研究。材料科学研究是各种工程技术研究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在我国几乎所有的综合性大学中都开设了材料类的本科专业。1998年,教育部在本科专业引导性目录中提出了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进行专业招生的思路,随后130余所高校针对教育部有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相继开展了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级学科办学工作[3]。材料类专业涉及面很广,除了包含金属、无机非金属、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等几个领域外,大量新材料的涌现和引用拓展,又为该专业带入了大量的知识面和研究方向。以一级学科开设本科专业,其优点在于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就业面,但也带来专业课程涉及面太多、学生对于每个专业领域无法深入等问题。因此,如何搞好材料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让学生在对整个材料科学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有较好把握的同时,又能在某一领域学有专长,更好地适应国家科学与工程建设需要,就成为该专业教改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4,5]。从目前的各校材料类专业设置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在坚持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进行大专业方向进行专业教学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特点开设了若干专业或专业方向,让学生选择某一专业方向领域进行深入学习。其专业方向设置较多的是以金属、无机非金属、高分子、复合材料等专业方向进行分类,也有以材料科学、材料工程、材料加工、功能材料、半导体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等多种形式进行分类。从其专业课程体系来看,一般都分为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等几类,学科基础课程主要从材料科学的角度讲授材料科学的基础理论、材料组成―结构―性能关系、理化性能及其分析方法等;专业课程则包括深入介绍某一材料领域的科学理论和专业知识,而选修课程则可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传统材料理论及工程技术、新材料领域专业理论及技术等几方面课程。表1列出了国内外部分高校材料类专业的专业课程分类和课程开设情况比较数据,从表中可以看出,根据高校的所处地位、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去向的差异,各校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有所不同。
对于一些“985工程”高校而言,其学生培养目标较注重材料科学研究领域,强调材料科学理论知识的传授,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学分占比较高,同时鼓励学生通过选修课程选择自己的侧重专业方向。就专业课程开设情况而言,首先是有关材料学科领域的专业基础或平台课程的数量占专业课程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其次是与传统材料科学技术相关的课程,与新材料相关的专业课程占四分之一强左右。对于一些“211工程”院校而言,专业课程分类与前者相差并不大,专业基础或课程的占比稍大些;而在专业课程开设中,与传统材料相关的课程占比明显增多,新材料相关课程数量则有所减少。而对于一些普通高校来说,这种传统材料相关课程数高于新材料相关课程数的趋势尤为明显。这种课程设置的分布实际上与各类高校的学科定位以及毕业生未来主要服务方向相当,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国家各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与此同时,比较一些国外知名高校的材料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可以发现其介绍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专业基础类课程占据相当重的比例,明显高于国内高校;同时新材料相关课程的开设数也高于传统材料相关课程数,反映了欧美发达国家对新材料工业发展的偏重趋势。重专业基础教学有利于学生夯实专业基础,无论今后选择哪个主攻方向都容易上手。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国外高校的实验、实践类课程较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提出,目的是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其培养层次包括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养等几个层次,而本科生的培养为整个培养体系的基础。同济大学作为一所国家“985”、“211工程”建设的著名工科高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工程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同时也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科学研究型人才。其材料学专业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经过多年发展成为包含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建筑结构与功能材料等5个专业方向的大材料学科模式,形成了自己的一定特色。因此,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根据自身特点和毕业生去向,提出适应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一体化培养要求的本科生专业课程体系,以满足各种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自成立以来,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其毕业生服务于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因此,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也需通过分析其毕业生去向,把握自己的定位,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相比较于国内普通高校材料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6],同济大学作为“985”和“211工程”高校,其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去向呈现明显的特点,一是出国深造和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比例相当高,近三年,其数量占学生总量的50%~60%;二是服务于汽车、生物、电子信息及其他工业制造领域的学生数量相当多。即使在服务于传统材料相关领域的学生中,由于近年来90%以上的就业学生都选择留在上海等特大城市工作,而传统的硅酸盐等传统材料工业因城市规划等因素逐渐调整出这些特大城市,因此他们也主要服务于传统材料应用企业而非制造企业。表2列出了资料统计的国内9所高校材料类专业本科生近几年毕业去向[7]与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近三年本科生毕业去向的对比数据,从中可看出高校种类和地域的鲜明特色。而在后端的同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去向中(表3),20%左右学生服务于传统材料相关企业,5%~10%左右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其余大部分就业于新材料相关等其他工业领域。如果综合考虑其本科―硕士―博士整个教育体系的就业情况,可以发现其90%以上的学生最终服务于工程技术领域,少部分学生最终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这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材料类专业的本科教学建设应该结合上述毕业生去向特点,按照课程体系既能满足大批学生继续深造的要求,又要满足能直接服务于新材料和传统材料应用相关行业、材料制造等多种行业的需求,建设材料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教育有机衔接,传统材料与新材料课程教学相平衡,材料制造和应用教学相结合的本科课程体系。在整个本科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课程应该是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可以向学生传授材料科学领域所需的基础知识,打破无机非金属材料与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的传统界限,从大材料的角度让学生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的必备知识,也适应现代科技应用中材料复合的大趋势。而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其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能满足学生未来去向的要求,因此其必修、限修、选修课程模块应有不同的偏向。专业方向课程应该体现材料学科各专业方向的教学特点,深入介绍材料学及各专业方向的专业知识,包括金属、无机非金属、高分子与复合材料等方向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制备技术、性能与应用等方面的课程介绍,让学生有选择性地选择某一专业方向深入学习。专业限选课程则主要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分别从科学与工程技术各领域分类介绍相关专业课程,以对接本科毕业生升学和就业的两大出口。在材料科学领域的课程设置中,可以面向希望继续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同学,更多地从科学角度进行专业教学,通过增加专业理论类课程的开设数提高学生对材料科学领域的把握和素养,有些工程类的课程可以在研究生阶段继续讲授。而在材料工程技术领域的课程设置中,则根据工程师培养的要求,着重介绍工程技术领域的课程;在具体课程设置中,应根据学生未来去向的特点,在掌握传统材料制备工艺技术必要知识的前提下,更多地从材料性能与应用出发,介绍现代无机材料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技术,以满足学生在多种工程技术领域,从事材料应用相关技术工作的就业现状要求。与此同时,在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中增加跨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的开设,鼓励学生提高对材料学科其他专业方向的了解。选修课程的设置则更多地从学生兴趣出发,针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学生就业兴趣,分别从现代材料制备新技术、新材料、纳米科技、生物技术、信息电子、汽车与交通产业、化工制造、现代科技管理等角度开设选修课程,适当增加新材料相关课程的比例。同时可以开设一门实践应用型课程,邀请一些科学研究领域或工程技术领域的专家、技术人员以讲座形式介绍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让学生把握材料科技发展的脉搏。
通过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的设置,不同类别课程之间相互支持,在扎实材料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分类限选科学研究类或工程技术类专业课程与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相适应,通过专业选修课程及跨专业方向课程扩宽专业视野而各有所侧重,建立同时适应未来工程师或研究生培养的材料类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结论
具有创新性、国际性视野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建立是使我国由教育大国向工程技术大国转变的一个关键,作为整个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基础环节,材料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在适应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就业去向的情况下制订特色鲜明的、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有机统一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以优秀工程型技术人才培养为主线,突出材料应用技术教育,同时兼顾材料科学研究类人才的培养需求,更好地为我国科学与工程技术发展输送各种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扶慧娟,辛勇.推行“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实践型工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155-158.
[2]李继怀,王力军.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140-142.
[3]李燕.建筑类地方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皖西学院学报,2009,25(2):106-108.
[4]林金辉,汪灵,邱克辉,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2):54-56.
[5]曹新鑫,何小芳,管学茂,等.关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课程群建设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