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土木工程课程体系

土木工程课程体系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2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土木工程课程体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作者:郑鑫,杨光,葛建锐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8-0040-02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面对这种现状,培养具有跨学科、交叉学科学习背景的复合型人才,是当下研究生教育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也是未来培养创新型研究生的必经之路,更是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要想达到这种要求,合理设置交叉学科的课程体系是成功的关键。

一、构建交叉学科课程体系的意义

(一)构建交叉学科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保障

交叉学科设置课程可以帮助研究生夯实数、理、化基础、计算机应用和程序设计技术等基本知识,为参与交叉学科项目研究提供基础保障。在国内,北京大学于2006年成立“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该研究院下设有理论生物学中心(CenterforTheoreticalBiology,CTB)。CTB的课程由4门必修课程、13门专业选修课程、20门专业限选课程、15门跨专业选修课程和8门跨专业限选课程组成。研究生必须根据不同的专业背景进行课程学习,50%为跨学科专业课程[1]。在国外,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theUniversityofWisconsin-Madison,简称UWM)于1998年发起了一项大学/州伙伴关系创新性计划(ClusterHiringInitiative,简称CHI)[2]。在教学上,CHI中几乎每个研究集群都开发了新的课程,一些研究集群甚至已开发出新的跨学科计划[3]。

(二)构建交叉学科课程体系是增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交叉学科的课程体系,会结合跨学科课题所涉及的知识面的宽度及学科的前沿性调整研究生教学的选课及授课内容。交叉学科的课程体系一般涵盖不同学科的基础必修课程、选修课及相关方向的补修课。一个人具备了广博的知识才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间的纵横关系,充分发挥知识间的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作用[4]。因此,如何构建合理的交叉学科课程体系是研究生增强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

(三)构建交叉学科课程体系是培养研究生学术兴趣的必要途径

交叉学科一般涉及学科的多个领域,通过对多学科课程内容的整合,课程的精彩程度和趣味性会有很大提高。研究生在交叉学科领域学习过程中,会结合自身的长处、特点,在交叉学科领域的课题研究中找到落脚点,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益于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二、当前跨学科课程体系的弊端

(一)课程体系固化,以专业为主

从高校研究生培养计划可以看出,研究生的课程受专业限制很大,这就导致本专业研究生与跨专业研究生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个体差异关注不够,课程内容前沿性、综合性不够,交叉学科课程、综合性课程较少[5]。

(二)跨学科人才培养中,研究生课程体系构建导师起主导作用

首先,由于理工类研究生大多是在各自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培养,受导师自身专业背景的局限与依赖,各学科之间存在着较大跨度等原因,致使学生很难进行跨学科研究[6]。其次,当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导师的课题方向决定研究生的选课方向。

(三)院系设置以学科为主导,不利于跨学科课程整合

目前,我国高校主要以学科为主导设置院系,而以跨学科设置院系的高校较少。现有院系设置不利于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利于不同专业之间的课程整合。这样的局面势必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追求热情,势必会影响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创新欲望。

三、农业工程与土木工程跨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

前面系统地讨论了建立跨学科培养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意义及目前存在的弊端,现结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农业工程与土木工程两个学科的实际,对北方寒区农业水利工程与水利资源利用和设施农业结构防灾减灾两个方向进行跨学科课程体系分析。在确立课程体系时我们设计了《农业工程和土木工程跨学科培养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调查问卷》。在制作调查问卷设计时,我们充分考虑两个交叉专业可能出现的课程共通性,尽可能设计更多的课程,力求使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具有宽泛的理论基础,使交叉学科的研究生所学到的知识适应两个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调查问卷统计

本次发放调查问卷的对象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的在职教师,共收到23份有效问卷。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年龄集中在28―38岁和38岁以上两个年龄区间,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95.65%,具有副教授职称和教授职称的总和占65.20%,问卷填写教师的任职专业主要集中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其他专业总和低于10%。

(二)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分析

1.北方寒区农业水利工程与水利资源利用方向。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学术型研究生所修学分总数大于等于30学分,扣除英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及自然辩证法概论等必修课外,交叉学科研究生必须选修不少于五门的基础必修课,其中数值分析是学位必修课,还需要选修4门基础必修课。基础必修课的数据统计结果如下:在备选的15门课程中,数值分析得票最高23票,土壤水文过程模拟得票最少仅为8票。考虑到交叉学科研究内容的宽泛性,结合统计结果,去掉土壤水文过程模拟、土壤物理化学、喷微灌理论与技术三门课程。这样在北方寒区农业水利工程与水利资源利用方向就剩下12门课在基础必修课模块内供交叉学科研究生选修。课程名称如下:数值分析、数学物理方程、土壤水动力学、水工建筑物健康监测与检测、节水灌溉工程学、计算流体力学、水土资源规划与评价、高等水工建筑物、新型建筑材料及其应用、灌溉原理与技术、地下水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流体仿真与软件应用。研究生培养方案要求在选修课模块所修学分大于等于10学分,而每门课的学分分配是1.5或2学分。结合统计结果,选修课模块去除土壤学与肥料学及环境水利学两门课,保留其余12门得票较多的课程供交叉学科研究生选修。课程名称如下:水生态工程学、粘性流体动力学、弹塑性力学、生态水文学、现代环境监测与控制、环境水动力学、土壤学与农作物学、水工钢结构、水工混凝土、水文学与水利计算、农田水利学水力学。

篇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体系的建设与研究

引言

1991年东京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把“创业创新教育”界定为: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的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而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心是建设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特别是适合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也是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的需求。

目前建筑行业发展迅猛,各种新材料、新技术、新施工方法层出不穷,急需适应经济发展和企业技术变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因此,建立一套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已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在发达国家已深受重视,发展颇具规模。自从1967年,百森商学院在全球第一个推出研究生创业课程。截止到2008年初 ,美国已有16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创业课程,并且已经形成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创业教育教学和研究体系。英国伦敦商学院的教授进行了关于创业教育开展情况的调研,至少45%的英国大学开设一门或多门创业教育课程,而且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日本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企业家精神和创业能力为重点,以大学、大学风险企业、创业课程和实习为载体构的三维体系。此外,芬兰的实施了“创业先锋计划”,丹麦实施了“提升学校创业教育行动计划”。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2002年4月,清华大学等9所院校被教育部确定为

开展创业教育的首批试点院校,开设创业课程。2006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试点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十二五”期间,又将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更名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在项目形式、数量上拓展。2010年5月4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的文件,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由试点,走向在全国的推广。

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创业理论课程简单,多以选修课形式出现。教材、教师队伍以及考核办法均不完善。没有形成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2.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形式单一,与市场结合的活动较少。3.大学生对毕业后要就业和择业的“思维定势”严重,没有形成创业、自谋职业和自我雇佣的意识。大学生的创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服务业,特别是商贸、流通、物流业等。工科类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较低。

二、构建“一线贯穿三模块”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我们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将创新与创业教育与智力教育相结合,同时解决好基础类、专业类、实践类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关系。依托 “土木工程专业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群”、“校企联合基地群”和“创新创业试验区”,构建了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的“一线贯穿三模块”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根据大学不同时期学生自身的能力、专业知识和价值观,分阶段、有重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四年的教学过程中。

(一) 阶段一:开设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此阶段由“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学习——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典型事迹报告会”构成,为期两年,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改变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

(二)阶段二:创业能力能动性的建立

此阶段由“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学习——创新创业体验式学习——创新发明大赛——各种专业竞赛和科研活动——社会知名人士报告、讲座”构成,为期一年,采用两类学习方法:一类是基于校园内的学习,将一系列创业培训项目与企业家的互动结合起来。另一类是基于社会实践的体验式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三) 阶段三:创业能力的训练

此阶段由“团队遴选——模拟创业实践培训——创业竞赛——创业实战”构成,为期一年,鼓励那些具有强烈创业意向,并经过创业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进入本阶段的学习,学校制订相应政策,将专业学习、研究课题、各类科技和艺术竞赛等活动与创业相结合,依托校内各类实验室、工程实训基地、创新科技园,实现知识与技术的商业化。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创业实战积累经验,提升创业信心。

三、构建模块式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各项实践能力和创新的培养重点体现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性教学体系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我们通过广泛调查、分析、分解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和技能,并针对不同能力和技能构建相应实践模块,以大学生未来发展为前提,以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为平台,建立集教与学、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实践体系的各个环节。

四、结论

从土木工程类大学生的素质特征入手,整合校内外资源,引入“课程学习+团队遴选+模拟创业实践培训及创业竞赛+创业实战”的教育培养模式,构建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的“一线贯穿三模块”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080-02

1991年,我国即开始了专业学位教育。与学术型学位不同,专业学位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具体实践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就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而言,其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硕士和在职专业学位工程硕士相比存在较大差别,过去对学术型及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经验不能够完全照搬过来。目前,针对本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许多高校仅仅是在既有学术型培养方案基础上进行学位课程设置的改动,忽视了实践环节,致使专业学位特色不鲜明。现有的培养方案及培养环节并不能适应实践需求,以提高研究生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针对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方面,现行的培养方案并没有突出两种学位的差异性,针对性不强。针对建筑与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其培养方案应着重强调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以及在实践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基于土木工程行业需求及土木工程学科特点,明确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定位与目标。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创建创新实践基地、设立创新基金、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强调企业参与质量评价等举措,以完善培养环节、优化培养流程,进而提高研究生知识层次、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达到提升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目的。

一、制定明确合理的培养计划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土木工程专业领域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制订本专业学位培养方案时,应面向工程实践,突出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的紧密结合。基于土木工程专业特点,以某一具体建设工程为例,包含了建设工程的前期决策、工程勘察与设计、工程项目的建造、工程投入使用与后期维护等重要环节。针对上述不同环节,需要具备不同专业技能的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如在工程建设的前期决策阶段,需要有工程造价、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背景的技术人才;在进入工程具体建设期,则需要具有土木工程施工背景的技术人才;在工程投入使用及后期维护阶段,则需要工程检测评估、工程结构维修加固等专业背景的技术人才。因此,有必要针对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建造、使用三个阶段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培养定位及目标。

二、建设面向工程实践的学位课程体系

本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考虑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科研究背景与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开展校企合作,一方面可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确保本专业学位课设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结合创新实践基地,针对不同企业实际工程需要,由校企双方共同确定选修课程内容,突出因材施教和差异化特点,充分体现本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前沿性与实践性,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根据培养目标,面向工程实践,专业特色课程的设置如下图所示。

三、创建研究生创新基地

基于学科特点,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建设可与施工企业、设计院或工程检测企业合作,实施产学研合作模式,创建研究生创新基地。依托设计院,研究生可参与设计方案制定,熟悉大型分析软件的使用,学习复杂结构的计算分析,了解设计规范的应用与工程表达;依托施工企业,研究生可参与施工企业的生产、科研和管理工作;依托工程检测企业,研究生可参与工程检测方案制定,对检测结果进行计算与评估,对工程病害进行分析与处理。通过上述专业实践,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土木工程设计师、土木工程建筑师、土木工程检测师。

四、实施“校企双导师制”

健全与完善导师遴选与考评制度,实行导师退出机制。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目标,解放思想,淡化“唯科研成果论”的做法。一方面,基于校内导师现有科研项目、经费等情况,合理选聘专业学位校内导师。加强对导师的遴选与考核,并实施导师退出机制,确保专业学位校内导师的质量。另一方面,从合作企业中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作为企业导师,以充实导师队伍,弥补校内导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以“导师负责制”为基础,努力推进“双导师制”,实现校内、校外导师共同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五、建设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

根据本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从专业学位研究生生源质量抓起,制定合理培养方案并严格执行,切实实施实践基地建设和研究生工作实践,严格论文选题与实践相结合,严把中期考核环节,细化考核指标,对培养过程进行全程跟踪与考评。在培养评价体系中,引入校外企业评价机制,结合校内、校外评价结果,完善培养评价体系。与此同时,对本专业学位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进行跟踪与回访,建立就业发展数据库,为调整和完善培养环节提供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针对土木工程学科特点,结合企业需求与本学科发展方向,明确全日制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培养定位与目标,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建设、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培养评价体系与考核机制的建设等方面,完善专业学位培养环节,优化培养模式,进而提高培养质量。重点突出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全面实行校企双导师制,不断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科研攻关能力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常宝英.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70-17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