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海外资产配置的重要性

海外资产配置的重要性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3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海外资产配置的重要性,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海外资产配置的重要性

篇1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当企业在本国国内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到国外投资设立生产基地、从事跨国生产经营赚取国际利润这是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的企业一贯的经营思路。这些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往往是以企业的竞争战略、寻求产品多样性或者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为动机。此外接受投资国的投资环境,例如税收优惠政策、关税政策以及贸易壁垒等,也同时影响着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于是企业从事海外投资的动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扩张性动机,另一类是防御性动机。在前一种情况下,企业为了拓展海外市场或者寻求生产所需原料而进行海外投资;而在后一种情况下,企业则更多地是因为本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了在本国投资无利可图而转向海外寻求投资机会。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阶段分析

自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企业便已经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1985年),这一阶段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头五年内,中国企业在国外共投资设立了76个独资或者合资企业,中方总计投资额约5000万美元,投资项目涉及23个国家和地区。在84-85的两年间,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设立企业达113个,投资额达1.4亿美元,接近前五年的两倍,投资地区扩展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见表2-1)在这一阶段,企业的投资项目金额相对都较小,投资行业也局限在海运、金融保险、工程承包以及餐饮等服务行业,仅有少数投资项目涉及制造业。

第二阶段(1986年---1992年),在这一阶段随着经济自由化改革的进行,中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了逐渐提高了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国内日渐成熟的产业和技术迫切需要进行对外产业转移;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缺乏的矛盾也日益显现出来;而与此同时中国国际贸易净出口额的逐年增加,国家外汇储备日益攀升,中国企业开始有能力进行大额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充分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因此,中国政府加大力度鼓励企业对外投资,日益成熟的企业也更加强调投资回报的重要性。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投资主体的是大中型制造企业以及投资公司,例如,首钢集团、中国国际信托集团和深圳赛格集团。

第三阶段(1992年---2002年),从1993年开始,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攀升,中国经济开始出现过热的征兆;而大中型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的问题也日趋严重,中国政府不得不对国有企业进行大规模的体制改革,这些情况都影响到这一阶段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随着政府削减货币供应收紧银根以期控制住通货膨胀,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来源枯竭。而与此同时政府收紧了对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控制:新的项目的审批程序日益严格,而已经批准的投资项目也被要求进行复查。这些政策手段直接导致对外投资项目的锐减,这一情况直到1995年才得以好转。尽管1996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项目数额较1995年相比有所下降,其总投资金额相较1995年却有了大规模的增加,表明了企业单笔投资数额的显著增加。而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7年到2001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项目及金额显著下降,直到2002年才有所上升。

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政府在政策上越来越重视引导促进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走出去”战略,报告指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要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自此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进程揭开一个崭新的篇章,从2003年起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持续上升,2008年更是达到了559.1亿美元(非金融类),创下了历史新高。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动机也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寻求新的业务增长机会、规避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分散业务和市场风险、提高生产率、应对宏观环境等成为了企业投资海外的新动机。

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1.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就

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本文特总结如下:(1).从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我国企业与国际企业的技术差距,学习了先进的生产与管理经验。如前文所述,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一个重要的动机就是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的许多大型企业集团通常能够通过并购海外企业实现了这一目的。例如南汽集团通过并购英国的汽车生产商罗孚取得了汽车产业的先进技术;(2).拓展了海外市场。许多中国企业通过在海外投资经营拓展企业的销售市场,例如,海尔集团通过在海外新建或收购了30多家工厂,这些工厂分布在从意大利到印度的多个国家,生产面向当地市场的产品。而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进行的工程承接也很大程度地推动了本国的设备、材料以及劳力的输出。(3).促进了中国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经过了近30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中国制造业中,中低档制造业产品占大头,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比重较小,产业结构处于较低水平。产业升级导致传统产业的生产能力过剩,大量企业陷入困境,失业现象加重。因此,通过对外投资,将大量设备和技术转移海外,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生产能力是以最小代价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必要途径。国内的诸多企业已经采取了在东南亚、拉美地区投资设立工厂,降低了国内产能过剩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4).充分利用了海外金融市场筹措企业发展所需资金。中国企业从事海外投资所需的资金并不总是全部由企业的自有资金投入。事实上,大部分的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的时候都会考虑有效地利用国际金融市场来解决资金问题。

2.当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1).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所占绩效不高。为了更好地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本文使用了OND指数(OUTWARD FDI PERFORMANCE INDEX ),即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这一指数由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提出,按照UNCTAD给出的定义,该指数反映了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综合实力,反映了决定企业对外投资流量的两个决定性因素。或者说不同国家之间这一指数的异同是由各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受到的两个主要的影响因素的不同所决定。这两个因素分别为:“所有权优势”,或者称为企业所特有的跨国竞争力,如企业的创新能力、品牌优势、管理和组织经验、信息获取能力、拥有的财务资源和自然资源、企业规模以及企业内部结构优势,这些竞争力因素使得企业有能力和动力进行海外拓展;“区位因素”,这一因素主要指的是在母国或者受资国生产产品、提供劳务所分别具有的优势,例如市场的相对规模、生产与运输成本、熟练劳动力、供应链、基础设施以及技术支持。在全球化大潮所带来的竞争压力的促使下,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企业,无论其规模大小也无论其处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进行海外投资以增强本企业的竞争优势。OND指数的大小反映了这两种因素在驱动不同国家企业对外投资方面的差异。一般而言,OND越大一国对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利用越充分。中国的OND指数在2001-2003年、2003-2005年以及2005-2007年三个区间内数值分别为0.150、0.217、0.240,在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的排名基本稳定在世界第60位左右,而同期处于世界前十名位置的中国香港地区的OND指数数值分别为3.477、8.758、7.799远远高于内地的数值,处于世界前二十位的加拿大和英国的数值也比中国高出很多,这说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与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与中国同被称为金砖四国的俄罗斯、巴西和印度虽然在2001-2003年区间或高或低于中国的位置,但到了2005-2007年区间三国均已处于领先于中国的位置。应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国企业普遍缺乏“所有权优势”是制约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绩效的最根本的原因。故而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中国企业的“所有权优势”是中国企业提高投资绩效的必由之路。

(2).中国跨国企业规模较小,国际化程度不高。中国的跨国公司相对于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而言规模较小,根据UNCTAD的《世界投资报告2009》所列举的截止2007年底的数据,全球最大的跨国公司(非金融)是美国的通用电气(GE),其在全球拥有资产约7953亿美元、雇员32万余人全年销售额约1727亿美元,而中国最大的跨国公司(非金融) 中信集团,其在全球拥有资产约1909亿美元、雇员10万余人全年销售额约149亿美元,且是中国唯一入围全球100大跨国公司(非金融)。而由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体多是国有企业,在政府积极推进企业跨国经营政策的大形势下,许多企业在并没有一个可行的投资方案的前提下就盲目的投资海外导致了经营效率的低下。

此外,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也普遍低于国际水平,本文采用UNCTAD提出的跨国指数(Transnational Index, TNI)作为国际化程度的综合衡量指标。根据UNCTAD的定义,跨国指数是通过计算跨国公司海外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海外销售与总销售的比率、海外雇员与总雇员的比率这三个的比率的平均数而得出,以衡量跨国公司对于海外资产、海外雇员、海外销售的依赖程度。我国前十大跨国企业的平均海外资产215亿美元,而全球国家前五大跨国企业的平均海外资产为2145亿美元,是中国前十大跨国企业的十倍左右,发展中国家前五大跨国企业的平均海外资产为429亿美元,是中国前十大跨国企业的两倍左右。全球前五大跨国企业的平均跨国指数为71.52%,发展中国家前五大跨国企业的平均跨国指数为58.74%,而中国前十大跨国企业的平均跨国指数28.3%,无论是在海外资产还是跨国指数上,我国与全球水平甚至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都还有不小的差距,说明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程度不高,我国的跨国企业主要还是在利用本国的资源,而世界上主要的跨国企业早就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利用资源,长此以往不利于提高企业资源利用效率,更不利于培育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故而形成一批在国际上著名的跨国企业是我国企业需要迫切实现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国商务部.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年鉴.2009

篇2

中国的跨国公司总体看有以下明显的弱点:

(1)跨国公司数量少。到2001年底,中国海外直接投资企业数4000家左右,经原外经贸部批准或备案的境外企业数为6513家,而目前全球有65万家的跨国公司共计85万家海外外分支机构(或子公司)。我国的跨国公司(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数仅占全球跨国公司数的0.6%左右,海外分支机构数则占全球海外分支机构数的0.77%。而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强国,2002年中国GDP总值为1.2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6,中国的对外贸易2002年已上升到全球第5位,我国的制造业在世界排名第4位,仅次于美国、德国和日本,且中国的世界出口市场份额2000年为6.1%位居第4。这样强大的整体经济实力而却只有这么少的企业走向世界,去分享世界市场,显见,中国的跨国公司发展是滞后的。

(2)跨国公司规模小。中国的跨国公司规模,无论是公司外国雇员人数还是海外资产数都是微不足道的。根据中国最大的12家跨国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25家跨国公司和发展中国家最大25家跨国公司的外国雇员人数和海外资产数计算有下表:

表1跨国公司雇员及海外资产的国际比较

外国雇员数(人)

海外资产(百万美元)

总数

平均人数

总额

平均

全球最大25家跨国公司

发展中国家最大25家跨国公司

中国最大12家跨国公司

2,355,217a

245,718

20,000

98,134

9,829

1,667

1,410,771b

130,381

30,000

61337.87

5215.24

2500.00

此表根据联合国《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计算整理而得。

a.其中不包括排名第8位的日本ToyotaMotor的海外雇员数;

b.其中不包括排名第16位的德国DaimlerChrysler公司和排名第23位的德国E.On公司海外资产数。

中国目前最大的12家跨国公司平均每家雇员数仅为全球最大25家跨国公司平均外国雇员人数的1.70%,即便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最大25家跨国公司而言,也只占其17.96%。跨国公司中外国雇员数的多少,除了说明其规模大小外,还反映公司的国际化程度和管理模式及管理水平。就跨国公司海外资产数量来看,也有明显的差距。中国最大的12家跨国公司平均拥有的海外资产规模为发展中国家的25家最大跨国公司平均拥有海外资产数的47.94%,而仅为全球最大的25家跨国公司平均拥有海外资产数的4.08%。显然,中国的跨国公司就海外雇员人数和海外资产数拥有量看都是小规模的,这就决定了中国的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时必然处于弱势地位。

(3)中国跨国公司的对外进行国际直接投资(FDI)水平低,生产销售能力差。中国跨国公司对外进行FDI的水平,无论是相对于我国的吸引国外直接投资,还是相对于全球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都是处于低水平,有如下资料:

表2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平均每家跨国公司

(家)(亿美元)FDI(亿美元)

全球(2001)

中国(2000)

中国(2001)

65000660001.0154

2620116.30.0447

2800790.0282

该表根据联合国《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和出口竞争力》等资料计算整理。表中中国跨国公司FDI是指协议中方投资数。

显然,2001年中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平均水平仅为世界水平的2.8%左右,而同年,我国吸引国外直接投资达到470亿美元(2000年为410亿美元),引进FDI与对外FDI之比,发达国家为1:1.33,发展中国家为1:0.19,中国为1:0.03。低水平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中国跨国公司规模小的主要原因,这也就直接影响到中国跨国公司的生产销售能力:

表3跨国公司的销售能力

全球最大的25家跨发展中国家最大的25中国最大的12家

国公司家跨国公司跨国公司

销售总额(百万美元)

平均销售额(百万美元)

1141793157967*33000

45671.726581.962750.00

该表由联合国《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和出口竞争力》资料计算整理。

*其中不包括排名第22位的新加坡的Singtel公司。

中国跨国公司平均销售额水平仅占全球最大25家跨国公司平均数的6.02%,占发展中国家最大的25家跨国公司平均数的41.78%。

从中国跨国公司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尽管发展速度比较快,但跨国公司的数量少、规模小、能力差是其基本特点,在全球跨国公司大家庭中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这于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的地位不相称,不利于中国充分利用世界资源和市场,使自己更有效的发展。

事实上,无论是就跨国公司的主流理论,还是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快培养和发展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都是一个急迫的任务,也具备了其基本客观条件。

1.经济的全球化为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舞台

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是两个相互紧密关联相互促进的事物,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论动机如何,也是人类智慧的充分体现。比较优势的客观存在,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最优配置的客观要求,必然使各国走向国际市场,只是经济强国先走一步,多占一份市场份额,但这使得各国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济全球化由此形成,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跨国公司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它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而产生和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了这种趋势。显然,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发展应该乘势而上,因为客观上已经具备了一个重要的成长和发展的条件。作为一般的规律,跨国公司是一国经济更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自身经济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对外贸易成果、对外经济合作以及吸收外资等方面已经显示中国经济深入地融人世界经济之中。根据联合国贸发会《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和出口竞争力》的公布,2000年中国出口世界市场所占分额已为6.1%,位居世界第四位,而在“1985-2000年根据出口市场的份额的获得成果的20个优胜经济体”中,中国遥遥领先而位居第一,达4.5%;同时在出口结构中,2001年,中国所有产业的出口中外国子公司所占份额为50%,在制造业中占44%;中国吸收FDI方面,2001年,在全球FDI流入量比上年下降51%的背景下,中国流入FDI达4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5%。2002年,中国实际引入FDI计53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3%。2003年1至7月,我国实际引入FDI共33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7%。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客观上已经较深入地融入了世界经济之中。但是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如何更充分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积极主动地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使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之中,这是一个紧迫的课题,也面临极好的机会和条件。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的条件下,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2.各国的开放政策更有利于跨国公司的进入,为跨国公司提供了经营条件。

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进行跨国经营,最关心的是进入的效率和经营的成本。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都充分意识到利用国际资源的重要性,尤其是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WTO的规则也要求成员国清除壁垒,加大开放力度。所以,各国在对外开放方面,政策更加宽松、透明,管制减少,而自由化程度提高。如下表:

表41998—2001年国家管制的改变

项目

1998199920002001

1.在其投资制度引进改变的国家数量

2.管制改变的数量

其中:

更有利于外国直接投资a

较少有利于外国直接投资b

60636071

145140150208

136131147194

99314

该表引自联合国《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和出口竞争力》。

a包括目的在于加强市场职能以及增加激励措施的放宽的改变;

b包括目的在于增强控制以及减少激励措施的改变。

上表显示,2001年有71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法律进行了208项修改,这其中90%以上(即194项)旨在使投资环境更加有利于流人FDI。此外,2001年还有多达97个国家参与缔结了158项双边投资条约,使得这类条约的数目达到2099项。显然,各国在对外开放政策方面的宽松透明的趋势,为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机会,使跨国公司的进入效率更高,经营成本也相应会更低。所以联合国贸发会的《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认为,政策自由化是推动国际生产扩大的主要动力之一,这当然也是跨国公司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3.国际直接投资的机会较好,形式多样,为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行动的条件。

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有多种,目前在世界经济全球性衰退,特别是北美、日本和欧洲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股市下滑的背景下,给中国的企业对外进行FDI提供了较好的机会和条件。因为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有关的国家需要刺激消费,扩大生产,增加就业以振兴经济,也就需要外来的支持,相关的进人成本也就会降低,中国的企业乘机低成本地进行新建工厂、并购企业、合资控股等对外进行FDI,都是可行的和有效的。就近几年非常流行的FDI并购形式来分析,2001年全球跨国并购额已为5940亿美元,但较2000年下降了一半,并购的案例数也从2000年的7800件下降到2001年的6000件。其主要原因是三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乏力,削弱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对投资的能力和意向。但在这种世界经济增长缓慢,中国经济风景独好的形势下,可以说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进行联合或并购成本较低的时候,也是中国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的较好时机。根据联合国《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2001年,虽然跨国并购数量和规模大幅下降,但仍然是部分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在过去的两年中,从亚洲地区流出的外国直接投资从新建投资转向以并购为主,2001年规模达到25亿美元,占该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80%左右”。由于中国的经济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独放异彩,这必然与引资国及其企业的合作带来机会,这就是中国企业成长和发展为跨国公司的—个重要条件。

4.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和状况,为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条件。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也不断强大起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不断增强,对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无疑起着支持和促进作用。

(1)国家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上升,是中国跨国公司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和后盾。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起突破1亿万美元,2002年达到1.23万亿美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第6位;2001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5098亿美元,也位居世界第6,2002年进出口总额达62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8%;我国的工业产品中,钢、煤、水泥、化肥和电视等的产量是位居世界第一,农产品中的谷物、肉类、花生、水果等产量也位居世界第一。不仅许多总量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经济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引人瞩目。从1998年到2002年这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在7%以上,而从1989年到2001年间,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达9.3%,比世界经济增长快6.1个百分点。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具有强大的整体经济实力。

就国家竞争力而言,根据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学院(IMD)在2002年的《世界竞争力年报》中的排位,中国国家竞争力位居世界31位(2001年为33位,2000年为30位,2002年后退的主要原因是新增加的两个国家爱沙尼亚和斯洛伐克参与排名,这两个国家部分指标好于中国),如下表所示:

表5中、日、韩竞争力及相关指标

中国

日本

韩国

2001

2000

2001

2000

2001

2000

国际竞争力总排名

经济绩效

政府效率

商业绩效

基础设施

33

7

35

40

39

30

5

32

37

34

26

10

28

30

19

24

17

28

26

15

28

19

31

31

34

28

13

33

27

28

IMD:《2001年世界竞争力年报》。

显然,中国作为一个基础较差的发展中国家与日本这样的经济强国比较,竞争力的差距也在缩小。而从我国工业发展及竞争力状况,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通过创新和学习参与竞争力》的资料有:

表6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相关指标排位

199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的技术结构排位和技术含量比量①

1998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集中度和出口集中度(括号中数字)排名

排位

中等技术含量产业份额

(%)

低技术和资

源型产业

(%)

所有经济排名

发展中国家排名

位次

占世界的

比重(%)

位次

所占比重

(%)

22

51

49

4

(7)

6.3

(3.9)

1

(1)

29.0

(17.0)

此表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工业发展报告2001/2003:通过创新和学习参与竞争》中表A2.16和表2.4整理。①共对7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位。

表7我国制造业技术结构及R&D投入集中度排位

1998年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排位①

1995-1998企业R&D投入集中度排位②

技术比例(%)

所有经济捧名

发展中国家排名

排位

高技术

中技术

中高

技术

位次

所占比重

(%)

位次

所占比量

(%)

9

18.2

18.4

36.6

4

6.1

此表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通过创新和学习参与竞争中表A2.17和表A2.8整理。

①共对7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位;

②中国在所有经济排位中没有进入前10位。

中国已经具有了较强大的综合国力,且中国的国家竞争力和工业的行业竞争力处于中上水平,并且还在不断提高,这些都为中国企业成长和发展为跨国公司、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2)我国外汇储备充足,币值坚挺,为中国跨国公司提供了投资条件。我国的外汇储备截止到2003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额多达3465亿美元,同比增加了42.7%。具体一点看,从2002年底到2003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从2800亿美元增长到3450多亿美元,仅半年时间就增加了600多亿美元,而且,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我国的外汇储备还将显著增加。理论上,外汇储备量与人民币汇率呈正线性相关关系(有研究表明,相关系数r=0.98),外汇储备量的增长会促使本币汇率上升,即货币对外升值,而表现为币值坚挺态势。另一方面,进行国际直接投资,需要支付款项和转移资本,即需要外汇。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阿利伯的观点,国际直接投资通常会从汇率坚挺的国家流出,他证明了如果跨国投资企业拥有相对坚挺的货币,则在汇率上可获得所谓的通货溢价的额外收益。同时从经济整体看,由于外汇储备的增加而带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会影响国家的外贸出口规模。所以,从政策上,为了释放某些压力,防患一些风险,同时也为了充分有效地运用这些资源,应该允许企业自己保留更多的外汇,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去投资,进行跨国经营。显然,丰富的外汇储备,坚挺的人民币汇率对海外投资是一个有效的刺激。

(3)中国产业实力的提高,是中国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的实体依据。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按工业竞争力指数(CIP)的标准,中国工业竞争力排名世界第37位。

表8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家工业竞争力排行榜(部分)

国家或地区

排名

1998

1995

新加坡

1

6

瑞士

2

1

爱尔兰

3

15

日本

4

2

德国

5

3

美国

6

5

瑞典

7

4

芬兰

8

7

比利时

9

8

英国

10

12

中国

37

1

表9主要国家和地区制造业产品出口额统计表

出口额(百万美元)

占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

国家和地区

世界总计

1990

2390.00

1999

4217.30

2000年

4630.00

1990年

70.5

2000年

74.9

美国

290.49

575.33

650.17

73.8

83.2

德国

375.65

465.34

458.72

89.2

83.2

日本

275.13

393.14

449.69

95.7

93.8

法国

161.31

238.54

244.99

74.5

82.2

英国

146.71

224.98

229.56

79.2

80.8

中国

44.31

172.06

219.86

71.4

88.2

意大利

148.08

208.46

209.87

87.0

88.3

中国香港

75.64

164.70

192.50

91.8

95.1

加拿大

73.31

159.03

175.64

57.4

63.5

资料来源:长城战略研究所《2002年科技发展报告》。

根据长城战略研究所的《2002年科技发展报告》,2000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已达35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四大生产国,制造业产品达2.2亿美元。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所在,中国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制造业的成长,制造业增加值占CDP比重基本维持在40%左右。中国制造业崛起的一个重要象征就是生产能力迅速扩张。根据初步统计,我国有上百种制造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位居首位,其中三分之一左右的产品占世界份额的50%以上。我国制造业中的部分企业将成长为跨国公司的实体。只要以中国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在21世纪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全力以赴发展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条件,将中国制造业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过渡到竞争优势,便能迅速成长起一批中国的跨国公司。

中国的企业要成长为具有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还面临许多问题,毕竟中国经济的真正快速发展才仅仅20多年,且脱胎于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世界科技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没有停止,一直在快速前进。中国企业要成长为跨国公司,还必须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运行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和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必须广泛深入地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必须改革政府的管理体制,使其高效透明,必须扩大企业规模,壮大企业的实力。

参考资料:

[1]联合国贸发会.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和出口竞争力[R].2002—09—17.

[2]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通过创新和学习参与竞争[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5。

[3]司岩.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实证与战略[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2.

篇3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和出口竞争》,截止到2001年底,中国最大的12家跨国公司(主要是国有企业),控制着300亿美元的国外资产(这个规模接近1990年拉丁美洲的全部资本输出总量),拥有2万名外国员工,国外销售额达到330亿美元。同时,中国的民营企业也逐渐成为对外投资的主体之一,华为、万向、正泰等公司不同程度地走向国际市场。报告认为,中国跨国公司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将不断上升。但是,若把中国的跨国公司置于世界范围,就目前全球约6.5万家跨国公司,85万家海外分支机构,雇员有5400万人,销售额19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达到6.6万亿美元水平比较,中国的跨国公司规模、水平和能力与其在世界上大国地位相比,极不相称。

中国的跨国公司总体看有以下明显的弱点:

(1)跨国公司数量少。到2001年底,中国海外直接投资企业数4000家左右,经原外经贸部批准或备案的境外企业数为6513家,而目前全球有65万家的跨国公司共计85万家海外外分支机构(或子公司)。我国的跨国公司(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数仅占全球跨国公司数的0.6%左右,海外分支机构数则占全球海外分支机构数的0.77%。而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强国,2002年中国GDP总值为1.2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6,中国的对外贸易2002年已上升到全球第5位,我国的制造业在世界排名第4位,仅次于美国、德国和日本,且中国的世界出口市场份额 2000年为6.1%位居第4。这样强大的整体经济实力而却只有这么少的企业走向世界,去分享世界市场,显见,中国的跨国公司发展是滞后的。

(2)跨国公司规模小。中国的跨国公司规模,无论是公司外国雇员人数还是海外资产数都是微不足道的。根据中国最大的12家跨国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25家跨国公司和发展中国家最大25家跨国公司的外国雇员人数和海外资产数计算有下表:

外国雇员数(人)

海外资产(百万美元)

总数

平均人数

总额

平均

全球最大25家跨国公司

发展中国家最大25家跨国公司

中国最大12家跨国公司

2,355,217a

245,718

20,000

98,134

9,829

1,667

1,410,771b

130,381

30,000

61337.87

5215.24

2500.00

此表根据联合国《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计算整理而得。

a.其中不包括排名第8位的日本Toyota Motor的海外雇员数;

b.其中不包括排名第16位的德国Daimler Chrysler公司和排名第23位的德国E.On公司海外资产数。

中国目前最大的12家跨国公司平均每家雇员数仅为全球最大25家跨国公司平均外国雇员人数的1.70%,即便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最大25家跨国公司而言,也只占其17.96%。跨国公司中外国雇员数的多少,除了说明其规模大小外,还反映公司的国际化程度和管理模式及管理水平。就跨国公司海外资产数量来看,也有明显的差距。中国最大的12家跨国公司平均拥有的海外资产规模为发展中国家的25家最大跨国公司平均拥有海外资产数的 47.94%,而仅为全球最大的25家跨国公司平均拥有海外资产数的4.08%。显然,中国的跨国公司就海外雇员人数和海外资产数拥有量看都是小规模的,这就决定了中国的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时必然处于弱势地位。

(3)中国跨国公司的对外进行国际直接投资 (FDI)水平低,生产销售能力差。中国跨国公司对外进行FDI的水平,无论是相对于我国的吸引国外直接投资,还是相对于全球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都是处于低水平,有如下资料:

跨国公司

对外直接投资

平均每家跨国公司

(家)

(亿美元)

FDI(亿美元)

全球(2001)

中国(2000)

中国(2001)

65000

66000

1.0154

2620

116.3

0.0447

2800

79

0.0282

显然,2001年中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平均水平仅为世界水平的2.8%左右,而同年,我国吸引国外直接投资达到470亿美元(2000年为410亿美元),引进FDI与对外FDI之比,发达国家为1:1.33,发展中国家为1:0.19,中国为1:0.03。低水平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中国跨国公司规模小的主要原因,这也就直接影响到中国跨国公司的生产销售能力:

该表由联合国《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和出口竞争力》资料计算整理。

*其中不包括排名第22位的新加坡的Singtel公司。

中国跨国公司平均销售额水平仅占全球最大 25家跨国公司平均数的6.02%,占发展中国家最大的25家跨国公司平均数的41.78%。

从中国跨国公司目前的发展情况看,尽管发展速度比较快,但跨国公司的数量少、规模小、能力差是其基本特点,在全球跨国公司大家庭中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这于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的地位不相称,不利于中国充分利用世界资源和市场,使自己更有效的发展。

事实上,无论是就跨国公司的主流理论,还是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和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快培养和发展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都是一个急迫的任务,也具备了其基本客观条件。

1.经济的全球化为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舞台

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是两个相互紧密关联相互促进的事物,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不论动机如何,也是人类智慧的充分体现。比较优势的客观存在,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最优配置的客观要求,必然使各国走向国际市场,只是经济强国先走一步,多占一份市场份额,但这使得各国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济全球化由此形成,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跨国公司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它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而产生和发展,又反过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了这种趋势。显然,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发展应该乘势而上,因为客观上已经具备了一个重要的成长和发展的条件。作为一般的规律,跨国公司是一国经济更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自身经济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对外贸易成果、对外经济合作以及吸收外资等方面已经显示中国经济深入地融人世界经济之中。根据联合国贸发会《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和出口竞争力》的公布,2000年中国出口世界市场所占分额已为6.1%,位居世界第四位,而在“1985-2000年根据出口市场的份额的获得成果的20个优胜经济体”中,中国遥遥领先而位居第一,达4.5%;同时在出口结构中,2001年,中国所有产业的出口中外国子公司所占份额为50%,在制造业中占44%;中国吸收FDI方面,2001年,在全球FDI流入量比上年下降51%的背景下,中国流入FDI达4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5%。2002年,中国实际引入FDI计53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3%。2003年1至7月,我国实际引入FDI共33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7%。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客观上已经较深入地融入了世界经济之中。但是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如何更充分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积极主动地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使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之中,这是一个紧迫的课题,也面临极好的机会和条件。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主流的条件下,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2.各国的开放政策更有利于跨国公司的进入,为跨国公司提供了经营条件。

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进行跨国经营,最关心的是进入的效率和经营的成本。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都充分意识到利用国际资源的重要性,尤其是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WTO的规则也要求成员国清除壁垒,加大开放力度。所以,各国在对外开放方面,政策更加宽松、透明,管制减少,而自由化程度提高。如下表:

该表引自联合国《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和出口竞争力》。

a 包括目的在于加强市场职能以及增加激励措施的放宽的改变;

b 包括目的在于增强控制以及减少激励措施的改变。

上表显示,2001年有71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法律进行了208项修改,这其中90%以上(即194项)旨在使投资环境更加有利于流人FDI。此外,2001年还有多达97个国家参与缔结了158项双边投资条约,使得这类条约的数目达到2099项。显然,各国在对外开放政策方面的宽松透明的趋势,为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机会,使跨国公司的进入效率更高,经营成本也相应会更低。所以联合国贸发会的《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认为,政策自由化是推动国际生产扩大的主要动力之一,这当然也是跨国公司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3.国际直接投资的机会较好,形式多样,为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行动的条件。

国际直接投资的形式有多种,目前在世界经济全球性衰退,特别是北美、日本和欧洲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股市下滑的背景下,给中国的企业对外进行FDI提供了较好的机会和条件。因为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有关的国家需要刺激消费,扩大生产,增加就业以振兴经济,也就需要外来的支持,相关的进人成本也就会降低,中国的企业乘机低成本地进行新建工厂、并购企业、合资控股等对外进行FDI,都是可行的和有效的。就近几年非常流行的FDI并购形式来分析,2001年全球跨国并购额已为5940亿美元,但较2000年下降了一半,并购的案例数也从2000年的7800件下降到2001年的6000件。其主要原因是三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乏力,削弱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对投资的能力和意向。但在这种世界经济增长缓慢,中国经济风景独好的形势下,可以说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进行联合或并购成本较低的时候,也是中国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的较好时机。根据联合国《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2001年,虽然跨国并购数量和规模大幅下降,但仍然是部分国家和地区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在过去的两年中,从亚洲地区流出的外国直接投资从新建投资转向以并购为主,2001年规模达到25亿美元,占该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80%左右”。由于中国的经济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独放异彩,这必然与引资国及其企业的合作带来机会,这就是中国企业成长和发展为跨国公司的—个重要条件。

4.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和状况,为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条件。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也不断强大起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不断增强,对中国跨国公司的成长和发展无疑起着支持和促进作用。

(1)国家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上升,是中国跨国公司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和后盾。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起突破1亿万美元,2002年达到1.23万亿美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第6位;2001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5098亿美元,也位居世界第6,2002年进出口总额达620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8%;我国的工业产品中,钢、煤、水泥、化肥和电视等的产量是位居世界第一,农产品中的谷物、肉类、花生、水果等产量也位居世界第一。不仅许多总量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经济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引人瞩目。从1998年到2002年这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在7%以上,而从1989年到 2001年间,GDP的年平均增长率达9.3%,比世界经济增长快6.1个百分点。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具有强大的整体经济实力。

转贴于

就国家竞争力而言,根据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学院(IMD)在2002年的《世界竞争力年报》中的排位,中国国家竞争力位居世界31位(2001年为33位, 2000年为30位,2002年后退的主要原因是新增加的两个国家爱沙尼亚和斯洛伐克参与排名,这两个国家部分指标好于中国),如下表所示:

IMD:《2001年世界竞争力年报》。

显然,中国作为一个基础较差的发展中国家与日本这样的经济强国比较,竞争力的差距也在缩小。而从我国工业发展及竞争力状况,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通过创新和学习参与竞争力》的资料有:

此表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工业发展报告2001/2003:通过创新和学习参与竞争》中表A2.16和表2.4整理。①共对7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位。

此表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通过创新和学习参与竞争中表A2.17和表A2.8整理。

①共对78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排位;

②中国在所有经济排位中没有进入前10位。

中国已经具有了较强大的综合国力,且中国的国家竞争力和工业的行业竞争力处于中上水平,并且还在不断提高,这些都为中国企业成长和发展为跨国公司、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2)我国外汇储备充足,币值坚挺,为中国跨国公司提供了投资条件。我国的外汇储备截止到2003年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额多达3465亿美元,同比增加了42.7%。具体一点看,从2002年底到2003年6月,我国外汇储备从2800亿美元增长到3450多亿美元,仅半年时间就增加了600多亿美元,而且,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我国的外汇储备还将显著增加。理论上,外汇储备量与人民币汇率呈正线性相关关系(有研究表明,相关系数r=0.98),外汇储备量的增长会促使本币汇率上升,即货币对外升值,而表现为币值坚挺态势。另一方面,进行国际直接投资,需要支付款项和转移资本,即需要外汇。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阿利伯的观点,国际直接投资通常会从汇率坚挺的国家流出,他证明了如果跨国投资企业拥有相对坚挺的货币,则在汇率上可获得所谓的通货溢价的额外收益。同时从经济整体看,由于外汇储备的增加而带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会影响国家的外贸出口规模。所以,从政策上,为了释放某些压力,防患一些风险,同时也为了充分有效地运用这些资源,应该允许企业自己保留更多的外汇,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去投资,进行跨国经营。显然,丰富的外汇储备,坚挺的人民币汇率对海外投资是一个有效的刺激。

(3)中国产业实力的提高,是中国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的实体依据。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按工业竞争力指数 (CIP)的标准,中国工业竞争力排名世界第37位。

资料来源:长城战略研究所《2002年科技发展报告》。

根据长城战略研究所的《2002年科技发展报告》,2000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已达35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四大生产国,制造业产品达2.2亿美元。

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所在,中国过去20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制造业的成长,制造业增加值占CDP比重基本维持在40%左右。中国制造业崛起的一个重要象征就是生产能力迅速扩张。根据初步统计,我国有上百种制造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位居首位,其中三分之一左右的产品占世界份额的50%以上。我国制造业中的部分企业将成长为跨国公司的实体。只要以中国制造业作为我国经济在 21世纪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全力以赴发展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条件,将中国制造业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过渡到竞争优势,便能迅速成长起一批中国的跨国公司。

中国的企业要成长为具有竞争能力的跨国公司,还面临许多问题,毕竟中国经济的真正快速发展才仅仅20多年,且脱胎于根深蒂固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世界科技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没有停止,一直在快速前进。中国企业要成长为跨国公司,还必须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运行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和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必须广泛深入地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必须改革政府的管理体制,使其高效透明,必须扩大企业规模,壮大企业的实力。

参考资料:

[1]联合国贸发会.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跨国公司和出口竞争力[R].2002—09—17.

[2]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发展报告2002/2003:通过创新和学习参与竞争[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5。

[3]司岩.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实证与战略[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