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23:3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发热患儿的护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240-01
小儿发热是比较常见的小儿临床病症,也是儿科里比较重要的急诊[1]。目前的社会中往往都是独生子女,其非常爱护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出现发热时往往会因为恐惧、担心而束手无策,以为孩子患了什么非常严重的病症,要求医院及时进行救护处理[2]。但实际上,小儿发热并不能肯定小儿患有严重病症,并且病症的严重程度和体温没有直接的关系[3]。我院利用健康护理对小儿发热进行了试验性护理治疗,其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于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选取我院所收治的40例小儿发热的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小儿24例,女性小儿16例,年龄在5岁至1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8.2±1.2岁)。将所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理均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2.方法
常规组患儿给予常规的护理。主要护理内容为患儿病情的观察和记录,并在治疗完成后叮嘱患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事项。
实验组患儿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以健康教育。主要包括疾病知识教育、日常生活教育。疾病知识教育主要为:责任护士需要对患儿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其中包括入院、住院和出院的一对一帮助引导。患儿的发热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出汗,这是责任护士就需要及时的擦干,更换衣服,防止小儿受凉。患儿在发热时可能会出现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等,这时责任护士就需要帮助患儿利用温盐开水漱口或清洗口腔。除此之外引导内容还要包含患儿症状的处理措施、病症对身体的影响、患儿发热的起因和如何防治疾病等,并且利用多种渠道给予患儿家长相关内容的宣传;日常生活教育:小儿的发热起因和生活习惯、环境和方式都有密切关系。责任护士需要给予患儿家长讲解如何创造并控制良好的生活环境,需要让居住的环境保持良好的光线和通风。避免小儿接触过敏物品、事物,并且让小儿家长经常陪伴小儿进行身体锻炼。
3.观察指标
记录并分析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依从性好:患儿在护理过程中完全听从护士的安排和指导,患儿没有表现出不耐烦情绪;依从性一般:患儿在护理过程中情绪不佳,护士在安排时仍然会听从;依从性差:患儿有明显的焦躁情绪,在护士指导和安排时有明显的叛逆,拒绝配合护理。(依从性好+依从性一般)/20×100%=总依从率
4.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SPSS16.O软件实现。数据间的构成比较用卡方检验,临床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规范检验分析。P<0.05 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实验组患儿的总依从率(95.0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总依从率(75.00%),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在护理过程中的依从率对比(n,%)
三、讨论
发热是小儿容易出现的病症之一,并且许多的疾病最初的都体现于发热。在实际的生活中,许多的家长都认为利用手去触碰小儿的手心、额头,感觉到温度较高,就认为小儿已经出现发热,并且觉得这时情况已经非常严重。但是这样的做法并不完全正确,小儿的发热有许多的因素,例如饮食、哭闹、衣物的薄厚等等。并且小儿发热并不代表已经感染疾病。对此,就需要小儿家长在认为小儿发热的时候,利用体温计去测量小儿的体温,再加以观察小儿的实际情况,进而分析小儿是否感染疾病。对于医疗机构而言,需要及时的给予小儿家长一定程度的健康教育,给予小儿家长讲解小儿发热的可能性,帮助其正确的认识小儿发热的原因和应对策略。
通过本次试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儿的总依从率(95.0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总依从率(75.00%),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说明利用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能够让其完成的了解并掌握小儿发热的病因和应对方法,通过给小儿及小儿家长进行疾病知识教育、日常生活教育能够极大的提升小儿对护理工作的依从率,缩短小儿健康的恢复时间,尽快的消除小儿发热的针状,帮助小儿尽快的恢复健康,提升小儿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在小儿发热的护理过程中有显著的护理,能够极大的帮助患儿提高生存质量,缩短小儿发热的时间,降低并控制发热的发生率,帮助小二家长掌握小二发热时的应对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陶凤英.实用儿科急诊护理[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4,1(03)20-21.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20-02
发热是儿科的常见症状,是儿童就诊的常见原因〔1〕,占儿科和急诊就诊率的30%〔2〕。儿童发热多由自限性感染引起,主要为呼吸道、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和泌尿道的病毒和细菌感染。一般不需过度的处理和治疗。发热同时也是严重感染疾病的初期症状,发热儿童有患危重疾病的危险,家属如果对发热不了解,缺乏发热患儿护理知识,可造成不必要的担忧和不正确的处理。为了解小儿家属对发热护理认知现状,2013.4.1-4.10对在本院门诊输液的患儿家属进行调查,现将调查过程和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本院门诊输液的患儿家属60人为调查对象,患儿年龄0-6岁之间。
1.2 调查
1.2.1 调查内容 自行编制调查问卷,内容:一般资料,家属与患儿的关系,家属的文化程度,家属对发热护理的认知,以打钩的形式请患儿家属回答8个跟发热护理有关的问题。
1.2.2 调查方法 由调查员向家属详细说明调查目的与方法,所有的调查对象均自愿参与本调查。调查员现场发放问卷,由被调查家属填写,发放问卷60份,回收问卷6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 统计学方法 所获数据输入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1 患儿家属资料 共60人,其中男2人(3.3%),女58人(96.7%);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2.82岁;与患儿关系,母亲32人(53.3%),奶奶∠外婆26人(43.3%),父亲2人(3.3%);患儿家属文化,文盲19人(31.7%),小学10人(16.7%),中学19人(31.7%),大专及以上12人(20%)
2.2 患儿家属对发热护理的认知情况,见表1
表1 患儿家属对发热护理的认知(人,%)
3 讨论
3.1.1 本次调查由于地处县级医院,以农村人为主,总体文化水平偏低,平均年龄偏大,家属对小儿发热护理的知识欠缺明显, 整体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本次调查显示,96.7%的家属认为发热要居家休息,不可大量运动;但也有3.3%的家属认为没关系,认为运动后出汗有利于退热,居家休息不利于呼吸新鲜空气。86.7%的家属知道小儿发热要多喝白开水,清淡饮食;13.3%的家属认为小儿发热原本就没胃口,不想吃东西,多喝白开水,清淡饮食会导致小儿更加不想吃东西,小儿想吃什么就吃,会增加食欲。
3.1.2 由于大部分小儿由老人照顾,文化程度低,对小儿发热都依照传统习俗来护理,获得科学护理知识途径少,不知道怎样科学的护理小儿发热,96.7%的家属认为体温38.5摄氏度或以上应给予退热剂;只有63.3%的家属知道小儿测体温以肛温为主,36.7%的家属则认为不正确,应该听医生的,医生说怎样就怎样; 15%的家属知道小儿体温低于38.5摄氏度以物理降温为主,有85%的家属认为是不正确的,认为不用退热剂体温不马上降下来,会导致小儿发生抽搐、惊厥,会烧坏脑子,会烧傻的。物理降温太慢,没什么用。还有一部分则不知道什么是物理降温,会起什么作用。年轻家属虽然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可以从书籍、电视、网络上获取小儿发热护理知识,但因为没有实际护理经验,碰上小儿发热时常常束手无策,她们只能用从年长的朋友、长辈那里获得的知识来护理患儿。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她们认为从老人那里获得的护理知识是正确的,有76.7%的家属认为小儿发热要捂热,要多穿衣服,不能脱衣服否则会加重发热。
3.1.3 家属对药品应用知识普遍欠缺,对抗生素的作用及引发的危害认识不足。她们过于依赖药物,特别是抗生素,42%的家属认为小儿发热一定要用抗生素。她们不知道小儿发热的机制,不知道抗生素有较复杂的作用机理及副作用。认为发热就是有炎症,就要用抗生素,要消炎,她们不知道使用抗生素有严格的要求,不明白在使用抗生素前应做病理学检查、细菌培养或其他辅助检查,应根据检查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家属对给药途径存在很大误区,56.7%的家属认为小儿发热一定要输液治疗,小儿在口服用药时很难配合,不肯服用,很难全喝完,会因药量不足而延长康复时间。还有一部分家属认为输液方便,一天用一次就行了,不用一天几次的喂小儿服药。一旦小儿发热,家属往往就主动要求医生给小儿静脉输液,使用抗生素,以为这样小儿才能好的快。只有43.3%的家属认为是不正确,在选择给药方式时应根据药效并结合患儿病情而定,对于严重感染,病情重,病程长及口服困难的患儿才应考虑选择静脉给药〔3〕。
3.2 对策
3.2.1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护士应首先加强自身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小儿发热护理知识,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宣传。门诊输液室具有患儿人数多,流动性大,停留时间短等特点。临床护理人员少,工作量大,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完成某些具体的治疗,护理技术操作等工作,无暇对患儿的家属进行小儿发热护理知识的宣传指导和专业教育〔4〕。针对家属获得科学的护理知识少,护士应提高责任心、爱心,给予家属更多帮助,抓住输液过程的时机,根据家属的年龄,接受能力的情况,主动耐心的向患儿家属用通熟易懂的语言简要的介绍小儿发热护理知识,从患儿就诊叙述中迅速判断其所需求的和所欠缺的知识,结合实际的具体情况,有重点的给予宣传教育、指导护理。对与乱用药,不合理的自主用药,护士应根据患儿不同情况,包括病情、年龄、治疗方法等有选择性的向患儿家属进行宣教〔5〕。使其逐渐认识到滥用药物的危害。为了使家属更方便的获取小儿发热护理知识的健康宣教内容,采用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进行介绍宣传。在输液大厅,等候区制作健康教育宣传窗,通过图画,文字介绍的方式制作简单、明了、易懂的小儿发热护理知识内容的板报。通过大厅电视滚动播放关于小儿发热护理知识的PPT,以动画方式吸引家属观看。投放健康处方,以方便家属取看。增加护士一对一的宣传,利用患儿输液的时间与其家属进行行之有效的交流, 合理的宣传,对家属的护理误区,耐心讲解有关知识,纠正误区,增强家属对小儿发热护理知识的学习意识,让他们逐渐掌握如何科学、正确的护理小儿发热,避免过度用药,不和理用药及滥用药物,避免过及心态,能正确的按医嘱护理,使小儿能够得到更科学、正确的护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小儿安全的度过发热期,更好的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WalshA,EdwardsH,courtneyM,WilsonJ,Monaghan S.Paediatric nurses’ Knowledge,attitudes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fever management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5,49:453-464
[2]Wong A,Sibbald A,Ferrero F,etal.Antipyretic effect of dipyrone versus ibuprofen versus asetaminophen in children:results of a multinational,randomized,modified double-blind study.clinical pediatrics,2001,40(6):313-324
人体受到细菌、病毒等感染时,机体会与病菌进行抗争,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引起体温的调节性升高,就是我们常说的发热。在日常生活我们经常会见到婴幼儿生病发烧,但成年人却较为少见,这是因为婴幼儿自身的保护屏障尚未完全建立,所以更容易受到病菌的侵袭,加之自身体温调节功能差 ,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 ,因此婴幼儿较成年人更易产生发热、高热的情况。如果一旦治疗不当、不及时 ,很可能会影响到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加强对小儿发热的常见病因的了解和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集本院收治的190例入院患儿病例,进行调查、分析、对比,并从中总结了一些小儿发热的常见病因及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90例患儿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小儿采用腋下测量,低热:腋温37.3℃~38.0℃,中等度热:腋温38.1℃~39.0℃,高热:腋温39.1℃~41℃,超高热:腋温41℃以上)其中低热62例,中等度热71例,高热41例,超高热16例;男童98例,女童92例;年龄在3个月~6岁间。
1.2方法 患儿入院时建立患儿情况登记表,同时建立患儿档案,追踪了解和观察患儿发热情况和治疗情况,并向患儿家属详细了解病程,向医生了解患儿的发热原因,如支气管炎、肺炎、麻疹、肠炎、胃炎、流脑等,并分类统计。
1.3发热原因总结 经过统计,登记的190例患儿中:上呼吸道感染78例,占41.1%,,肺炎54例,占28.4%,急性肠胃炎32例,占16.8%,肺结核15例,占7.8%,麻疹8例,占4.2%,乙脑1例,占0.5%,其它2例,占1.2%。
通过数据分析:小儿发热常见的病因主要为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及急性肠胃炎、麻疹等,占引起小儿发热病因的大多数。在患儿的治疗过程中,掌握患儿发热的病因后进行治疗和护理,对患儿的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2 发热护理建议
由于婴幼儿的生活认知和自理能力有限,所以在发热时更需要科学、细致、耐心的护理,在婴幼儿发热护理时一般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2.1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发热患儿的病情,定时测量和精确记录患儿体温,一般每4 h进行一次体温测量并记录。这有助于详细了解患儿的体温变化。但进行体温测量时要注意避免在患儿进食、哭闹、运动或过度保暖时测量,这些情况下会患儿体温会升高,造成测量不准确。一般应尽可能选择在患儿休息30 min后,饭后1 h后,患儿安静时为宜;如果患儿出现超高热或有高热惊厥趋势时则需加强体温检测,应每1~2 h测量 1 次。患儿在进行了退热处置后的1 h内需重复测量体温,并密切观察观察患儿热型、热度、尿量及有无体温骤降、大量出汗等情况,如有虚脱、昏迷、腹痛、腹泻、结膜充血、出血、关节痛、皮疹等表现时,应及时给予处置。
2.2饮食护理 发热时,人体的新陈代谢会加快,身体的消耗会大大增加,体内水分也会明显减少。所以,当患儿发热时,要注意及时补充水份,多给患儿饮用温开水,促进其多排汗、排尿,通过体液的排出使身体降温排泄毒素。注意不要给患儿饮用冷开水,因为患儿发热时经常伴随有胃肠不适和咳嗽,饮用冷开水会加重这些症状。
发热时,体内的消化液分泌会减少,胃肠蠕动也会减慢,消化功能减弱,因此在患儿的饮食护理上要以易消化、清淡的流质食物为主,不宜食用油腻或辛辣的食物,同时注意平衡营养膳食,多添加一些营养丰富的蔬菜和水果如芹菜、青菜、西蓝花、南瓜、西瓜、西红柿等,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和水份,有利于患儿身体恢复。
临床上常见有些孩子爱吃肉类、零食、奶制品等食物,而对蔬菜望而远之,这类小儿较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扁桃体炎或化脓。所以在小儿的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注意不要一味的追求高营养,而应该注意营养均衡。
2.3身体护理 如果患儿的发热时间长,温度过高会使体内的营养物质及氧的消耗大大增加,影响神经系统功能。所以,患儿发热时要注意让患儿多休息,最好卧床休息。
高热的退热过程中患儿会大量排汗,护理时要及时的擦干汗液,更换衣物,保持患儿的清洁和舒适,衣服和被褥都不可过厚。可以用温毛巾擦试患儿皮肤,使皮肤的血管扩张,以利散热,但在擦拭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避免对流风。
发热时由于口腔唾液分泌的减少,患儿口腔粘膜会较干燥,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容易发酵,口腔细菌大量繁殖,可能会引起舌炎、牙龈炎等。所以,为保证患儿口腔的清洁,最好每日早晚和每次进食后都用盐水漱口。
2.4环境护理 患儿所处室内环境保持干净和整洁,注意室内通风,定时开窗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可早晚各一次开窗30 min进行通风,尽量将室温维持在 18℃~22℃左右,让患儿感觉舒适为宜。
3 讨论
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快,各个器官的功能及皮肤粘膜屏障功能发育不成熟,特别是6个月以后的婴幼儿以及人工喂养的婴幼儿,由于缺乏母体的IgG抗体,所以极易感染病菌引起发热。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比率得提高,家庭成员对婴幼儿极为娇惯和宠爱,所以许多家长对儿童发热特别是高热都普遍存在着恐惧、焦急的心理,希望医护人员能尽快给孩子降温,如退热不及时还会引发医患纠纷,造成盲目使用退热药物问题;还有很多家长因为害怕小儿疼痛哭闹等原因,不愿意采集患儿血样进行血常规化验,殊不知这样做只会影响医生对患儿病因的判断,影响患儿的康复。针对这些情况,医护人员在小儿发热后,既要充分理解患儿家长的心情,更要向家长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让患儿家长配合医护人员依据患儿的病情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让患儿家长明白发热是一种防御疾病和适应内外环境的代偿反应,并非所有的发热都要给予降温,大多数发热是否给退热药处理应根据病情而定,一般只有在高热对机体造成损害时才给予降温处理,如5 岁以下有发热惊厥史或有严重肺部、心血管等疾病的患儿。
本研究结果表明,儿科门诊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中,病因以上呼吸道感染、腹泻、肺炎等最为常见,了解小儿发热的病因,采取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措施,能有效防止盲目用药和不当护理对小儿机体的损害,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陈文斌.诊断学[M]. 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
[2]张玉玲.小儿发热的健康教育[J].医学创新研究,2007,10(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