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2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危重病人护理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2-0048-02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医疗的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病人的法律意识及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由于急危重病人病情变化相当迅速,病情极复杂,并发症较多,患者及家属心理压力大,心理承受力也差,情绪较容易失控,在急危重病人风险管理中,护理管理员也承担着很大的风险。为了保障急危重病人的安全,减少护理纠纷发生,我院制定了一系列护理风险管理措施及应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护理风险管理指有组织、有系统地消除或减少护理风险的危害和经济损失,通过对护理风险的分析,寻求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尽可能地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1 危重病人护理中的风险管理:
1.1感染风险:危重病人自身免疫力低下,多在ICU,病种复杂,感染源又多。滥用抗生素的情况仍然存在。护士缺乏院内感染知识和慎独精神,无菌技术操作技术执行不严,意识淡薄。
1.2技术操作风险:护理人员因观察病情不仔细,忽略重要病情变化,延误患者治疗或抢救。处理或执行医嘱错误,“三查七对”不严。个别年轻护理人员业务知识及技能相对缺乏。抢救技术掌握不熟悉,遇抢救不知所措。
1.3仪器设备使用风险:测量参数不准确,操作不恰当、感应器接触不良等。新的仪器设备在使用欠熟练。仪器设备管理不到位,无登记,常规消毒和维护不到位。多数参数设置不合理。
1.4转运风险:护理人员未履行告知义务,未充分说明病人在转运途中有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和风险。转运前未充分评估患者病情。抢救设备和药品准备不充足。转运路途中监护措施落实不到位,护理人员未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延误抢救时机。交接班时病情交接不清楚。
1.5用药风险:抢救药品管理不够完善:抗生素类药物,血管活性药物,静脉通道的管理。
1.6非计划性拔管:和置管不适,管道固定方式欠妥,病人对管道的耐受性差。使用镇静镇痛剂不到位,未有效约束,护理人员宣教不到位。医疗护理操作技术不恰当。
1.7病历书写:与医疗记录时间不统一,内容不相符。护理记录存在涂改现象多,缺乏专科特色。重要病情变化、护理措施不完整,甚至无记录。
1.8护患沟通:未履行告之行为:侵入性操作、剪去衣服、取出患者贵重物品、约束带的使用等。履行告知义务不足或沟通技巧缺乏带来的风险。护理人员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时间少、宣教不到位,造成患者及家属误解和不满,不接受护理和治疗。
1.9检验输血:执行检验医嘱不及时,结果汇报不及时。采集标本、标本处理不正确。输血存在相关问题。
1.10病人管理:常见风险常见风险:1)误吸:咽喉反射减少,护理操作不当。2)压疮:危重病人病情危重,大多存在意识障碍。低蛋白血症、皮肤抵抗力低下。胃肠道功能。3)坠床:病人意识障碍,护理不当。4)突发事件。
2应对措施
2.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完善消毒隔离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各种管道的感染控制,保持引流通畅,预防感染,及时发现,积极处理。
2.2提高危重病人观察能力,快速扑捉病情变化信息,及时给予处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护理人员学习业务相关知识,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熟练掌握常用抢救技术,提高个人心理应对能力,抢救中做到稳、准、快。
2.3提高护理人员合理使用仪器设备的意识,不完全依赖仪器设备所提供的数据,做到主观与客观判断相结合。提高护理人员仪器设备使用能力,完善仪器设置管理登记制度,做到“五定”,使之随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2.4告知其家属可能发生的风险。护送前,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做好护理记录,根据病情予以充分的准备。通知所到科室做好接待准备,电梯等后勤保障应准备到位。护送时,备齐必要急救药物及用物,如氧气袋、简易呼吸气囊、口咽通气道、监护仪等。防范转运途中有可能发生的意外,如管道扭曲、移位等。患者转科时按规定与病区护士交接清楚。
2.5抢救药品数量、品种齐全,有效期内。抗生素类:必要时做药物试验。血管活性药物:准确计算药物输注速度(单位的换算),根据病情变化的遵医嘱随时调整输注速度。合理选择输注通路,尽量选择中心静脉输注。
2.6评估意外拔管的危险因素:病人的意识状态、管道固定情况、耐受程度、肢体约束是否得当。选择适当有效地导管固定和约束方法:每班检查其刻度,气管插管可用气管插管固定器固定。规范护理操作程序,严格操作。做好心理护理和病人的镇静镇痛工作。加强工作责任心,及时发现并阻止患者自行拔管行为。监测和急救,及时处理,尤其是使用人工气道管者。
2.7规范、统一护理病历书写。书写护理记录时要做到及时、客观、准确、完整,禁止出现遗漏、涂改。应与医生的记录相符,不能凭空想象,随意更改。
2.8严格执行操作前告知制度,保护病人隐私权,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学习护患沟通技巧,提高护患沟通能力。严格执行一日清单制度。医保病人自费的治疗项目一定要告知家属,征得家属同意并签字。
2.9及时执行医嘱,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正确采集标本,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及输血安全管理制度。
2.10常见风险:1)误吸:应评估病人吞咽功能、咳嗽反射及意识状态。鼻饲后30min尽量不吸痰。确定胃管位置正确,监测胃残余量。常规抬高床头>30度,预防返流。2)压疮:护士做好皮肤护理与监测评估,预防压疮发生。因病情特殊有可能避免的压疮时,应在病历上做好记载,并填写压疮预报表报医疗部备案。院外带入或院内发生压疮,须及时填写压疮报告表。发生压疮时,应将疗效及病人的转归填写在压疮报表上,以便进行追踪管理。3)坠床:及时向科主任、护士长报告,于24小时内向医疗部报告并予以登记。及时查明情况,包括事情经过、原因、受伤部位、伤情。妥善保管造成坠床的各种器物。4)突发事件。
通过加强危重病人护理中的风险管理及应对措施,危重病人的护理安全得到有效保证,病人的满意度有了明显提高,护士对护理危重病人的责任感、自信心、成就感、主动性有了明显提高。护理缺陷与纠纷明显的减少。在以后的工作中,还将要建立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危重病人管理,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工作。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802-02
近两年医保开放后,大城市各大医院就诊人数急剧上升,危重病人数增多,病情也越来越复杂。急诊室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部门,它的特殊性在于患者都是急、危、重症,随时都会出现病情恶化或生命危险。急危重病人的安全转运是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任何的操作不当,不但影响危重病人的诊断及治疗,还可能发生意外或导致死亡,甚至因此产生法律纠纷。为了提高急诊危重病人转运的安全性,改进急诊危重病人的转运程序,我科自2012年5月开始运用PDCA模式,对危重病人转运实施了持续质量改进,取得了较好成效,现报告如下。
1 问题分析
1.1 现状调查:2012年5月,我科成立质量改进小组,分析近两年的转运意外事件。我科病人转运流程为:根据医生医嘱,责任护士联系发送部工作人员护送至相关单位检查(或住院治疗)后返回急诊室,视病人病情来决定陪同人员和转运应急仪器物品药物。小组成员进行“头脑风暴”,根据当前急诊危重病人转运流程,找出易造成意外事件发生的风险因素,自制危重病人转运工作合格率统计表,随机观察抢救室内126个危重病人的转运护理情况,确定主要不安全因素(合格率低于98%)为:医生未与家属进行转运风险谈话(合格率仅38.9%)、转运前准备工作不充足或不符合病情(部分合格率低于75%);转运中管道维护(96.3%)、与接收单位配合不足(95%)、转运后仪器整理归位不足(76%)。
2 对策
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学家戴明博士提出的。PDCA是一个质量持续改进模型,包括持续改进与不断学习的四个循环反复的步骤,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 [2]是广泛应用于护理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体系。PDCA 循环的运用避免了传统的护理质量改进方法中没有计划性、目标性和随意性强的缺点[3]。基于PDCA模式,针对原因,结合医院及科室资源,寻找可改进点,制定改进措施并实施,提高危重病人转运的安全性。
2.1 计划(P):①收集各种危重病人转运相关的文献分析资料;②参阅各文献资料,制定改进措施;③实施改进措施,三个月后评估效果;④确定预期目标:通过持续质量改进,细化现有转运流程,使各项评估项合格率≥98%,转运安全得到实质提高。未达到预期目标的,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
2.2 实施改进措施(D)
2.2.1 在督促医务人员自身工作习惯态度责任心方面的改进:①护理排班上,在原有的责任制上增设组长一职,由工作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出色的高年资护士担任,指导经验不足的低年资护士,监督工作态度不佳、工作习惯不良的护士,共同护理病人。②订立奖惩机制:随时抽查,优秀者科室奖励小礼物,出现漏洞者,先指正,指正后还不改进的给予惩罚,并提倡互相监督。③采取情景模拟考核,培养新护士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和临床护理决策水平[4]。定期由组长考核组员的危重病人转运的准备工作能力、陪同检查时的应急能力,检查后各项归位整理的意识,记录成绩,成绩差者重点培训。
2.2.2 环境与支持系统改进:①严格把握转运指征,医生对病人作全面评估后分级并决定转运陪同人员。在转运前将转运的必要性及途中的风险告之家属,征得家属同意后实施转运,在现有的急诊抢救室谈话记录单上添加转运风险谈话签字项,作为书面凭证。②设计醒目的转运准备提醒标志和转运归来整理标志贴于病历夹上,随时提醒。设计转运check list,病人离开抢救室前核对。重新整理转运箱,将常用的体积较小的应急物品和药物全部归入箱内,转运时随拿随走,节省准备时间,还不易遗漏。③规定各管道固定方式和放置位置,转运前必须按规定方式安置各路管道,如规定转运时如有微泵类药物,统一将微泵固定在抢救床的输液杆上,针筒向内,避免了微泵随意放置时导致的滑落、碰撞,针筒向内避免碰撞时的断裂等。④增加各协作部门间的沟通交流,做好转运前的通知工作,尽量减少外出转运时间,降低转运风险。⑤保持各类仪器设备性能良好,数量充足。为保证跟上目前日益增长的抢救病人数的需求量,申领足够的设备仪器以保障工作需要。仪器设备每次使用后确保功能状态,定期检查。⑥统计增长的病人就诊数,与上级部门协商,增加急诊工作人员,以免因工作忙碌导致的疏忽意外。
2.4 评价(A):经过这次质量改进,除了转运前谈话与仪器归位整理两项,其余项目的合格率皆达到预期目标。未达到预期值的,进入下一轮PDCA循环。改进后危重病人转运工作的各项合格率明显高于改进前,除管道维护项(P>0.05),其余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3 讨论
3.1 PDCA循环是进行急诊危重病人转运安全质量管理的指导框架:保证危重病人转运的安全性是一种共识,但细化到具体的工作上却十分困难。PDCA循环理论使这次质量改进变得有组织、有条理、有目的、有针对性。通过这次持续质量改进,强化了员工的责任心和自律性,固化了员工行为,提高了员工的安全意识。有效降低了风险因素发生率,保证了转运的安全性。
3.2 转运前准备工作是危重病人安全转运的首要环节 :急诊危重病人转运本身具有高风险性,可能导致患者的生病体征发生改变,甚至加重病情,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并发症[5]。对高风险危重病人进行预处理是降低风险等级、保障转运安全的重要举措。质量小组分析发生的意外事件时就发现,很多意外事件的发生,是由于准备工作的缺漏造成的。在培训时,将转运意外事件进行全科室分析讨论,剖析意外事件发生的原因,从而提高员工对危重病人转运前准备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通过一些列的标签提醒、组长和搭班人员相互督促、简化物品准备等措施,规范了转运准备行为,危重病人转运工作的合格率提高,从而有效减少了转运意外事件的发生,保障了病人安全。
3.3 提高了病人及家属满意度:PDCA 循环后的急诊危重病人转运流程更加完善、细致、规范。转运过程中护士准备充分、意外情况处置及时、态度严谨,病人及家属充分感受到医务人员工作的责任心和对他们的关注度,增加了对医务人员的了解和信任,从而减少了医疗护理纠纷,提高了他们的满意度。
3.4 PDCA 循环的导入,形成了质量管理的良性循环体系,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管理能力, 使急诊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提高,并在改进过程中激发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强化了团队精神。
可见,运用PDCA循环模式可完善急诊危重病人转运流程,减少了转运时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了转运安全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急危重病人转运的不安全因素分析及对策[J].西南军医,2008,10(3):54-56.
[2] 曹琨,邵月霞.PDCA循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12,52(31):99.
[3] 姚智萍,许月萍.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04,3(6):413.
[4]朱丽丽,张会敏.病案情景模拟考核在护理学基础实践课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3):85-86.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451-01
急诊危重病人院内的安全转运是急救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如果此环节操作不当,不但影响重危患者的进一步诊断和治疗,还可能发生意外和死亡[1]。据有关报道认为高达71%的转运患者在转运途中或检查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死亡率要比正常高出9.6%[2]。因此如何安全的转运就成为了急救的重要环节。为此,我院根据危重病人的情况制定了危重病人护理转运单,对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根据评估的分值及转运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安全转运措施,从而提高了应对策略与转运的成功率,降低了转运并发症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12年1月-2012年3月我院急诊科接诊的108例危重患者,包括男65例、女43例,年龄30-76岁;呼吸衰竭28例、心力衰竭26例、急性心肌梗死15例、脑血管意外13例、颅脑损伤11例、急性中毒8例、交通伤7例;多个通路静脉输液45例、机械通气27例。将其分为两组如下:
试验组54例中,男性33例、女性21例,年龄28~75岁,其中呼吸衰竭14例、心力衰竭13例、急性心肌梗死8例、颅脑损伤6例、脑血管意外5例、交通伤4例、急性中毒4例;多个通路静脉输液的24例、机械通气的13例。
对照组54例中,男性占31例、女性占23例、年龄15~76岁、其中呼吸衰竭14例、心力衰竭13例、急性心肌梗死8例、颅脑损伤6例、脑血管意外5例、交通伤3例,急性中毒5例;多个通路静脉输液的20例、机械通气的14例。
1.2 方法:试验组转运前10min内填写危重病人转运护理单,根据护理单上的相关内容包括生命体征、神志、瞳孔、静脉通道、管道、气道支持、出血部分固定、卧位、头部、脊柱、肢体的保护、移动患者的方式、患者安全防护、呼吸机、监测机是否正常运转、脏器有无外伤等进行病情评估,根据评估分值选择相应的转运方式和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安全转运。
对照组按以前的转运方式凭护士经验进行转运。
2 结果
在选择的108例危重病人中,试验组的54例危重病人的转运过程中一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突发室颤,由于在转运前对病人的病情做好了风险评估,携带了除颤仪,病人抢救成功,安全转到ICU。其余病人安全转到相应的科室、手术室、放射科,成功率100%,并发症发生率1.85%。对照组的54例病人中,由于是按照以往的转运方式进行,无一个明确的转运要求,在转运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其中有发生呼吸困难,SPO2下降的有2例,心跳呼吸骤停1例,痰多、恶心、呕吐3例。气管插管移位1例。成功率98.1%,并发症发生率12.96%。
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人病因诊断和年龄相当,试验组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危重病人护理转运单可以有效评估病人的转运风险,提高转运成功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3 讨论
急诊的病人具有疾病谱广、周转快、流动性大、病人病情发病原因不明确、病情复杂、病情危重、病情发展变化快、出现并发症多的特点。在转运的过程中由于抢救条件的限制,在转运中具有一定的风险。为了减少转运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意外发生率,提高转运成功率,在转运前需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危重症患者转运护理单根据病人的生命体征稳定性,神志清醒情况,瞳孔大小及有无反射,静脉通道,有无各种管道,采取什么样的气道支持,出血部位的固定,采取怎样的卧位,头部、脊柱、肢体保护如何,移动患者的方式,患者的安全防护,呼吸机、监测机的运转情况,有无脏器外伤等各个方面进行评估,根据病人的情况给与相应的分值,根据分值选择相应的转运要求和制定相应的措施。危重病人护理转运单的应用可以对病人的病情进行深入的了解,全面、清晰发现影响病人安全转运的相关因素,找到关键的原因,采取对策,加以防范。在转运前通过风险的评估有利于降低转运途中并发症和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护士对转运风险的意识和病情评估能力,进而提高了转运成功率和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在本研究中,通过对比,试验组的成功率100%,并发症发生率1.85%。而对照组的成功率是98.1%,并发症发生率12.96%。试验组的转运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表明危重病人护理转运单的应用可以提高急诊病人转运的成功率,明显降低转运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危重病人护理转运单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会根据病人的情况和病谱继续改善,尽力完善护理单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