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危重病人护理体会

危重病人护理体会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5:35:3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危重病人护理体会,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危重病人护理体会

篇1

在危重患者护理中,家属是患者最重要的看护者和社会支持者,家属过度的焦虑不仅影响自身的健康,同时也会影响患者的情绪,以及患者的救治和康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对象已由个人扩展到个人,家庭和社区.在危重病人护理中,往往忽视与病人家属的交流,更无暇顾及对家属焦虑心情的反馈.在普外科绝大多数病人家属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如何做好家属的健康教育,使其成为病人坚强的支持者,这对病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1 危重病人家属焦虑的相关因素

所有危重病人家属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产生焦虑的主要因素是病人病情进展与预后,其他相关因素包括: ①各种抢救设备及病人身上的各种管道是导致家属恐惧,哭泣的主要因素;②没有休息场所,是导致家属经常感到疲劳,睡眠差的主要原因;③病人家属对病情了解少,担心病人预后,渴望获取有关知识,而医护人员忙于病人救治却忽略家属感受是导致家属语言偏激,挑剔,甚至有攻击的主要因素;④对环境陌生,缺少温暖是导致家属产生焦虑的又一主要因素;⑤由于亲人突然病情加重,100 %家属认为生活规律全被打乱;⑥由于经济较差,病人费用较多,总担心收费不对,60 %左右有怕多收费而致焦虑.

2 护理

有研究表明,多种刺激作用于人体,最终出现包括焦虑为主的一系列心理应激反应和以躯体症状为主的生理应激反应,强烈而持久地反应不仅能降低机体抵抗力,使个体处于多种疾病的易患状态,甚至患病[1].

2.1加强心理护理 人是心理与生理的统一,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个主观能动的过程.因此做好心理护理,可使家属心理由懦弱变为坚强;在信念上由悲观变为有信心;在心理控制上由盲目变为自觉[2] .护士应注意与家属之间的有效沟通并注意观察家属的心理变化,对他们家庭的不幸表示同情并给予关心,爱护和尊重,让他们明白此时此刻他们是病人最有利的支持者和保护者 [3] ,如果他们在病人面前表现出紧张不安,哭泣,只能加重病人心理负担,使其丧失治疗信心;反之,如果他们以平静,充满自信的态度出现在病人面前,则会减轻病人负担,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教会家属自我调整和放松方法,如向护士倾诉焦虑感受,卧床休息等.

2.2加强健康教育 指导家属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和高热量饮食,以提高机体抵抗力,给病人提供有效的支持.及时向家属介绍病人病情变化,治疗原则,以安抚家属;指导家属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护理,使家属注意力得到转移,使病人与家属之间关系更密切.但注意不能过分依赖家属,应在保证其充分休息的前提下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向家属介绍病区环境及医院环境,对家属提出的问题给予详细解答,以消除由于环境陌生所致的焦虑,与家属共同制定病人的护理计划.

2.3合理收费,及时解答家属的疑问 病人的收费采取一日清单制,即每日发放一次清单,对家属不明白的项目给予耐心解释,以增加收费透明度,使家属放心.

2.4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护士在工作中沉着,冷静,果断,不仅直接影响医疗效果,对病人和家属情绪也产生明显的影响[4]。护士的影响力取决于护士高尚的医德,扎实的护理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术,在危急时刻镇静,自信,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地抢救病人,能给病人及其家属带来希望和勇气,激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当病人及其家属心理变化时,一句"你做得很好","你行,你能行",对病人家属都是莫大的鼓舞.通过采取心理护理后,100 %家属焦虑心理得到减轻.家属是危重病人最有力的社会支持者,做好家属的健康教育,使他们摆脱心理危机,使病人获得充分的支持,有利于病人早日康复.

2.5设立家属休息室 房间色彩应淡雅,有鲜花,被褥应舒适,使家属犹如回到家的感觉;对睡眠有障碍者给适当镇静催眠药,以保证休息.使他们能时时处处体会到医护人员对他们的关心爱护.

参考文献

[1]赵丽华,潘长玲,栾芳.普外科危重病人家属焦虑的常见症状及护理J .护理研究,2003 ,17(5A):585 - 586 .

[2]李立红.急诊外科脑血管意外病人家属焦虑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2000 ,35(2):71 - 74 .

篇2

血压是临床监测生命体征的最为重要指标之一,传统的无创测量血压的方式荣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测量血压值的准确性[1],而有创血压监测能提供更为灵敏、动态的血压监测数据,对于需要实时评估循环变化的危重患者尤为重要。有创血压监测是经动脉穿刺置管后直接测量动脉腔内压力的方法,具有不受人工加压、减压、袖带宽度及松紧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准确直观,可及时发现瞬间的动脉血压变化等优点。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用使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45例危重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2年12月间入住我科临床需要实时监测血液变化的45例危重患者应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47-81岁,平均(61.37±11.25)。原发病:感染性休克25例,大手术后10例,创伤性休克5例,失血性休克5例。本组患者均采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法,其中桡动脉置管29例,肱动脉置管11例,足背动脉置管5例。

1.2 方法

以桡动脉置管为例,首先选择前臂桡动脉,常规消毒、铺巾,待干后将套管针与皮肤呈30°角,与桡动脉走行相平行进针,当针头穿过动脉壁时有明显的突破感,并见血液呈搏动状回血,此时将套管针放低,与皮肤呈10°角再将其推进2mm,使外套管的圆锥口全部进入血管腔内,固定针芯,将外套管缓缓送入血管内并推至所需深度,拔出针芯,妥善固定。套管针与延长管、三通管连接,将硬质连接管连接传感器和监护仪,将压力传感器置于上臂外侧与右心房同一水平,软管接肝素生理盐水稀释液,并加压至300mmHg,当右心房、桡动脉和压力传感器在同一高度时,调零测得有创血压的数值。

2 护理

2.1保持管道系统的通畅

责任护士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妥善固定套管针、压力传感器,穿刺侧肢体做适当的约束,各连接处要衔接紧密,防止测压管道及套管针滑脱;连接加压袋,定时用肝素生理盐水稀释液冲洗管道。(连续冲洗2-4U/ml;间断冲洗12.5U/ml, 每小时1-2ml)每次经测压管抽取动脉血后,均应立即用肝素生理盐水稀释液进行快速冲洗,以防凝血。

2.2 确保正确的取值

保证置管侧桡动脉与右心房和压力传感器始终在同一水平,翻身或活动肢体后应该重新调零点、保证取值的正确;观察监护仪上动脉压力波形,一般显示为与心律相对应的切迹波,如波形振幅变弱或呈一直线,应立即检查颈动脉搏动,排除心跳骤停后,观察套管针的位置有无移位、阻塞或脱出;与同侧上肢无创血压相对比,理论上来说有创血压应该比无创血压更准确,可靠。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术后有创血压会比无创血压略高10-20mmHg,如果有较大区别而又排除人为因素时,应结合临床判断。

2.3 局部出血与血肿

预防及护理:穿刺失败及拔出穿刺针时,根据不同的穿刺方法来确定局部压迫时间长短,如系穿刺进针,压迫5min;动脉切开进针,压迫10min;局部用纱布球和宽胶布加压覆盖,加压包扎中心要在血管进针点,必要时局部用绷带加压包扎30min后予以解除;术后嘱病人保持术侧肢体伸直,短期内患者如有活动注意局部观察,以防出血;出现血肿可用50%硫酸镁湿敷或频谱仪局部照射[2];穿刺针与测验管均应固定牢固,尤其是患者躁动时,应严防其自行拔管。动脉测压管各连接处一定要衔接紧密,避免脱开后造成出血。

2.4 远端肢体缺血

预防及护理:术前要明确管动脉的侧枝循环情况,动脉有病变者应避免穿刺;选择适当的穿刺针,一般成人为14-20g导管,儿童为22-24g导管,切勿太粗及反复使用;保持三通良好性能,以保证肝素生理盐水的滴入;保持管道通常,每次经测压管抽取动脉血后,均应立即用肝素盐水进行快速冲洗,以防凝血,在测压、取血标本或调试零点等操作过程中,要严防血管内空气栓塞;当监护仪上压力曲线异常时,应查找原因,如果为管道内有血块堵塞时应及时予以抽出,切勿将血块推入,以防发生动脉栓塞,如果不能疏通,即拔除动脉压管,必要时重新置管;密切观察术侧远端皮肤的颜色与温度,并通过同侧手指套血氧饱和度动态监测手部的血运情况,当发现有缺血征象如皮肤苍白、温度下降、麻木及疼痛感等异常变化,应及时拔管;固定置管肢体是,切勿环形包扎或包扎过紧;动脉置管时间长短与血栓形成呈正相关,在患者循环功能稳定后,应及时拔出,一般不超过7天。

3 结果

本组45例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出现因有创动脉测压导致的并发症及胸腔大出血。

4 小结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是对危重病人进行循环功能监护的重要手段,对外科大手术后病人循环功能的监测起重要作用,可以根据动脉内血压的波动,及时使用升压药或降压药,将血压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减少了循环系统过高或过低的波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产生[3]。由于有创血压的创伤性,操作较复杂,且需特殊设备,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但近年来有创血压监测在临床麻醉和ICU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已是危重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主要手段,同时它能快速的采血做血气分析,既减少了反复穿刺的麻烦,又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为抢救病人赢得了宝贵的时机。因此,有创血压监测对于了解病情、指导心血管病治疗和保障危重病人安全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但提高了危重病病人的救治水平和抢救成功率,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4]。

参考文献

[1] 赵雪婷,黄勤,龚靖茗.桡动脉置管有创血压监测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及护理[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16):978-979.

篇3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81 例,包括颅脑外伤、脑血管病、高血压脑出血等,人院时GCS昏迷评分3~10 分, 男148例,女33例,年龄12~92岁,平均年龄50岁。其中颅脑外伤:脑挫裂伤49例,弥漫性轴索损伤52例,广泛颅底骨折6例;继发颅内血肿42例,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1例;脑血管病:高血压脑出血42例,脑梗死4例,颅内动脉瘤4例,出血型烟雾病4例;脑肿瘤:脑膜瘤3例,星形细胞瘤1例;3例凝血功能障碍。均行微创器官切开(PDT),对患者重点加强呼吸道护理和气管切开护理。

1. 2 结果

181例患者中,26例未拔管因病情危重死亡,68例患者未拔除气管套管出院,5例目前尚未拔管仍在住院,余82例于术后7~165天拔管(平均在20~50天)。气管切开后发生的并发症如下:

2 讨论

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治疗和抢救过程中,因严重颅脑损伤、高血压脑出血及脑梗死等原因出现意识不清者,及后颅窝术后、持续性癫痫及高位截瘫致呼吸肌麻痹者,常会出现呼吸困难、咽反射减弱、咳嗽无力或伴有严重误吸等并发症,同时颅脑损伤后多并发神经性肺水肿, 表现为呼吸急促,大量泡沫性血性痰液。因此, 为保持呼吸道通畅, 减少呼吸道死腔, 降低呼吸阻力, 提高血氧饱和度, 改善脑组织缺氧及促进脑细胞恢复,需行气管切开术。由于颅脑损伤患者抵抗力下降,气道开放极易并发肺部感染,加强气管切开护理能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2.1 护理要点

2.1.1 环境: 室内温度和湿度适宜, 室温以18~ 20℃ , 相对湿度应在70%以上。气候干燥时室内应多洒水,冬季温度不足时, 室内可使用雾化器, 以增加湿度。保持空气新鲜。在气管套管口处, 可用两层无菌湿纱布覆盖, 增加吸入空气的湿度保持气管内湿润。

2.1.2 防止气管套管拖出:气管切开后, 患者的不宜过多变动, 翻身或改变时, 动作应轻柔, 保持头、颈及上半身在同一直线上并同时转动, 以避免套管脱出而发生呼吸困难。为防止烦燥的病人自行拔管, 应适当地约束肢体。为防止脱管, 套管系带必须打死结以防止松脱, 其松紧度以能容进一指为宜。更换内套管时要固定好外套管, 以防外套管被一起拔出造成脱管。同时, 应在患者床旁备有无菌同号套管、管芯及相应的器械, 以备脱管时急用。合并颅底骨折、脑脊液漏者, 要有利于脑脊液的引流, 防止脑脊液逆流引起感染。本组病例中无气管套管脱出现象。

2.1.3 加强气道温化: 做好气道的温化湿化是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及时添加呼吸机温化湿化罐内蒸馏水, 保证其温度达32 ~36 ℃, 相对湿度达95% ~100%。在气管内给药,对痰液粘稠着可采取持续气管滴液[1],方法是将湿化液同静脉输液装置一样安装于输液泵, 剪去头皮针针头,将头皮针细管置于气管套管或导管内3~5 cm , 导管弯曲并固定,滴注速度3 gtt/ min ~ 5 gtt/ min, 速度可根据痰液稀稠情况作调整。本组病例中发生肺部感染78例,其中大多在喷雾给药方法是用前发生,经改良湿化气道方法后,即每2 h 按平卧位-右侧卧位-平卧位-左侧卧位要求变换,从气管切开套管口处喷入药液(生理盐水20 ml、α- 糜蛋白酶5 mg、地塞米松5 mg、庆大霉素8 ×104 U)。套管口应盖双层湿盐水纱布,防止灰尘及异物吸人, 2~3 次/d 雾化吸人,肺部感染率有所下降,这与车杰[2]等研究相一致,可认为气管切开后喷雾给药更能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而对肺部已感染者, 可针对性地加入敏感抗生素, 以达到湿化气道、稀释痰液、抗菌等治疗作用。

2.1.4 气管切口的护理:切口周围皮肤和呼吸道分泌物常成为切口的感染源,必须保持切口局部清洁、干燥,减少对局部皮肤的刺激,一般换药1 次/ d ,最好每日晨间进行。更换外固定带时,根据颈部情况调整气管套管固定带,松紧度以能容一指为宜,以防固定带太松时咳嗽致套管脱出。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动作要轻、稳、准,暴露切口不可过大,以免气管下端刺激气管内壁而引起剧烈咳嗽,造成套管与皮肤相互摩擦而产生糜烂[3]。

2.1.5 吸痰的护理:神经外科危重患者因严重颅脑损伤、脑血管疾病等原因出现意识不清者,及后颅窝术后、持续性癫痫及高位截瘫致呼吸肌麻痹者,常会出现呼吸困难、咽反射减弱、咳嗽无力或伴有严重误吸等并发症。反之呼吸障碍造成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碱平衡紊乱,水肿、出血、脑细胞变性、坏死等严重病理改变,进一步加重脑水肿和脑组织的继发损害。因而,减少临床操作对病人的刺激,防止颅内压升高尤其重要。研究表明,吸痰末颅内压升高明显,主要为刺激引起的反射[4],故合理的吸痰,有利于缓解颅内高压。研究发现[5],在20 kPa 压力下吸痰时间10s,对重型颅脑外伤影响最小。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口鼻吸痰管和用物分开,做到一人一次一管,注意动作应轻柔,因吸痰期间患者常出现缺氧(指脉氧降低),可在操作前后吸纯氧3 min[6], 以提高肺泡内氧分压。应用一次性吸痰三通管[7], 可减少停止机械通气的时间, 不论是气道湿化或吸痰均不需与通气分离, 保证吸痰时的供氧,减少缺氧。

2.1.6 拔管的护理:拔管应在病情稳定、咳嗽有力、能自行排痰、解除对气管切开的依赖心理时才能进行堵塞试验。如堵管24~48 h 后无呼吸困难即可拔管,早期拔管可降低气管感染、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

3 小论

[1]神经外科患者多数病情危重, 长期气管切开所导致可多种并发症,医护人员要加强责任心、加强病室管理、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有针对性地采取气道的护理管理, 清除气道分泌物,正确的吸痰技术, 合理应用抗生素, 尽早做痰培养。经细致、认真地护理,可很好的预防或减少,有利于促进重型颅脑损失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黄锡艳. 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症肝炎术前术后的护理[J] .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 8 (10) : 2513.

[2] 车 杰,卢玉淑,等. 喷雾与滴药疗法用于气管切开后抗感染效果的实验研究与临床观察[J].山西护理杂志,1998,12(2):55-56.

[3] 黄梅生. 氧疗法对气管切开术后长期套管留置的疗效观察[ J ]. 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8) : 4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