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认识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认识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41:4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认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认识

篇1

近年来,在国家"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的指导下,高等职业学院的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高等职业学院对于创业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与开展程度仍然不足,导致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国务院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所以在高等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应该突出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普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以及人文素质,将创业精神作为科学素质以及人文素质的基本条件,切实推动创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二、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要不断进行探索并加以解决,主要存在的问题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创业教育的认识以及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

传统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为职业人才的角色,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是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突出实际从事本专业基本岗位的操作能力,而忽视了创业意识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从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以及创业素质的教育,淡化了创业教育的本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导致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学生的实际创业能力较差。

2、教学计划以及课程设置亟待进行改革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所开设的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主要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分析。缺乏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精神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存在创业课程与其他课程没有形成有效的渗透以及融合,不利于发挥整体效果以及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3、进行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工商管理学科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其创业教育中内容丰富,涉及到多种学科、多种能力以及技术性较强的等多种因素。因此对于授课的教师的综合素质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课程教师普遍缺乏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以及创业的经历,从而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要求,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开展。

4、缺少对教学支撑的相关的实践环节

工商管理学科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行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地方经济。所以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当前学科的创业教育存在重视理论传授以及理念普及而不重视实际创业实践的问题。理论与实践不能够有机进行结合,不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实际的创业综合能力。

三、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

1、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重新进行定位

要能够彻底改变传统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主要注重对于职业技能的传授以及非创新意识的熏陶以及非创业意识的培养。要能够使得创业教育行之有效则必须将创业素质的提高、创业能力以及创业意识的培养作为专业教学计划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此来改善创业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效果。

2、营造鼓励和支持创业的校园气氛,促进学生的创业意识以及兴趣

校园氛围是能够深刻影响学生的品格以及综合素质的重要精神力量,高职院校要能够积极探索营造鼓励和支持创业的校园气氛的方案和具体措施。一方面要对从事专业课程的教师入手,要求教师能够在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管理工作中都能对于学生的创业进行积极的培养。另外一方面学校要能够通过团委以及相关部门安排和联系更多和更丰富的创业主题活动,在校园中积极营造创业的良好校园气氛。

篇2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商管理活动,是一个在遵循效益、规则、权责、人本、系统等理念基础上,通过协调组织内部利益关系和组织外部利益关系,以实现具体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自觉过程。一般来说,在工商管理活动中,效益是管理目标,规则是管理依据,权责是管理手段。工商管理活动中,如果缺乏规则意识和依据,权责就无法落实,人本思想就会落空,管理系统也将出现紊乱,最终还会导致预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难以完全实现。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工商管理活动的科学化,必须首先实现工商管理活动的规则化。应该注意的是,在规范工商管理活动的各种规则之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显性的和刚性的规则是法律,因此,实现工商管理活动规则化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就是实现工商管理活动的法治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于各类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经济法律知识的教育,使之能运用经济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工商管理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是实现工商管理活动法治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十分重要环节。正因为如此,目前,国内外高等学校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育中,都趋向于将与工商管理活动有关的法律课程确定为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程。只是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传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不同国家和地区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法律课程的名称存在一定差异,例如,在英、美等国高校一般称该课程为“商法”,我国香港地区高校则称该课程为“香港商业法”。但是,总的来说,不同国家和地区高校开设的该门课程的课程性质和基本内容大致相同,不存在根本性差别。

 

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多设置了经济法这门课程,但是各高校对于该课程的课程性质和基本内容的认识却不尽相同。有的高校认为,该门课程虽然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但是该门课程的性质是法学类专业的专业课程,所以应当将法学类专业同名课程的基本内容进行移植,才能作为该门课程的基本内容。此外,各高校对于经济法这门课程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认识也存在着较大差异。有的高校将该课程视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中选修的专业课程,有的高校则将该课程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必修的专业课程。

 

2000年,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结构及主要教学内容改革研宄”课题组,对经济法这门课程的性质,以及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进行了深入研宄,确认经济法这门课程是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目前,虽然对于经济法这门课程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性质和地位的认识已经确定,但是,我国工商管理教育界对于该门课程的课程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宄还是较为薄弱的。其表现:一是对于该门课程的基本内容的研宄还欠深入,二是对于该门课程特有的教学方法的研宄也很不足。这种情况,不仅严重影响了各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制约了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目前较为迫切的任务是,在对该课程基本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宄的基础上,要深化课程基本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宽基础、懂经济、知法律、会管理、善创造、能应变”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目标的实现。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基本内容的改革

 

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与法学类专业经济法学课程,虽然在课程名称上仅有一字之差,但是这两门课程的课程性质和设置目的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在课程性质上属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设置的目的是使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与工商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有关法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工商管理活动中具体问题的能力。后者在课程性质上属于法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设置的目的是使法学专业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较为系统地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司法实践中各种具体问题的能力。由于经济法课程与经济法学课程的课程性质和设置目的不同,因此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基本内容也是不相同的,不能简单地将经济法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基本内容移植于经济法课程之中。当前,有必要以经济法课程自身的课程性质和设置目的为根据,以从事工商管理类专业工作的实际需要为原则,在充分考虑法律科学与管理科学、经济科学的关系的基础上,对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基本内容进行改革,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该课程的教学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偏离的状况。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经济法基本内容包括部门法意义上的经济法,但远远超出经济法这一部门法的范围。其基本内容涵盖经济法、民法、商法、行政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多个法律部门以及国际民商法等学科领域与工商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体来说,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导论,介绍法理学基本知识、民法基本知识、经济法基本知识。第二,市场主体部分,介绍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企业破产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第三,市场行为规制部分,介绍合同法、票据法、证券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知识产权法、会计法、审计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第四,宏观调控部分,介绍财政法、税法、金融法、国有资产管理法、价格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第五,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分,介绍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当前,我国各高校使用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该门课程教材的名称不统一。有的称为“经济法学”,有的称为“经济法学概论”,没有体现该课程的课程性质和设置目的,也与法学类专业经济法学教材的名称难以区别。二是该课程教材的内容与工商管理类专业其他核心课程的内容缺乏清晰的逻辑联系,仅仅是对与工商管理活动有关的各种法律制度的简单罗列,并且教材中各种具体法律制度的介绍“各自为政”,“深浅不一”。三是该课程教材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并不完全法学的思维逻辑”,而且也未符合工商管理类学科所特有的思维逻辑,教材内容的表述没有考虑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认知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工商管理类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四是该课程的教材内容的介绍一般都是简单地从概念到概念、从原理到原理的逻辑上的归纳和演绎,缺乏相关法律条文的导入和实际案例的解析。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重新编写该门课程的教材。首先,应当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的教材定名为“经济法律概论”,以体现该课程的课程性质,使之鲜明地区别于法学类专业的“经济法学”教材。其次,要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与工商管理活动相关的法律知识的体系,以使之与工商管理活动相关的各种具体法律知识融为一体,相互支撑,相互衔接。第三,教材的表述应当“深入浅出”,体现工商管理类学科所特有的思维逻辑,符合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认知特征,使工商管理类学生能够较快地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第四,该课程的教材还应当将法律条文、法理、实例联接成一个契合体,让学生在了解相关法律条文的基础上,理解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并且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04-01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实践的教学工作中,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计都主要是针对会计专业本身的,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研究较少,从而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发展较为落后,存在许多错误的部分。比如,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教学目标设置为和会计专业的学生相同,将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的方式完全套用在工商管理专业类的学生教学中,或者,在会计专业教学的基础上,简化会计教学的内容,单纯的认为工商管理类的学生不会从事会计行业,能够对会计报表进行分析就能满足专业的要求了。可是,在实际应用中,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知识体系的知识,该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应该和管理类的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相结合。这些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会计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的质量。

2、会计课程的内容安排不够合理

实践性教学的可操作性十分重要,但是任何专业对会计课程内容的要求都各不相同。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会计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对企业会计的要求设置相应的内容,如编制会计报表等,对会计核算的方式和基本原理进行阐述,受到教学的课时等方面的限制,老师主要是采用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导,并没有将工商管理类专业和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做所区分,从而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在实践性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操作,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3、实践性教学的环节较为薄弱

从目前的教学方式上分析,当前的教学条件受到的限制较多,高校的教学方式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较大,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课堂授课的方式为主,缺乏实践性教学,学生只是单纯的对理论知识有所了解,无法将其灵活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另外,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还较为单一,教学手法陈旧。会计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实践性教学在会计教学有很大的效果,使用普遍,可是在工商管理类的教学中实践教学的应用却很少,教学水平不够。

二、加强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措施

1、设置符合工商管理类的课堂体系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和会计专业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会计专业本身的培养方向和目标就是会计,可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不同了。学习会计专业的人主要是从事会计管理和会计事物这一方面的工作。培养的主要内容有记账、报账、算账和用账,就业方向都是各个单位会计部门或者是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和工商管理类的学生毕业后都会从事非会计专业的管理工作。主要的就业部门也是各个单位管理部门。所以会计专业的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将传授学生会计专业知识作为主要内容,涉及到的会计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应该将设计内容和工商管理专业相结合,便于该专业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2、采用职业导向的理念进行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

在会计课程的教学中将就业作为主要培养目标,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会计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将会计课程转变为系统的案例,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案例中,对案例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操作性。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制定相应的计划,通过情景模拟,加深学生的认识,从而提高课程的实践性。或者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式,主要是将学生的学习和实际的项目相结合,随着项目的逐渐深入,加强学生对会计课程的理解,从而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这两种方式都是将课堂的主导部分从教室转变为学生,较大程度的提高了会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性。

3、采用专业实验室实训教学

实训教学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会计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会计实训主要分为计算机操作和手工操作两种。其中计算机操作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模拟的方式生成会计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管理。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的学习中可以采用ERP软件,通过沙盘对抗以及模拟企业经营模式的训练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充分的认识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需求。手工操作主要是对原有的纸质凭证,会计账簿等进行分析和模拟操作,最终生成会计信息并进行手工计算和汇总分析等。在培训中,不但要加强工资的管理一起固定资产的管理外,还应该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进行采购、成本、生产和存货等多个环节的培训,能够独立的完成会计核算、分析以及投资的管理工作,从而对企业进行内部控制。

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十分重要,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工作管理的能力。因此,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必须加强对会计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的重视。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