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17:39:5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阅读课外书籍的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加强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阅读领悟能力,解答课外阅读题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只是读,学生们在读的过程中还有思考,这一思考的过程就锻炼了学生的领悟能力。许多作品是情理相融的,优美的语句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动人高尚的美好情感。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可获得情感共鸣。学生会对这些理解印象深刻,因为这是他们的个性体验,长此以往,他们就从阅读中获得了乐趣。当他们面对试卷上那长长的课外阅读文章时就不会再感到枯燥、厌烦、排斥,再加之读完思考已成习惯,此时完成阅读试题又有何难呢?我所带的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每周的一堂课外阅读课上,不仅安静地在书海中畅读,而且还能按照要求在读到精彩之处写下批注,久而久之,学生们感悟作品的能力就提高了,在解答阅读理解的试题时也就轻松了许多。两年前,我带的一个班的学生坚持了一个学期课外阅读,之后他们在语文期末考试中,课外阅读理解题拿满分的学生很多。而我带的另一个班的学生未开展过阅读课外优秀作品的活动,其考试情况就差很多了。
班级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场所,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至关重要。首先,在班级里进行环境布置,在教室设计一块交流展示牌,定期展示学生的读书笔记。每月进行评比,评出优秀的作品,推荐到校报上发表,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自从我在班级设计了交流展示牌后,我班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有了很快的提升。其次,制订班级阅读计划,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给学生推荐一定量的课外读物。根据学生读过的书,举办一些读书交流会。如,“三国人物评论会”“西游故事会”“我最喜爱的故事”……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语言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再次,在班级建立图书角,实行资源共享。我校的每个班级配有书橱,但基本是摆设。我在班级里举办了“课外书展览会”“人人捐一本书”等系列活动,发动学生将自己的课外书和其他同学共享,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阅读条件。
二、选择有内涵的书籍,激发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很多学生只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外书籍,却忽视了书籍的内涵。又因为家长给孩子阅读的东西偏重于教辅资料,使学生失去阅读兴趣,读不到真正应该读的书籍。因此,指导学生选择什么样的课外读物,帮助他们激发阅读兴趣,亦成为当前重要的话题。
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有益,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如,根据课文来介绍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去读;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小学生必读书目推荐一部分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选择有趣味性的课外书。宇宙的奥秘,地球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海底世界的趣闻,森林中的动物之王,历史上的人物故事,以及关于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都会引起他们强烈的阅读愿望。
其次,要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课外阅读。五年级学生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因此要指导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课外阅读。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合理地运用朗读、默读、速读、精读乃至背诵等方法阅读课外读物,要指导学生学会摘抄好词佳句,进行积累。要让学生学会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还要让学生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我们可以将自习课设计成阅读课,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早晨和中午的时间来阅读课外书。
最后,要安排恰当的阅读量。每个学生的精力是不同的,有些学生接受能力强,他们能够挤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阅读量可能要大些,内容要深些。相反,有些学生就可能少些,内容肤浅些。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循序渐进、积少成多。
三、家人共同阅读,打造和谐氛围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好课内的东西就可以了,没有必要看课外书;有的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不够重视,花大把的钱去装修富丽堂皇的客厅,舒适豪华的卧室,却不为孩子提供一个宁静温馨的阅读环境;还有的家长为孩子选书有很大的盲目性,只凭自己的喜好和判断为孩子选书,较少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意愿。针对以上问题我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来指导家长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
1.多渠道提高家长认识
通过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家长对阅读课外书益处的认识,将班级的阅读计划告诉学生家长,让家长明白课外阅读的益处。展示学生的读书成果,让家长看到学生的进步,从而愿意为孩子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2.观看学生的读书成果,改变家长观念
邀请家长观看学生的“读书评论会”“我最喜欢的故事”“我最喜欢的诗歌朗诵会”等课外活动,充分展示学生的才华。让家长意识到孩子并非学好书本知识就可以了,从而支持孩子购买课外书。
3.“亲子阅读”,增进家长和孩子的感情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一个人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阅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阅读分为课内阅读以及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指的是教科书中的一些文章,而课外阅读则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教科书之外的一些文章或者名著。对于小学生群体,学生在课内阅读中汲取的知识有限,学生想要拓展自身的知识,还需要通过课外阅读。故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方式,带领学生正确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为学生选取合适的阅读书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没有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也没有过多地推荐学生去进行课外阅读。学生平时想要阅读书籍,只能自己去学校的图书馆或者是去书店购买,小学生在选择书籍时会偏向于一些故事类的小说,如:《鲁宾逊漂流记》、《格林童话》等。但现在书籍良莠不齐,在书店中有着许多不利于小孩子身心健康的书籍,书店中这些小人书以及一些小说对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并无益处,并且其中涉及的一些暴力因素会带坏学生,将学生引入歧途。故教师在平时教学时,要为学生对课外书进行筛选,将一些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书籍排除在外,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教师在筛选书籍时,要注意书籍中的故事情节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注意书籍的知识点是否处于学生能理解的范围之内,例如:高尔基所著的《我的大学》显然不适合小学生阅读,小学生的知识水平还不足以理解书中作者所描述的事情以及情感。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仔细为学生挑选阅读书籍。避免学生阅读一些“小人书”,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误入歧途。
二、合理为学生推荐书籍
教师在为学生推荐书籍时,经常会出现学生对教师推荐的书籍置之不理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合理地使用教学策略,让学生对教师推荐的书籍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去阅读。教师可以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在讲课本中的文章时,便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书籍,让学生将对课本中文章的兴趣带入到课外阅读中,教师需看准时机,在学生对课本中文章有兴趣的时候向学生推荐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讲《白雪公主》时,便可以向学生推荐去看《格林童话》,在讲《一粒种子》时,便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科普类的书籍,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科普知识。
教师在推荐书籍时也可以先选取故事中一些比较精彩的片段,创设一个情境,将学生带人到情境中,让学生对书本中的故事情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但选取的情节需要有悬念,在情境中设置悬念可以让学生产生去阅读书籍的欲望。例如:教师要向学生推荐《鲁宾逊漂流记》时,可以先为学生创建一个情境:鲁宾逊在出海时碰到了大风浪,结果他漂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周围全是海,又没用船只从附近的海域经过,鲁宾逊应该怎么办呢?通过这样的一个情境,学生便会在课外主动阅读书籍,查看故事的后续情节。
三、建设舒适的阅读环境
学生阅读课外书需要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细细品味书中的故事,体会作者融入其中的情感。教师可以每天为学生安排半个小时,让学生专门阅读课外书籍,这样学生便可以每天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阅读书籍,对于一些不阅读书籍的学生,也会产生从众心理去阅读书籍。当然,对于一些吵闹的班级,教师需要严格约束学生行为,整肃班级纪律,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给予学生自由的阅读空间
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一个最大的区别便是课外阅读的自由时间更多,课内阅读中学生只能阅读课本中的文章,并且无论是学生喜欢的类型或者是学生不喜欢的类型,学生都需要去阅读、理解。对于课外阅读,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类型自主选择书籍,当然前提是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书籍。让学生在阅读课外书时自由发展自身的思维,发展自己的个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