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3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最为核心的必修课之一,是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抱怨这门课程“难学”,而不少教师也常常感叹这门课程比较“难教”。在这个背景下,剖析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特征,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效果,是非常必要的。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目标
现代经济学之所以迅速发展成为社会科学当中引人瞩目的一门学科,研究领域也不断超越“经济”,几乎涉及到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其原因就在于经济学提供了一套看待人类自身行为及人类社会运行的方式方法。因此,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首要目标应当是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而教材中诸多基本概念和分析工具的学习都是为了达到目标所必须进行的专业训练。否则,教师辛苦的讲授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学生甚至会迷失在微观经济学大量的图表和公式里而不能自拔;当尝试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解释社会现象时,学生们要么不知如何下手,要么机械套用教材上的结论而不知考虑约束条件的变化。
二、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特征
微观经济学比较抽象、分析工具复杂、课程内容繁多,相对于一般专业课程,其教学难度较大。
1.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抽象。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如何解读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一门学问,需要较高的抽象思维。由于微观经济学一般在一年级下学期或二年级上学期开设,是学生最早接触的专业课之一,而学生在大学之前阶段所接受的教育对于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较少,思考问题时常常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部分偏文科的学生这种倾向会更严重些。另外,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虽然微观经济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分析体系和逻辑框架,但并不能达到自然科学那样的精确,相关分析需要在一系列与现实并不完全吻合的严格假设基础上展开。由于大一大二的学生社会阅历尚不丰富,不仅欠缺对现实的抽象和解读能力,良好的经济学直觉也有待慢慢形成,因此,在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时候,比较容易感到困惑。
2.微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复杂。在目前流行的本科微观经济学教材当中,除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等个别章节涉及到规范分析外,其它所有章节均以实证分析为主,广泛运用文字、图形和数学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述经济理论和模型。对于各种分析工具的运用,学生在初接触的新鲜感消失后,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觉得这些分析工具过于复杂,难以掌握。
3.微观经济学的课程内容繁多。现代经济学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凝结了无数学者的智慧,容纳在一本教材里,难免会使得教材异常厚重。以不少高校采用的黄亚钧主编的《微观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为例,全书内容包含3大篇,共计16章,其中不少章节内容,需要10个以上的课时才能讲清楚讲透彻。但现实是,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最近几年不少高校的不同专业的课时总量均在压缩,而这种压缩常常是通过减少具体课程的课时来实现的。因此,即使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繁多,也不太可能获得“足够”的教学课时。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改进
1.在深刻理解微观经济学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节奏。如何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让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并初步形成运用这些概念和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抽象思维,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呢?这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同时深研课程教材、精选讲授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节奏,并辅以必要的指定参考书目,让学生课外阅读。另外,对于关键知识点,务求讲清、讲透。虽然课堂时间宝贵,但微观经济学的关键概念和理论,以及相关重点、难点内容,却不能吝啬时间,必须详细讲授,直到学生真正掌握、理解,并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止。例如,讲授消费理论时,让学生深刻理解经济学如何解读和诠释消费者行为是关键,可以通过多角度的讲解达到层层递进的目的:在结合文字和图形进行详细讲授后,再利用数学模型的推导进行重新表述,进而抛出现实案例让学生分析。对于不同章节的不同内容,需要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例如,在讲授生产理论时,就可以与先前学习的消费理论联系起来并相互印证,因为这两部分虽然涉及到的内容不同,但无论是分析生产者行为还是消费者行为,其基本逻辑和分析工具还是完全一致的。
2.灵活运用鲜活的现实案例。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灵活巧妙地运用来自鲜活现实的案例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抽象思维不足的缺陷,减缓学生的畏难厌学情绪。更重要的是,经济学是解释人类行为和社会运行的一门学问,必须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学会针对从现实中提炼出的典型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较为深入的专业分析,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仅要重视选择经济学的经典案例,还需要重视不断吸纳新的案例;不仅要重视概念和理论讲授之前的案例引入、讲授之中的案例穿插,更需要重视讲授之后对于具体案例的讨论和分析。
3.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和工具可以非常方便地直观展示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尤其是对于某些背景资料、复杂图表的展示可以很好地节约课堂板书时间,使课堂信息含量增大。随着文化产业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相关视频资源的搜索、下载变得容易,这类资源值得好好挖掘。例如,对于“看不见的手”的课堂讲授,如果能够配以短短几分钟的斯密生平及其理论产生背景的视频,可能效果会很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工具都不是目的,不能因此而受到局限和约束,例如,某些关键的模型推导过程该板书还是应当板书,如果采用PPT展示,也许学生的印象并不会深刻。
4.配合适度的课内外习题训练。在课堂内外,给学生安排适度的习题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最优化、微积分等数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的应用几乎充斥了每一个章节,通过习题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的把握,廓清大脑里某些似是而非的感性认识,培养良好的经济学直觉和严谨的专业思维。在课堂内,对于重要知识点的传授,应当配合习题的讲解;在课堂外,每一章讲完之后,也应当布置适量的习题作业。
5.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对于微观经济学的课程考核,不宜完全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成绩作为最终结果,而应当结合平时的课堂发言、小组讨论、课外作业等进行综合评价。期末试卷考题的设置不宜过于强调对书本知识点的记忆,而应当注重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的能力的考察。
参考文献:
[1] 蓝文妍.浅谈微观经济学教学经验[J].太原城市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2011,(7).
[2] 吕文慧.浅论微观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改革[J].甘肃联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一直令人感到困惑的事情是:为什么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上完美无瑕的图表和公式提不起学生太多的兴趣?为什么学过微观经济学的学生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社会问题的时候往往显得不得要领?为什么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也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读了罗伯特·弗兰克的《牛奶可乐经济学》才发现,微观经济学教学需要的是与时俱进的,与当代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同时,案例教学需要学生积极地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寓理论于实际
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在于教师搜集了大量真实的经济事例,能够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考。合适的案例来自现实的经济生活,有充足的数据和大量来自媒体的评析。学生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运用创造性思维,将大量刻板僵硬的课堂体验上升到感性的高度,进而能灵活地将理论工具运用到今后的工作当中。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习的原动力。微观经济学基本内容是抽象化的理论和实证化的原理,通过案例教学这一载体,可以培养学生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将枯燥生硬的学习变成其乐融融的求知欲。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经济学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而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对大量现实问题的分析,加深同学们对抽象的经济理论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处理复杂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更是要向学生传输一种思考方式和分析方法,以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一)要选取本土化和生活化的经济学案例
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微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都是一种舶来品,因此我们在借鉴国外微观经济学案例的时候一定要鉴别和选择,要选择适应中国的风俗习惯传统等等,这样才能更快地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经济学原理。但是坚持本土化,并不排斥对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的引用。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米德在论述外部性的发生和补偿时,给读者讲述的是“蜜蜂和果园”的例子;同样论述外部性,庇古的举例更为浪漫和优美,是“火车与飞鸟”的故事。因此在坚持本土化原则的同时,也要大胆借鉴国外成熟的经济学案例。
(二)案例选取要“与时俱进”
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案例多数是直接摘自国外的教材,由于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的差异,学生很难进入案例情景中,这样的案例教学效果甚微。或者使用的案例过于陈旧,很难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我们既要引用那些能够充分说明相关理论、被反复引用的通俗易懂的经典案例。同时,案例教学过程中更要关注我国现实经济运行下的热点、难点问题。
(三)案例要体现学科关联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之所以作为高校经管类的核心必修课,是由它的基础性地位决定的。它与经管类的其他课程如市场营销、管理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学等等都有密切联系,同时,经济学的很多概念和方法来源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不能孤立于其他学科之外。如对需求概念的讲述时,可使用“如何向爱斯基摩人销售电冰箱”的案例来进行,该案例可以将微观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结合起来。这样在进行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时候,就能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对其他课程和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的了解。
四、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
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案例的作用,发挥案例教学的功能,避免陷入案例教学的误区。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是为帮助初学者更好地掌握微观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避免忽视案例的倾向,又要避免仅介绍案例,而忽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及其运用。因此,案例教学是微观经济学理论教学的辅助方法,理论教学是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基础和依据,二者相辅相成。
(二)案例教学中教师经验不足和教学方法不当成为发展瓶颈
案例教学对教师要求相当高,除应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外,还要能够将案例灵活准确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目前,高校中的部分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不当,仅仅将案例纳入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中插入简单的几个案例,这样并不能改变学生理解经济问题的思维方式,因而案例教学也没有能够起到辅助理论教学的作用,往往使案例教学流于形式。
(三)学生参与度不够
案例教学的组织过程一般为介绍案例+小组讨论准备+课堂讨论+效果评估+成绩考核,目的是为了鼓励学生进行思考、提出问题,最终用所学理论来解决问题。目前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对案例的运用仅限于课堂中对理论的补充说明,对案例平铺直叙,缺少设计,缺少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环节,案例的作用被大大削弱了。
五、对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案例教学中要有效地利用视频资料
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图表和公式繁多,理论既抽象又枯燥,很多学生一开始接触微观经济学就会出现逆反心理,笔者认为利用与案例相关的视频资料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近年来网络和影视产业迅速发展,视频资源比较丰富,收集的难度也不是很大,短短的几分钟视频能够比学生反复研读教材和参考书的效果要好得多。比如在讲授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理论时,可结合观看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中关于斯密的片断,让学生对这一理论的产生背景以及对英国经济的影响有比较直观的理解。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搜集和讲述案例
大学扩招使学生大幅增多,减少了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机会,学生成为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如此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方式,效果可想而知,长时间持续如此,将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来改变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紧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先搜集相关微观经济学理论的案例资料,做成PPT,让学生自己上讲台来讲授,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讲授内容加以点评。让学生主动搜集和讲授案例,比单纯地让学生听教师讲授,效果要好很多。
(三)针对不同的理论应选取行之有效的案例教学组织方式
在系统讲完某一理论后,可通过案例讨论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比如在讲完成本概念后,可通过案例组织学生讨论经济成本和会计成本、显成本和隐成本、沉没成本、机会成本、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正常利润和超额利润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某几章的理论问题系统讲授后,教师选取跨章节的综合性案例,以小组讨论和组长代表发言的形式进行案例教学。比如讲完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理论后,可组织学生专题讨论房价问题和城市最低工资制度,并在消费与供给的框架内分析房价和工资的问题,结合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分析政府压低商品房价格的一系列后果,通过讨论让学生给政策制定者提供具有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刘志迎,程瑶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07(3).82-84
2、扈立家,唐雪漫.经济学案例教学问题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5)
3、刘礼花,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编排,[J]黑河教育2012(10)
4、罗伯特·弗兰克,牛奶可乐经济学[M].闾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微观经济学是商学院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一门基础课程。就目前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来看,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对策显得非常重要。
一、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高校为了顺应社会的需求,都开设了微观经济学作为商科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由于微观经济学有其独有的特点,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第一,微观经济学要求学生要掌握一定的微积分、统计学、计量学的基础知识,而微观经济学授课对象通常都是低年级的大学生,对于这部分础知识,学生掌握得往往不够扎实,与微观经济学的理论难以很好地结合,对模型和概念不能做到完全理解。
第二,微观经济学的许多理论为了讨论简便,常常都会进行假设。不同的假设会推断出不同的结果,理论性较强。由于缺乏逻辑思维,部分学生没办法很好地理解。
第三,微观经济学的案例多取自国外,不贴近学生生活,导致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很难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难以接受课本抽象的理论。
二、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陈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微观经济学的授课形式常常是“填鸭式”的,也就是教师讲课,学生被动地听课。微观经济学是一门体系庞大、抽象化概念较多的课程。一个学期64课时,因为课时有限,教师很难将每个问题都讲细致、讲深入,没办法详细分析案例。同时,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图像的推导,学生只有对绘图过程清有晰地理解,才能对最终推导出来的结论深刻体会。但是,这种以教师为主角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一知半解的情况非常常见。由于缺乏互动和提问,枯燥的课堂难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陈旧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对理论不能充分掌握,更谈不上实际运用,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对大学生培养的要求。
2.教材内容过时,缺乏贴近现实的案例
首先,微观经济学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学科,我国高校使用的教材多是参考西方书籍编写,或是直接采用相应的译本。这种做法虽然保持了微观经济学原理的原汁原味,但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某些问题的理解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因为课本里的案例多来自国外,与我国的国情、经济发展情况、规章制度以及国民的生活习惯等都是有一定差异,这对学生把握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对我国现存经济问题的分析都是不利的。其次,微观经济学的许多推论都是基于一定的假设作前提的,而有些假设脱离当前的现实状况,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学生无法联系实际去吸收知识。再次,经济学这门学科对数据的分析要求相对较高,但是我国高校采用的教材对数据的更新比较慢,不能跟上经济的发展。
3.考核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发挥创新性
大部分学校的微观经济学的考核方式,多以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为主,期末考试一般都采取笔试的形式。笔试常常是由任科教师命题,题型包括:名词解释、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和计算题。考试内容单一,许多题目答案都是标准化的,真正需要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的极少。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和应试心理,考试前死记硬背,没有真正地将课本知识联系到实际中。这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非常不利,使学生缺乏分析能力,盲目地应付考试,最终失去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
三、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1.注重师生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要改变传统微观经济学“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模式,就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
首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可以在讲解一个知识点之后,适当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控制时间,还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避免出现无人参与的现象。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讨论的内容是否出现离题的现象,如果出现要及时加以引导。其次,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适当给予点评,多肯定学生的讨论结果,也要指出不足之处。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回顾教学知识点,让学生在讨论中巩固理论知识,合理运用知识。再次,可以开展知识竞赛或演讲比赛,让学生有机会站上讲台表现自己。知识竞赛的内容可以是针对近期所学内容的一个知识抢答,演讲比赛则可以要求学生针对当今热点经济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两种形式都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2.灵活列举案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要让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理解枯燥的理论,就要求教师要适当地列举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开始新课之前列举一个常见的生活例子让学生思考,经过一番讨论正式引入新课。例如,在讲消费者偏好之前,可以举这样一个例子:为什么QQ和微信都具有聊天功能,但是有的人喜欢用QQ,有的人喜欢用微信呢?从而引出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偏好。
第二,针对抽象的理论,列举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加深理解。例如,讲到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可以给学生讲述这样的现象:在一家固定的厂房里,保持其他要素的投入不变,一直增加雇佣工人的数量。一开始,因为员工数量的增加产量也会增加,当工人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产量反而开始减少。这是因为有限的厂房里增加过多的工人会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
第三,可以采取小组形式,让学生针对所学的案例讨论生活中是否还存在相关的例子,由学生代表发言,这样可以使学生多关注发生在身边的经济学。以双向互动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
第四,教师要及时更新教案,列举的案例要与时俱进,数据要跟得上经济的发展,让学生接受最新的资讯。
3.合理运用设备,丰富教学手段及方式
如今的大学教室,都配备有多媒体,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代多媒体设备,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让微观经济学的课堂更加生动。现代多媒体设备能让课堂更加生动,有助于教师将声音、视频、图像方便快捷地展示给学生。
首先,教师可以将一节课要讲的内容罗列在课件上并将重点内容用鲜艳的颜色标出,让学生有个总体的印象。其次,课本中复杂的图像,也可以运用相关的软件绘制在课件上,直接展示给学生。将现代多媒体应用到课堂可以节省一部分上课的时间。再次,如果教师结束新课还有剩余时间,则可以播放与本节课相关的小视频给学生观看,让学生在放松的同时巩固知识。此外,传统的教学手段也有它的优势。例如,遇到公式的推导,如果直接把过程展示在屏幕上,学生可能很难在短时间内接受,有时候反而会被华丽的课件吸引,没有留意讲课的内容。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板书,将公式推导的过程一步一步写在黑板上,这种方法更具有逻辑性,对学生接受知识也更有帮助。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讲课方式和现代讲课的方式各有优缺点,所以应该两者相结合碰撞出新的火花,让学生更有兴趣去学习微观经济学。
4.丰富考核形式,多种方式检验学习成果
针对微观经济学这门学科,可以采取多种考核制度相结合的方式,避免学生盲目背诵概念应付笔试。学生最终得到的分数可以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作业成绩及期末成绩,这样的成绩构成对于那些平时认真上课的学生更加公平。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平时学生上课的态度给予一定的平时成绩,主要针对考勤情况、讨论问题的积极性、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课下对不懂的问题是否请教教师等进行评价。其次,作业成绩由学习小组统计,学期结束由教师审核。再次,就是常规的期末考试,考试内容应以基础知识为主,结合部分运算及材料分析,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情况,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来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