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4:3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健康教育小常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在不同教材的教学中,尝试“计效”教学的方法是不同的。如:体操模块与身体素质练习,体操教学模块以双杠支撑为例,身体素质练习以俯卧撑为例。双杠支撑的“计效”是以学生持续时间作为对比依据。采用的方法是:2人一组进行比赛,听教师信号2人同时上杠支撑,先落下的一方为负,持续时间长的一方为胜。俯卧撑的“计效”是在规范学生技术动作(不可出现塌肚皮、撅屁股)的前提下,让学生按要求完成重复的练习次数。“计效”时,教师应站在队列的后侧,掌握每一名学生的练习情况,学生以教师的哨音为信号,一声哨音做一次,练习的频率由教师掌握。或者是在规定的时间(如:30秒)内,学生技术动作规范的前提下,重复次数多的学生为胜。
二、在不同标准项目练习中的尝试
1. 在重复次数练习中的尝试
重复练习时容易产生疲劳,学生大多数为被动练习。教师要督促学生规范技术动作,让学生按要求完成重复的练习次数。如多级跳,该项目练习初期,每次的跳跃以立定跳远的形式进行。学生以教师哨音为号统一起跳,落地后双脚不得前移。练习熟悉后,教师可加快哨音的频率,直至完成连续跳跃的练习形式。教师“计效”时站在队伍的侧方,跟随队伍的速度前进。组织时,5至8人为一组,场地均为28×15米的平地,起、终点线距离为15米,男生要求跳跃10至12次通过,女生要求跳跃14至16次通过。
2. 以持续时间为标准练习中的尝试
此类项目应以游戏或比赛的形式进行。组织练习时,学生可以是一对一的个人赛,也可以是以组为单位的团体赛。随着持续时间的增加,学生的疲劳度也会逐渐加深,学生受求胜的心理支撑着,他们往往能咬牙坚持,直至力不从心。整个持续的过程会使学生的耐力素质得到提高。如体操模块中的单杠屈臂悬垂,可采用个人赛的“计效”教学法,也可采用团体赛“计效”教学法。
个人赛的“计效”教学法是:2人一组进行比赛,听教师信号2人同时上杠支撑、屈臂悬垂,先落下的一方为负,持续时间长的一方为胜。
团体赛的“计效”教学法是:将学生分成四组,四组同时上杠支撑、屈臂悬垂,每组最后一名落地的学生的持续时间为本组的最终成绩。比赛时,先落地的学生可为本组的同伴加油鼓劲,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高涨。
3.以远度为标准练习中的尝试
在以远度为“计效”标准的项目中,投掷项目不仅仅局限于实心球、铅球项目,新型的投掷项目增添了更多的趣味性、技巧性。
一、教师要积极自觉地提高自身心身素质
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就要首先关照好自身的心身健康。关照自身的心身健康素质的提高,一靠学习,二靠锻炼。
学习,不能仅仅靠教育局、学校安排的继续教育科目,应付差事地学习。要善于自学,特别是结合工作实际和疑难困惑的学习。一次,在进修学校所专家讲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竟不知道或者没听说过“皮格马利翁现象”或者“罗森塔尔效应,”难怪我们的课堂组织教学中一些教师用的还是老掉牙的批评、罚站等方法。
欣闻邢台市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重视,将要在全体教师队伍中开展专项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登记证书制度。我抓住了这个契机,自学心理咨询师的课程,报考了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希望我的学习和进步会带给我的学生快乐。我坚信学生会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快乐学习,幸福成长,师生共同营造幸福课堂。
二、发掘小学语文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改进教法提高效率
1.巧妙设置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温馨和谐的课堂气氛,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快乐学习的基本环境保障。良好的开始是成功一半,因此,教师的课堂导入非常重要。在课堂导入方式上,教师可以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背景音乐、动画片。例如,在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播放动画片,看后让学生说出各自的感受,再阅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字词。再如,上作文课,教师嘴中念念有词:“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擦倒学生我,笑死一头牛。”然后带领学生回味自己看到的春天的景象,通过讨论交流,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再发动学生写下自己眼中的春天。
2.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融情入景,让学生潜移默化受教育。角色扮演的过程,本身就是将教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合二为一。角色扮演带来的角色体验能促进学生理解感受和创新思维,使学生置身于自己喜爱的情境、活动中,从而真切体会到课文文本所表达的信息和情感。例如,在教学课文《两只小狮子》时,角色扮演会促使学生把内化的语言、情感通过自己的有声语言以及体态语言表达出来,演出或说出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小狮子的情感反应,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与文中的人物对话,引起学生“从小应该好好学习,才能成为有用之才”这样的情感体验与共鸣。
3.从心理健康教育技术角度引导文本的思想教育意义,拒绝说教。语文课堂需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在心理健康教育技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回避了道德说教的痕迹,使思想教育能够做到“润物细无声”。小学生的情感特点是情感易外露,自制力较差,情绪稳定性差,容易激动和爆发。他们一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一碰到困难和挫折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理解了这些,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使心理素质得到提高。例如,教学《给予树》一课,在课程的最后,教师安排学生给同学写谢意卡和歉意卡。对曾经得到的帮助,写谢意卡,对自己冒犯别人的事情,写歉意卡,然后送出卡片。教师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自我,纠正旧我,寻找新我。
4.发动学生自己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锻炼能力,完善人格。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讨论发现身边的问题,将问题转换成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学生自行调研、查找、访问、浏览。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实践能力。例如,针对目前广告、电视等媒体的谐音字泛滥的情况,学生对滥用谐音广告语的危害进行了研究,发出了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倡议。
近年来,高校在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中存在只重视形式,不重视内容,只重视在某个时间段内宣传,不重视日常宣传,只重视心理疾病知识的宣传,不重视积极心理品质的宣传。导致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产生抵触心理,使得宣传教育流于形式,失去实效性。而市场营销观念中在解决如何有效地改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塑造产品或服务在公众中的形象,提高产品或服务的影响力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1]。因此,有必要借鉴市场营销中的有关原理和策略,探索如何向学生提供满足需求的心理宣传产品和服务,改善宣传效果,从而提升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在校内的影响力和认知度。
一、高校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借鉴市场营销理念的意义
1.对高校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的理解
高校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就是通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为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整体素质的提高。它更重视的是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和指导性,即在宣传教育中要求能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心理辅导,对少数有较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及时识别和转介到有关心理治疗部门,不延误其心理康复。
2.对“市场营销“的理解
关于营销的内涵,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两条原则:(1)以用户的观点看待整个营销;(2)把营销作为一种创新力量,它绝不只是满足当前用户需求,还要给用户以新的期望,制定新的需求标准,使用户得到可能而又全新的满足[2]。前者体现的是“重视用户需求”并通过产品或服务达到更高客户满意度的服务宗旨,后者则强调了营销具有很强能动性,可以引导用户的需求和选择,而这两点恰恰都适用于高校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
3.高校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借鉴市场营销理念的意义
许多大学生认为只要参与到心理健康活动中来的学生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这个误区也一直是影响高校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瓶颈。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没有很好地解决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问题,以一些常规的模式,如黑板报、横幅、小册子等向学生进行宣传。其内容、形式不够多样化。并没有全面的吸引大学生真正融入到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中来,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没有找到一种新的宣传视角让大学生产生认同感,没有找到一种新的宣传内容让大学生觉得有价值,没有找到一种宣传方式让大学生觉得亲切。而借鉴市场营销的一些理念和策略能指导好对谁宣传、宣传什么、如何宣传,让大学生在满意度的前提下提升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可度,培养主动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性。
二、市场营销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工作的优化
1.优化理念
第一,全方位“促销”。促销实质上是一种沟通活动,即营销者发出作为刺激消费的各种信息,把信息传递到一个或更多的目标对象,以影响其态度和行为。尽管有的高校很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老师工作也非常尽职,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念。为了摆脱这种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尴尬局面,借鉴营销理论中的促销策略。在全体同学当中,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促销。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渠道宣传阵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普及心理知识,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主动的心理健康意识。二是多渠道、全方位加大宣传力度。新生入学时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体验活动,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的感性认识;在入学教育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广播站固定开设专栏;根据本校特点自编心理健康类读本,将心理健康服务指南张贴到教室和宿舍。三是大力扶持学生心理社团,给予场地提供和经费支持,由心理中心指导开展常规活动。四是精心打造每年“5•25”心理健康主题宣传月相关活动作为热点事件推广心理健康意识,在活动方案设计上,做到主题鲜明,形式创新,具操作性和实效性。第二,细分市场。一流的营销策略首先要对市场环境有正确、深入的了解。对于每一个目标市场选择市场细分,研究客户的需要、认知、偏好和购买过程。针对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心理特点,分别开展不同专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我们细分教育对象,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时期、不同心理问题类型的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来确定宣传教育的内容、方式,调动和吸引不同大学生的参与兴趣。如对大一新生开展《职业规划》、《心理适应》讲座、针对班级心理委员和朋辈辅导员开展心理知识培训、针对大二学生开设《学习心理》《恋爱心理》等讲座、针对学生干部开展《学生干部素质提升》讲座。定期开展班级心理主题班会视频、主题黑板报评选等心理活动,使心理类活动常规化、精细化。对于不愿面谈的学生,采取网络咨询的方式;对于在近期集中出现的一些有共同心理需求的学生,开展不同主题的“成长性”和“治疗性”团体心理辅导。
2.优化产品(服务)
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是取得顾客满意和认同的前提,没有产品质量保证的企业必然死亡[3]。所以我们也需要不断改变,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才能更好地实现宣传和教育的职能,为了能更好地吸引学生,中心在优化其宣传教育产品时必须注意,一方面要立足于本校实际,突出本校特色来打造精品活动,另一方面要关注大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高校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产品或服务包括:课程教学、心理咨询、微信平台、团体心理辅导、心理主题活动、网站建设、心理报刊、心理沙龙等。如何优化呢?第一,改进、完善已有产品。如把网络咨询和微信平台作为高校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第二,开发新的有潜力的产品。例如,可以在高校中开展“阳光使者”选拨活动,选拔以身心是否健康,人际关系是否良好作为主要标准。
3.优化宣传策略
商家赞助成为已成为大学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校园赞助既帮助了企业树立品牌形象,同时注入资金,解决了校园活动资金的短缺,使得校园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我们可以综合选取有经济实力,又在校园内有长期业务的一些商家作为我们进行整合传播心理知识的赞助商。如以每年的“5•25”心理健康活动月为契机,引导学生自己撰写整合营销策划书。以一系列的活动的冠名和奖品等为媒介宣传,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的一些活动和长期固定活动中,发起声势浩大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商家产品的同时宣传攻势。以商家赞助的模式进行整合营销来传播心理知识,提高赞助商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知名度,实现双赢。实践证明,这种和商家一起合作的整合营销模式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宣传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高校不需花费较多宣传经费,学生不排斥,易于接受,积极参与各项心理健康活动,效果自然。总之,我们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无论是理念的优化,还是产品或服务,宣传策略的优化,要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特点,才能将宣传教育工作实效性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宋李娜.面向公众的档案利用工作——论档案馆信息服务的“营销”战略[J].档案学通讯.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