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1 10:02:0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乡镇农业发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吉林省梅河口市在扶持创建农机化生产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已经培育省五星级合作社7个,四星级合作社5个,其中3个合作社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这标志着梅河口市已经逐步建成了以农机化生产合作社为主体,以粮食生产为骨干,以农机大户和联户为基础的农机服务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为推进全市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农机化生产合作社的发展还存在着专业技术人员匮乏、规模小、管理不善等问题。近期笔者对梅河口市农机化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情况如下。
1 农机化合作社发展现状
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底,梅河口市农机化生产合作社已经发展到327个,入社成员达到3904户,服务农户达到了11653户,合作社作业服务面积达到32.13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21.4%以上。全市合作社各类农机具数量达到3634台套,其中大中型拖拉机有861台,50马力以上有495台,拖拉机配套农机具 1809台套,联合收割机282台,水稻插秧机316台,水稻育秧流水线设备68台,还有27台套粮食烘干机械以及其他农机设备,农机化生产合作社年度服务收入达5251万元,入社农户平均年服务收入13450余元。
2 农机化合作社发展的建议措施
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大多都是由当地农民自行开发的,并且由于他们在建立之初没有做过多的调查,例如,对相邻地区的建设情况不了解等导致同一地区范围内多数的休闲农业园不管是在风格、品味以及规模上都存在相似的地方,雷同建筑更是多之又多。这就间接的导致了同一地区同一行业内的恶性竞争。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市郊的房山、密云、延庆等郊区县,这些县都是相互毗邻,并且垂钓园、采摘节随处可见,使得游客的分散度较大,单个休闲园的效益就不太好。
1.2休闲农业区的建设数量越来越多,效益却出现了下降
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快速地发展起来,加上越来越多的人对自然的向往,休闲农业建设的数量逐渐增多。人们看到休闲农业带来的利润之后,欠考虑地把休闲农业的数量涨了上去,但是真正能够很好取得效益的案例却还是少数。总结原因,可以发现,休闲农业经营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在园区区位选择上存在失误,对休闲农业客源、旅游项目以及经营条件等特性考虑不够全面。一般来说,在区位选择上休闲农业遵循以下几点原则,即大中城市郊区、著名旅游景点附近、特色农业基地。在大中城市的郊区一般都有很大的客源市场,而在风景名胜附近能够充分利用风景区的客源,同时一般来说,农业基础较好并且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基地会有比较鲜明的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就比较大。
1.3细节水平建设得不到位
农民个体以及乡集体出资开发休闲农业园是当今比较普遍的建设模式。资金不足往往是休闲农业建设中面临的一项大问题,所以在休闲农业的细节建设上可能不到位,例如,有些休闲园区的旅游卫生环境比较差,园区中的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使得游客的反感度增加。因此,重游率是细节建设不到位带来的恶性影响,直接导致了休闲农业经济效益的下降。
1.4休闲农业受季节性影响较大
受农业发展季节性的影响,休闲农业也体现出季节性的特点。休闲农业的旅游季节比较短,无法与其他名胜古迹一样可以四季经营。打破季节性的影响是当今休闲农业发展多面临的一大问题。
2解决乡镇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的有效举措
2.1凸显休闲农业的特色
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最忌讳的就是跟风,不管是何种类型的休闲农业园区建设都应该重视当地地域特色的彰显以及文化特色的凸显,只有这样休闲农业才会具有原始的生命力。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并使特色农业物产和特色自然、人文景观有效的结合起来,把农村特有的生活文化、产业文化及民俗技艺在休闲农业的建设中得以延续与传承。
2.2加强政府干预,防止同一地区休闲农业泛滥
在乡镇休闲农业的发展中,要加强政府的干预。在政府的指导下,引导休闲农业有序发展,防止同一地区休闲农业数量过多。这就要求政府在引导当地农民搞好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鼓励部分人发展休闲农业,并制定出详细的休闲农业建设规划,加大政府对休闲农业资金的投入,发展优质休闲农业。
2.3提高休闲农业区内项目的多样化
设计活泼多样的经营项目以及休闲农业产品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休闲农业区是如今人们释放压力以及旅游的好地方,多数都是家庭整体前来游玩,所以在休闲农业区内要注重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项目建设,使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置身其中都能找到归属感,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1.1乡镇农业经济环境发展优化
乡镇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其农业经济发展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发展:其一,就硬件方面来说,用于农业生产的水利设备支持及建设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如各乡镇大力兴修农业生产所需的水利设备,在某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中抗干旱及抗汛能力。另外,乡镇在加强建设农业水利设施的同时,还大力改善乡镇人均的用水安全度,同时为提高乡镇人均的业余生活,大力兴办各类娱乐活动,从而使乡镇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其二,就软件方面而言,随着国内高科技产品及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乡镇人均接受并懂得了如何利用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发展农业生产。同时,乡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快速的提高,这为推广农业生产的新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新产品奠定下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在党和国家和号召下,乡镇对农业市场混乱的现象进行严格的整顿及治理,从而为吸引外资打下了坚实的环境基础。
1.2乡镇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
随着乡镇人均对农业经济发展观念的转化,使其整个经济建设思路不断朝着更好的方面优化发展着,这主要表现为:其一,农业产品正由传统的普通单一品种向多元化特色精品的方面优化,同时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越来越多的精品农作物生产种类代替了部分普遍的农业种类,使之农业生产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其二,随着农业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深化,尤其是果业生产率及农业再造工程等的发展,大大地促进了农业资源的可利用率。其三,农业经济的经营方式也随着农业的发展由传统的单一形式逐渐向多元化形势发展,使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1.3乡镇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
农业经济发展正朝着多元化、科学化及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着,尤其是近年来,非农产业的发展有逐步取代以农业生产为本的经济结构发展趋势,并快速成为了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同时,乡镇农业劳动力结构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许多乡镇劳动力进入乡镇农业企业务工,使乡镇农业劳动力结构得以优化。最后,乡镇的农业经济结构也得到了优化,目前乡镇农业已经由传统的单一生产模式转化为集餐软、服务、运输为一体的产业链结构,大大增加了乡镇人均的经济收入。
2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乡镇农业经济近年来发展的速度十分快,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但在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仍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2.1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观念落后问题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绝大多数乡镇农业都以快速的建设模式发展着,但少部分偏远地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中仍采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系下的发展模式,甚至有些乡镇地区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经济的主要来源依然靠政府扶持。另外,大部分乡镇地区的人均思想观念仍停留在小富则安的阶段,对农业经济发展缺少足够的进取心。同时,部分乡镇人均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较深,从而使农业经济生产经营模式始终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中。除此之外,一些乡镇地区虽有良好的自然条件,但农业生产人员仍将注意力集中于作物的生产及现有土地的开发中,对以自然条件创造旅游业、餐饮业等完全忽视,大大浪费了诸多资源。另外,由于部分地区经济文化较为落后,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及经营理念接受能力较差,因此严重地制约着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2.2乡镇农业人员素质低下问题
农业生产人员的技术及综合素质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内对部分乡镇地区的农业生产人员综合素质及技术水平调查结果发现,在乡镇农业发展中,绝大多数人员都不具备专业的农业生产技能,并且多存在着文化素质低下问题。据该项调查表明,被调查乡镇区域内,拥有高中以上文化的农业生产人员仅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十五,而文盲、小学文化的人员却占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六十。另外,随着乡镇形势的发展,大多数拥有农业生产技能的人员纷纷外出务工,而留守乡镇的除了老人就是孩子,使乡镇农业生产劳动力呈逐年下降趋势。因此,在诸多结构体系因素下,使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2.3乡镇农业经济基建设施不足问题
乡镇农业生产设施不健全是直接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就目前来看,部分乡镇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及机械化产业十分落后,且用于农业生产的水利设施基础建设相对缓慢,使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始终处于初期阶段。另外,一些乡镇地区在农业产品经营时仍采用传统的直接销售原产品的经营模式,而没有经过深加工的产品相对来说在经营中处于劣势地位,使之乡镇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十分落后。除此之外,部分乡镇地区农业生产中仍延用靠天吃饭的生产模式,没有兴修水利设施,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
3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对促进全国性经济发展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建设的速度。
3.1转变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观念
针对于某些乡镇农业经济发展观念落后的地区,首先要转变该地区农业生产人员的观念。打破农业生产人员经济靠政府的观念,积极引导其利用农产品的再次加工吸引外资,实现招商引资的目的,提高其经济发展能力。其次,农业生产人员要充分利用地区性资源进行开发,并将农业发展的注意力由农作物的种植及现有土地的开发利用转移到开发自然资源上去,扩大农业生产力,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能力。
3.2提高乡镇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农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决定农业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首先要提高农业生产人员的文化素质,同时在乡镇地区实行扫盲行动。另外,要在现有的农业生产人员中培养出多名优秀且具较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人员,并由这些技术人员带动全体乡镇人员进行农业生产及经营,从而实现乡镇农业经济飞速发展的目标。除此之外,农业生产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技能培养,使自己成为综合性农业生产人才。
3.3加强乡镇农业基建建设
对于某些乡镇地区因基建不足而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来说,首先要加强该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兴建及购置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类机械设备。其次,在农产品销售前,要进行再次的深加工,将普通的产品原材料加工成具有特色的精品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价值,增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