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32:5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乡镇土地利用规划问题,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present land use planning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of the thorough analysis, and combining the many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and the relevant theory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Puts forward to establish the land use planning, strengthen the land use planning authority, refining the land use planning kinds, clear hierarchy of each planning planning content and responsibility as the main way of strengthening of our country territory resource the land use planning system measures. For our country's land and resources of land use planning to provide scientific reference work.
Keywords: planning kinds, planning content, land use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P28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土地利用规划指的是对某区域的土地利用进行超前的规划与安排,从而能够根据区域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以及土地自然历史特征合理的分配国土资源并科学的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体系。所以国土资源土地利用规划的宗旨是维持居民的生存,优化国土资源利用,维护我国人民的基本利益。由此可见,国土资源土地利用规划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建设投资不断增多,推动我国国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需求进一步加快。面对新一轮的国土资源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全面启动,我国也在不断的完善国土资源土地利用规划体系。通过分析与研究我国现行的国土资源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缺陷,及时解决问题,从而促进我国的国土资源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符合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同时向科学、合理、依法、节约的方向发展。
一、现阶段我国国土资源土地利用规划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分析
现阶段我国推行的国土资源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以《土地管理法》为基础,多种类型、级别、时序、种类互相关联并且互相影响的综合系统。主要包括:总体利用规划、具体利用规划、专项利用规划三个层次。总体利用规划根据级别不同可以分为全国、省级、市级、县级、乡级五个级别;具体利用规划根据土地利用用途可以分为耕地规划、交通用地规划、公共设施建筑用地规划、水利水电工程用地规划等;专项利用规划可以分为开发整理复垦规划、土地整理规划等。三种规划的关系为总体利用规划控制着其他两种规划。三种利用规划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由以上我国国土资源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现状分析,可以发现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必须具有体系结构合理、具有权威性、各个层次关系明晰、可操作性强等特点。这样才能发挥其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资源土地利用规划体系起步较晚,制定周期过长等因素,所以会导致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时效性与可操作性不强的不良后果,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以及相关问题研究,总结以下几点现阶段我国国土资源土地利用规划出现的问题:(1)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权威性有待提高。现阶段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地位不高,虽然在《土地管理法》中的部分内容涉及到了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构建,但是仍旧没有专门的法律保障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地位。近年来,部分大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过程中一味的扩大城市范围,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能够凭借法律有效的约束城市总体规划,从而造成了大量的农用耕地流失,土地供应总量失控的现象;(2)土地利用规划的种类过于繁杂,不能达到明确分工的目的。有上述内容可以发现我国现阶段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比较完善,但是各个级别规划的职能相互冲突,在宏观层面上要求过细,微观层面上规范不足。许多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仍然不到位,详细规划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3)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时效性较差。现阶段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对时效性的把握不到位,缺乏年度方面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很容易造成规划与实际的土地资源利用之间的矛盾。比如大多数的土地利用规划为长期规划,期限大多数为5~20年,所以规划中的内容或者指标都有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了体地利用规划失真,失去其使用价值;(4)总体规化不能够与城市规划保持一致。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极为密切,但是在我国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是两种管理机制,属于两个部门分别管理,所以虽然在法律上要求两种规划要互相一致,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处于分割状态的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内容以及执行等方面出现较多的矛盾,从而会导致国土资源严重浪费、农用耕地流失大量流失等后果。
二、强化我国国土资源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措施研究
通过以上对现阶段我国国土资源土地利用规划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有关理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一下几个方面我国国土资源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强化措施,具体内容如下:(1)建立土地利用规划法,强化土地利用规划权威性。我国相关立法部门应当尽快将土地利用规划的法律地位提升,加快规划立法进度,赋予土地利用规划较高的法律效力。使得土地规划法成为我国依法配置国土资源的重要手段;(2)精炼土地利用规划种类,明确各个规划层级的规划内容以及责任。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应当将市级与县级的土地利用规划合并,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为四个层次。其中全国总体利用规划的规划内容应当包括: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基础设施部署、社会服务设施部署、土地整理、城镇体系规划、环保规划等方面。省级总体利用规划的规划内容包括解析涉及到该地区的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与战略,根据本地区的发展特色对规划内容进行完善,并对下一层的土地利用规划提出合理、科学的规划原则。由此可见全国以及省级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引性的规划,应当具备宏观性、政策性等特点,能够正确把握我国国土资源的发展趋势,起到指引与导向的作用。市级总体利用规划的规划内容应当囊括地、县级的规划任务,按照上一级制定的规划原则确定具体的规划方案:用地规划、专项规划等。乡级总体规划是整个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基础,规划内容应当足够的详尽,应当按照土地的用途进行科学的分区管理。从而形成由整体到分支、由原则到具体较为完善的科学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中图分类号:P285.2+3;P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3-0691-05
中国的土地利用规划主要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和乡级5层不同行政级别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五级规划体系中最基层、最具有操作性的规划,也是用地审批等日常土地管理的直接依据。因此,如何建立好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于土地规划数据库建设的研究成果很多,如何宗宜等[1]通过Arc/Info进行矢量数据的转换、投影变换来达到数据库多数据转换,Peerbocus等[2]对时态地籍数据库进行了研究,保证数据库的适时更新,刘大杰等[3]对应用最小二乘法平差处理规则图形数字化数据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刘纬等[4]分析了基于MapGIS建设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方法,对其中的数据采集、拓扑建立、数据入库等技术作了探讨。此外,国土资源部有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且各省(市、区)也有数据库标准规程,如重庆市的《重庆市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这些研究和规程为数据库建设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各平台数据之间的转换, 数据库的更新和维护及数据库的空间要素、属性要素和表格要素之间的联动性存在缺陷,针对这些问题,拟基于ArcGIS对建库流程和几个关键技术进行探讨和分析。
1 建库平台选择
目前,国内通过国土资源部审查的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建库专用软件主要有苍穹土地利用规划建库工具软件V1.0及平台软件MapGIS、ArcGIS。苍穹土地利用规划建库工具软件V1.0的主要优点有数据采集方式多样,支持与VCT、ArcGIS、MapGIS、SuperMap交换;系统功能简捷;图、文、表、库四者一体化的管理方式;遵循相关行业标准,系统具有高度兼容性和规范化;严格的指标控制与规划实施管理。而主要的缺点有成本较高;操作不灵活,建库者无法得到过程数据,当最终结果出现问题时无法进行手动修改;数据量较大时处理速度慢,且容易出错。MapGIS建库的主要优势是全中文的操作系统、高效海量空间数据的存储与索引、大尺度多维动态空间信息数据库、三维实体建模和分析等,它的缺点是操作界面比较繁琐,系统管理功能较弱,缺乏专用数据库的支持[5]。相对于平台软件来说,苍穹土地利用规划建库工具软件V1.0是针对全国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库开发的,而重庆市数据库标准与全国数据库标准存在差异,例如重庆市汇总数据库要求提交TDZZZDQY这个图层,苍穹软件最终结果不会输出此图层;重庆市标准要求的各个空间数据的字段与全国标准不同;重庆市汇交成果时需提交社界线等,苍穹软件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而ArcGIS具有空间几何图形与属性数据同步编辑、管理以及查询的功能,支持不同格式的数据和对海量数据的有效管理,具有便捷的二次开发能力,提供一体化的地图绘制、显示、编辑和输出的集成环境,方便的属性数据管理、图解建模与模块开发功能,ArcGIS可以建立自身支持的数据类型的元数据,也可以建立用户定义数据的元数据[6],为乡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提供快捷的元数据查询环境。综上对比,优先选择ArcGIS作为建库的软件平台。
2 建库流程探讨
数据入库流程是规划数据库建立的核心问题,科学合理的建库流程能提高建库效率,降低建库成本,并能使其易于查询、更新和维护。传统的建库流程可简单概括为“规划编制—制图—数据整理检查—建库—成果输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空间布局上无法精确落实上级下达的指标,数据库中的空间数据易出现碎小图斑和拓扑错误,图斑净面积不能精确统计。依据ArcGIS的功能特点和《重庆市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结合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库经验,对乡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库流程进行了探讨,得出的建库流程(图1)。此流程具有灵活、操作性强、便捷的特点,能解决传统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基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形式不规范、坐标体系不正确、空间图形数据的拓扑错误、确实有效的属性信息及元数据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
3 关键技术探讨
3.1 提取现状数据入库
根据县乡两级土地利用规划规程对数据库成果的要求,建立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必须以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调”)的现状数据库为源数据,而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二调成果都是基于MapGIS平台形成的。对于用ArcGIS建立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建库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把MapGIS格式文件转换成ArcGIS的通用格式,由于转换后数据存在拓扑错误和面积误差等问题,且拓扑错误类型复杂、量大、细碎、重复(图2),修改起来十分繁复和困难,所以采用ArcGIS提供的图解建模工具Model Builder (模型生成器),将输入数据、输出数据、空间处理工具以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有机组合在一起,将复杂的数据处理过程封装和集成在模型中,使数据处理变得简单化和高效化[7]。构建的模型主要通过Select Layer by Attribute从全区地类图斑数据中提取各乡镇的基期地类图斑,然后通过Polygon to Line、Feature to Point、Feature to Polygon等工具重新成点成面,从而达到修改基期地类图斑拓扑错误的目的,且在模块中加入用Python语言操作ArcObject组件对象编写自定义的CopyFeature工具,实现基期数据入库的自动化。数据库中的各种点、线、面的数据都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从全区提取并入库。其计算模型图如图3和图4。
3.2 规划要素的变更技术
规划要素变更的问题是乡级规划数据库的建库者常会遇到的,规划要素的变更通常都会涉及到图斑的切割、合并和相关土地利用面积的计算,传统的修改方法是将变更的规划要素和前期的规划要素重新同基期地类图斑做叠加,核对指标,其工作量大且浪费时间和人力。因此,基于ArcGIS的Model Builder(模型生成器)生成Modify TDGHDL模型,将前期的土地规划地类图斑(TDGHDL)和需变更的规划要素做叠加,并用面积分摊法和空间位置关联法(Spatial Jion)重新计算涉及到切割、合并的图斑面积和规划地类面积等相关面积,实现规划要素变更的自动化。其计算公式和计算结果(图5)如下:
图斑面积(新)=图斑面积(原)/Shape_Area(原)× Shape_Area(新);
线状地物面积=长度×宽度×扣除比例;
田坎面积=[图斑面积(新)-线状地物面积-零星地物面积]×田坎系数;
图斑净面积=图斑面积(新)-田坎面积-线状地物面积-零星地物面积。
经验证,此种方法对土地相关面积的计算很准确,该变更图斑的相关面积为:
图斑面积(B)=图斑面积(A)/Shape_Area(A)×Shape_Area(B)=15 143.60 m2
线状地物面积=313.5×4.3×0.5+4.13×1.1×0.5=676.29 m2
田坎面积=[15 143.60-676.29-0]×0=0 m2
图斑净面积=15 143.60-0-676.29-0=14 467.31 m2。
3.3 规划表格的输出
为解决 “图数表一致”的问题,《重庆市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要求,在数据库成果汇总数据中需要提交由规划数据库得出的8个表格(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情况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控制表,土地整治规划表,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表,土地用途分区面积统计表,规划期间各类用地平衡表和基本农田调整分析表),便于核查数据库中的数据和分解到乡级的指标是否一致、规划前和规划后的数据是否一致等。针对这一问题,通过OLEDB连接数据库,遍历输入数据库中的表格,读取配置表中地类名称和地类代码的对应关系,用SQL语言查询单个要素的各项指标加入到数组中,对于不同要素中数据通过叠加查询进行累加,并将结果以记录的形式插入到数据表中,实现表格输出的自动化,有效避免了人工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和误差,大大提高建库工作的效率和精度。
3.4 数据的拼接问题
在建立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时,考虑到数据的庞大性和乡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大部分建库者采用分乡镇建立数据库,但是上报成果时需提交区(县)汇总数据库,那么如何快速高效地实现数据的拼接也是个关键问题。这里采用C#语言编译的程序,基于ArcEngine的Geoprocessor类,调用ArcGIS的append工具条,循环各乡镇mdb数据库,将要素集中数据按类别拼接到目标数据层中,实现数据的拼接,其简略算法如下:
Geoprocessor geoprocessor = new Geoprocessor(); //新建geoprocessor类
Append process = new Append();
geoprocessor.OverwriteOutput = true;//设置文件可覆盖
for (int i = 0; i < this.chklstLyr.Items.Count; i++)//实现数据的逐步拼接
{if (this.chklstLyr.GetItemChecked(i))//
检查数据有效性
{for (int j = 1; j < (this.lstFileNames.Count - 1); j++)
{object obj2 = process.inputs;
process.inputs = string.Concat(new object[]
{obj2, this.lstFileNames[j].FullName, @"\DataSet\",
geoprocessor.Execute(process, null);
process.inputs = ""; }}
4 小结
基于ArcGIS软件的图解建模工具和C#语言编译的程序进行的数据库建设的探讨,为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的建立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具有非常灵活的操作性,后期结果数据也有较强的修改性,直接实现了土地利用规划图件数据与规划数据库数据的统一。通过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直接导出规划数据表格与规划图件,便于土地利用规划大纲文本直接运用数据库中的规划数据,从而实现图数表数据的高度一致。但是在基于高级语言编写扩展组件人性化、多格式数据源转换与共享、系统运行稳定性等关键技术研究方面还存在较大局限,需加强研究与改进。
参考文献:
[1] 何宗宜,谭 芬,魏秀琴.地图矢量数据处理研究[J]. 测绘科学,2006,31(6):74-76.
[2] PEERBOCUS A, JOMIER G. The management of the cadastral evolution using documented cadastral plans[J]. Computers, Environment and Urban Systems,2004,28(6):487-509.
[3] 刘大杰,刘 春.GIS空间数据不确定性与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J].测绘工程,2001,10(1):6-10.
[4] 刘 纬,严 琳,张 莉,等.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5,28(6):72-74,84.
1 前言
公众参与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在要求,是通过规划切实保护耕地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迅速发展,耕地持续减少、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受到威胁,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村镇规划不合理等问题日益突出,上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要求。对于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的地位与作用应该予以区别,乡镇规划是土地规划规划体系中最基层的规划,这一层面的规划应更多地吸收基层百姓参与,落实到具体的地块,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提高乡镇规划的可操作性与现实性,使得乡镇规划方案能够真正实施。因此,本文结合荆州市江陵县白马寺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践,探讨了如何提高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操作性与现实性。
2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情况
我国到目前为止开展了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研究状况而言,由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刚刚起步,与国家,地市,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具有难度大、工作量大、定性、定位、定量要求高,要求落实到具体地块等特点,很多地方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还处于探索研究阶段。
3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任务与内容
4 荆州市江陵县白马寺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情况
4.1 研究区概况
白马寺镇地处江陵县东北部,距荆州市市中心40公里,东与沙岗镇相邻,南抵普济镇,西邻熊河镇,北邻六合垸农场。
2005年全镇36个行政村,276个村民小组,2005年末人47449人,其中农业人口38601人,农业劳动力15366人,城镇人口8848人,城镇化水平18.65%,土地总面积14942.95公顷,其中耕地10156.68公顷。
4.2 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建设用地空间布镇矛盾较为突出
由于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矛盾较为突出,建设用地实际需求与规划布局错位,造成镇部建设用地指标不足。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给规划实施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导致规划随项目而不断调整。
未来规划期内,新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要求城镇发展重新定位和设计,空间布局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需要高度重视区域发展对建设用地的不同需求,以及建设用地布局对城镇及各类建设的集聚导向作用,科学、合理确定布局和分区方案,使规划更加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需要。
4.2.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水平不高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上,目前还没有一套成熟完善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效率较低。尚需积极探索运用现代高科技成果在土地规划实施管理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土地规划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4.2.3 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用地保障程度较低
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周边县市城市整体水平的提高,白马寺镇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对用地的需求十分迫切。规划实施几年来,由于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用地保障程度较低,其发展建设的速度较慢。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企业及产业的格镇与周边城市总体发展矛盾越来越突出。
4.2.4 规划编制缺乏公众参与
我国以往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按行政层次“自上而下,上下结合”的办法编制,规划控制指标是自上而下地层层分解下达,这对于处于规划最低层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说非常不利,为了落实上级规划打三制指标,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很难顾及其他方面,很少考虑农民对农村上地利用的愿望,基本上只是机械性地执行上级规划控制指标,因而使规划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无特色性可言。加上长期以来规划走的是封闭性的行政干预式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路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不具开放性,缺少参与度和透明度,农民对乡镇土地规划的具体执行措施也很少有人过问,这样就加大了规划实施的难度。
4.2.5 规划缺乏对土地利用形势变化的适应性
上轮规划在方案编制时以刚性为主,弹性不足。对土地利用变化缺乏适应性,规划的用地位置与实际项目选址要求不符的现象比较常见,线状工程用地和一些工业用地尤其突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频繁调整,说明规划对未来土地利用趋势变化预测还不够准确,但在管理上又缺乏相应的调节手段,只有通过规划调整来解决问题。规划调整固然可以解决规划与用地需求不相符的矛盾,但规划调整过于频繁,势必影响规划的严肃性。
4.2.6 规划的现实地位不高
规划的现实地位不高,存在规划跟着项目跑的现象。规划实施的权威性不高,总体控制作用发挥不充分。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时间还不长,社会对规划重要性认识还不深,出现了规划的法律地位虽然很高,但在实施管理中的随意性却相对较大的现象。一些地方的领导对用地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认识较高,但在用地安排时却片面要求规划方案适合用地要求,一味要求国土资源部门修改规划以满足用地需求。由于种种原因,违法占地近几年居高不下,有些违反规划的用地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一些行业用地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发展目标、统计口径、基期数据、规划期限等方面不一致,土地利用规模上下协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控制作用的发挥。
5 提高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操作性与现实性探讨
5.1 要增强特色分析和公众参与
公众参与贯穿了规划的全过程。在规划前期研究阶段,规划专班加强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和公众意见,加强论证,实行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在《大纲》编制阶段,就规划布局方案和规划指标的分解,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外业调查阶段通过召集各村主任,支书把各村情况收集,在实地对照图纸记录签字盖章。在《总体规划》编制阶段通过听证会再次把规划情况展现公众,收集反馈意见进行修改。
5.2 与变更调查工作的衔接
土地变更调查不但是土地规划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总体规划实施的主要手段,耕地保有量、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等规划的主要控制指标都要通过土地变更调查来检验,所以本次规划基础数据应该将“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结果与“变更调查”结果结合。
本轮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规划基期为2005年,社会经济等基础数据均为2005年统计数据,各级下达指标均以2005年为基期年,因此采用的土地利用规划基数也应该是反映2005年的土地利用状况的数据。由于土地二次调查数据反映的是2009年现状,必须进行基期的调整才能作为本轮规划的规划基数。本次试点通过相关统计资料和实地调查,切合实际地将2009年数据还原到2005年。数据基期调整主要进行了三大方面的调查,一是2006-2009年新增加的建设用地,二是耕地,三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还原。对于建设用地,在二调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对各类建设用地逐块核查,找出2006-2009年新增建设用地地块,在图上进行标注,并注明发生变化的地块在2005年的利用状况。对于耕地标注出2006-2009年因农业结构调整占用的耕地地块,同可调整地类一并标注在图上。对于开发整理项目,将2006-2009年实施的开发整理项目标注在图上,并注明项目区在2005年的土地利用现状。
5.3 指标图数的一致性
为确保规划基础数据和基础图件一致性,在具体的操作中可以考虑在“二调”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基数,对“二调”现状图进行相应调整还原,真正做到规划基期年图件与数据一致。
5.4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容易出错的几个问题
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体调整中有几个特别容易出错的概念与敏感的体系将会影响乡镇总体规划的操作性与现实性,在新一轮乡镇总体规划中要多加注意。
5.4.1 基本农田与基本农田保护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是指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而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法定程序确定的特殊保护区域。其中绝大部分是耕地也包括耕地间零星分布的园地、林地草地等其他农用地。基本农田则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其土地类型是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地块汇总表中的耕地面积就是该乡镇的基本农田面积。因此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汇总表中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应大干基本农田面积,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应至少等于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
5.4.2 一般农田与一般农地区
基本农田保护保护面积表内的一般农田面积和土地利用分区类型表内的一般农地区面容易混淆。一般农田是指土地利用规划确定为农业使用的后备资源和其他零星非耕地,坡度大干25 但未列人生态退耕的耕地、泄洪区内的耕地和其他劣质耕地,其土地类型是耕地;一般农地区是指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为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划定的土地用途区域其土地类型主要包括耕地(一般农田),园地,其他农用地。因此从理论上讲两者面积决不可能相等。
5.4.3 基本农田保护率的计算
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耕地面积除以规划期末的耕地面积,其他的计算方法比如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面积除以规划目标年的耕地面积,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面积除以规划基期年的耕地面积,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面积除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面积,用基本农田保护区的面积除以乡镇域总面积,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面积除以规划基期年的耕地面积等等这些计算方法都是不对的。
5.4.4 基本农田保护区位调整
区位调整为主指标调整为辅是本发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必须遵循的原则。因此各乡镇要在原规划指标体系下合理调整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区位,进行乡镇间的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的区位调整,即在乡镇范围内进行村庄间的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的区位调整。不能只针对建设用地区位调整,基本农田不进行区位调整。例如:有的乡镇虽然布局了工业园区,建设用地增加,规划期末耕地保有量减少(没有低于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有量指标),但是基本农田面积并没有相应的有减少,出现了基本农田面积大于耕地保有量的情况。有的乡镇因工矿用地或者居民用地集中到工业园区,或者乡镇有较大的复垦整理潜力,规划期间净增耕地面积较大,但是基本农田并没有增加,出现基本农田面积远远小于区域内耕地面积,导致基本农田率低的情况。这两种情况说明乡镇或村庄没有进行基本农田的区位调整,基本农田保护没有落到实处,导致整个乡镇规划的可操作性与现实性降低。
6 结束语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提高乡镇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操作性与现实性,关系到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影响到乡镇经济的发展。未来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将有越来越多的公众、团体和政府部门积极加入,如何在公众参与的情况下提高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可操作性与现实性需要在规划实践中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志国,花峰.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中几个问题探讨[J].维普期刊,2003,11:40~42
[2]邓晶.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证研究[c].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3]刘志坚,欧名豪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缺失的成因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6,6(3):7~11
[4]涂春松.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操作性思考[J],1994-2011
[5]诸培新,顾湘,曲福田.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机制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