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5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491-01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不良生活方式传播,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危害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头号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的生命质量,也给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1]。社区健康教育指的是以社区为单位,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活动[2]。以下是对社区200例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行为危险因素进行了健康教育干预,具体情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2年5月,选取社区200例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200例患者中男109例,女91例,患者年龄65-96岁,平均年龄80.5岁。患者中高血压49例,冠心病71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45例,脑溢血23例,脑栓塞12例。
1.2 方法
1.2.1 调查分析:在对患者问诊和调查时,对患者进行评估,据了解患者的饮食及生活习惯,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
1.2.2 社区健康教育内容:(1)疾病有关知识指导:向患者讲解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如何防治,治疗过程中要遵照医嘱按时服用口服药,不得自己随意加服、减服、停服,如有问题及时到医院就诊。(2)饮食指导:嘱咐患者要严格控制钠盐的摄入,因为钠盐的过度摄入会引起体内钠水潴留,从而导致体内细胞外液、总血容量增加,回心血量也随着增加,而心脏收缩加强、心输出量增加,血液循环量增加,而血管的外周阻力不便,这样便导致血压升高,所以限制钠盐的摄入不但可以配合治疗心血管疾病,还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鼓励患者多食瘦肉、鱼类、豆类等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少食肥肉、油脂、动物内脏等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3)运动指导:向患者介绍运动可以增加肠蠕动,防止和治疗老年人的习惯性便秘;运动还可以起到减肥、降低血糖的作用;鼓励患者进行一些运动量小的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慢走等,运动要适度,循序渐进的增加运动量,高血压老年患者要尽量避免晨间剧烈体育运动,防止血压骤升。(4)劝导患者戒烟、酒:向患者讲解吸烟、酗酒对心脑血管的影响,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使血管的运动中枢兴奋,收缩小动脉,使血管外周阻力增加,从而导致血压升高;长期大量酗酒会降低心肌收缩力,影响肝功能;戒烟戒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所以在劝导患者的同时也要家属的监督,保证患者持之以恒的坚持,才可以达到目的。(5)心理指导:心脑血管疾病属于慢性疾病,长期的治疗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导致患者抑郁、悲观、焦虑,所以护士要多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做自己喜欢的事,多向家人倾诉自己的心声,以缓解压力,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
1.3 统计学方法: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以P
2 结果
社区200例老年人心脑血管相关行为危险因素的改变情况见表1。
表1 社区200例老年人心脑血管相关行为危险因素的改变情况(n=200)
由表1可以看出,健康教育干预后患者的情绪波动、烟酒嗜好、高脂高盐饮食、缺少文体活动等方面与干预前相比有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社区健康教育的方式:(1)可以将患者集中在一起,由护士(主要指社区护士)向其口头讲解,讲解过程中要鼓励护患互动(患者随意提问,由护士解答),以加深印象,并将具体内容制作成文字图册和光盘等,便于患者经常阅读和观看。(2)家庭随访的方式传播,社区护士定期的到患者家里了解患者疾病恢复情况,并进行一对一的教育指导。(3)还可以通过电视、报纸、周刊等形式传播健康教育内容。
社区健康教育的注意事项:护士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注意避免实用医学术语,尽量将专业知识口语化,易于患者接受;在讲解的过程中,要目的明确,重点突出,避免语言繁杂引起患者的反感;老年患者的记忆力差、听力下降,所以护士要理解,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方法;护士要收集所有患者的主、客观材料,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病情变化、个体差异提供相对应的健康指导,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3]。
综上所述,老年人生活行为的形成是生活习惯长期积累和民族风俗的体现,与我们生存的环境、家庭、社会的影响密切相关[4],所以要纠正老年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突发事件的发生率,就必须关注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向其宣传平衡膳食、适度活动等重要性,才可以真正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胡蓉,侯永兰,黄晓波,等.重庆市老年人高血压流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8, 27(3):225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大学生党员教育;创新途径研究
现阶段,拓展大学生的党员基础教育成为新环境的重要发展方向,大学生具有多方位学习党政知识的途径。在众多教育渠道之中,传统的党员教育方式为培养党员基础素养,以及党员对党课知识信息的涵养。一名合格的党员应具备与之身份相对应的修养,这种修养并非短时间内便可养成,而是经过长期的学习与社会实践,最终通过党课知识的掌握得以顺利培养。
1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党员教育面临的机遇
1.1 新媒体改善传统大学生党员教育方针
党员在大学期间会接收到来自各个渠道的党政相关知识,这些知识令大学生党员更好的掌握党课的知识及信息,使之更为快速的吸收这部分知识。培养大学生党员建立起对党的情感,并提升其对党的信仰。
新媒体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看似虚拟性较强,但是,实质则是在于加强学生对已学知识内容的消化与吸收,使其学习到的党课知识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在这一全新环境下,党员的传统教育方式得到了质的提升,这种提升不仅表现在党课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改善了大学生党员的学习蓝本,使其学习方式被规范至全新的路径。
1.2 新媒体改良传统教育的客观手段
在新媒体环境之下,传统党课教育手段逐步演变至客观存在,但实际针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实质仍是遵循传统方针。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重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在这一互动模式之下,大学生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党课知识的学习,且其学习的积极性越高,所学习的内容也随之消化的越透彻。
全新的教育模式重在改良,而非改变原有教育方针,原有教育方针是先人经过近百年的研究与探讨下诞生的,因此,传统教育模式具有着相当高的稳定性,并且这一特性可充分推动大学生党员学习党政知识的积极性。而新媒体环境所改善的教育方针,主要从党政知识教育的另一面展开,也就是学生学习党政知识这一层面,在这一层面之中,教师与学生同为主体,且双方互动性良好,并在互动的同时进行党政知识的探讨,教师的教育者主体身份得以正确发挥。
1.3 新媒体提升了大学生党员学习党政知识的学习效率
新媒体改善了大学生学习党政知识的学习方式,党政知识原有教育方式仅是采取课堂教育制度,但是随着新环境的到来,这一制度被逐渐改善并得以优化,新环境为学生们带来了党政知识的实践性,将所学习的知识范畴带入实际的生活与社会实践之中,加强学生对已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习的效率在一定范围内得到高效提升。
信息是一种图文并茂的数据承载体,而党政知识信息的内容则更为繁杂,其内容真实有效,且生动形象,因此将其知识范畴进行完全吸收原本是不可能的一件事,但是,随着新媒体将其信息中所包含的核心内容进行分解后,党政信息便以多种姿态呈现在众人面前。当下党政信息的主要形态包括图像、文字、声音及视觉暂留,这些形态加深了大学生学习党政知识的学习能力,使其更为高效的接受党政思想。
2 新媒体环境大学生党员教育即将面临的挑衅
2.1 废止原有教育限制
传统党政知识教育中普遍存在较难改善的困点、难点,这些问题都具备独特的特质,而这些特质具备着一定的局限性。而在新环境下,这一问题将会得到改善,改善方式通过对教育空间的扩展展开,原有教育方针主要是在固定场所下实施教育机制,其教育思维较为刻板,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的整改方案应为释放信息教育的原有限制。
2.2 侵染大学生党员原有价值观
相对于其他大学生,大学生党员思想更先进、政治更坚定、自制力更强,但是纷繁复杂的新媒体环境对他们的价值观的形成与巩固造成了极大冲击。一方面,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量大、传播速度迅捷,然而这些信息良荞不齐、真假难辨,一些消极的、负面的信息容易影响大学生党员的独立选择和判断,使一些大学生党员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和世俗化。
2.3 削弱传统教育方针
在传统的工作方式下,大学生党员的教育是通过党课形式进行的,教育管理的手段比较单一。而现如今,大学生党员大多数时间与“新媒体”相伴,短信、论坛等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沟通方式。
3 新媒体环境制定大学生党员有效教育路径
3.1 开拓党政知识教育的有效介质
新时期大学生党员的教育,要顺应新媒体的诸多特点,积极拓展工作阵地,丰富教育载体。有效运用网络建立大学生党员网上管理平台,全面地、动态地掌握其信息。建立学生党支部QQ群、MSN、BBS、博客以及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架起教育者与大学生党员之间以及大学生党员相互之间自山、平等、民主的桥梁,及时信息、通知等,随时掌握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管理工作。
3.2 提升党政知识的相关教育内容
在虚拟性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党员的角色意识面临被弱化的危险,因此首先要坚定不移地开展党员角色意识教育。在多种文化、多元价值观念并存的新媒体环境下,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党员的头脑。
3.3 革新传统党政知识教育方针
要积极运用新媒体信息平台,实现现代化的教育模式。新媒体具有超级迅速性和互动性,教育管理者\用新媒体技术,可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要关注个性需求,注重分层教育。目前,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儿乎都注重共性教育,让大学生党员在集中教育之余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性地学习。
4 结论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教育方式是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②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方针的内容一般包括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及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等。教育方针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结构素质的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教育方针的特点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当前,我国教育方针正从专注于现实性,逐渐向现实性与理想性融合转变,育人为本、服务人民的理念越来越成为新时期国家的教育追求,成为我们拟定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核心原则。③综上所述,教育目标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价值,是根据社会不断发展和人的基本需求,对教育活动所规定的目的、方向和要求,是教育活动结果所应达到的标准、规格和状态。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确定接下来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课程目标通常具有整体性、层次性、持续性、阶段性、递进性和时间性等特征。④一般而言,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都应当围绕课程目标进行。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课程目标位于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之间,属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同时是教学目标的上位概念。除了对教学目标制定有较大的影响之外,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整个编制也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是课程从内容设计到实施直至评价的重要依据。
(三)教学目标
很多文献会把“目标”同“目的”混淆。其实,在英文文献中,这两种用法往往有所区分:“目的”通常是指某一国家或社会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或者教育理想,在其教学领域内向教师提出的一种总体性、概括性要求,其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是一种方向性的宏观指示。“目标”则是指在具体情景中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一般而言,目标通常是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是策略性的,加之时间、情景等条件所限,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⑤基于“大课程小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对学生在学完一个指定的教学单元之后能够做出什么事情更精确、更详细的表述。教学目标表明了特定教学任务期望学生达到的行为标准和表现,是学生在学习任务结束后要达到的有实际意义的结果。它涉及的范围,大到对于一门课的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段的要求,小到对于一个课时,甚至一个知识点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