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投资决策风险分析

投资决策风险分析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8 10:05:5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投资决策风险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1 概述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是指在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内,持续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以此为基础开展经营活动,在中国境内注册一年以上的居民中小企业。它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型的经济实体。与传统企业相比,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持续发展需要知识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因而更依赖于人力资本[1]。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力资本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为此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进而确保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质量。与传统企业相比,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需要高层次的人力资本,以及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运行效率方面,人力资本发挥着关键作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才资源在其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增长与发展受到人力资本数量与质量的影响和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层次人力资本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竞争的最直接的对象。由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的特殊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力资本投资面临风险。如何规避风险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 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对于人力资本,舒尔茨从概念上给出了权威性解释,并对人力投资的范围和内容进行了明确和界定,同时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概念性框架进行了构建。舒尔茨认为,应将教育、健康和人员自身的投资纳入资本及资本构成的概念当中,也就是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2]。按照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丹尼森乔根森和奇斯细分劳动者,进而建立了不同性质的劳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构问题进行了分析[3]。

沿着宏观的基本思路,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就:从人力资本投资形式的角度,蒋太才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构成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已有的人力资本投资构成观点进行总结,进一步指出他们的缺陷,这些缺陷主要表现在:划分投资费用不分主体;确认投资费用不科学;概括投资费用项目不全面;描述投资费用项目不具体。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投资主体的人力资本投资构成体系,也就是国家人力资本投资构成体系、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构成体系,以及个人人力资本投资构成体系[4]。为了研究的需要,张磊等人把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构成部分设为教育经费和卫生保健费两部分[5]。王晓丹等人认为,在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方面,人力资本一方面取决于存量多少,另一方面取决于人力资本配置结构的有效性。王军的研究也把人力资本投资的构成分为教育(包括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和医疗保健两个层面[6]。

国内外学者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很少将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纳入到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中分析,很少就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

2.2 人力资本风险投资理论

所谓人力资本就是指在劳动者体内,凝集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等因素之和,通常情况下由资本投资费用转化而来,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技能和技巧的资本[7]。任何投资都具有一定的风险。

而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人力资本各类投资,如招聘引进投资、维持激励投资、培训投资、配置投资、健康保障投资等中,由于对人力资本属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同时对人力资本的利用和引导不到位。另外,受到无法预料、难以控制的外界环境变动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投资收益缺乏稳定性或者引发投资损失。

可见,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一样,面临着收益的不确定性即风险性。人力资本市场上,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人力资本收益的不确定性都加剧了这种风险。尤其是初始财富增加、市场利率上升等难以克服的因素影响人力资本市场的需求时,降低了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率,进而产生人力资本的投资风险。

3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分析

3.1 风险识别

3.1.1 核心员工人力资本载体的排他性。对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在与其核心员工交易人力资本产权的过程中,无法转移核心员工所掌握的知识、经验、技能等人力资本的所有权,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力资本的支配权和使用权进行交易和转移[8]。众所周知,在交易的过程中,对于物力资本的所有权可以一次性转移,但是无法转移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其原因是人力资本与其载体结合在一起。因此,核心员工暂时将使用权和支配权转让给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完人力资本投资后,在核心员工人力资本的使用方面,人力资本载体始终制约和影响着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支配和使用,并且由此引发绩效风险。

3.1.2 核心员工人力资本个体的差异性。在个体差异性方面,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核心员工之间差距比较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人力资本投资效果和配置状况方面,企业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配置类型存在差异。每个员工拥有不同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配置的数量存在差异。在人力资本类型方面,即使核心员工之间是相同的,但是,在数量方面,可能存的差异比较大。同样的投资,对于部分核心员工来说可能拥有大量的知识,对于另外一部分核心员工可能只有少量的知识[9]。因此,在对核心员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中,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会面临选择对象的风险,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核心员工人力资本投资效率。

3.1.3 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行为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有关信息的了解程度,各类人员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员工信息掌握的比较多,那么就会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就处于不利地位。关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一在交易双方之间,有关交易信息的分布是不对称的,也就是说相对于一方来说,另一方占有更多的信息;二在信息占有方面,交易双方都很清楚各自的相对地位。在交易完成前后,占有信息的不对称性,在一定程度上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市场运行效率受到严重的干扰,甚至在有些情况下会导致市场交易停顿[10]。在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中,核心员工作为人力资本载体与作为投资主体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进而引发“逆向选择” 和“道德风险”,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小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面临巨大的风险。

3.2 风险分析

3.2.1 差异性。对于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其人力资本,尤其是优秀人才,一方面凭借自身的知识、技术和能力获取相应的报酬,另一方面拥有经营、技术、管理和决策等方面的创新能力,进而使得人力资本的边际报酬出现递增[11]。因此,人力资本在异质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别。通常情况下,在知识和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是异质性人力资本的主要表现,在所有权明晰的情况下,这种创新能力能够促使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3.2.2 高流动性。人力资本依附在劳动者身上,随着人的流动人力资本也会出现流动,与物质资本相比,人力资本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在高新技术产业经济中,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源。其人力资源素质较高,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扩大人才择业的范围,同时也就增加了人才流动的可能性,这种高流动性必然增大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风险系数。

3.2.3 难以替代性。在信息化时代,人才是高科技企业的核心,并且很多人才具备特殊的才能。凭借特殊人才具备的特殊创意和特殊才华,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铸就了伟大的企业,甚至催生新的产业。对于这些特殊人才来说,其带来的人力资本是难以替代的。

3.2.4 难以监督的特性。人力资本的无形性进一步增加了对其进行监督的难度。优秀人才为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的大多是创造性劳动。在这种创造性劳动中,通常情况下都会包含了高科技知识,是依靠大量的科技设备和科技手段来进行的,所以非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很难完全理解和掌握,这样对其监督就存在着技术和成本上的困难。

4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风险防范措施

4.1 建立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核心人力资本信息库

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建立人才信息库,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内部有关核心员工人力资本的信息进行管理,同时将企业内部和外部相关信息都集中到信息库中,进行统一的管理。通常情况下,在职人员信息、离职人员信息、人才储备信息等都要纳入企业的内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这些信息随时了解核心员工流失率及其变动的情况和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对其进行管理和控制。所谓外部信息通常情况下主要包括同业人员信息、同业人才的需求信息,以及人才供给信息等。

4.2 签订人力资本投资协议,预防人力资本外流

在合同中,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需要与核心员工之间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如果出现问题或纠纷,通过法律途径进行协商或解决。双方如果事先签订相应的“竞业禁止协议”, 在离开企业后的一段时间内,按照相关要求,员工不得从事与本企业存在竞争关系的工作。在合同中企业还可以规定:员工如果离开企业,需要为本企业继续保守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等。

4.3 建立科学的薪酬福利待遇,强化长期激励机制

对知识型员工来说,金钱的边际价值与成长、自由和成就相比正在逐步下降,获得与自己的贡献相称的报酬,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分享到自己创造的财富,仍是知识型员工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在薪酬设计方面,如果激励性要素以绩效与技能为基础, 建立工资总额随企业效益上下浮动的机制,同时提高福利理念,将人事成本视为最有价值的应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为吸引、留住知识型员工奠定基础。

4.4 文化情感控制

①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组织中的核心员工。②打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为员工创造愉悦的工作环境,进而激发员工的创造力。③保持良好的情感沟通,真正实现人才“流而不失”,所以需要与员工保持终身交往。

4.5 进行科学的投资预算,合理控制人力资本投资的大小

在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前,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预算,将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在一定程度上降到最低。另外,中小高新技术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竞争对手的相关情况,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规模进行合理的控制,一方面使企业的薪酬满足员工的要求,另一方面使企业获得最大的收益,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Smith,Adam.The Wealth of Nation(1st Edition in 1776),Methaneco.LTD,London,2008.

[2]Marshall,Alfred.Priaciples of Economics(fist Edintion in 1890),(9th Edition)Edition by C.W.Guillebaud.Macmillan Co.,for the Royal Ecinomic Sciciety,London,2011.

[3]Denison.Edward F.Why Growth Rates Differ.Washington D.C.,The Bookings Institution,2009.

[4]李冬平,曹休宁.论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及防范[J].广东商学院学报,2012(5):87-94 .

[5]张云鹏.企业核心员工流失与关键性人力资源的风险管理[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2(6):35-36.

[6]Lucas,R.On the Mechanics of Ecion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ionmics 2008,vol.22.22:98~102.

[7]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8]徐杰芳,杨俊龙.博弈分析企业人力资本投资[J].特区经济, 2009(4):85-87.

[9]Yang,xiaokai and Ng,Yew-kwang,Theory of the FIRm and structure of residual tights,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ur and Organization,2009.

篇2

1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住房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我国的房地产业逐渐恢复和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新的、十分活跃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由于其对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的敏感性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首先是政策对房地产市场投资和消费的拉动效应,国家先后出台的一系列税费、简化手续等政策刺激了住房消费;其次,房地产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为市场提供了交易场所和畅通的信息渠道。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房地产业是一个高风险,盈利水平可能较高但又难以确定的行业。房地产投资虽然有着较高的投资收益,但同时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房地产投资数量大、投资周期长,涉及的风险广泛复杂,而且很容易受到国家和地区经济情况的影响,难以预测市场未来的走势。另外房地产投资本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如变现能力低、交易纠纷多、筹措资金困难等。这些都导致了房地产投资成败的极大不确定性。

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都希望以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收益避免投资失败。因此,本文分析了影响房地产投资的主要要素:风险因素和税收约束,研究了这两者对房地产投资的效果影响。

2 房地产投资风险要素

风险的定义最初出现于1901年美国A.M.willet所作的博士论文《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中:“风险是关于不愿发生的事件的不确定性之客观体现”。目前,风险分析在国外房地产投资实践汇总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日益系统化、规范化。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了风险的理论研究。在此之前,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经济风险问题一直都是否定和回避的。当前,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析在国内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很多房地产企业还未真正建立起完善的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析系统[1]。

3 房地产投资的税收约束

住宅项目从取得土地使用权到销售及再次转让完结,需要经过土地征用、开发建设、交易转让、装潢和使用等诸多环节;涉及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契税、耕地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教育费附加等相关税收。

住关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需要,住宅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因此住宅市场也是国家公共政策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除税收政策以外,还有其他的政策因素,例如经济适用性住房建设政策、个人住房信贷政策、利率调整政策和消化空置商品住宅政策等。这些政策因素都从不同程度上对房产供需双方的开发和购买决策行为产生着影响[2]。

4 房地产投资的风险控制

对房地产投资各个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使企业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损失,获得较高的安全保障。

4.1 投资决策阶段的风险控制

投资决策阶段需要考虑的风险因素最多,风险因素对项目的成败的影响也是最关键的。因此,企业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4.1.1 重视可行性研究,确保投资决策的正确性。

4.1.2 加强市场监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4.1.3 采用房地产保险的方式来间接降低风险。

4.1.4 灵活运用投资组合理论。

4.2 土地获取阶段风险的控制

在土地获取阶段前,必须对地块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以及使用属性进行认真确认,一决定或放弃对某一项目的开发。在征地过程中,应主动争取有关部门和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帮助,以化解众多风险因素,减少来自各个层面的干扰;在拆迁和安置补偿问题,统一原则性和灵活性,以防止矛盾激化。

4.3 项目建设阶段风险的控制

强化安全意识,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动态结合,采取系统的项目管理方法使项目顺利进行,并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提下,尽快完成开发项目,缩短建设周期,减轻开发商所面临的未来的不确定性。

4.4 经营管理阶段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在经营管理中,房地产商应关注市场的动态发展,了解需求状况,采取灵活合理的定价措施,避免或减轻因高价或低价带来的风险。为回避企业自身营销经验不足、营销手段不当的风险,可通过营销,以充分利用人丰富经验。采用灵活多变的营销方式,拓宽营销渠道,降低营销风险。

5 房地产投资的税收筹划

税收筹划是纳税人通过对投资、经营、理财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以达到合理合法减轻税收负担目的的一种管理方法。它是纳税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经营筹划行为,它以国家法律为依据,采用经济学中常用的比较分析方法选择最佳的纳税方案,目的在于减轻税收负担,获得最大的税后收益。其基本特征是:合法性、超前性、目的性和方式的多样性[3]。

房地产开发投资涉及的税种很多,所以投资具有很大的税收筹划空间。主要的税种包括:营业税、土地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

5.1 营业税的税收筹划

发生在房地产的交易环节,即销售房地产应以房屋售价5%的税率缴纳营业税。作为营业税的附加,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纳税义务也相应产生。《营业税暂行条例》中规定:“销售不动产”税目的营业税,应在不动产所有者有偿转让不动产所有权行为或者单位将不动产无偿赠与他人的行为发生时,才进行征收。出售者可以通过合理推迟所有权转移时间达到税收筹划的目的。

5.2 土地增值税的税收筹划

进行税收筹划时,增值额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土地增值税实行四级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为30%-60%,增值额越高,需缴纳的土地增值税就越多。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进行土地增值税筹划时,关键是要合理地控制、降低增值额。《土地增值税暂行条理》规定,纳税人建造普通标准住宅出售,如果增值额没有超过扣除项目的20%,免征土地增值税。同时还规定,纳税人既要建造普通标准住宅,又有其他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应分别核算增值额;不分别核算增值额或不能准确核算增值额的,其建造的不同标准住宅不享受免税优惠。因此,如果一个房地产开发企业既要建造普通住宅又搞其他房地产开发项目,分开核算与不分开核算税负会有很大差异。在分开核算的情况下,如果能将普通住宅的增值额占扣除金额的比例控制在20%以内,则可以免缴土地增值税,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通过增加可扣除项目的金额,使税基缩小,达到减轻税付的目的。

合理选择筹资方式也可以达到减轻税收负担的目的。根据制度规定,企业为开发房地产的借款利息,可记入房地产开发成本,并作为计算房地产费用的扣除基数,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可加计20%的扣除,加大了扣除项目金额,从而增加企业的税后净收益。

参考文献:

[1]顾孟迪,雷鹏.风险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98~99

[2]高慧琼.价格构成及形成因素对大城市商品住宅价格的影响分析[D]:[硕士论文].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5

[3]孟国鸿.运用税收政策调控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5

篇3

一、引言

一个正式运营的金属矿山开采项目由三个阶段构成:一是矿山品位和储量的估算,这是矿山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二是矿山的开工建设阶段,即矿山投资的实施阶段;三是矿石的回采和矿山经营阶段,即矿山投资回收和盈利阶段。为了获得一定的收益,投资者在投资前应对开采项目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而金属矿藏的开采项目又不同于其他行业的投资项目,主要表现在:矿石开采项目投资数额大、建设周期长、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多。为此,就需要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系统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方法有很多种,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对投资进行估算和预测,能在客观的基础上为投资者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和参考。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决策以及风险管理后评价。

二、矿山投资中的风险类型

风险的存在是多种多样的,随着项目寿命周期的推移,风险的重要性也会发生改变。根据矿山投资项目特点,可将风险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自然和环境风险:指矿山赋存条件及其开采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

政策性风险:指由于政府法律、法规及政策和地方法规的颁布实施而造成损害的风险。

管理风险:指在矿业项目投资过程中,由于管理失误而导致矿业项目投资失败或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技术风险:指由于技术的进步或生产方式的改变而发生的风险。

资金风险:指由于资金不能及时供应而导致矿业项目投资活动某一环节中断的可能性。

人力资源风险:指由于人员的变更或团队中人员的整体素质对整个项目的投资决策产生的影响。

经营风险(市场风险):这种风险存在于项目实施后的运营阶段,主要表现在市场对项目资金回收及盈利状况的影响。

三、风险估计

风险估计是指在对不利事件所导致损失的历史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概率统计等方法对特定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风险事件发生所造成的损失作出定量估计的过程。

(一)风险概率估计方法

风险的概率估计既有客观方面的,也有主观方面的。风险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不可能全面估计到投资过程中所有风险发生的概率,只有在客观估计的基础上,施加人为的主观判断,把风险产生的损失降到最小。

1.客观概率估计

客观概率即实际发生的概率,是指用科学的数理统计方法,推断、计算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主要基于大量的历史先例进行统计分析而计算出客观概率。

在矿山开采项目中,可以借鉴相似项目的数据来推定。客观概率估计法最大的缺点是需要足够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的采集相对不易。

(1)估算矿石的品位和储量以及金属回收率。欲投资一个矿山开采项目,首先必须估算品位和储量。一个矿床的矿量、品位及空间分布,是对矿床进行技术经济评价、可行性研究、井巷规划设计以及开采优化的基础,是矿山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实践中,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在对矿床进行初步评价或数据量不足时选用比较简单的方法(一般是距离N次方反比法:一个样品的权值等于样品到单元中心距离的N次方的倒数1/dN)。步骤:一是以估计单元块中心为圆心,以影响半径r为半径作圆,确定影响范围(见图1),在三维状态下呈球状;二是计算落入影响范围内每一样品到被估单元中心的距离;三是计算单元块的品位:

3.概率树分析

概率树分析的一般步骤:

(1)详细列出各种影响决策的风险因素,如投资、开采成本、矿石价格等;

(2)专家小组法估算出风险可能发生的状态,即确定其数值发生的个数;

(3)分别确定每个风险状态可能出现的概率,概率之和等于1;

(4)分别求出各种风险发生变化时,方案净现金流量各状态发生的概率以及相应状态下的净现值NPVj;

求方案净现值的期望值E(NPV):

4.实例分析

某赤铁矿,铁平均品位x=53.32%。其资料如下:矿山年生产规模:A=5万吨/年(矿山年生产规模按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208号文件铁矿最低生产建设规模:5万吨/年);保有铁矿石储量:55万吨;采矿损失率?滋:20%;采矿回收率H:80%;矿石贫化率p:10%;单位采矿综合成本C:180元/矿石吨(含人工工资、利息等);矿山可利用铁矿石量A:45万吨;单位税费t:按销售价的15%计算(不考虑所得税);单位销售单价V:300元/吨。

预计方案初始投资56.25百万元(预计增加投资在20%以内),建设期一年,第二年初投产,项目期10年(不含建设期),期末(第11年末)回收残值。根据目前的铁矿石价格及其变动趋势,年收入估计为6.13~19.5百万元。

根据上述状况,选择在其寿命期内5种可能出现的状态,净现值及概率见表1。

(二)风险决策

风险决策首先取决于投资者对于风险的态度,风险态度不同的人决策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典型的风险态度有三种表现形式:风险厌恶、风险中性、风险偏爱。与之对应的是决策的准则:满意度准则、最小方差准则、期望值准则和期望值方差准则。

基于上例应当选择满意度准则:即投资方案实施后的结果是否能满足决策人想要的收益水平。在工程实践中,对一项投资的决策既不能找到一切方案,也不可能比较一切方案。投资决策的结果是89.14%可能得到收益,即方案可以接受。

四、结论

风险管理的目的不是消灭风险,而是管理风险。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其有效性表现为某一时点的一种状态或条件。矿山开采项目的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各要素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促进项目目标的实现。一项投资活动是否能够取得预期的收益取决于项目各个方面的信息收集是不是全面和完备,因此,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风险信息收集渠道,对风险信息过滤、梳理、整合、分类,是风险管理的关键。

同时,应当完善风险管理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形成风险管理的激励相容约束和执行驱动力,保障各个风险管理要素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保障风险管理走向规范化、定期化、制度化。逐步完善风险管理目标的差距分析和反应机制,风险管理部门和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经营行为和风险敞口的实时监控,找出与预定目标的差距,及时采取措施作出调整,保障风险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 王青,史维祥.采矿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8:339-368.

[2] 李祥仪,李仲学.矿业经济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63-75.

[3] 张荣光.关于改善我国矿业投资环境的探讨[J].天府新论,2009(1):35-38.

[4] 王志强,肖荣阁.国际化视野中的我国矿业企业全面风险管理[J].资源与产业,2009,11(3):66-6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