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39:4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本土学历提升,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形成,有了自己的见解,这一阶段的学生开始由平面的空间思维逐渐向立体空间思维过度,很多学生因为想画,但又不知道该怎么画、实际造型能力跟不上艺术表现的需要等原因,产生越来越强烈的挫折感,逐渐对绘画失去了兴趣。我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利用“图画本”这一资源,巧设“特许”,根据学生的绘画心理发展需求,采取合理的策略,构建学生专属的创作空间,帮助引导学生走出U型低谷,安全渡过转型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绘画造型能力。
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节课上,我就和学生们讲要充分利用好人手一本的图画本。最初的几节课,每个班都有部分学生不带,认为自己能完成好“美术配套习作画本”就已经很好了,现在又要带图画本,不是又多了一项任务,还有的学生总是拿“忘记”等话来当理由。但当学生们逐步了解到“图画本”的多项“特许”后,就再也没有上课不带它来的了。
特许一:“只画你喜欢的!”
请学生准备图画本,学生满头雾水,不知道老师究竟要做什么?想做什么?课堂实景:师:今天,请同学们准备了图画本,以后这本图画本就是我们的朋友了。生1:老师,究竟要画什么?生2:不是有一本“美术配套习作画本”吗?为什么还要用到图画本? 生3:不准备行吗?……师:这个图画本可不是一般的本子,它享有老师赋予你们的特许!这个本子里,只画你喜欢的画!生4:什么都能画?生5:可以画我喜欢的熊猫吗?生6:可以画我喜欢的游戏场景吗?生7:可以画我自己设计的东西吗?师:都可以!只要是你喜欢的都可以画!可以是一幅完整的作品,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是临摹的作品,可以是创作的形象。(学生一阵激动,兴高采烈的讨论着一会儿准备要画什么!)
教学中我们发现,从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左右,大多数学生对美术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中、高年级部分学生开始对美术失去兴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美术专业性逐步增强,美术学习的方式过于单一。最有效的方法,还是通过美术教学活动特有的愉悦性和教师独特的教学智慧、别出心裁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图画本”策略“特许一”的制定,这就使我的“图画本” 策略有了良好的开端,因为它是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和喜好而制定的,这一特许策略抓住了学生对绘画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保持对美术的兴趣及其积极主动的态度。
特许二:“只选择你喜欢的表现形式!”
“老师,我不想涂颜色!”“老师,可以只画黑白的吗?”“老师,我没带工具,只有铅笔!”这些话语相信每位老师都不陌生,在中、高年级的课堂上是常见的情况。规规矩矩的记好笔勾勒轮廓线,一成不变使用渐变的涂色方法,每张作业都须将色彩涂满等等一系列的“作业本”要求,学生从一年级到高年级都在遵守着!
课堂实景:生1:老师,要涂颜色吗?生2:可以线条吗?生3:可不可以用彩色铅笔涂颜色……师:想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线描,你就可以用线描黑白的表现方法;有的同学喜欢用彩笔;有的同学喜欢水粉等;还有的同学想尝试不同的表现方法,你都可以在自己的绘画本上尝试一下,只需选择你自己感兴趣的表现形式。
在“图画本”中,学生可以自由自在的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时间来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可以用弯曲颤抖的线条,给人以激动感;也可以用细而修长的曲线,给人轻松、流畅、抒情的感觉;可以使用对比明快的色块来表现自己的情绪;也可以用明暗的造型方法尝试表现生活中的物象;可以用铅笔,可以用水粉、可以用彩笔……尝试用不同的绘画工具来满足自己的绘画造型需要。“特许二”尽可能让学生多接触多种美术工具,让他们在尝试的过程中讨论各种工具的不同及相应的绘画技巧,从而获得愉快和积极地体验。
特许三:“不定时不定量!”
课堂实景:生1:不画也没关系?生2:画多少也随便?师:当然,我们的图画本可以在课堂作业完成以后画,更多的是自己在家画,你不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而画画,是因为你喜欢才画画;也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扬而画画,而是为了自己的快乐才画画。生3:什么时候画?师:想画的时候画。比如说,今天我看了一本课外书,有一幅小插图我很喜欢,那我就可以将它画在我的图画本上。可以每天画,也可以隔几天画一次。看你自己需要!老师的图画本也是这样积累起来的。生4:可以拿给老师看吗?师;当然可以,如果你愿意,非常乐意欣赏你的大作,无论是上课时间还是下课时间,都可以给我和你一起分享的,可以在班级投影仪上展示,或举办小型画展。老师绝对支持你!
“特许三”的制定,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动眼、动手,实现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自主参与。有的人认为,课上作业都有人不画,回家他能画吗?开始,我也有这样的疑虑,但在慢慢的实践中,我发现也坚信:充分的相信学生,给学生一片自由的空间,学生会飞得更高。
【参考文献】
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那音乐是什么呢?我国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音乐是一种美的结晶,优秀的作品是伟大时代的脉搏和优美心灵的流露。音乐是一种精神力量,音乐的起伏、强弱、快慢,必然会引起人的生理刺激和心理反映。音乐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古希腊和中国古代哲学家们,一致强调音乐在管理国家组织社会生活、形成社会需求的道德精神、抒发内心情感等方面都有着很好的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音乐同样肩负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使命:一方面通过欣赏音乐的过程,提高人的审美意识,锻炼人的记忆力,洞察力理解力,启发和培养人的形象思维,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音乐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可以通过人们的情感,改善和调节周围的人际关系,起到陶冶情操和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快乐。
柯达伊多次指出:“音乐是人的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修养,教育就不完整,离开了音乐就谈不上是个全面发展的人”。人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生活因有了它变得更精彩,音乐与人类同在。
2.学好音乐的关键在于基本音乐能力的提高
音乐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它包括音乐的感知能力和音乐的表现能力。在音乐的综合能力中还有另外两项非常重要,那就是作为基础能力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最高层次的音乐创造能力。音乐感知能力:包括分辨的能力,分析的能力,记忆的能力,鉴赏的能力。
铃木认为:“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才生下来的孩子依从大自然赋予的,要生存下去的生存机能,在所遇到的环境中适应着那种环境而获得各种各样的能力”。同样,音乐能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得来的。也许并不一定每一位孩子都能成为贝多芬或是莫扎特,但是一个从小就喜欢音乐的人,长大必然热爱生活、气质不俗。音乐的教育作用在于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性情,让人具有基本的音乐素养。许多人听到不熟悉、自己不喜欢的音乐时,都会一味地摇头说:“不好听,听不懂。” 其实,音乐并不神秘,只是他们不具备音乐欣赏的能力,要想“听懂”音乐,必须有“欣赏音乐的耳朵”。否则就像马克思说的那样: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铃木说:“没有天生的音盲,音盲是由于千百次听音盲父母唱摇篮曲造成的。”他还说:“音乐的耳朵可以在听力训练中得到,而不是天赋或固有的,以后多练习就多出效果,它是人类的适应性在听力训练上的发展”。想要有“欣赏的耳朵”就必须从小培养听觉能力。音乐听觉是在听觉上要求出来的,而且开始愈早,将来的效果就愈好。
3.影响提高基本音乐能力的因素
1.训练写周记。每周一至二篇,把自己的所见所得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写下来,表现内心世界,教师定期批阅,表扬写得好的同学,并把其中有创意性的句子摘抄下来,以激励他们写作的热情,使他们把写作当作一种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
2.小作文训练。小作文具有篇幅短,形式灵活等特点。如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开展场景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只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几十个上百个字均可。通过这种专项练习,学生会在写作过程中打下坚实基础。
3.大作文练习。教师在布置写作任务时,要精心设计题目,尽量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可写,教师在写作之前要讲有关文章体裁的知识和要求,并提供范文或以教材中的课文进行指导写作。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在阅读范文前,自己先根据题目打完腹稿;2)在阅读时,要求学生看看范文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语文文采;3)在阅读后,与腹稿相比较,看看自己有哪些不足之处,这样再写作文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做好作文批发
1.认真对待作文评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正确对待学生的作文,应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作文。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学生在语言运用、文章构思方面存在偏颇在所难免。教师不应责备求全,刻意批评。评语既要客观公正,也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多用表扬、鼓励性的评语,给学生留有一个思考的空间,反思的过程。
2.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学生是作文训练的主体,要让学生意识到作文训练是自我提高作文能力的方式,只有互改、互批、互评、相互研讨,才能全面提高作文能力,教师应把学生划分成互评组,安排互评时间,明确每次作文训练互批互的重点,使学生在互批互改的过程中全面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在阅读中积累
1.必须强调熟读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也正形象的说明了熟读和背诵的重要性。写作和写诗一样,只有“书读百遍”,才能“其意自现”。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提供的名篇佳作,引导学生熟读其中的佳句,摘录其中的段落,重点背诵和记忆,日积月累一定能够收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2.大力加强课外阅读。叶圣陶先生说过,“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结合课文教学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是大量的,经常性的工作。结合得好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向学生推荐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作品,特别是构思巧妙的精品文章,通过粗读、精读、分析品味语言运用的巧妙之处,体会作者的文章立意,进一步开阔创作视野提高写作水平。
3.写读书笔记。古人读书“手不停批”,“手自笔录”。对读过的书,特别是优美的语言,精妙的语句要摘抄并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不仅锻炼了写作,也积累了语言。写读书笔记,对于深入理解、牢固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对于积累学习资料,以备不时之需,很有必要。做读书笔记,方法是多样的,不同的方法作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