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8 17:40:1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六年级课外阅读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⒈全面地了解本校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了解学生阅读的特点,包括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习惯、⒉根据阅读现状调查分析其产生原因。
⒊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创造良好的条件。
㈢调查方法
⒉个别谈话。这是本调查采用的补充手段,针对某些尚需进一步了解与研究的问题有选择地与有关学生谈话,以获取典型案例或验证某种调查结果。
㈣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柯桥小学1—6年级部分学生。
㈤调查步骤
⒈问卷调查。
⒉分析汇总调查结果。
⒊分年级个别谈话。
⒋分析结果,编写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人数
年级一个小时以上半小时左右 0小时
一年级10%
20%
70%
二年级20%
35%
45%
三年级35%
45%
20%
四年级40%
50%
10%
五年级55%
45%
六年级30%
新课程标准对五、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为最低100万字,使得“大语文”教学有了最高指示,强调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也就是说,该学段的学生除了学好现行的语文教材中的所有内容外,还必须完成相当数量的“分外事”,才算得上是合格的小学毕业生。
事实上,目前很少有学生完全做到这一点。据不完全了解,而今的学生的课业负担都比较重,小学生也不例外,到了高年级更是如此,每天都有一定量的书面作业,使得学生动笔的时间多,动口的时间少。虽然“减负”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但仍有不少地区、不少学校的学生成天泡在题海里。各种教辅资料充斥着语文课堂,学生根本没时间,也没精力去课外阅读。所谓的“课外阅读”,也只能是习作时去翻翻同龄人的作文选,来个“模仿秀”罢了。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从课内读真正走向课外读,让课外同课内同样精彩呢?笔者认为,必须实实在在减轻学生的书面作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来读课外书。同时,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汇报交流活动,从而“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不断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根据课内实际,选好阅读书目,解决读什么的问题
教材所选编的经典范文一般都有出处,教师在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中,要在学期初通读全册教材,制定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让学生明确本学期要读哪些课外书,不要临阵磨枪,徒有形式。譬如,人教实验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专门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教材只收集了《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和《有的人》这四篇课文,学生通过课内学习,对鲁迅先生有了初步了解,但这个了解还很肤浅。为了使学生对鲁迅先生有更全面的了解,教师可以布置相应的课外阅读任务,如阅读《故乡》《狂人日记》《阿Q正传》的全文以及巴金先生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等。具体读什么内容,教师要早准备、早计划、早安排,不能到时随便拣几篇来应付差事,要备好课,有的放矢。至于每学期读些什么书,字数达多少,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本地本校实际而定,要求不宜过高,也不能太低,以“蹦一蹦,够得着”为最佳。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当学生每次课外阅读告一段落后,教师要及时召开一次班级课外阅读交流汇报会,让学生享受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为下一阶段的阅读打下兴趣的基础。
二、根据学生实际,教给读书方法,解决怎么读的问题
小学生读书不同于成人,感性的东西多一点,理性的东西少一点,这很正常。我们不能要求他们现在就把《三国演义》读通、弄透,这不现实,更不可能。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读书时,因为“囫囵吞枣”,所以“张冠李戴”。听过这个故事的人都明白,读书要一心一意,不能马马虎虎,大人们经常以此来教育自己的小孩,教师也经常以此来教育学生,读书不能“囫囵吞枣”,否则就会“张冠李戴”。
对此,我有不同看法。我认为,有些书必须“囫囵吞枣”,否则读就无法进行下去。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高段学生默读速度每分钟达300字,这个要求恐怕只有大学生才能做得到,更别说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红与黑》这样的名著了。“囫囵吞枣”有何不可?“囫囵吞枣”说明他(她)看了,读了,只不过没读透而已;“张冠李戴”有何过错?“戴”了说明他(她)在思考,只不过想错了罢了。“囫囵吞枣”,“吞”比不“吞”要好;“张冠李戴”,“戴”比不“戴”要好;“对牛弹琴”,不弹怎么知道是不是“牛”?对此,可能有人持怀疑态度:读书“囫囵吞枣”,那怎么行?没关系,课外阅读不同于课内阅读,要求当然是不一样的,学生这次“囫囵吞枣”,没尝到“枣子”的味道,只要肯读、肯钻研,养成勤读书的习惯,两次、三次……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吃到又香又甜的“好枣”。因此,可以说,今天“囫囵吞枣”是为了明天不“囫囵吞枣”,现在“张冠李戴”是为了将来不“张冠李戴”。正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年龄层次,不同的知识结构,读书的收获是决然不同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开卷”,就一定有“有益”。
“在一切往事中,童年占据着最重要的篇章,是灵魂生长的源头。”法国文学家波尔·阿扎尔说:“儿童阅读安徒生的美丽童话,并不只是度过愉快的时光,他们也从中学到做人的准则和作为人必须承担的责任。”可见文学作品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远而久远的。2012年11月14日,全国小语会领导崔峦老师在厦门举行的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时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4+1”的新理念,其中关于“要大力推进儿童阅读,把课外阅读挤进课堂。”成为一个醒目的风向标。
有了明确的风向标,我们还要细化阅读要求,给足时间,因为这是实现阅读的前提条件。
(1)定时间: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往往把课外阅读的时间安排在课外,这种做法不是说不行,对于自觉的孩子来说,他是能保证阅读的时间,做到自觉阅读。但对于一些不够自觉的孩子来说,往往就无法保证阅读的时间了,课外阅读成了无法落实的一句空话。针对这一点,我校采取校内校外阅读相结合的方法,每周一、周三、周五中午时间,教师必须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周三下午第三节课为全校课外阅读时间,用于阅读指导与交流。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孩子将阅读时间延伸课外,要求学生每天在家坚持阅读半小时以上。这样做,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因为时间是进行课外阅读的首要保证。
(2)定主题:每年的四月定为我校的读书月。每个年级根据学段要求和学生年龄特点,确定每学期的阅读主题。如六年级,根据厦门是海滨城市,水产资源丰富这一特点,今年我们就把六年级的阅读主题定为:“走进海底动物世界。”学生根据这一主题阅读相关的书籍,读完做ppt进行阅读成果展示交流,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引导。根据低年级喜爱童话故事的特点,低年级的阅读主题可以定为“走进童话世界”。在读书月活动时,全校开展一系列的课外阅读专题展示活动,把读书活动推向。
二、“定观摩”,有效借鉴
曾对读书之法有过一番精妙论述:“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读就是学习力。”课外阅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元认知,让阅读成为孩子的学习力。
为了交流教师们开展课外阅读的有效做法,我校定期采取聚焦课堂——课外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课的形式不限,可以上课外阅读指导课,也可以执教课外阅读交流汇报课,但教学的内容必须是本年级学校推荐的名著,教师们在观摩活动中取长补短。
《红岩》是一部长篇小说。首先是阅读内容极具挑战性,因为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学会如何读整本书,如何学会读红色经典名著确实不容易。其次是学会如何赏析精彩篇章,引导孩子进行深层次阅读也极具挑战性。在课堂教学观摩时,我和陈老师同时执教《红岩》。但我执教的是《红岩》阅读指导课,而陈老师执教的是《红岩》阅读交流汇报课。我俩教学的切入点和教学的着重点是不一样的。
我设计了“《红岩》阅读评价闯关卡”,以此作为牵引整堂课的灵魂线索。这张闯关卡既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又浓缩了整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和阅读方法,同时把评价融入其中,让一张小小的卡自始至终牵引着孩子阅读的脉脉情愫。
当然,在教学中,我巧妙地把“《红岩》阅读评价闯关卡”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进行了软化,既有阅读的标准,又通过老师的引导、激励、点评不断地化解阅读中出现的障碍和阅读矛盾,实现了理性的指导和感性的激励完美结合,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而陈老师执教的《红岩》一课,却与我有着不同的设计:她认为,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即可。她以阅读交流为主,在执教本课时侧重于场景的感悟,及对人物的认识。有两点我觉得做得特别好。一是对文本的剪裁。《红岩》中要讲的很多,她只选择了三个大点——人物、事件和环境这三方面引导孩子进行品析交流,特别是抓住了人物的语言细致地感悟;二是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陈老师认为,高年段的孩子更需要学会思考,学会从作品的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环境气氛等方面作出自己的评价。她认为六年级的孩子在阅读的量上要提高,质上也要有变化。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设计与教法,但均取得了可喜的教学效果。
又如我校的吴老师执教五年级的“《稻草人》课外阅读交流”时,采取了以下教学流程:画“稻草人”走进故事,让同学们把读过的故事中印象最深的“稻草人”画下来,并写上一句对所画人物或故事的概括;聊“稻草人”,让同学们按“书中__________(人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句式讲故事,丰富人物;做“稻草人”,老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把自己融为书中的稻草人,走进故事;品“稻草人”,让学生从故事中走出来,站在另一个角度来品读“稻草人”;寄“稻草人”,让学生给心中的那个“稻草人”写信,升华情感。最后要求把同学们的画、信装订起来,再加故事梗概、封面,就成了《稻草人》这本书的另一种形式——绘本。这个绘本就属于同学们的《稻草人》了。可以说设计非常有创意,吴教师通过“画人物、聊故事、谈感受、品方法、赏片段、写收获、编绘本”等方法,让师生共同在叶圣陶的《稻草人》这本名著中徜徉,收获着自己的阅读感悟。
定期的阅读观摩活动,给听课的教师一个很好的启示与借鉴作用,那就是无论是阅读指导课还是阅读交流课,教师要用适时、富有智慧的评价语言,点燃每一个孩子的阅读热情。无论你采取哪一种阅读方法,课外阅读都要力求体现开放性、时效性、高效性。
三、“定评价”,以评促读
“评价就是引导。”阅读效果的评价,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采取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我主要采取了“读书交流会”、征文赛、故事演讲赛、个人汇报等阅读奖分制和出题检测评价形式,检查孩子课外阅读效果。特别是“课外阅读奖分制”的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我已经实施了十多年,效果非常好。
(1)阅读奖分制
读书交流会:利用阅读课,全班学生轮流上台发言,交流读书的收获和感想。同时,让学生根据每位同学的交流情况评该同学可得的相应分值(10分、8分、6分、5分、3分)。
故事演讲赛:特别适合一二年级的同学,让孩子们把看到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出来,对于讲者和听者都不失为一种享受,我常常被孩子们的天真稚气所感染,被他们所讲的一个个富有童真童趣的故事所吸引,常常听得如痴如醉。教师可以根据孩子们的表现奖励相应的分值(10分、8分、6分、5分、3分)。
征文赛: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课外阅读后,组织学生进行征文比赛,写写读后感,教师可根据学生征文情况,奖励相应的分值(10分、8分、6分、5分、3分)。
个人汇报:个人汇报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当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时,可以随时向语文科任教师汇报,汇报时要求学生能说出他阅读的书籍名称或文章的题目,作者及写作背景,概括说出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简要说说他阅读这本书的感受等,教师可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奖励相应的分值。如果教师无法落实,也可以每组选一个阅读组长,由组长负责落实,奖励相应的分值(10分、8分、6分、5分、3分)。
学生拿到奖励分票后,及时到班级图书管理员那儿登记,班级图书管理员及时做好“课外阅读情况记载”。我采取每月评比一次,评比时遵循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做到自评、互评、总评相结合,把每个同学一个月中的奖励分值累计起来,对课外阅读分值前十五名的同学,给予表扬奖励,树立榜样。同时做好每个月的课外阅读阶段小结。
(2)阅读检测评价
学生出题检测评价。读完后,让同学们根据本书和本节课阅读的精彩篇章内容,出几道选择题或填空题,考考自己,也考考同学。通过出题,同桌互考,全班互考,这在阅读课中应该算是一个挑战与创举,让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次激发和升华,这样确保了课外阅读的质量。
教师出题检测评价。我们把每学期必读的两本课外名著内容,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列入半期考和期末考中,比分占3至5分,这样做促使教师们能高度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与落实,也促使孩子们能读进去。如以下是六年级读了《绿山墙的安妮》后半期考的几道选择题:
①“绿山墙”是( )。
A、一个人名B、一个城堡C、一堵长满青苔的墙D、一个农舍的名字
②马修送给安妮的圣诞礼物是( )。
A、一条裙子B、一个项链C、一束花D、一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