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通信信息工程专业

通信信息工程专业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2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通信信息工程专业,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通信信息工程专业

篇1

西藏大学从2001年开始招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按照援藏单位西南交通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模式进行,当时的就业方式是国家分配,就业渠道主要是政府单位和事业单位,不需要过多的考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2008年,是西藏高校毕业生自主择业的第一年,结束了高校毕业生国家包分配的历史,西藏成为全国最后一个告别高校毕业生分配的地区。就业方式发生了改变,虽然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主要是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到公务员行列,填充西藏基层公务员的空缺,但用人单位根据往年的录用人员的工作情况会对生源做一些选择。这种就业形势对专业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同时在校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态度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高校的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使之更适应目前的就业市场,是本文讨论的中心。

 

1 教学现状分析

 

通信工程专业作为理工科类学科的一个重要专业,旨在培养具有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知识,能在通信领域、国防工业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中从事设计开发、制造运营等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1]西藏地区高等学校的通信专业沿用内地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模式,前二年为通识教育,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后两年为专业知识教育[2]。这种培养模式符合正常的高校教育现状。但由于西藏教育现状的特殊性,这种培养模式随新旧就业形势的变化不适合西藏目前的生源和就业现状。西藏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专业从2001年招生到现在,经过11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生源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学生的培养模式也应随之变化。目前教学模式与就业现状出现一定的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由于通信工程专业课的实验课都大部分都是在以实验箱为平台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受到限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2)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理论的系统性,教学设计尚未突破“学科本位”的单一模式。没能建立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调动不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3]。

 

(3)专业特色不明显。[4]面对西藏本地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就业市场,通信工程专业的教育应该向本地化和特色化方向发展。西藏大学作为本地 211重点高校,培养适应本地特色的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成为当务之急,但这种本土化的教学模式处于起步阶段,如电子信息工程系老师并结合西藏实际,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创新计划和电子设计比赛,如藏语盲文学习机、制氧机、旅游景点的无线网络等,为西藏的发展解决了实际问题,这是专业的特色化发展,应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发展下去。

 

2 通信人才需求的影响与变化

 

2.1 西藏目前就业市场的特点

 

西藏经济起步晚,主要以旅游业为主,工业相对比较落后,通信企业的数量和质量都受到限制。因此,通信工程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受到限制,走向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少量企业成为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渠道,这些单位要求毕业生有基础操作技能和逻辑能力,而不是较高的开发和编程能力,针对这种专业技术要求不是很高的就业市场,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应该向通信工程类专业课的通识教育和应对各种基本通信状况的操作技能方向转变。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和基础操作技能,为西藏的发展做出贡献。

 

目前,西藏高校的毕业生大部分都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到政府、事业等单位。以西藏大学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往几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见表1)对西藏目前就业市场进行说明。

 

从表1可以看出,只有少数毕业生继续深造或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从01届国家包分配到目前的自主择业,就业形势好像没有发生改变,仍然是大部分毕业生通过进入政府和事业单位走向行政岗位。但走向岗位的方法由原来的分配到现在的考试,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今年西藏自治区新出台的政策,在校期间专业课成绩计入公务员考试成绩,这对学生在校学习专业课的态度影响很大,学生不再单纯把公务员复习当成唯一途径,专业课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为毕业后工作奠定基础也可以为公务员考试成绩奠定基础。

 

2.2 西藏通信人才的需求现状

 

西藏的经济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不完善。通信网络的建设也在不断的完善,单位充分利用电子通信网络辅助办公,进行办公信息化建设,因此用人单位需要有扎实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通信人才,对毕业生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信息素养。[5]用人单位录用毕业生后,都希望发挥发挥他们的专业才能,提升用人单位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步伐。因此,通信专业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来应对工作中出现在的问题,同时也应具有敏锐的信息素养,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

 

人际交往和合作精神。往往一个项目的顺利实施需要整个团队的配合,因此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特别是工科毕业生,刚步入工作岗位时更应该注意与团队的合作。基本的学习技能。通信技术日新月,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不断的学习来更新自己的已有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

 

实践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通过实践动手能力毕业生必须的一门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保持进步的源泉,只有具有创新思维能力,才不能不断进步,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6]。这些要求也是当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侧重于基础素养的提升。

 

3 定位与对策

 

3.1 培养目标定位

 

西藏大学主要培养“留得下,用得上”能为西藏发展作贡献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紧扣这个主题。毕业生就业市场分布在西藏各个地区,主要是政府和事业单位。培养目标应该随西藏的就业形势作相应的改进。要培养适应西藏目前就业形势的通信人才,就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即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 [7]还要进行基础素养的教育和毕业生就业意识转变的引导教育。

 

3.2 教学模式的改进

 

(1)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应该穿行,在前两年的通识教育中,可以穿插对专业基础要求不高的专业课程,特别是大一可以开设《光纤通信》《通信新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学生大三大四的学习负担,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更早的了解所学专业,了解今后学习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而不是盲目的学习。而通识教育中的重要思想理论课也可以在大三开设,一方面可以为今后的公务员考试作为理论培训;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走向社会之前的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竖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就业观。

 

(2)增设社会对本专业需求的课程。目前由于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业务也在不断拓展。用人单位对通信工程人才的需求已经不是简单的专业知识的需求,而需要毕业生具有与专业相关的各方面技能,特别是通信的经济学与营销学。使学生丢弃通信工程本科生不能从事营销的观念,而是能够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因此,通信经济学、通信营销学、通信服务等课程应该渗透在通信工程专业的学习中。[8]

 

(3)邀请合作单位进行相关讲座,增加实际工程操作经验。学校的理论学习与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不可避免。高校要实现本土化、特色化办学,就要使学生了解目前技术的发展现状、工程应用和用人单位的需求,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邀请合作单位如拉萨电信公司和西藏移动公司进行相关的企业用人需求和通信应用方面的讲座,使学生不仅了解书本的专业知识,也了解社会中的专业应用。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充分利用合作单位的资源,可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适时进行实际工程操作或观摩,使理论知识及时与实践相结合。

 

(4)合并有重叠内容的课程。在第1节中指出有些专业课和基础课有重复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本专业的重点内容,应在专业基础课中重点讲解,在专业课中注重它的应用。如傅立叶变换、拉氏变换应在高数进行初步认识和理解,在复变函数中应进行重点讲解,在后续专业课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中重点讲解它的应用,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

 

4 结语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7-0136-03

Discussion on Teaching Mode of Fieldwork Cognition in 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Wang Xuanhong

Abstract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fieldwork cognition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status of fieldwork cognition in 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 of 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and a right teaching mode of fieldwork cognition, which includes integration of resource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build laboratory, and norms?recognize?internship?evaluation, was proposed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in this institute. The proposed teaching mode of fieldwork cognition has been applied in teaching practice,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 words fieldwork cognition;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teaching mode

Author’s address 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School of 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 Xi’an, China 71012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是当前发展最迅猛的高新技术领域之一。通信工程技术人员就业前景广阔,但同时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认识实习是通信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经。通过认识实习,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专业背景的了解和生产实际的认识,不仅获得与本专业有关的生产实践知识,而且可以了解相关的组织管理、企业运作,达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目的,从而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学习的兴趣,促进理论学习效果的增强。本文结合西安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教学的实际,分析认识实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提高实习教学质量的措施。

1 西安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现状分析

目前,西安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进行,学生在3天的实习时间内既要在校内实习地基地实习,还要在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同时还要记录实习笔记、撰写实习报告。由于实习人数众多、时间较短,实习中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1.1 听不清,看不明,全局观差

尽管学生对参观各类生产过程比较感兴趣,但由于每批实习人数众多,基本都是将教师与实习参观设备围绕在中间,每个学生无法与教师或技术人员近距离交流,多数学生听不清楚教师对设备的讲解,会使认识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另外,认识实习的实习参观地点相对独立,且数目较多,学生还没有开始学习专业课,对很多专业术语的理解还不很明确,对现场设备看不明白,不能形成较为具体的认识。最重要的是要在短时间内了解所参观设备的相互联系还存在很多疑问,不能形成通信网络的全局观念,仍会觉得茫然,使得认识实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1.2 理解不透

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仅能对实习基地的通信设备进行简单的、走马观花似的参观,最多只能对参观设备形成一个较为简单的、感性上的认识,不能结合通信技术及产品发展的过程来了解相应设备与技术,对通信技术的理解不透彻。

1.3 校外实习基地不固定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企业将生产的安全、高效放在首位,一般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这就使得寻找适合通信工程专业的实习单位变得非常困难。虽然学校联系几家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但实习具体时间、实习路线、实习讲解内容完全由企业自主安排决定,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另外由于认识实习属于集中实践环节,一般实习时间已经预先在前一个学期确定下来,不能任意改变,如果不能跟企业安排的时间相符,那只能更换校外实习企业,每一次实习都要重新联系单位和准备实习内容,为实习工作的开展带来较大的困难。

2 通信工程专业认识实习改革措施及效果

针对认识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组经过多次的讨论和专题研究,提出多条改革措施,并在通信工程专业2010级、2011级的认识实习过程中进行了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

篇3

为了满足数字化信息化社会对具有综合素质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华夏学院通信工程专业自2012年实施教学改革,以3G无线通信为主导,培养学生无线终端(手机、导航仪等)及无线网络的设计生产、增值应用及维护运营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采用K&SAT,整个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贯穿了“知识点连贯、技能要素衔接、理论实践一体、就业方向清晰”的指导思想,克服了知识体系上大而不全、粗而不精,技能体系上重传统不跟进、什么都学什么也不会,就业上方向不明确、应用面窄等缺点。

1 课程体系

考虑通信工程专业各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衔接性,课程体系由七模块组成,包括公共基础、学科专业工具、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科技、专业人文和集中实践。

(1)公共基础。

包含外语、数学、物理、电路等基础课程,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数学变换、数值处理、声光电磁等物理现象分析、以及简单电路分析的能力。

(2)学科专业工具。

提供本学科必须掌握的专业工具的课程,是对公共基础课程知识点的实践应用,也是对专业课程的技能支持,包含数值分析计算工具、系统仿真测试工具、低中高级编程语言、数据库、以及终端操作系统等课程。

(3)学科基础。

提供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相关的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包含计算机网络、模拟/数字信号处理、电路与数字系统设计、传感器原理与技术、信号检测方法等课程。

(4)专业基础。

提供通信工程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包含无线通信原理与系统、通信协议、无线信号传输与接入技术、无线网络检测技术等。

(5)专业科技。

提供与“无线通信”这一专业方向相关的专业课程,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专业技能。包含无线终端设计技术、无线网络系统设计技术、无线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无线系统检测技术、无线增值服务技术等课程。

(6)专业人文。

在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应凸显对学生专业人文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掌握必要的社会技能以使其毕业后能尽快的步入通信行业。此模块包含通信传媒综艺欣赏、专业技术演讲、通信专业外语等课程。

(7)集中实践。

此部分是实践环节,主要体现在对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环节,是课程体系设置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包含无线终端与系统设计、无线自组网设计、无线通信系统设计、终端增值软件设计等。

2 课程体系七模块仿射

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七模块间的K&SAT仿射运用如图1所示,各模块以各自知识点为核心,为其他模块提供仿射依据,知识点相互衔接,技能相互传承。

图1中,长方形框表示模块,半圆框表示提供基础方法类别,圆角矩形框表示最终成果,虚线箭头线(双向)表示仿射路线或区域,实箭头表示提供内容仿射方向。这样,就明确了各个模块间知识与技能的仿射依据、目的和目标,使学生明白不同阶段课程间的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知道在学习对应模块的课程时需要用到先导课程的哪些知识点,以及为后续课程储备哪些技能。整个课程体系在K&SAT仿射教学法的运用下,专业方向设置明确、重点突出,为学生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课程间仿射

在课程体系中,各模块之间都有相关性。由于各模块中所含课程较多,且专业人文模块是展现专业技能的辅助手段,此处仅从其余六模块中选择一门课程,谈谈如何运用K&SAT。六门课程分别为:高等数学(公共基础模块)、JAVA(学科专业工具模块)、模拟/数字信号处理(学科基础模块)、无线通信原理与系统(专业基础模块)、无线网络系统设计技术(专业科技模块)、无线自组网设计(集中实践模块)。

(1)高等数学。“函数”为通信五大模块、网络模型的建立提供方法,“数列”是模拟信号数字化的基础,“微/积分”是频谱分析基础,“级数”为信号评估提供基础方法。

(2)JAVA。JAVA编程语言为模型建立、信号与系统模拟、系统信息可视化网络化管理提供工具。

(3)模拟/数字信号处理。无线电传播是无线电系统的根本,模拟信号的捕获、获取、数字化要通过电路形成系统的处理,无线电数字处理技术是现代软件无线电的基本保障。

(4)无线通信原理与系统。无线通信原理是无线网络通信系统的理论基础,其五个模块(信源、发送设备、信道、接收设备、信宿)设计是网络系统设计的主要对象。

(5)无线网络系统设计技术。课程从技术角度,按工程需要,用理论做支撑,实现系统设计及检测与评估。

(6)无线自组网设计。根据实际需求或对象进行综合设计并实现,设计成果可辅助就业。

4 相关专业仿射

除通信工程专业外,华夏学院开设有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电子信息类专业。这些专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都能实现共享,这为K&SAT在专业间的仿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信工程专业通过实施K&SAT,如公共基础模块课程中教授模型、方法,学科专业工具模块中提供仿真工具,学科基础模块中培养学生分析电路的能力,专业基础模块中教授通信的基本原理等,这些知识与技能都可以运用到物联网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及自动化等专业的社会应用中。

在K&SAT实施过程中,对相关专业进行仿射,通过系统训练后,不仅能使学生技能满足专业性就业,也能帮助学生完成本专业外其他领域的就业,培养其具有适合多岗的应用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能力,满足社会相关岗位的需求。

5 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