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低血压的治疗策略

低血压的治疗策略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5:04:38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低血压的治疗策略,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低血压的治疗策略

篇1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4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55-02

低血压是尿毒症血液透析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合并低血压是指平均动脉压比透析前下降水平大于30mmHg,或者收缩压下降至90mmHg以下[1]。因此要对尿毒症患者进行血液透析合并低血压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实施有效的护理对策,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笔者将相关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收治尿毒症血液透析的患者67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在23-77岁,平均年龄为55.38±4.38岁.此组患者均是发生血液透析合并低血压症状。

1.2 方法 对于此组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寻找发生低血压的原因,并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最终此组患者均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是血液透析顺利的结束。

2 低血压的原因分析

2.1 有效血容量不足 这是导致低血压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低血压一般分为早期低血压和中后期低血压。早期低血压是透析开始数分钟至lh内发生的血压下降,主要是由于体外循环血量突然大量的增加(约l50-200m1),导致血管收缩的反应性逐渐的低下,使回心血量急剧减少,心输出量降低导致体内有效血容量不足;中后期即透析开始1h后发生的,到了中后期,由于透析过程尿素、肌酐等渗透物质不断的清除,最终导致血浆渗透压发生迅速的发生下降,患者在透析间期使体重增加过多导致超滤速度过快、过大均会导致有效血容量不足而最终使血压迅速的下降。

2.2 心血管病变 血液透析的患者大多数均存在心脏功能异常的现象,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患者左心室发生肥厚及舒张期功能改变以及心脏发生代偿机制受损现象。此外,患者癌尿毒症期发生血管内皮素细胞功能的异常改变,最终引起血管舒张因子产生的增多,而收缩血管物质的减少,都会导致发生低血压现象。

2.3 其他原因 出现重度贫血;机体营养不良;透析过程中禁食;由于自身原因透析过程中服用降压药物;HD中漏血、渗血或者血液透析的管道以及透析器的导管发生堵塞;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等原因发生。

3 低血压处理

一旦患者出现低血压症状立刻采取如下有效的护理措施:

3.1 协助患者采取头低平卧位,出现呕吐的患者可以将患者的头侧向一侧,以保

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若患者伴有心悸时可以给予低流量吸氧。

3.2 减慢血液透析的血流量,将跨膜压降低,减少超滤或者严重低血压时将超滤停止。

3.3 补充高渗液体,遵医嘱给予50%葡萄糖静脉推注效果如果不显著可以重复使用直至血压恢复平稳,注意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禁止使用。

3.4 补充血容量,输入5%碳酸氢钠或平衡盐水210-500ml以扩充血容量,此组液体可以重复使用纸质血压恢复正常,如有可能可以遵医嘱输注血液、白蛋白、血浆、应该注意如果输入量较多时,应在超滤量中加上多输入的液量。

4 护理对策

4.1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意识以及生命体征的改变。每小时测量血压、心率一次;对于第一次进行透析的患者没30min测量血压、心率一次。并随时观察患者的神志意识、面色皮肤的变化。发现患者出现低血压或者精神神志异常时要加强病情的监护。对于患者出现低血压先兆时要做好相关的处理措施,可以进食朱古力或者含服人参片等药物,严重低血压时可以暂停超滤,待血压得到纠正或缓解时再继续进行超滤。

4.2 心理护理 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低血压时,内心会出现焦虑、恐惧的心理因素,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与患者进行交谈的方式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主动告知相关低血压症状会导致血液透析的并发症状及预后效果,使患者心理有一定的准备,最终克服低血压发生所产生的心理障碍。同时与患者进行相互交流,通过良好的沟通可以启发和疏导患者,最终能够积极配合的治疗和护理。

4.3 体重的评估 准确评估患者的血液透析前的干体重。指导患者饮食上要做到“质优量少”的原则,注意限制水、钠的总摄入量,使透析间期患者的体重增长小于lkg/d,或注意小于干体重的3%-5%[2],从而避免血液透析脱水过快过多而加重心力衰竭的发生和血容量骤减导致患者出现低血压现象。透析液温度为35.0℃-35.5℃,能够有效地预防低血压的发生[3]。嘱患者避免在透析中进食,如需进食最好选择在血液透析开始的1-2h内。如果透前测量血压低于110/60mmHg时,告知患者禁止在血液透析过程中进餐。合理根据患者的病情补充白蛋白及红细胞。及时对低蛋白血症和贫血正确的纠正,注意饮食中要增加足量的蛋白质入量。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 R9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a)-0082-02

H型高血压是指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发性高血压[1]。人体血中的同型半胱氨酸(Hcy)超过10 μmol/L的称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近年来,同型半胱氨酸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有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和高血压可能是患者死亡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2]。我国人群的血浆Hcy水平比西方人群偏高,因此,对于我国高血压人群,同时降低血压和血浆Hcy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马来酸依那普利降低血压,叶酸可降低血浆Hcy水平,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是全球第一个批准用于治疗Hcy升高和治疗伴有Hcy升高高血压的药物[3]。为探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用于H型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以下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4月~2012年4月本院高血压患者94例。男45例,女49例,年龄45~80岁,平均(61.31±4.15)岁,体重45~66 kg,平均(53.53±2.52) k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体重和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1.2 方法

为了探究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10.0 mg/0.8 mg)的降压和降血浆Hcy的效果,将本院94例H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实验组应用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10.0 mg/0.8 mg治疗,对照组应用马来酸依那普利10.0 mg治疗,每日1次,疗程为8周。在治疗前、治疗4、8周末,测定血压和血浆Hcy的水平,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所有患者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浆,血浆Hcy水平采用荧光偏正免疫分析法。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资料测定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以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8周的治疗,血压均有显著下降,实验组能有效地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中国MONICA最新发表的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的增长速度较快,每年仍以8.7%的速度增长。血压升高是我国人民脑卒中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血浆Hcy水平升高和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可能与促进血管平滑肌增殖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等有关,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所以同时降低血压和降低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有效控制脑卒中的发生,王拥军等[4]认为降压药和叶酸联合使用可有效地降低血压和血浆Hcy水平。

本研究中采用了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H型高血压,10 mg:0.8 mg是多年疗效及安全性验证的最佳规格。有研究表明,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的总体疗效优于两个单药联合用药[5-6]。马来酸依那普利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而产生降压效果。叶酸通作用于蛋氨酸的循环,其一碳单位变为甲基使同型半胱氨酸甲基化,生成蛋氨酸继续参与蛋白质合成和细胞甲基化;叶酸还可以通过一碳单位促进核酸的合成。因此,补充叶酸可以促进同型半胱氨酸甲基化,降低血浆Hcy的水平。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治疗后,结果证明,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显著优于马来酸依那普利片,两组均可有效地降低血压,但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可以同时降血压和Hcy,可以更全面治疗心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徐希平. 有效控制“H型”高血压-预防卒中的新思路[J]. 中华内科杂志,2008,47(12):976-977.

[2] 陈光亮,霍勇,李建平,等. 复方Ⅰ类新药依那普利叶酸片的创新思路[J]. 中国新药杂志,2009,18(17):1590-1593.

[3] 霍 勇,陈光亮,徐希平.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的药理学与临床评价[J]. 中国新药杂志,2010,19(18):1633-1636.

[4] 王拥军,刘力生,饶克勤,等. 我国脑卒中预防策略思考:同时控制高血压和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J].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47):3316-3318.

篇3

透析低血压是血液透析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10%-40%。透析低血压可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诱发心律失常,损害残肾功能,影响患者的预后,缩短透析时间导致透析不充分。既往透析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较受重视,对透析低血压关注较少。本文就目前已有的一些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探讨透析中低血压的机制和防治。

1 透析低血压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透析低血压的分型,可分为两型:(1)发作性低血压(IDH):指基础血压正常或增高,在透析过程中SBP下降超过基础血压的25%,DBP小于60mmHg,或平均动脉压(MAP)下降超过30mmHg。并有临床症状,多于开始透析2小时后出现头晕,乏力,面色苍白,出汗,打哈欠等症状,甚至可有一过性意识丧失,呼吸困难,黑蒙,肌肉痉挛。发生率约为30%-40%。(2)慢性持续性低血压(SH):常发生于透析多年的患者,特征是透析间期收缩压仍持续低于100mmHg,机制不明确,可能是由于尿毒症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血管对缩血管物质如血管紧张素Ⅱ或去甲肾上腺素反应性下降,扩血管物质如一氧化氮(NO)或肾上腺髓质素过量产生及心功能衰竭等原因引起。尚无满意疗法。发生率5%-10%。

目前糖尿病肾病在透析人群中所占比例不断增长以及人口老龄化,心血管功能受损严重,透析低血压的发生率会进一步升高。最近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透析相关低血压更加影响终末期肾衰竭透析患者的预后。

2 透析低血压的发病机制研究 透析低血压(主要针对IDH)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搏出量依赖型低血压、血管收缩能力障碍、左室舒张功能障碍、血浆再充盈不足、舒血管物质生成增多等。发病机制分析如下:

2.1 搏出量依赖型低血压 搏出量依赖型低血压是血液透析病人发生低血压的主要原因,见于超滤引起血管内容量减少,同时存在心脏充盈障碍的情况。超滤速度过快,干体重设置太低,透析液钠浓度过低。

2.2 血管收缩能力障碍 见于透析液温度过高,透析过程中进食,组织缺血,自主神经病变,舒血管物质增多等。

2.3 左室舒张功能障碍 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的高血压,贫血,主动脉顺应性降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起左室肥厚,心肌顺应性减低,心输出量显著降低,患者对超滤的耐受性下降。

2.4 血浆再充盈不足 血浆再充盈速率的相关因素有低白蛋白血症,充血性心力衰竭,不利于血浆再充盈。高钠透析液有利于血浆再充盈。

2.5 舒血管物质生成增多 心房利钠肽(ANP),一氧化氮(NO)生成增多,使平滑肌收缩减弱,血管舒张。内皮素(ET-1)生成减少引起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发生透析低血压。

3 易发生透析低血压的危险人群 高危人群有老年患者(>60岁),尿毒症合并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多(>1kg/d),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心包疾病,严重低白蛋白血症或贫血。

4 透析低血压的预防策略

4.1 保持最合适的血容量 减少透析间期体重增加,准确设定干体重,稳定持续的超滤,改善血浆的再充盈,避免透析中进食,设定个体化的钠浓度,支持疗法。

4.2 提高心血管系统的反应性 降低透析液的温度(35℃-36℃),纠正贫血达目标值(K/DOQI指南推荐Hb110-130g/l),充分透析,纠正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合理使用降压药物,纠正心脏疾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