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0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沟通交流方式,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实施过程
热情接待、主动询问:病人就诊或入院时,护士要热情接待主动询问病人,带他们熟悉病房环境,讲解病房制度、教会设施的使用,介绍主管医生、责任护士、科主任、护士长,告知作息、探视时间及贵重物品的保管等,给病人以人文关怀,让病人消除陌生感,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
认真宣教,有问必答:在患者住院期间,护士应多关心巡视病人,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向病人讲解疾病的发病机理、治疗原则、检查的目的、药物的作用、注意事项及休息、饮食、活动等,对病人提出的种种疑问和护理操作的不解,做到不推不冷,不急不躁,耐心细致的解释,使病人消除疑虑和恐惧,自觉配合治疗。
语言谨慎,解释恰当:护士的工作具有协作性、连续性,所以要有群体观念,对病情的解释要客观、科学,禁忌对同行、同事的前期治疗护理妄加评论与指责,出现问题要保持沉着、冷静,做好恰当的解释与及时的补救,甚至表示出诚恳的歉意,尤其是在病人家属当面,更应语言谨慎,避免引起纠纷。
关心体贴,尊重患者:护士要把病人看成是一个整体的人,我们不但要治疗疾病,还应关心了解病人的心理问题,要保护病人的隐私,随时帮助病人解决疑难问题。
利用板报,方便沟通:医院各科都设置了宣传栏,每月1期板报,内容有:新仪器的作用、新技术的开展、疾病的预防及康复指导、健康宣教相关知识等,让患者或家属一目了然,方便了沟通,深受广大患者的好评。
工休座谈,效果更好:各科室每月组织召开工休座谈会1次,安排医生、护士参加,由护士长组织,护士给病人或家属讲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及报销程序、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征询病人的意见和建议,医生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拉近了医患、护患、患者与患者之间的距离,使大家的关系更加和谐,这样的沟通交流效果更好。
告知电话,方便咨询:病人出院时,责任护士告知病房的电话号码,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的联系电话等,患者可以随时咨询,对于出院的病人,护士定时进行电话随访,解决患者回家后的有关问题,让患者更加满意。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形形的亲子课程和培训班越来越受到追捧和欢迎,这也说明了父母采用什么样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意义重大。家庭教养方式就是指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直接体现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观念看法和行为表现。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首先要处理好与孩子的交流沟通问题,因为只有家长和孩子之间信息沟通顺畅,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而稳固的亲自关系。但是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家庭中,亲子沟通不畅的现象普遍存在[1]。
自从召开以来,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农村,来到城市打工赚钱,他们的子女也跟着父母来到城市居住和上学,他们被称为流动儿童,即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来到城市居住半年以上并且具有学习能力的儿童。这些从农村初来到城市的孩子,他们的成长面临更多问题和挑战。正处于初中阶段的流动青少年,他们的家庭教养方式与亲子沟通状况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加不容忽视。
众多的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和亲子间的交流互动共同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发展(雷雳等,2002)[2]。本研究旨在探讨流动青少年的家庭教养方式、亲子沟通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建议。
2.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六中学初一、初二、初三的流动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共获得有效被试204名。
2.2工具
2.2.1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
由我国学者岳冬梅在参考瑞典学者C.Perris等人在1980年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的基础上进行编制和修订[3],包括父亲教养方式的6个因子,共58道题和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因子,共57道题。
2.2.2亲子沟通量表
由我国学者安伯新等人参照1980年外国学者Barnes和Olson编制的亲自沟通量表修订而成[4]。该量表有两个维度,20道题目,其中一半题目测量的是亲子沟通的开放性,另一半题目测量的是亲子沟通的问题性。
2.2.3心理健康诊断测验
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人修订[5],全量表由8个分量表构成:A.学习焦虑;B.对人焦虑;C.孤独倾向;D.自责倾向;E.过敏倾向;F.身体症状;G.恐怖倾向;H.冲动倾向。得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水平越差。
2.3数据处理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差异性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研究结果
3.1流动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3.1.1流动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F1)、父亲惩罚严厉(F2)、父亲过分干涉(F3)、父亲偏爱(F4)、父亲拒绝否认(F5)、父亲过度保护(F6)、母亲情感温暖(M1)、母亲过分干涉(M2)、母亲拒绝否认(M3)、母亲惩罚严厉(M4)、母亲偏爱(M5)11个因子,与心理健康的学习焦虑(A)、对人焦虑(B)、孤独倾向(C)、自责倾向(D)、过敏倾向(E)、身体症状(F)、恐怖倾向(G)、冲动倾向(H)8个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
3.1.2流动青少年亲子沟通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对亲子沟通的开放性(O)和问题性(P)2个因子与心理健康的8个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
3.2家庭教养方式、亲子沟通对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以父母教养方式和亲子沟通各因子为自变量,以心理健康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只有亲子沟通中的问题性进入回归方程,可以解释心理健康20.8%的变异量,结果见表3。
4.讨论
4.1流动青少年的家庭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消极的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父母给予孩子积极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经常对孩子的行为和表现进行正面肯定和客观评价,有利于孩子客观地认识和接纳自己,这样的孩子心理和谐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都比较高。父母如果采用消极的教养方式,如过分宠溺或者严厉批评,则都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他们不能在社交环境中清晰地给自己扮演的角色定位,不是骄傲的小公主、小皇帝,就是永远听从别人意见的没有自己思想的奴仆,这不利于孩子的正常社会交往,甚至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
结果显示,亲子沟通的质量越高,流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在亲子沟通质量高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平等地进行交流沟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并且对孩子的问题和想法给予积极关注,与他们进行讨论互相交流意见和观点。拥有平等、和谐、有效的亲子沟通环境的中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所以心理健康水平较高。
4.2家庭教养方式、亲子沟通对流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回归结果发现,亲子沟通的问题性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能力,亲子沟通中的问题越多、沟通不畅,会影响和阻碍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与孩子之间有更多的良流沟通,才能增进彼此的理解和感情;反之,孩子会将很多与父母之间的问题和不满憋在心里,影响到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和沟通,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影响心理健康。
5.结论
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消极的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亲自沟通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亲子沟通的问题性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能力。
6.建议
教养方式从不同的方面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亲子沟通状况,对流动青少年的家长来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首先,家长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子女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其次,在生活中要多给予孩子积极的评价,及时肯定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再次,社会和学校也应该给予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一些必要帮助,针对流动儿童心理上的特点,给予他们需要的个性化的教育与服务,对流动儿童的家长进行教育和培训,向他们传授一些关于正确教养方式的知识。
亲子沟通对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及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父母应重视与青少年之间的沟通,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学会倾听,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与他们成为朋友,及时发现和并帮助孩子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烦恼。
参考文献:
[1]胡悦.亲子沟通与青少年健康成长[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2]雷雳,王争艳,李宏利.亲子沟通与亲子关系[J].教育研究.2001,6,49-53.
[3]岳冬梅.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
一、引子
众所周知,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其实,确切地说,“语”(口语)比“文”(书面语)更能体现它的交际作用,口语更便捷、更常用。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灵活、机智的听说能力,它不仅仅是语言能力,还是一种交往的能力、做人的能力、做事的能力,更是一个人能否和谐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重要能力。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说过:“好的表达,就是适合此时、此地、地景的话,换了别的话不行;适合此次条件的话,下次不一定行。”
2009年修订的新大纲,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如果语文不学好,不具备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词意不明,句意不解,思路不清,想象匮乏,词汇贫乏,口拙嘴笨,词不达意,那么他的专业课的学习很难走远,与人交际也会大大受阻,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也将较弱。
中职生毕业后将直接融入社会,其口头表达能力是左右着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某种程度上,“说出”比“写出”更重要。有位语言学家曾说:“没有词语,表达等于零;而选用了不当的词语,表达等于负数。”这句话提醒了语文教师,想顺利地实现口语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注意句子和句群的推敲,更要关注学生表情达意的准确性。《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关于口语交际训练中也明确提出了:“教给学生在不同情境中交谈的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如结合专业设置情境,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在课堂训练中,教师要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参与,引起学生的交际欲望,激发他们口语交流的热情。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口语技能水平,为今后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沟通方式
在上高一口语交际课《交流》时,有感于课前两女生因失约而闹矛盾一事,我即兴改成这个话题:夏青约好与朋友南萍一起去逛街,南萍却在最后一分钟说不去了,而且有很多次像这样临时改变计划,夏青很生气。如果你是夏青,你会怎么跟南萍交流。
先分小组讨论,在一阵热烈的讨论后,全班学生说出好多看法,整理之后得出了三种沟通交流方式。然后我派学生上台表演这三种沟通交流方式,最后请学生分析这三种交流沟通方式的效果。
1.侵略型沟通交流
夏青: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吧。
南萍:啊!很抱歉!秋凤前一天打电话给我,我准备去她家玩游戏。抱歉,我得去她家了。
夏青:你当然觉得抱歉,你总是这样对我,我什么事都不能靠你,看我下次还要不要邀请你。下一次,我会与那些能够守信用的人一起逛街,你不配做我的朋友。我不会这样三番五次被人放鸽子的,我会报复的,等着瞧吧!
南萍:来吧,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可不在乎。
对于这种侵略型沟通交流方式,学生普遍认为效果很差。激烈的指责对方,虽暂时将心里的怒气发泄了,但在冲动之下失去了一个朋友,得不偿失。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口语交际,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影响。如:一方发出的帮助、支持、同情的话,可导致另一方的信任、接受的反应;一方发出的同意、合作、友好的话,可导致另一方的协助、温和的反应;一方发出的指导、劝告、教育的话,可导致另一方的尊敬、服从的反应;一方发出的攻击、惩罚的话,可导致另一方的敌对、反抗的反应。可见,一方的言语刺激,必定引起另一方的若干反应。如果走上社会,面对有些大大咧咧的客户,你若采取这种方式,将失去很多人脉。
2.被动型沟通交流
夏青: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吧。
南萍:啊!很抱歉!秋凤前一天打电话给我,我准备去她家玩游戏。抱歉,我得去她家了。
夏青:噢!
南萍:好好去逛街吧!
夏青:啊……好。
对于这种被动型沟通交流方式,学生们普遍认为夏青太懦弱被动,一点都不懂抗议,每次都令自己受伤。最严重的是,夏青没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告诉南萍,南萍下次还是会放她鸽子的,因为南萍压根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夏青造成了伤害,南萍误以为夏青才不在乎她是否改变主意,当然更不会体谅夏青的。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恩说:“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明。”但是,言语既可能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蛮的;既可以用来治疗,也可以用来伤害。交流沟通需要能够传达感情的言语,需要能够改变情绪的回应,需要能够鼓励善意的句子,需要能够导致领悟的答案,需要能够传播尊重的回答。
3.感受型沟通交流
夏青: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吧。
南萍:啊!很抱歉!秋凤前一天打电话给我,我准备去她家玩游戏。抱歉,我得去她家了。
夏青:南萍,我真的觉得很沮丧。最近你常常改变主意。我想这就是说你不愿意花时间与我在一起。这使我很伤心。
南萍:抱歉!我真的没想那么多。
夏青:下一次,如果你能够守信用的话,会让我的心情好过一些的。
南萍:好啊!我会尽量不再这样做的。要不要改到周末去逛街呢?
夏青:好的。
对于这种感受型沟通交流方式,学生们普遍认为效果很好,在这里夏青采用的方法――说出感受而非评判。首先,夏青形容使她不高兴的原因,她告诉南萍说她觉得南萍最近时常改变计划,请注意她是如何说的,没有大声叫骂,也没有忍气吞声。她没有责怪南萍,只是尽量清晰地叙述情况,她只形容发生的事情。
接下来,夏青告诉南萍她的感受。她说这种情况让她感到沮丧。同样,她没有责怪南萍使她觉得沮丧,只是尽量清晰地描述感受。相反,责怪南萍只会引起她的抗拒。
最后,夏青说她要南萍改变,她告诉南萍下一次要遵守约定,或是要改变计划要及早让她知道。同时,她也很详细地让南萍知道她要南萍做的事。
这种沟通方式,即为“非暴力沟通”方式,卢森堡博士说:“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沟通,是信息与信息的拥抱,而不是简单的汇集和相遇。生活在感受中,就会让人变得充满热情、富有活力;生活在感受中,就会满怀爱心、同情心,善于关心和体贴他人;生活在感受中,更容易表达爱,去创造、体验更多的喜悦,过一种富有意义、和谐而丰盛的生活。
通过这样的口语交际教学课,学生们就会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了解“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对待自我、调控自我、优化自我”的正确方法;了解“宽容他人,悦纳他人,与人共事,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正确表达爱的方法,为以后走上职场打下良好的沟通交流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显国主编.中小学教学艺术丛书――口语交际艺术[M].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