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沟通技巧的方法

沟通技巧的方法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2:4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沟通技巧的方法,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沟通技巧的方法

篇1

【关键词】 喉癌;手术;沟通方法与技巧

喉癌是喉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2%,为耳鼻咽喉科癌肿的11.7%~22%[1]。其好发年龄在50~70岁之间,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目前首选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全喉切除术及半喉切除术。接受这种手术治疗的患者,除了要承受一定的疾病痛苦外,由于手术破坏了患者的发音功能,导致语言交流缺陷,致使患者出现急躁、紧张、恐惧、悲观失望等心理。这些不良心理反应可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有些患者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从而影响喉癌患者的生存率。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0例,均为男性,年龄50~76岁,其中50~60岁4例,60~70岁11例,>70岁5例,病理分型均为鳞状上皮细胞癌。行半喉切除术12例,全喉切除术8例。文盲4例,小学文化10例,初中文化5例,大专文化1例。经过训练能用喉音交流的18例,2例永久性失音,只能借助书面语言及身体语言交流。

2 沟通方法

2.1 非语言性沟通

非语言性沟通是一种不使用词语,而在沟通中借助动作、手势、眼神、表情等来帮助表达思想、感情、兴趣、观点、目标及用意的方式[2]。它有着辅助表义,强化感情的作用。

2.1.1 利用体态语言表达需求

手术前,护士与患者、家属共同讨论好手术后需要表达的内容,约定俗成的手势、表情的含义,教会患者正确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如:竖起小指表示不好,竖起大拇指表示很好,翻转手掌面表示要翻身,皱眉、摇头、摆手表示不同意或不舒服,闭眼点头表示可以,指下腹部表示要小便,指臀部表示要大便,给患者提供呼叫器,以方便患者呼叫,加强巡视,通过耐心、细致的观察,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

2.1.2 良好的身体语言是沟通的基础

给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时,护士亲切的笑容,温和的语言以及娴熟的操作技能均能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使患者的心理产生正效应。

2.1.3 书面沟通

对于有文字表达能力的患者,为患者提供纸和笔,鼓励患者将自己的想法及需求写在纸上,护理人员也将一些需要患者配合及患者本身需要注意的内容,通过书写及口头表述向患者表达。对于不识字的患者,可以利用实物及图片,让患者客观地提出其要求。这样既丰富了患者的视野,又活跃了气氛。

2.2 语言沟通

语言是护士与患者沟通的重要工具,是提高护理质量,完成护理任务的首要前提。

2.2.1 注意措辞

患者由于手术损伤及气管套管的使用而不能进行语言交流,但他们能听懂我们的谈话,温柔体贴、安慰鼓励的语言能稳定患者的情绪。在向患者进行有关疾病的健康知识宣教时,尽量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用专业性语言。鼓励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所患的疾病,向其介绍同种好转病例,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2.2 指导家属与患者进行信息、情感交流

鼓励家属克服困难,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将健康教育引入家庭成员中,教会家属如何进行更换、清洗消毒气管内套管的方法,社会支持被认为是影响患者手术适应的重要因素[3]。

2.2.3 发音功能的训练

一般在鼻饲管拔出后开始指导患者做发音训练。训练时,指导患者利用吸气、呼气的协调动作和肺内压力完成语言。同时使气流冲击发音管,避免粘连、闭锁。发音时应先易后难,先发单字,后练词语。先用双层无菌纱布盖住气管套管口,再用手指堵住,发“咿”或“啊”的音,使之逐步适应发音模式和语言功能的变化,对于首次发不出音者,鼓励患者克服困难,树立信心和勇气,放松颈部,头略前倾,使气管内的气流顺利送入下咽腔,如此反复练习。有条件的患者可以使用电子喉语言。

3 沟通技巧

在与患者的沟通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使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更加完善。

3.1 沟通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护理人员要做好自身的准备工作:衣帽要整洁,举止文雅,落落大方,面带微笑,抛开一切负性情绪,使自己有一个好心情。和蔼可亲的态度是沟通的先决条件,也是护士良好修养的表现[4],并且有一个明确的交流目的,即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其次要先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护理以及患者的心理状态,尽量安排熟悉患者情况、能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护士提供连续性护理,以减少无效沟通的次数。

3.2 营造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

安排患者住单人病房,房病内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减少外界的干扰;若患者注意力不集中,可以走进其视野,重复其姓名或轻轻握住患者的手,引起患者的注意,同时要理解、同情及尊重患者。

3.3 善于抓住沟通过程中的“气候”与“火候”

“气候”是指患者的具体情况,“火候”是指与患者沟通的内容与方式。对于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爱好的患者要注意选择不同的方法与契机进行沟通。只有了解了患者的具体情况,才能有的放矢,提高沟通效果。

3.4 语言运用要得体

礼貌性语言是沟通的前提[5],与患者沟通时,要尊重患者,称呼得体,满足患者对尊重的需要。避免使用患者难以理解的医学术语和生活中的忌语,以免引起患者的反感或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运用不可过快过多,尽量将可以用点头或摇头来表示的问题让患者回答,一次交流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患者休息。

4 讨论

掌握一定的沟通方法和技巧,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可消除患者术后因语言交流缺陷带来的心理障碍。在沟通过程中多用一些礼貌性、安慰性、鼓励性语言,避免刺激性、伤害性的语言,再巧妙地配合手势、表情等,有的放矢地进行诱导,可消除患者的烦躁不安、悲观、绝望等不良情绪,让患者愉快地接受治疗和护理,走出语言交流缺陷的阴影,乐观地面对生活,融入正常的社会交往中。

【参考文献】

1 庞宗领,王武杰.耳鼻咽喉围手术期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94-295.

2 赵长云,范宇莹.谈非语言性沟通在护患关系中的应用.实用护理杂志,2002,18(6):73.

篇2

沟通从“心灵”开始,要与学生有良好和密切的沟通,首先要扫除学生的“畏师”心理。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严师出高徒的观念,改变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保守教育方式;让学生主动起来,积极起来,勇敢起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更平易近人些,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打成一片。也只有这样,学生才更愿意“吐露真言”和“表现自我”,教师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知道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知识特点、性格特点,从而因材施教。

二、主抓“两头”的沟通方法

学生素质,性格和成绩是各种各样的,差别很大。所以,沟通时要讲究策略。主抓“两头”的沟通方法,就是根据学生的这些差异性,对其使用不同形式的沟通方式。具体点说,就是根据观察,按学生的沟通难易在心底里把学生分为:善于沟通,普通,不善于沟通。对善于沟通的学生,可以将其当成学生中的“龙头”,让他们成为师生沟通的中介和助手(比如有些课堂游戏可以先和他们约好,让他们在做游戏时主动配合等),通过他们达到与其他学生加深沟通的效果;而对于“不善于沟通”的学生,也要特别重视,要多花点时间,了解他们内向、自卑、成绩差、不爱交流的原因,要知道“良言一句三冬暖”的道理,通过“龙头学生”或他们亲密的同学,迂回地亲近他们,鼓励他们,关心他们。

抓好了学生中的“龙头”,并克服沟通中的“难点”,你离做一名善于沟通的优秀教师就不远了。

三、争取课堂上的沟通时间,避免课余花太多的时间

教师课堂上讲课要精讲,每堂课讲授的时间一般不要超过一节课的50%,留给学生当堂作业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其他的游戏、沟通、训练时间不少于10分钟。这样讲授的时间不会太长,学生不会听着累、烦(特别是自学能力好的学生),而且节约下很多双向互动的师生、生生沟通时间!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做作业或学生分组讨论的时间,辅导一些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增进与学生的交流和感情。

有些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很长,课余又用太多时间与学生沟通,这既占用了学生的太多课余时间,又占用了教师自身太多的生活时间,搞得学生和自己都很疲惫,反而影响了教学质量,这也是不可取的。学生除了学校生活,他们还要有其他生活空间;教师也是人,也要有其他生活空间的。

四、课堂倾听的沟通艺术

倾听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交流,是一种功能很多的沟通艺术!然而在“师道尊严”作为一种主流文化统治课堂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倾听的教育价值。教师课堂倾听的弱化,从本质上说便造成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声音的“缺席”,学生的声音被不同程度地漏听、遗忘或拒斥,这很不利于师生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更谈不上学生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落实。学生在课堂上不仅通过话语,同时也通过表情、身姿、动作表达自己的欲望、需求、情感和思想,教师应该根据这些“倾诉”,适时改变授课方式,增进与学生的互动沟通。

五、利用网络、电教设施等与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沟通

篇3

1医患沟通技巧

1.1预防为主的针对性沟通

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主动发现可能出现问题的苗头,例如:在与医务人员接触中已有不满情绪者;本人对治疗期望值过高者;病情复杂各种信息表明可能产生纠纷者;对交待病情中表示难以理解者等等;把这类病人或家属作为沟通的重点对象,与家属预约后根据其具体要求进行针对性地沟通 。

1.2交换对象沟通

在医生与患者家属沟通困难时,另换一位医生或主任与患方沟通;当医生不能与某位患者家属沟通时,换一位知识层面高一点的患者家属沟通,让这位家属去说服其他家属。

1.3集体沟通

对患有同种疾病较多的患者,医院可召集家属,以举办培训班的形式进行沟通,讲解疾病的起因、治疗及预防知识。这种沟通,不但节约时间,还可促进患者间的相互理解,使患者成为义务宣传员,减少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

1.4书面沟通

为了弥补语言沟通的不足,医院实行了书面沟通,把一些常规问题印到书面上,便于患者家属翻阅。例如,新生儿病区因无人陪伴,家属完全不了解病儿的治疗、生活情况,除有限的探视外,医务人员还将宝宝在病区一天的喂养、洗换、护理、治疗等共性情况以及出院随访,喂养护理知识等编成小手册,发给每位入院婴儿的家属,达到沟通的目的。

1.5协调统一沟通

当下级医生对某疾病的解释拿不准时,先请示上级医师,然后按照统一的意见进行沟通;对诊断尚不明确或疾病恶化时,在沟通前,医护人员要进行内部讨论,统一认识后再由上级医师与家属沟通。

1.6实物对照沟通

某些疾病,口头和书面沟通都困难,可辅之以实物或影视资料沟通。比如对先无性心脏病患儿的家属,医生可用心脏模型结合画图进行讲解,家属就会形象地了解疾病到底出现在哪个部位,如何进行手术修补等;再如骨科患者,患者家属不知道骨病在什么位置,骨科医生便拿出人体骨架,用通俗的语言给患者讲解

2注重住院患者的沟通方法

2.1入院时沟通

患者入院后对医院环境一切都是陌生的,特别是长期患病及病情较重的患者,把自己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而此时的良好沟通,不仅患者对医护人员充满好感,更主要的是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强烈的信任感。

2.1.1责任护士的沟通:责任护士是患者入院后的第一接触者,在自我介绍姓名的同时,说明自己是患者的责任护士,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找她。责任护士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把科室的相关情况和住院后注意的事项细致的告诉患者,从按时服药、休息时间、检查治疗时注意事项到饮食或外出科室请假等,使患者对科室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适应。

2.1.2经治医生的沟通:经治医生是患者的直接治疗与管理者,患者入院后要详细询问疾病的变化过程,在告知患者自己是经治医生的同时,要对患者做一次全面的体格检查,在询问病情和体检检查过程中,经治医生要态度和蔼可亲,让患者感到亲情温暖,对经治医生产生信任感。

2.1.3护士长沟通:在经治医生做了病情询问和全面检查后,护士长到患者病床前自我介绍,同时介绍经治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和对患者疾病把握性,让患者及其亲属对医生和护士产生信任的第一印象,对自己的病情康复充满信心。

2.1.4科主任的沟通:科主任的沟通可以不在第一时间完成,但应在患者入院的当天完成,在听取经治医生汇报和查看患者的病历后,在初步印象的情况下,对患者询问病情、做体格检查的同时,多与患者沟通,说明本科的技术特点和先进性,并对患者的病情转归有一个较准确的拟答复(解释),使患者感到住院治疗的把握性,让患者对医生、科主任充满信任。

2.2住院过程中沟通

患者住院后,经过经治医生的治疗、责任护士和护士长的热情服务,对医院、科室已有比较熟悉的了解,此时的沟通更应具体化。

2.2.1责任护士的沟通:不仅仅是情况了解与介绍的沟通,还要将专业知识细化到患者身上。患者心理上的变化与接受治疗、护理,往往是病程中的一个转折点,此时的责任护士要把心理护理落到实处,让患者不仅对护理工作充满信任,还要让患者对疾病治疗前景充满信心,更要让患者对医生的治疗感到可以依赖;

2.2.2经治医生的沟通:经治医生通过对患者第一阶段的治疗后,对患者的病情和转归已基本掌握,这个时候的经治医生,应及时把患者病情与转归向其亲属交待清楚,同时还要和患者多沟通,不管是外科患者还是内科患者,往往能起到缩短疾病的治愈时间,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的作用;

2.2.3护士长的沟通:经过对患者的病情诊断与治疗转归,护士长此时应满怀信心的对患者说:“我们的医生技术是很高明的,我们的护士责任心是很强的,为了进一步提高为您服务的质量,不知您们对我们的治疗和护理还有什么要求和意见,我们将及时改进”;

2.2.4三级检诊沟通:通过三级检诊、科主任或高级职称的医生的人格行为和高超的医疗技术,让患者不仅对科室的服务态度和医疗环境感到亲切温馨,更要让患者体会到医生的高超技术是值得依赖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