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5:05:5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高校教育心理学,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引言
在2008年首届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上,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最新的要求和标准:思想上要开放化;方法上要多样化;能力上要专业化;态度上要人性化。“四化”的提出,使得教育心理学在辅导员的工作中的重要性显现的日益明显。
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动机理论。任何人的举动都有一个原始的出发点,人们将这个出发点称之为“动机”。大学生的热情在高考结束后已经消失殆尽,在这个时候,如果提供给学生一个学习动机,就会很好地改善大学生的消极玩乐心理。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学习引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的关心和支持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推动大学生建立最新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社会动机培养和成就动机培养是现今培养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途径。经过对教育心理学案例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的强弱决定着大学生是否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第二,迁移理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使大学生从学生生涯更好地过渡到社会实践生涯中,这个过程就是迁移的过程。高校辅导员如果能在这一迁移过程中给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就会在大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上起积极作用。
三、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运用教育心理学方法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当代高校学管工作中,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辅导员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教育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影响,这些信息有时会跟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很多大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来思考做事,且不计后果。所以现在的高校辅导员要在以前的方法上突破创新,做到审时度势、做到与时俱进。那么在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2]利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沟通引导就显得无比重要。第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在对学生进行管理时,高校辅导员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不但可以让学生得到心理疏导,还能对他们的学习起到帮助。因为教育心理学提供的疏导方法可以增强学管工作的科学性,可以提高管理的实际效果。在人们自主开展学生工作时,无论处理任何问题都可以行之有效地运用心理学知识,不单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辅助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变学生对事物的看法,从而端正三观。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碰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会去跟辅导员交流沟通。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且适时地运用教育心理学方法,多倾听,切重点,示理解,努力让学生豁然开朗,调整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生活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生活情趣。现在屡见高校大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出现的各种自残自杀等憾事新闻,足见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性。
四、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公共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教育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一直以来,学生对于这门课程没有较高的重视度和学习兴趣,造成教学效率较低。根据这一现象,有关教育学者对教学现状、不足等进行深入研究,以为教学心理学教学提供方便。
一、以多样化发展为教学目标
如果从个体发展角度分析,教学中包含几种不同的状态关系,第一种:每个人对于世界的了解和能力状态,具有统一性、掌握性,也是个体发展的前提条件;第二种:每个人认知世界的方法和精神层面的掌控,具有独特性,也是个体发展的象征性标志,是个体前进发展的动力。心理学教学中首先需要让学生对教学目标有清楚的认知,包含:情感态度、理论知识、能力提升三个方面,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进而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也需要借助不同的方法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学知识理论。
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需要注重基础心理、以及相关概念知识内容,学生自己感悟基础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但是教师要注意,不论是怎样的教学形式都需要以学生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到教学中,实现自主发展。
感悟式教学是心理学内容的纽带,贯穿情感态度、知识学习、观念等内容。感悟式教学涉及学生学习形式的选择、原有知识能力、情感观念的基础。感悟式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会对问题进行假设、提出、探索等。例如:在学习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因素前,教师可以搜集一些生活事例,并研究出现问题的原因,同时提出方法策略。让学生进行分析研究,使学生能够分析出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因素,并发表感悟;然后教师进行人格与心理健康内涵标准教学,丰富学生知识内容,同时达到了帮助学生找到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优化学生学习效果。
在进行感悟式教学中,还需要充分体现观念形成、情感态度等。例如:在学生生活事例中,不仅需要了解事例自身,也需要探索事例中存在消极影响,充分认识到人格和心理健康的作用。在感悟式教学中表现出两种体制:第一,通过感悟实现自我精神经验创新;第二,将文化内容、情感为落脚点,掌握价值、文本情感的影响,在改变中渗透精神体验。
感悟式教学需要建立在学生的情感、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同时能够推动教学过程性质的反思,以及学习方法应用的合理性,形成一个系统的过程方法。感悟式学习也要与其他学习方法进行融合、分析、研究学习对学生自主能力的要求,将自主学习以一种学习方法的形式展现出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认知理解上,注重学生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而自主学习是理性和非理性方法的兼并。
二、感物为前提,设计教学环节
感物教学包含几个环节,即:感物――生情――立象――得意。教师在设计 教学环节时包含四个环节。其中感物是前提。在引导学生能够感受心理学理论知识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现实案例,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例如:学习心理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也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动画视频,从学生从心灵上得到震撼个感悟,例如: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片断,让学生体验到各类型人格特征,及《爱德华大夫》电影,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意志的影响。
借助以上不同的感物教学形式,让学生得到感悟经验的积累,然后进行分组讨论,展开经验的分享,这样一来学生的感悟经验就会更为丰富。例如:在《爱德华大夫》电影中,学生通过讨论掌握理解精神分析的潜意识、幼年经验的影响,进而了解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以及防御机制理论。通过这样的感悟体会,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真谛、感悟快乐。
三、培养学生自主性,实现经验的融合
公共教育心理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借助多样化的感悟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自主性提升。例如: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然后与同学进行分享、探究,将分散的教学知识点串联起来,创建情境教学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提升。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每组4―6人;而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形成统一意见后各组派代表禅述意见全班交流。最后,教师通过层层引导,在无形中渗透轴对称知识点,并提升学生合作学习意识,一举两得。
如果从结构上分析,个人经验可以分为精神经验、知识经验、处事经验等、处事经验是人解决事情的能力、态度;精神经验是人在物质世界中的自我引导作用的情境观念机制,是一种动态的形象和形成过程;是对已有知识经验、处事经验、精神经验的一种提炼;在理性、非理性思想认知下形成的精神经验体系过程。学生将非理性生活事例与理性经验融合认识到健全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四、将实践活动融入感悟式教学
感悟式教学的着重点在于学生认知的培养、教学任务的实现,在高校公共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第一,感悟式教学实践是一种课堂活动过程,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感悟也是人们精神世界产生的关键因素;第二,在心理学感悟式教学中,教师想要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自身教学经验起到重要作用,作用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是客观态度转向精神世界的纽带,是感悟式教学体验;第三,在人们在日常活动中也会得到经验的积累,并且人们善于利用自身经验进行创新、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由此可见,感悟式教学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怎样将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例如:查找人格障碍造成的悲剧新闻,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通过不同的动作表现不同的情绪,并进行教学设计、气质、性格测验等活动,进而使学生通^教学活动能获得感悟心理学有关内容。
一、激发学生的心理动机
众所周知,高校美术教育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因素的教学活动,需要心理动机的参与。学生如果处在被动的地位,绘画对象和教学过程没有激发出其积极的情感动力,就很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起来也就自然缺少热情了,产生厌学之感也就在所难免。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心理动机,教学的效率会大打折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产生的生理动机,是由于人的大脑存在一种“定向反射”的机制。定向反射是个体回答外界刺激物作用的基本反射活动之一,也是人们感知活动的最初基础。拿绘画而言,人的大脑有一个叫做“皮层”的部分,当人通过视觉感知绘画对象时,视知觉神经就把空间、形状、色彩等信息,作为一种刺激信号传送到大脑皮层,在这种持续刺激作用下,相应的神经中枢就发生相当稳定的兴奋中心,形成优势兴奋中心,这个中心便立即使学生的心理活动能够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在某个特定的对象上面,从而建立起学习的兴趣。兴趣的生理动机与优势兴奋中心的关联紧密,优势兴奋中心的形成容易,消失也迅速;如果外在的刺激信号减弱,优势兴奋中心也便消失;兴趣也随之消退下来。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如何建立和保持这种兴趣的心理动机呢?一方面作为训练对象本身的石膏、静物、人物、风景等要具有一定强度的刺激性。绘画的对象如果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尽管在课堂上学生可以硬着头皮去画,但无法建立心理动机,产生不了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倘若绘画对象(客体)有了一定强度刺激,触发了学生(主体)的兴趣,主体就容易建立起心理动机。心理动机持续越长,兴趣维持得越持久,学生的学习效能性就越好。另一方面,要充分释放学生主观上的表现意识。长期以来,在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活动中,有的教师不注意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无意中压制了学生艺术表现的主观意向,使学生处于心理动机的压抑状态,当然也就不能使兴趣成为艺术创作的动因。教师要给学生更多自由的思考和表达的空间,使之依靠积极的心理动机有效地调节学习活动。
二、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这个问题颇为复杂,涉及深层的心理学问题—思维。美术教育离不开思维的参与,比如静物课,要把静物准确地再现在画纸上,就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学生经过反复练习之后,思维便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这种模式一旦形成,在开始下一幅作业时,虽然面对新的绘画对象,但其心理活动仍会沿着以前的模式支配自己的观察和表现,这种心理活动就属于思维定式。思维定式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也是人们长期形成的一种习惯思维方向。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在长期的思维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条件反射,或者说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思维定式有其积极的一面,能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技法,但是也有很明显的负面影响。比如有的画家其作品风格数十年如一日,除了绘画对象不同之外,线条、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都是万变不离其宗,这实质上都是受到思维定式影响的结果。同样这种消极的思维定式也会给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有时候一门课程教授下来,学生的习作和老师的风格相近甚至完全相同,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性受到了很大制约。科学的思维模式是绘画活动的保证,要想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就要先打破思维定式。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教师在自己的创作和教学活动中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式的束缚,做好示范;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纠正其在绘画过程表现出来的思维定式,养成创造性思维模式。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