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1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欣赏生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赏识通过赞扬、欣赏、激励的方式满足学生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其潜能。它不只是表扬和鼓励的简单叠加,它一种理念、一种方式、一种艺术,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用心实施,巧妙把握。
一、赏识要真心
首先,教师要站在尊重生命的高度,来看待每个学生,正确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善待学生的错误和失败。教师还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正确的发展就好。这样,教师在学生中就不会做生硬的比较,不会给他们贴标签,不把他们当比拼成绩的工具,也就是做到真正的以人为本。面对学生心中充满对鲜活生命的敬畏与尊重,赏识他们就不带任何功利目的。
其次,赏识要发自肺腑。从心理学上来讲,影响交往效果的因素中,交往者的态度占有较大的比重。它影响信息接收者的信服程度和理解程度,并且态度是可以感觉得到的。是否真诚会为你的赞赏增效或减效。让你的每一个眼神都充满爱,让你的每一句话满含真情,让你的每个动作都带着力量,让你的赞美成为照在学生心灵上的阳光,这是赏识的基础、教育的基石。
二、赏识要适当
赏识要根据具体情况控制次数。过于频繁,学生会习以为常,产生心理感受的适应,接受正面信息的敏感度会逐渐降低,甚至对教师的赞赏失去感觉。也可能造成被赏识者的自我认识偏差,自满自大,产生膨胀现象,这只能说是适得其反了。相反,赏识的次数太少,前一次的激励效应和后面没有很好的承接,则赏识的效果只能显现一时,无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赏识的频率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情况来确定。一般在行为习惯或思想意识形成的初期频繁一些;在学生遭遇挫折、失败的关键时刻,在学生保持良好状态的过程中,在取得进步或成绩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赞赏。个体不同,赏识频率就不同,同样取得不错的成绩,学优生要少表扬,学困生则要多表扬。这就是因人而异,或者说因需而异。
三、赏识要恰当
赏识要和学生的努力程度、进步幅度、成绩大小相当。越是高年级的学生越应该这样,因为随着年龄一起长起来的还有学生的知识、认知判断能力。如果一个学生受到的赏识与表现相比过于夸大,学生会生出“老师敷衍我”“老师真虚伪”或“我这样就可以”等消极想法。试想一个八年级的学生从不做卫生,一次大扫除中破天荒擦了擦黑板,如若教师当着全班同学赞扬他如何如何爱劳动,会是怎样的效果?如果教师欣慰地看着他夸赞:“今天的黑板真干净。”同样会触动到他,同时也避免了言过其实。当然,过于轻描淡写的赏识容易使学生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向更好方向发展的内在动力就会减少。真正做到恰如其分的表扬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不断锤炼自己的教育智慧。
轻轻的微风,吹动树叶沙沙;潺潺的溪水,缓缓流淌;月光碎在溪水里,一闪一闪,星星怅望的眼,恨不能跌进溪里欢畅……这是一幅多么美的自然画卷啊!
面对此境,蓦然萌发一个问:回首往事,缤纷的世界,人生的滋味,我们究竟珍惜了几多?又破坏了几多?
当我们希望的灯被风吹得奄奄一息时;事业的果实被虫害蚕食得伤痕斑斑时;生活的浆因力不从心而显得疲乏困顿时;爱的小舟险些倾覆在月白风清的河流时。我们会感觉到一种挥之不去的压迫,陷入一种挣脱不出的悲怆和泥沼。这时,我们便抱怨生活,进而颓废、没落。关上窗户,坐在孤独里,寂寂空空,独饮泛滥的心事,品尝一枚青杏的滋味。以回忆为睡塌,以悲哀为覆被。尽管一度芳飞草绿,可还是觉得春已缺席。三月春风似剪刀啊,只是一股冷气在心里。这时候,我们却不能打开心狱,在一个晴天里翻晒。然后去找一个新的世界,一切重新再来。我们感觉到的是人生的灰暗、枯燥和无味。被心情裹紧的灵魂,脱不下沉重的外衣。
为了欣赏。人需要欣赏,生命需要被欣赏。就像我们需要欣赏我们的爱人,就像我们又需要被爱人欣赏。
重现往事,并非只是为了从消失中把它们拯救出来,从而使那部分生命真正地存在;不,这是次要的,因为即便它们真正存在了终归又有什么意义呢?把它们从消失中拯救出来仅仅是一个办法,以便我们能够欣赏,以便它们能够被欣赏。在经历它们的时候,它们只是匆忙,只是焦虑,只是“以物喜,以己悲”,它们一旦被重现你就有机会心平气和地欣赏它们了,一切一切不管是什么,都融化为美的流动,都凝聚为美的存在。
成为美,进入了欣赏的维度,一切才都有了价值和意义。说生命的终极价值和意义是美,仿佛有点无可奈何。我们可以把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发现得很清晰,很具体,很实在或很实用。可是生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