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非遗文化的特点

非遗文化的特点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34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非遗文化的特点,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非遗文化的特点

篇1

各地继续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注重与国际接轨,积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研究、认定、保存和传播工作,并逐步建立了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赣府厅发[2007]7号)精神,省文化厅再一次确定了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是102项,10个门类。第二批名录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而且对第一批没有的传统医药算是填补了一大空白。这为弘扬江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通过两次名录的通过,不论是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人员还是被调查过的劳动人民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了解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按照“统一部署,全面展开;讲求科学,真实有效;突出重点,先急后缓;加强协调,有序进行”的原则下,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下工作做得更彻底、更深入了。这样全省于2010年的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又上升到了206项,总数翻了一倍,10个门类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至此,我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谓是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形式多样、风格各异。它们还是存在一定的共同特点

(一) 继承性:它们都保留着许多古代生活的形象特征,积淀着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因素。如:民间舞蹈中的南丰跳傩、乐安傩舞、婺源傩舞、德安布帐傩,还有民间文学中记载了各个历史阶段中人民的社会生活、道德信仰、乡风民俗和人情风貌。有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有庄谐皆备的人物传说,有追根溯源的地名由来,还有反映地方风土人情的风俗传说,更有具奇思妙想、寄托人民群众美好向往的民间故事。“七仙女下凡”的美丽传说和著名的“麻姑文化”,就是取自于江西浩瀚的民间文学作品中的两朵奇葩。

(二) 群众性:它们都是江西劳动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的集体创造。如:传统技艺中有很多与人们衣食住行有密切关系的手工制作技艺,宜春脱胎漆器、会昌手工技艺藤器、婺源歙砚、上栗烟花制作技艺、萍乡湘东傩面具雕刻艺术和婺源“三雕”艺术等是江西丰富的民间工艺的杰出代表。还有民间民俗,它是老百姓所制造并长期享用和传承的一种生活文化,起源于人类群体生活的需要,它客观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风貌、社会形态和文化发展。江西民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分布广泛,对研究江西的历史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民俗有景德镇瓷业习俗、婺源茶艺、赣南客家习俗、樟树药俗、万年稻米习俗、鄱阳湖传统渔业习俗、南昌婚嫁习俗等。

(三) 自娱性:它们都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自人们心中最真挚的情感流露。如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江西民间音乐浩如烟海,绚丽多姿,历史悠久,真实记录了各时代庶民百姓的精神生活,具有浓郁的江西民间风土人情特色。舞蹈主要有以傩舞为代表的宗教祭祀舞、以赣南采茶歌舞为代表的表现生活的舞蹈、以模拟动物为特征的江西灯彩和以革命政治内容为特征的江西苏区歌舞4大类。最具代表性的有南丰傩舞、莲花茶灯舞、吉安灯彩、永新盾牌舞等。

(四) 即兴性:它们不强调表演形式的规范性,艺术表现因人而异,随情而发。如:曲艺门类就比较集中地反映了这一特点。多数与民间音乐、各地方言关系密切。江西曲艺源于商周,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共有415个曲种,其中有特色的曲种有新干莲花落、于都古文、萍乡春锣、瑞昌船鼓、全丰花灯、永新小鼓、宜春评话等项目。

篇2

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特点:

一、历史悠久,积淀深厚

二、形式多样,多元并存

三、海派风格,中西兼容

从当前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以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自身需要来看,笔者认为上海地区大量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今后将会在如下一些领域中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较为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1、民间工艺品业。民间工艺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个重要的门类,其表现形式主要有民间剪纸、民间雕刻、民间彩绘、民间编织等等。它们的主要特点,就是其制作方式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具有较强的“人性化”与“个性化”特点,这与那些虽然在生产效率以及产品的规范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却较为缺乏个性艺术特点的机器生产类艺术产品有着很大的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个性化艺术需求的逐渐增强,具有民间手工特点的各种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势必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些独特的文化产业门类。

在这方面,日本的一些做法对于我们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虽然日本已经是一个经济强国,现代化的生活水准很高,但是日本使用传统漆器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习惯上却至今并无多大变化,直至今日,成套的日用漆器名目繁多、品种齐全、档次各异。每种器皿的用途分工细致明确,不仅有专门用来喝汤、盛蔬菜、装饭、放生鱼片的用具,在各种节日中还要使用不同的器具以配合不同的习俗和食物。据有关资料介绍,现在日本平均每个家庭使用的仅仅是漆器托盘就不少于10个,再加上各种漆碗、漆杯、漆盘等,每个家庭使用的漆器数量是非常可观的。特别是漆碗,在人们的生活中使用面很广,不但家庭使用,而且餐馆、饭店也很普及。据说一年销售量达一千万件以上。此外,诸如社会交际,婚丧嫁娶,红白喜事,日本民众都有选择漆器作为礼品的习俗。

回观上海,各种具有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特点的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并不亚于日本,其代表性的形式主要有三林刺绣、嘉定竹刻、金山农民画、徐汇木雕、南汇石雕、黄浦面塑、闵行剪纸、松江丝网版画、嘉定草编、杨浦微雕、浦东绒绣等等。它们在制作方式上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都为手工制作,而且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正是这些特点,使它们具有了很高的民族艺术特色,深受国外市场的欢迎。在今后的发展中,这些以手工制作为主的民间工艺品势必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与欢迎,并成为上海文化产业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2、民俗旅游业。旅游业是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一种重要的门类,在当今蓬勃兴起的各种旅游形式中,以传统文化为主要游览对象的各种民俗旅游、农家乐旅游、文化生态园旅游等旅游项目具有相当的比例。在这些旅游项目中,人们所感兴趣的主要是那些与现代生活具有鲜明差异性的传统文化事像,以及产生这些传统文化事像的文化氛围。通过这种旅游,人们企图获得一种“审美的距离感”,一种可以激发他们对于“古老”“原始”“神秘”“质朴”“纯真”等诸多传统文化现象产生追寻、好奇与幻想的独特情趣。正如美国人类学家雷格本(Graburn)所指出:“越是濒临灭绝和消亡的东西,越吸引当代的都市旅游者。” 正是这种当代人所有的对于古老历史与旧日生活的追寻与好奇,使许多这原本已经逐渐趋于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人的文化消费与现实生活中又重新找到自己的出路,经过一定的创意与改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可以转化成为为满足现代人的审美情感提供某些服务的旅游文化资源。

在上海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中,有相当一部分具备了吸引现代人审美兴趣的条件,例如充满乡情野趣的田山歌、阿婆茶、摇快船、棉花纺织、老式结婚;充满海派风情的石库门住俗、时装衣饰、城市叫卖、老字号商业、都市庙会等等。这些资源经过一定的创意与改编以后,都可以融入当代上海的民俗旅游事业之中,并为当代上海文化产业的繁荣创造诸多的机会。近年来上海在有关城市民俗旅游方面的一些成功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例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的一些特色民俗旅游项目,如石库门风情游、农家乐风情游、古镇乡土风情游、赛龙舟风情游、茶俗茶礼风情游、农民画村风情游等等,已经有了较为良好的发展势头,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与欢迎。可以相信,这些项目在“十二五”期间势必会形成更为明显的优势,并且成为推动与促进今后上海城市文化产业壮大发展的一些知名旅游品牌。

3、会展业。会展业是当代文化产业上涌现出来的一种新兴产业形式。通过会展,人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所展示的文化产品具有整体的、立体的、多角度的了解和认识,扩大了文化产品的受众面与影响力。在上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着大量可以转化为当代会展业的资源,如松江顾绣、嘉定竹刻、徐行草编、金山农民画、乌泥泾手工棉纺技艺、朵云轩木板水印技艺、海派黄杨木雕、海派剪纸等等,它们在推动与促进上海城市会展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强盛的活力,可以为上海城市会展业的兴盛与发展提供大量的营养。

篇3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61-01

民间舞蹈产生、发展于民间,是广大劳动者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反映着人们的情感表达与生活状态。民间舞蹈艺术不仅是各族群众日常生活的积累,还是各个民族民俗的表现形式。湖北民间舞蹈包含了高跷狮子、高跷亭子、扑蝴蝶、天狮子、武汉采莲船等。在端午节、元宵节以及各民族的祭祀活动中,会有大量的民俗节目,而这些民间舞蹈艺术是非常重要的节目之一。民间舞蹈的产生,与各族群众自娱自乐、载歌载舞的爱好分不开。对这些优秀的民间舞蹈进行研究并保护,是我们文化工作者的责任。

一、湖北民间舞蹈及其特点分析

湖北地区的民间舞蹈融合了各民族的精神文化和历史内涵,总体来看,湖北民间舞蹈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一)娱乐性和大众性。湖北民间舞蹈受到湖北当地乃至全国人民的喜爱,毋庸置疑给广大群众带来了欢乐,如麻城花挑,是一种喜庆、表现力强、节奏欢快的舞蹈艺术,其存在的目的之一是为观众带来快乐。湖北民间舞蹈源于民间、在民间发展。和高雅艺术不同,湖北民间舞蹈的特点之一是大众性。很多民间舞蹈在表演时,使用的是日常生活中大家打招呼、聊家常的方言,在观看时通俗易懂。

(二)即兴创作。湖北民间舞蹈的动作没有很强的规范性,在步伐、韵律、节奏和动作大体相同的基础上,民间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理解即兴发挥,创作出多种风格的舞蹈。

(三)文化价值。湖北民间舞蹈深深植根于民间,具有珍贵的文化价值。其中的撒尔嗬、端公舞、铜铃舞、摆手舞、高台狮子舞、高跷亭子、地盘子、花鼓子、花棍舞等,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魅力。

(四)寄托情思。湖北民间舞蹈寄托了各族人民的思想和情怀。在载歌载舞的表演中,利用舞蹈动作、眼神、道具等,或表现劳动人民对生活的向往,或表现年轻男女之间的爱慕情思,还或者表现亲情与友情。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湖北民间舞蹈为例

和其他地区相同,湖北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也不乐观。土家族的传统舞蹈――摆手舞,被改编成面目全非的广场舞;跳丧舞被改编成了巴山舞。民间舞蹈逐渐没有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因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

(一)建立湖北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奖励机制。在政府对湖北民间舞蹈开展普查、记录工作的基础上,为鼓励群众践行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应建立民间舞蹈文化保护奖励机制,设立民间舞蹈保护专项奖励,每年年末进行评选。在本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或个人,应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重奖励。评选过程应本着客观、公开、透明的原则,通过电视、广播、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号召群众进行投票,选出真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努力的团体和个人。如此,一方面能鼓励人们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断努力;另一方面能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范围,让人人都明白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尝试与国际合作,让湖北民间舞蹈文化走出国门,发扬光大。对于湖北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仅要着眼于国内,还应该尝试与国际间的合作。湖北当地文化部门应组织一支专业的民间舞蹈文化队伍,对他们进行综合培训,利用文化交流的机会走出国门,进行商业演出或者友情表演。让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世界所熟悉,从而更好地发挥其价值。

(三)建立民间舞蹈艺人保护机制。为了更加深入、全面地开展湖北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当地政府文化部门需建立民间传习所、民间舞蹈协会等专门机构,对民间舞蹈艺术家进行保护。民间舞蹈艺术家是民间舞蹈发展和传承的活教材,如果能建立一批传习所、民间舞蹈协会,那么就能以此为平台培养大量的民间舞蹈接班人和爱好者,如此一来,就能为民间舞蹈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氛围浓厚的艺术发展环境。另外,在民俗文化鲜明、具有艺术代表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区,当地政府需要重点关注,可以建立专题博物馆或者文化生态园,这些是保存湖北民间舞蹈艺术的重要载体,将会成为湖北地区民俗文化的缩影和代表,为湖北民间舞蹈的保护、传承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

三、结语

湖北民间舞蹈文化在保护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当地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该起主导作用,期待广大文化工作者在后续研究中,能更加全面、深入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