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4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村庄道路建设,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规划背景
2010年3月,中央召开全国对口支援新疆的工作会议,确定19个省市对口援建新疆各地区县市,促进新疆较贫困地区,特别是喀什等南疆地区的跨越式发展。随着援疆工作的深入发展,莎车县发展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为村庄的发展建设带来了新契机。
2010年6月,新疆启动了包括抗震安居工程、危旧房改造等一系列农村住房建设项目的“富民安居”工程。这是解决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最紧迫、最现实问题的优先工程。通过安居富民工程建设项目,从根本上改善农牧民居住条件,极大地减轻和预防地震灾害发生情况下的经济和人员损失,创造了一个广大人民群众安心创业、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自然与经济社会条件
巴扎村位于阔什艾日克乡中部,毗连坎麦盖提村、阿克巴什村、格勒当村,距喀什地区160公里,距莎车县约23.13公里,距阔什艾日克乡人民政府驻地2.2公里。
自然条件
1、气候
巴扎村所在的阔什艾日克乡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有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资源,四季分明,气候干燥,日照长,水份蒸发量大。年无霜期22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11.4℃,年日照时数296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56.6毫米,昼夜温差大,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两至三熟的热量要求。
2、土壤
巴扎村所在的阔什艾日克乡属叶尔羌河冲积平原区,地形较平坦,地势由南向北自然倾斜,自然坡降为1‰,海拔1176∽1210米;地貌类型分为平原、平原洼地、沙丘等。土壤可分为三种类型:灌淤土、潮土、草甸土;据土壤化验资料表明,本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为0.224%--0.834%,氮含量一般在0.011%--0.028%之间,含盐0.27%--1%,PH值7.5—8.5,土地养分状况属中等水平。
3、水域
巴扎村所在的阔什艾日克乡引用叶尔羌河水进行农业灌溉,主要由东方红水库、卧甫渠系引水,在80%保证率偏枯来水年份,可利用地下水资源量为14000万立方米。乡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补给量为5200万立方米,可开采量为3800万立方米,目前年开采量150万立方米,可持续开采,开采潜力巨大。
社会经济发展
巴扎村经济构成中农业占主导地位,是以务农为主的村庄。农业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玉米、巴旦木等。规划将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交通优势,推进村庄建设规划的进程,实现村庄经济跨越式发展。
村庄建设存在问题
村庄建设缺乏合理的规划和引导,村庄现状宅基地面积普遍较大,利用率较低,存在一定程度的土地资源浪费。村庄建设问题具体体现在:
村民住宅
村庄住宅建筑质量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部分住宅建筑亟待修缮或翻建;考虑到安全性及景观因素,部分公路两侧建筑需整治。
村庄道路
村庄道路骨架系统基本形成,部分路面已经实现硬化,但整体道路系统仍需完善,还需配置停车场等交通设施,加强道路绿化建设,形成富于变化的街道空间。
公用工程设施
村庄公用工程设施较匮乏,无污水管道及污水处理系统,没有标准消防设备。各种管线林立道路两侧,杆线较凌乱。
公共设施
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公共设施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无集中绿地,公共活动空间品质仍需提高,村庄自然景观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环境卫生设施
环境卫生设施不足,加上部分村民环保意识较淡漠,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对环境及景观造成不良影响。养殖用地分散,存在禽畜圈舍与居住区混杂的现象,宅间空地的美化与净化也应加强。
总体规划
规划目标
1、通过村庄建设规划,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产业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的统筹协调发展。
2、提升村庄环境品质与居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的飞跃。
3、充分利用村庄原有条件,精心谋划,合理规划功能分区,延续农村的乡土文化和建筑特色,创造地域特征鲜明、生态宜居的村落空间。
规划内容
村庄发展条件分析
产业基础
农林种植业为巴扎村的主导产业。村庄现状农林种植业发展处于无序竞争状态,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综合竞争力不强。规划村庄生产结构由单纯的农林种植业向种植、养殖业协调发展的方向进行调整,进一步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种类型与种植规模,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开展特色养殖业。
设施基础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村庄建设也有了一定的改观,配建了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也有一定程度的改进,基本满足村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为村庄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撑。
产业布局规划
巴扎村现状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棉花、玉米、巴旦木等。规划产业布局以协调发展、突出优势、打造特色、统筹安排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形成两个相对集中的产业区,分别为农林种植区和畜牧集中养殖预留区。
农林种植区
以小麦、棉花、玉米及林木种植为主。通过合理布局实现各种植类别的有机结合,达到可持续发展和利益最大化,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畜牧集中养殖预留区
以畜牧集中养殖为主。通过畜牧集中养殖实现逐步转变传统养殖形式,改善村庄生态环境,促进人畜分离建设,并增加养殖效益,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村庄规模及居民点布局
村庄规模
1、人口规模
巴扎村全村共1049人,其中劳动力376人。2011年外出务工人数130人,出生人口14人,死亡人口7人。
依据村庄现状人口增长速度、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及上位规划对本村人口的控制要求,规划控制村庄人口规模为0.08万人。
2、用地规模
巴扎村村庄现状总用地规模约为25.74ha,人均建设用地约245.4㎡。规划在不增加村庄总建设用地的前提下,通过适当集中建设的方式,逐步缩减人均建设用地。规划村庄总建设用地17.64ha,人均建设用地220.47㎡。
用地布局规划
布局结构
规划以村委会为中心,集中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公共服务中心。对村委会东部建筑质量较差的村民住宅进行重建,在村委会东部局部新建村民住宅。
村庄布局将延续现有路网骨架,保持村落肌理,规划采用组团式布局形态,形成完整统一的村庄布局结构。规划注重村庄建设区与周边自然景观的联系,利用楔型绿化将村庄公园与农林种植区域进行生态衔接。
各类用地规划
1、居住建筑规划
村庄现状居住建筑以土坯建筑及砖体建筑为主,总体建筑质量一般。村庄建筑布局较分散,建筑立面形式相仿,外墙装饰较少,仅有少数建筑进行了涂料或面砖装饰。村庄现状住宅宅基地面积较大,因而造成了人均建筑用地面积较大。
鉴于现状住宅建筑排列较为凌乱且建筑密度较大的现状,规划采用以改造与新建相结合的形式,分期实施,并提供一定的周转用地,使住宅建设依需求而建、依规划而建,以“控制、建设、引导、带动”为宗旨,加强管理,严格控制。
居住建筑用地建设过程中,应不断完善内部道路网结构,注重环境建设,并保证足够的绿化面积,配备足够的停车位、环卫设施、生活服务设施以及市政基础设施等,提高村民居住质量。
规划村庄居住建筑用地9.8ha,人均154.33 ㎡ ,占村庄建设用地面积的70%。
2、公共设施用地
村庄现状公共设施用地规模较小,设施类别较少,布局较为零散。规划村庄公共设施用地布局充分结合现状,对不满足用地规模要求公共设施用地进行扩展,新增公共设施用地按照集中布局的原则结合现状设施进行布置。
规划村庄公共设施用地0.93ha,人均14.65㎡,占村庄建设用地面积的6.64%。
3、道路广场用地
村庄现状道路骨架系统基本形成,能够满足村民的基本出行要求。但道路建设质量一般,道路硬化率较低,仅村庄对外联系的主要道路为硬化路面。此外,村庄现状次级道路的路面宽度较窄,现状没有广场。
道路广场用地规划结合村庄用地功能分区、自然条件及现状特点,同时解决与公路等主要对外交通干线的衔接,利于村庄的发展、建筑布置和管线敷设。
规划村庄道路依据干路、支路和巷道三个等级进行系统布置,干路断面形式为一板路,道路红线宽度为15米,车行道宽11米,人行道宽度为2米;支路道路红线为12米;巷道宽8米,满足基本的消防要求。
规划结合村庄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村民广场,兼做村庄集中停车场,主要满足村民日常休闲及集会需求。
规划村庄道路广场用地1.92ha,人均30.24㎡,占村庄建设用地面积的13.71%。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规划
村庄现状绿地较少,仅主要道路两侧有道路绿化,没有集中公共绿地,小游园等街头绿地也相对缺乏。
村庄公共绿地按照村庄公园和组团公园进行两级布置,规划绿地布局注重点、线、面相互结合,并加强与农田、林地、果园的联系,形成较为完整的村庄绿地系统。
村庄主要道路两侧,修筑花坛,选择色彩鲜艳、观赏性强的当地花草物种,增强地域的可识别性。结合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村庄公园,美化村庄环境;沿村庄支路建设街旁绿地,并布置石桌、石凳等设施,增强绿地的实用性。
规划村庄绿地1.30ha,人均20.47㎡,占村庄建设用地面积的9.29%。
公共建筑规划
村庄公共建筑规划以村委会为中心进行集中布置,形成村庄的公共服务中心。村庄公共服务建筑包括公益型公共建筑和商业服务型公共建筑两大类。
公益型公共建筑包括文体、教育、行政管理、医疗卫生设施,商业服务型公共建筑指日用百货、集贸市场、食品店、综合修理店、便利店、娱乐场所、农副产品加工店等。由于村庄人口较少,所以配置公共建筑的面积较少,因此规划中在方便使用、综合经营、互不干扰的前提下,采用组合式公共建筑,以承担多种面积较小的服务职能。
具体规划公共设施建筑项目,参见下表:
公共设施建筑项目配置表
供水工程规划
1、用水量预测
规划村庄人口0.08万人,规划人均综合用水量160升/人·d,平均日用水量为230.4m³/d,则年用水量为46720m³/年。
2、供水设施
规划采用集中供水的供水方式。对村庄管道已达到使用年限、严重老化、影响使用的管段,及时进行更换,管径不能满足发展需要的管段要加大管径,增加居民和产业发展的用水保障。
排水系统规划
规划采用雨污合流的排水体制,污水处理实现面源治理和点源治理相结合,污水处理设施建成以后,严格控制排入自然水体的水质标准。
污水量按平均日供水水量的80%采用,预测平均日污水量为230.4m³/d*80%=102.36m³/d。
电力系统规划
村庄规划建设10kv供电站一座,占地150平方米。电力线沿主要道路布置。村庄用电主要为生活用电,用电量预测依据以下公式计算:生活用电量=规划总人口÷5.0×户均用电指标×全年小时数8760×同时使用系数0.7×有效使用时间系数0.2。
规划生活用电量指标取1.0kW/户,则村庄年生活用电量为20.32万kW•h。
电信工程规划
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通信的要求日趋高涨。村庄规划建设电信站一座,占地150平方米。电信工程规划包括确定固定电话线需求量及移动电话用户数量;结合周边电信站位置及主干光缆的走向确定村庄点缆接入模块点的位置及交换设备容量。依据移动通信基站服务半径的要求预留建设移动基站的位置。规划结合村域规划统筹考虑,确定村庄内通信管道的走向、管位、管孔数、管材等。规划电话普及率达到100%。
燃气工程规划
村庄规划建设燃气储气站一座,兼具储气和调压功能,村庄燃气输送采用低压供气系统。村庄燃气主要为村民生活用气,用气量指标按2300MJ/年•人计算,则燃气用气总量=规划总人口*80%*2300MJ/年•人,规划全村总用气量为144.9万MJ/年。
竖向规划
村庄现状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最高点标高1205.54米,最低点标高1202.55米。竖向规划遵循“尊重自然,合理开发”的原则,结合地形的坡度、坡向,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减少建筑物基础建设工程量,尽量使土方就地平衡,降低建设成本。
村庄所处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其常年干旱少雨,因此道路竖向设计中不再考虑道路纵坡的排水要求。其它场地竖向设计遵循:
1、密实性地面和晒场:0.3—3.0%;
2、运动场:0.2—0.5%;
3、娱乐场地:0.3—2.5%。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村庄环境卫生规划应统筹考虑,加强与乡镇环境卫生规划的衔接。村庄环境卫生规划内容包括环境卫生设施配置以及生活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等。
村庄生活垃圾应坚持“分类收集、定点存放、定时清运、集中处理”的原则,一般情况下可采用“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垃圾收集运输处理模式。
大力推进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100%,普及水冲式卫生公厕。村庄公共厕所的服务半径一般为300m。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容器应做到密封和防渗漏,取消露天垃圾槽的收集方式。村庄指定专人定期清扫、收集垃圾并在中转站集中后运送至乡镇以上的垃圾处理设施集中处置。
规划建设垃圾收集点和小型垃圾转运站。垃圾收集点可在路边选择适当位置建设,不再单独占用建设用地,服务半径不超过100m。规划每个居民点集中建设一个小型垃圾转运站,服务半径小于1.0km,。
结语
科学合理的村庄建设规划可以对村庄建设和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本次村庄规划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导思想,以“对口援疆”和“富民安居工程”为契机,规划坚持“立足长远,讲求实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经济实用,改造与新建并举的原则,全面规划、正确引导、依靠群众、因地制宜、逐步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同时就如何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予以了二十字的指导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不仅强调了生产力的发展,还突出了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可见,科学建设规划农村村庄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共有387个县级市,1698 个县城,19216 个建制镇,29218 个乡集镇和 3458852 个村庄,其中农村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的 60%以上。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实施的是不对称式的二元经济结构发展方式,这使得农村的发展一直处于落后状态,不仅农村人的生活、生产条件较为落后,村庄由于缺乏建设规划导致脏乱差等问题十分严重,亟待解决。
一、我国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一)布局杂乱,缺乏统一规划
我国的农村经济较以往而言,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就当前农村的村庄建设规划而言,绝大多数的村庄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村庄布局杂乱,呈现出了一种无序的状态(见图1)。相比较而言,我国北方地区较为喜欢集中式的自然院落,南方地区则较为偏向于分散式的自然院落,不管是集中式院落还是分散式院落,所呈现出的都是一种杂乱的现象,尤其是分散式的自然院落,给人的感觉更是七零八乱。
此外,村庄的脏乱现象也十分突出,由于缺乏规划,到处可见生活污水、各种垃圾和牲畜粪便,此对农村的生活环境污染相当严重。而人们在对待处理方式上基本上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家瓦上霜”,如此放任自流的发展方式亟需改善,亟需通过统筹规划改变现状。
(二)管理不善,基础设施缺乏
当前,诸多农村存在管理不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落后的问题。以河南省邓州市汲滩镇的张桥村为例,该村的村委会设置在一小学院内,内部功能仅仅是办公室、广播站和会议室,建筑质量一般,村内只有一小学和一家商店,其他就没有什么公共服务设施了。而村内的道路设施情况则更令人堪忧,除村内的主干道路是水泥路面(且部分路面已破损严重),其余都是泥土路,路边没有边沟,每逢下雨之时,道路泥泞不堪,雨水与生活污水混成一体,缺乏排水系统的村庄俨然间变成了水的世界。此外,电力、电信、消防、防震等方面的公共基础设施也十分落后,亟需完善。部分被评为历史文化保护单位的村庄由于管理不善,也存在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如南京市高淳县的薛城村,该村为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新石器时代的薛城遗址”,其中“薛城遗址”早在1997年的时候就已经被列为省级的历史保护文物,然而由于规划管理不到位及村内公共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薛城遗址的部分建筑被人们用于经营商量,部分建筑则被村民用于从事家庭作坊式的生产。
二、我国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方法探索
(一)立足长远,统筹村庄规划
华西村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立足长远、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具体而言,就是要立足长远发展的目标,在明晰村域整体现状及用地布局的前提下,落实村庄的建筑形态、建筑环境和占地情况,要从根本上规范村庄建设。华西村在发展与生产的过程中始终明白一个信条:“生态乃华西的灵魂”,为此,吴仁宝总书记将村庄结构调整与环境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让每一个村民都明白村庄规划、生态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通过因地制宜与统筹规划方可实现最长久、最具潜能和最具魅力的特殊生产力。就当前我国大部分村庄的建设规划现状而言,亟需成立工作小组,就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点、文化传统和地形地貌等展开村庄规划,值得一提的是,所提出的规划必须符合实际、结构布局合理,进而极大程度的提高可操作性。
(二)加强规划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公共服务设施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之一,要提升广大村民的的生活质量,必须加强并完善村庄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以改善的村庄建设的物质条件。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两种,一种是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一种是商业性公共服务设施。公益性公共设施包括村委会、学校、道路等。就公益性的服务设施规划管理而言,需要在充分考虑到村庄的人口数量、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条件等基础之上,本着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原则进而展开科学的规划管理。以村内的道路设计为例,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宜采用双面坡,道路的断面设计应在充分考虑雨水、污水的排除问题上于道路的两侧或一侧设置排水沟渠,排水沟的深度和宽度依当地雨量而定(见图2)。就商业性公共服务设施而言,其包括商店、集贸市场等,对其规划管理则要综合考虑村庄内部的交通、环境与村民习惯等因素,通常而言,商业性公共服务设施宜设在村庄的入口或村庄的主要道路交通方便地段,要有利于本村的村民使用。
针对部分被评为历史文化保护单位的村庄,更需要加强规划管理,本着省级及市级的文物保护规定,将文物的保护范围分为文物实体线、文物保护线和控制范围线3个层级,在此基础上展开空间布局,同时充分注重村庄布局与历史文物建筑之间的协调关系,道路铺设经济实用、植物配置高效绿化,严格执行相关保护规定的同时体现历史文化保护村庄的地域特色和农耕文明。
三、结 论
文章分析探讨了我国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问题,其中就当前我国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指出,大部分村庄存在布局杂乱、缺乏统一规划,管理不善、基础设施缺乏等问题,亟需立足长远、统筹村庄规划,加强规划管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只要每个村庄都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指导精神,最终都可以拓展出一条具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 安国辉,村庄规划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进入新世纪,新农村建设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升到一定高度。实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建成的,需要长时间的不懈努力,在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前提下,制定合理、合法的村庄规划计划,把关系到广大农民的生存环境的村庄规划做好就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8年1月日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修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规划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
2 南海区村庄现状发展分析
2.1南海区村庄现状概况
以南海区西樵镇为例,村庄面积约177.3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9万人,流动人口约7万人。拥有比较著名的风景区,因此旅游业比较发达。农村工业企业3000多家,主要行业有纺织,建筑陶瓷五金家电、化工、印刷包装等。该镇区工业主要以化工和五金为主。农业则以特种淡水鱼养殖为主。区内农地(鱼塘和杂地)总面积约20000亩。
2.2 南海区村庄现状问题分析
南海撤市设区以来,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城市建设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显著改善。但是,南海区的进一步发展已经明显受到土地空间资源有限、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城镇建设环境欠佳、规划布局不尽合理等问题的制约,而村庄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出现建设用地有限,村庄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现状,村庄的建设发展存在很多问题。
(1)没有群众文化娱乐场所,人们的休闲,集会没有场所,精神生活匾乏。
(2)村内道路系统混乱也没有进行合理的交通组织,主要道路即为过境道路,且路面损坏严重,不但不能保证人们出行安全, 而且过境车辆经过之后就会引起扬尘,道路附近空气受到了很大的污染。
(3)水利设施不够完善,蔬菜、林果等产业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经济效益不高。
(4)产业结构单一,效益不高。
(5)村庄布局混乱,不但不美观,而且也不利于村庄的可持续发展。
3 南海区村庄规划要点分析
3.1 村庄性质定位
南海区位于佛山市,“山清水秀, 环境良好”,生态农业己有了一定的基础,同时距离广东经济发展地区很近,区位优势明显。
规划南海区为生态观光、休闲、郊区农家度假基地,形成以郊区农家休闲娱乐业和生态农业为主, 具有优美自然风景的山水农庄。
3.2 规划原则
(1)人本原则。规划强调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的需求出发,创造多样化的物质空间形态,使居住空间具有亲人性和宜人性,便于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创造一个优美的居住氛围。村庄规划设计赋予“人文”思想,以人为核心,符合人的行为“心理”出行特点, 满足人的精神和物质需求。通过对村庄住宅区的功能布局的精心安排, 合理组织道路为村庄居民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2)整体原则。注重研究南海区村庄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在尊重周边环境的基础上突出自身的特点,并溶入到整个生活空间内,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起到补充、调整完善的作用。
(3)可实施性原则。方案在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设计的同时,着重考虑前卫村的实际情况, 在村庄原有基础上更新, 而不是全盘重建,充分体现规划的可实施性。
(4)生态原则。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倍受人们的关注,经济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生态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尽量创造接近自然的生态环境, 保护好村庄的两山一河。
3.3 规划要点
3.3.1土地规划
土地是南海村庄最核心的资源和最大的资产,在村庄规划中通过合理确定村庄用地的性质、规模、主要功能和未来发展方向,明确用地布局,对于规划建设的实施和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建设用地的构成比例。根据南海村改居、村庄建设标准与城市接轨的总体趋势,村庄规划中建设用地的构成比例,参照《镇规划标准(GB 50188 -2007)》中一般镇镇区建设用地的构成比例的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南海村庄规划中建设用地构成比例
(2)村庄用地布局内容。根据发展定位,明确居住(包括新村公寓用地、旧村整治)、商业、工业、公共和基础设施、绿化用地的比例、规模、分布和范围。根据现状与土地利用规划等上位规划对用地进行调整。
(3)村庄用地布局方法。根据城乡居民点体系布局规划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深入分析上层次相关规划要求,综合考虑村庄的大小等级、功能结构、空间形态和影响范围,评价村庄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发展潜力,对村庄用地布局不同方案进行比选。
(4)用地选择。应符合布局紧凑性、完整性、弹性三重标准,尽量满足各建设项目对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和其他条件的要求,尽量与现状和规划的对外交通相结合,并且还要考虑各类用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使村庄用地布局在空间上、时间上都能够协调平衡。
(5)用地模式。城中村村建设用地采取集中式用地布局模式,梳理商业系统,提高设施水平和绿化率,改善整体居住环境质量。城郊村和纯农村,应以规模较大的村庄居民点为基础,缩并零星分散且规模较小的农居点,新村采用公寓式与独户式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居民点分布的紧密度,集中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6)村庄规划范围和功能分区的确定。在交通、人口、产业密度较高的城中村、部分郊区村,可以打破村行政界以主要道路为界;在密度较低的部分郊区村,纯农村,以村行政界线为界,村庄规划范围和功能分区。
3.3.2道路系统规划
(1)对外交通
南海区城郊村、纯农村道路系统对外交通主要依托高速公路,高速公路穿村而过,这样不但对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造成了影响,同时全村的交通过分依赖高速公路,很多住宅沿公路建设,也没有后退距离,居民的安全得不到保证,因此本规划将宜马公路前卫村段进行扩宽改道,使之成为城郊村、纯农村的对外交通道路。这样避免了高速公路对村庄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2)村内道路交通
高速公路改道之后,将原有的高速公路进行改造升级作为南海村庄的主要交通道路,然后依托主要道路,采用方格网加环路布局结构,南北向以原高速公路为主轴,东西向规划三条主要道路将新规划过境道路和原宜马公路相连接,形成整个南海区城郊村、纯农村的交通骨架。然后在居住组团内规划次要道路,同时,将旧村的主要道路进行硬化改造,形成内连外输的道路网系统。
3.3.3 景观风貌规划
南海区村庄的景观由两轴一点构成, 即沿主路的景观轴和沿过境道路的景观轴,以及中心活动空间节点。新村的景观突出庭院景观,即沿主要景观轴。主要景观节点,都使其有较高的绿化率,居住区内部绿化强调景观节点。
村绿地景观系统由中心绿地、片区住宅绿地、道路绿地构成。沿山和道路两侧做景观绿化带,在各支路和住宅区做分散的景观布置,形成曲直搭配,横纵交错,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
防护绿地应根据卫生和安全防护功能的要求,规划布置水源保护区防护绿地、工矿企业防护绿带、养殖业的卫生隔离带、铁路和公路防护绿带、高压电力线路走廊绿化和防风林带等。
村绿地强调突出不同特色,考虑休憩、步行、娱乐均可的丰富空间环境,设置坐凳、小品等。绿地采用草、树、土丘等富有变化的手法,体现高低错落、亲切宜人的氛围。
3.3.4 生态规划
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及资源,规划提出三项生态与环保内容:能源供给、雨水污水处理以及垃圾处理。
(1)能源供给: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选择太阳能以及沼气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能源。其中沼气池改变一户一池的传统方式,以20户作为一个单位建一个沼气池,提高制造沼气的效率。
(2)雨水污水处理:以一个社区为单位,建立一个小型实验性的污水处理工厂探索出新的污水处理技术,实行雨污分流,街道的雨水在当地被处理而不是被排入城市的废水处理厂。
(3)垃圾处理:地下自动垃圾处理系统,减少该地区垃圾运输并有效分类垃圾,以村庄为基础形成再利用回收室,以这个地区为基础形成环境管理站,所有可再利用的材料保证其回收利用,如报纸、玻璃、纸板、金属等等。
4 结语
总之,随着新农村不断发展,农村与城市的矛盾日益加大,城乡一体新农村建设迫在眉睫。同时,全世界面临经济建设的挑战,乡村建设也不例外,此次规划从产业、用地布局、道路、生态设计等方面设计理念贯彻到城乡一体新农村规划中,为新农村规划建设提供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