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1:4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蟑螂的生命阶段,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素食者的心路历程
很久以前,我还没有吃素的时候,曾经有一朋友提醒我吃素,我一脸不屑地就训了他一顿:“心好就好了,何必吃素呢?修心比修口更重要,您懂不懂啊?”
回到家之后,我不断地思索着这个问题:什么叫做心好呢?是不是心好就可以为所欲为呢?如果有一位杀人犯说:“我只不过是结束了他的生命而已,但是我的心很好呀,修心比修刀更重要。”
我伤害了这么多动物生命,吃它们的肉,喝它们的血。圣人说:“杀盗妄酒都把它戒除了,才能够算心好。”而我今天,第一戒杀戒,我就已经犯了。不只是杀其身、食其肉,而且讲起来还面不改色、心不跳,那么到底我的心好在那里呢?我不是在强词夺理吗?
虽然内心有一点内疚,但是我很爱吃肉啊,所以隔一天不甘示弱又找到了一个更好的理由去跟我的朋友争辩,我理直气壮地说:“吃素会营养失衡,会没有力气,会使人丧失健康,您知不知道?”
我的朋友说:“奥运会9枚金牌得主卡尔・刘易斯在田径比赛中最好的参赛成绩是在吃素后的第一年;奥林匹克的马拉松冠军韩国孙基祯先生终生吃素;寺院里面有念佛修行的师父们这么多人,他们都吃素,其中赵州老和尚终生吃素,享年150岁才圆寂。自古以来,更是有无数的人终生吃素,您肯定您的体力会超过他们吗?您肯定您的营养会比他们更均衡吗?再举个例子来说:在动物世界里,大象、牛、马它们都吃素,不但没有营养不良而且体格壮硕,科学也已经证明肉类的营养在植物里面统统都有而且更为丰富,更卫生。”
我不甘示弱地又提出下一个问题:如果大家都吃素,那动物会太多了,生态平衡会被破坏掉。我的朋友就说:“蚊子、蟑螂你吃过吗?”我摇摇头。他说:“蜥蜴,蜘蛛你吃过吗?”我摇摇头。他说:“那你见过满坑满谷都是蚊子、蟑螂、蜥蜴、蜘蛛吗?”我也摇摇头。他最后说:“那你为什么不怕蚊子、蟑螂、蜥蜴、蜘蛛会太多,而担心桌上的鸡鸭会太多呢?”
我说:“吃肉是杀生是残忍,吃植物不也是杀生也是残忍吗?为什么我们独独去保护动物而去残害植物呢?”他说:“因为动物比较高等,有贪生畏死的强烈意识。”我说:“那低等的植物就该死吗?”他无言,过一会说:“因为动物会痛。”我说:“那您怎么知道植物不会痛呢?”
就这样我有了一个很好的借口,又多吃了几年的肉,也多造了几年的孽。其实说穿了,这都是口欲在作祟。
直到有一天,我坐在沙发上哼着山歌剪指甲,一不小心剪到了小指头,我尖叫一声,顿时鲜血直流、痛彻心肺,马上拿了两张卫生纸握住伤口;过了几分钟,伤口仍然阵阵在抽痛。我在想,这只不过是流了一点点的血,就让我心跳加速,那些动物朋友们被尖刀刺心、被利刃剖腹、被断头断足、被滚汤活煮,那种痛苦和恐惧简直无法想象。人世间最悲惨、痛苦的事情也不过如此罢了。我终于懂了,原来植物就像指甲、头发一样,虽然它会生长,但是没有太多知觉,剪它的时候,它不会痛。因此,我们都应该吃素,这样比较有仁慈的心肠,对不对?
素食感言:刚开始吃素的时候,常常会觉得吃得很多却饿得很快,这是因为植物较易被肠胃吸收。而且在最初阶段,会感觉到体重增加,这是因为肠胃的吸收功能比以往有所增强。坚持一段时间,就会恢复正常了。
营养专家的建议
素食者容易出现营养不均衡的情况,例如吃了加工程序过多的加工品,不但营养素少了,其内含的化学物质及色素也会对人体健康不利;烹调时若使用过量油脂,反而会加重人体负担。因此,素食者要牢记以下几点:
1、烹制素食时,不要使用太复杂的烹调程序,多食用新鲜蔬菜及原始粗糙的食材,如传统豆腐比内酯豆腐好,芝麻比芝麻糊营养高,最好经常更换米饭的品种,偶尔吃点糙米,或在米饭内加五谷、燕麦等,达到均衡营养。
2、烹调时别为了让素食更有味而加入过量的油脂,尽量清淡、少盐、少糖。
3、素食者不但无法从肉食中获得钙的补充,由于他们基本不饮用乳制品,所以也无法从中获得必要的钙补充。可以经常喝豆浆,吃黄豆、椰菜等都能对补充钙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深绿色蔬菜内的钙都能为人体所吸收。
4、素食者很容易缺乏维生素B12,那些一般不使用乳制品、鸡蛋、强化豆浆等食品的素食者应当每天服用维生素B12;还应通过服用维生素D来加强对钙质的吸收。
素食者的营养优化方案
每周应该吃:鸡蛋、甜品类
鸡蛋虽然也属于动物性食品,但市场上售出的鸡蛋大都是未受精鸡蛋,素食者最好每周吃一两次。甜品类不是指糖果、糕点,而是冰糖莲子羹、杏仁露等甜品,可调理身体,美容护肤。
每两三天应该吃:坚果
Advances in chitinase inhibitors
ABSTRACT As a kind of novel pesticides, chitinase inhibitors have attracted many biologists′ interest. It was discovered that chitinase inhibitor, allosamidin, had certain therapeutic efficacy to asthma, which laid a foundation for chitnase inhibitor application in medical domain. This paper introduces several chitinase inhibitors and their repression mechanism, activity determination methods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ed research territory.
KEY WORDS Chitinase; Inhibitor; Repression mechanism
1 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研究概况
几丁质是N乙酰氨基葡萄糖以β1,4键连接起来的生物多聚物,是真菌细胞壁、细胞隔膜、昆虫外骨骼的主要组成成分[1]。与几丁质代谢相关的酶主要有几丁质合成酶和几丁质酶两类,几丁质合成酶负责几丁质的合成,几丁质酶负责几丁质的降解。昆虫蜕皮过程中需要几丁质酶部分降解外骨骼中的几丁质以完成其变态发育过程[2];真菌出芽生殖过程中也需要几丁质酶降解子母细胞之间的隔以完成其生殖过程[3]。由于几丁质酶在含几丁质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因此以几丁质酶作为靶目标的新型生物杀虫、抗真菌剂(几丁质酶抑制剂)的开发成为关注的新热点。因为这类物质可以通过抑制几丁质酶的活性,阻止昆虫幼虫和蛹蜕皮以及真菌子母细胞的分离而起到杀虫和抗真菌作用。同时由于哺乳动物机体的生命代谢不需要几丁质代谢系统[4],故以几丁质酶作为靶目标的新型生物农药具有对人、畜无害的优点。
迄今为止,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的相关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筛选作为昆虫生长调节剂和抗真菌剂的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并就其对昆虫和真菌生命活动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个阶段以allosamidin[2]的发现和对其生物合成机制的探讨[4~6]为标志;第二阶段是对几丁质酶抑制剂与几丁质酶之间相互作用进行的结构学研究,这为人工设计几丁质酶抑制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阶段对CI4[7]、argadin、argifin[8]与几丁质酶相互作用方式和空间结构的阐明为标志;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已经从筛选新的几丁质酶抑制剂发展到建立新的筛选模型和发现已知几丁质酶抑制剂的新功能。Zhu等[9]最近研究发现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allosamidin对由IL13介导的Th2炎症反应引起的哮喘病具有明显疗效标志着第三个阶段的到来。
2 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的检测方法
检测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的方法主要有平板透明圈法[10]和化学方法两种,它们的基本原理都是以缓冲液或蒸馏水作为对照,检测目的物是否能够抑制几丁质酶的活性。
平板透明圈法是在胶体几丁质平板上打孔,然后将等量的几丁质酶分别与蒸馏水(或缓冲液)以及待检测物质水溶液混合,将混合液吸入孔中,观察几丁质被分解的情况。由于几丁质酶能够水解平板基质中的胶体几丁质而产生透明圈,若存在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与对照相比透明圈可变小,甚至不产生透明圈。此法直观、简便,可用于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的初筛。
化学方法是基于几丁质酶将几丁质降解后,生成单体或寡聚体的还原性末段能与特定的显色剂发生显色反应,通过测定吸光值的变化计算出几丁质酶的活性。若存在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吸光值与对照相比有显著降低。此法能定量地分析几丁质酶被抑制的状况。常用的化学检测方法有铁氰化钾法[11]、3,5二硝基水杨酸法[12]等。
3 一些主要的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及其抑制机制
3.1 糖类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
(1)Allosamidin Allosamidin是Sakuda等在筛选新的昆虫生长调节剂过程中,从链霉菌No.1713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出的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1],是由2分子N乙酰基D氨基阿洛糖和1分子氨基环戊醇衍生物构成的拟三糖化合物[13](图1),能以竞争性抑制的方式抑制几丁质酶活性。Allosamidin对家蚕几丁质酶[14]、真菌A.chrysogenum几丁质酶[15]均具有较强 的抑制活性,对Streptomycin griseus、Serratia marcescens[13]及Candida albicans[16]几丁质酶的抑制作用均较微弱。活体实验表明allosamidin能够阻止家蚕和黏虫的蜕皮,导致其死亡[14],同时还能抑制真菌A.chrysogenum的裂殖[15]。Allosamidin是一种广谱的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对多种不同来源的几丁质酶都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但由于allosamidin人工合成难度较大,大量生产成本很高,制约了它在生产上的广泛
图1
Allosamidin (R=CH3)和DMA(R=H)结构应用,这刺激了人们继续筛选更经济、实用的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
(2)Allosamidin的衍生物 在对allosamidin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有人又在allosamidin产生菌的菌丝体中筛选到了对酵母几丁质酶具有强烈抑制作用的化合物demethylallosamidin(DMA),它能强烈地抑制酵母几丁质酶的活性,影响酵母细胞的分裂[3]。对产生菌代谢途径进行深入研究时发现DMA是allosamidin生物合成中间体[5]。它们在结构上的差别主要在于R基团的不同,allosamidin的R基团为CH3,DMA的R为H原子[3](图1)。DMA对酵母几丁质酶的抑制活性比allosamidin强,但它们对昆虫几丁质酶几乎具有相同的抑制活性[17]。
1991年Nishimoto等用白念珠菌几丁质酶作为靶标来筛选几丁质酶抑制剂时,在链霉菌SA684菌株的菌丝提取物中又筛选到另外两种allosamidin的衍生物:glucoallosalosamidin A、B[18],它们对多种来源的几丁质酶同样具有抑制活性。这对设计新型结构的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3.2肽类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
(1)CI4 CI4是Izumida等在海洋假单胞菌IZ208中分离出的一种由精氨酸和脯氨酸构成的环二肽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19](图2)。CI4能够抑制酵母子母细胞的分离,并能阻止人类病原真菌白念珠菌向能够侵染人的形式的转变[20]。与allosamidin相比,CI4对多数几丁质酶抑制作用较低,但由于CI4与几丁质酶相互作用的化学结构比较容易弄清楚,所以CI4是进一步结构优化的非常有用的支架结构[7]。
(2)Argifin和argadin Argifin是Omura等从真菌Gliocladium sp.FTD0688的培养液中分离出的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Nomega(Nmethylcarbamoyl)LarginylNmethylLphenyalanylβLaspartylβLaspartylDalanyl构成的环五肽的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21](图3)。Argifin是首先从真菌的代谢产物中发现的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并以依赖剂量的方式抑制几丁质酶的活性,它能通过抑制蟑螂几丁质酶活性阻止蟑螂蜕皮[21], 对几丁质酶的抑制活性比allosamidin
图2
CI4结构弱,但作为一种在结构上与糖类化合物完全不同的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argifin对抑制机制的深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Argadin是Arai等在真菌Clonostachys sp. FO7314菌株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到的一种新型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22]。Argadin的结构与Argifin非常相似,为NomegaacetylLarginylDprolylhomoserylhistidylL2aminoadipyl构成的环五肽化合物(图4)。Argadin也能通过抑制蟑螂几丁质酶活性,阻止其幼虫蜕皮[21]。结构学研究发现argadin与argifin均与几丁质酶Asp142和Glu144相互作用,这两个氨基酸是18家族几丁质酶催化活性中心非常保守的氨基酸序列。Argadin与酶活性中心的结合比argifin更加紧密,形成的复合物的构象也更为稳定,所以argadin对几丁质酶抑制活性比argifin更强,甚至比allosamidin具有更强的几丁质酶抑制活性[8]。
3.3 其它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
在对allosamidin深入研究的同时,Nitoda在真菌中发现了一种水溶性大分子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23];Tabudravu等在海绵中筛选出了psammaplin A[24];Gustav baajeKolstad等人工设计合成了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HM508,并对其与18家族几丁质酶相互作用的晶体结构做了深入研究[25]。目前已筛选出近十种不同来源的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同时,研究人员对它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4 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的应用前景
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的研究始于日本,之后美、英等国的研究者也对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的作用机制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在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几丁质酶在含几丁质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因此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作为新型生物杀虫、抗真菌剂具有较大的开发前景。最近的研究发现allosamidin对由IL13介导的Th2炎症反应引起的哮喘病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同时对其信号传导途径做了初步探索[1]。该研究将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的研究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为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打开了大门。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医学对某些生命过程的逐步揭示,并对其涉及的关键酶、受体、转录因子、趋化因子及信号传导途径的深入研究,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必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作用,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Merzendofer H, Zimoch L. Chitin metabolism in insects: structure, function and regulation of chitin synthases and chitinases[J]. J Exp Biol,2003,206:4393
[2] Sakuda S, Isogai A, Matsumoto S, et al. Search for microbial insect growth regulators. II. Allosamidin, a novel insect chitinase inhibitor [J]. J Antibiot,1987,40:296
[3] Sakuda S, Nishimoto Y, Ohi M, et al. Effects of demethyallosamidin, a potent yeast chitinase inhibitor, on the cell pision of yeast [J]. Agr Biol Chem,1990,54(5):1333
[4] 周泽扬,作田壮平,山田靖宙,等. 几丁质酶抑制物allosamidin中所含天然N乙酰基D氨基阿洛糖的生成机制探讨[J]. 中国抗生素杂志,1996,21(4):298
[5] Zhou Z Y, Sakuda S, Kinoshita M, et al. Biosynthetic studies of allosamidin. 2. Isolation of didemethylallosamidin, and conversion experiments of 14Clabeled demethylallosamidin, didemethylallosamidin and their related compounds [J]. J Antibiot,1993,46(10):1582
[6] Zhou Z Y, Sakuda S, Yamada Y. Biosynthetic studies on the chitinase inhibitor, allosamidin. Origin of the carbon and nitrogen atoms [J]. J Chem Soc Perkin Tran 1,1992,13:1649
[7] Houston D R, Eggleston I, Synstad B, et al. The cyclic dipeptide CI4 [cyclo(LArgDPro)] inhibits family 18 chitinases by structural mimicry of a reaction intermediate [J]. Biochem J,2002,368:23
[8] Houston D R, Shiomi K, Arai N, et al. Highresolution structures of a chitinase complexed with natural product cyclopentapeptide inhibitors: Mimicry of carbohydrate substrate [J]. PNAS,2002,99(14):9127
[9] Zhu Z Y, Zheng T, Homer R J, et al. Acidic mammalian chitinase in asthmatic Th2 inflammation and IL13 pathway activation [J]. Science,2004,304:1678
[10] 谢洁,周泽扬,张新军,等. 几丁质酶抑制化合物产生菌筛选初探[J]. 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31(1):44
[11] Imoto T, Yagishita K. A simple activity measurement of lysozyme [J]. Agr Biol Chem,1971,35:1154
[12] 唐亚雄,赵建,丁诗华,等. 产气肠杆菌几丁质酶的分离纯化及性质研究[J]. 2001,41(1):82
[13] Sakuda S, Isogal A, Makita T, et al. Structure of allosamidins, novel chitinase inhibitor, produced by actinomycetes [J]. Agr Biol Chem,1987,51(12):3251
[14] Koga D, Isogal A, Sakuda S, et al. Specific inhibition of Bombyx mori chitinase by allosamidin [J]. Agr Biol Chem,1987,51(2):471
[15] Sandor E, Pusztahelyi T, Laraffa L, et al. Allosamidin inhibits the fragmentation of Acremonium chrysogenum but does not influence the cephalosporinC production of the fungus [J]. FEMS Microbiol Lett,1998,164:231
[16] Keith idchinson, Valeriekeer, Christopher A, H et al. Chitinase activity from Candida albicans and its inhibition by allosamidin [J]. J Gen Microbiol,1989,135:1417
[17] Spindler K D, SpindlerBarth M, Sakuda S. Inhibition of chitinase activity from various species by allosamidin, demethylallosamidin and didemethylallosamidin [J]. Arch Insect Biochem Physiol,1997,36:223
[18] Nishimoto Y, Sakuda S, Takayama S,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ew allosamidins [J]. J Antitiot,1991,44(7):716
[19] Izumida H, Imamura N, Hiroshi sano. A novel chitinase inhibitor from a marine bacterium, Pseudomonase sp. [J] J Antibiot,1996,49(1):76
[20] Takadera T, Nomoto A, Izumida H, et al. The effect of chitinase inhibitors, cyclo (ArgPro) against cell separation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nd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 of Candida albicans [J]. J Antibiot,1996,49, 829
[21] Omura S, Aria N, Yamaguchi Y, et al. Argifin, a new chitinase inhibitor, produced by Gliocladium sp.FTD0668 I. taxonomy, fermenta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J]. J Antibiot,2000,53(6):603
[22] Arai N, Shiomi K, Yamaguchi Y, et al. Argadin, a new chitinase inhibitor, produced by Clonostachys sp. FO7314 [J]. Chem Pharm Bull,2000,48(10):1442
[23] Nitoda T, Usuki H, Kurata A, et al. Macromolecular insect chitinase inhibitors produced by fungi: screening and partial characterization [J]. J Pesticide Sci,2003,28:33
人们可能从弓形虫寄生的肉,或者猫粪里染上这种寄生虫。全世界超过一半的人都是弓形虫的宿主,你很可能就是其中之一。还好,弓形虫通常都被人体的免疫系统压制,宅在人体细胞内,很少出来兴风作浪,除非你的免疫力特别虚弱――比如艾滋患者或胎儿(所以我们说孕妇不宜养猫),否则弓形虫对你是无害的。
这样说来,这种寄生虫好象很无聊,既多见,又无害,被它寄生你甚至都没有感觉。不过不要忘了既然寄生虫能操纵动物,那么它能不能操纵人呢?有些科学家认为,被弓形虫寄生的人比较“神经质”,也许寄生虫改变了他们的性格?这只是猜想,还未成定论。也许这世界上有30多亿人都受着原生生物的驱使而不自知。也许我们都是弓形虫的傀儡,自认为是自己的主人,实际却是单细胞生物下的行尸走肉?
这世界上还有比弓形虫更小,更简单的操纵者,狂犬病就是其中一种。疯犬会变得性情狂暴,口水飞溅,见谁咬谁。狂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而且是RNA病毒。病毒并不能算是真正的生命,它们不呼吸,不吃东西,没有细胞,当然更没有头脑。它并不知晓操纵生物体的秘诀,让狗或人流口水,乱咬、发狂的秘诀,全都写在RNA上。
科学家把一个生物或病毒的生命配方称为“基因型”,配方塑造而成的身体则叫“表现型”,问题是,生命配方造出的表现型,有时并不体现在生物本体之上。蜂巢和蜜蜂的躯体一样,是蜜蜂DNA塑造而成,但蜂巢并不是蜜蜂身体的一部分,道金斯把这种现象称为“延伸的表现型”。黄蜂把毛毛虫变成僵尸,实际上也是“延伸的表现型”,黄蜂DNA越俎代庖,去支配毛毛虫的身体,背后兴风作浪的,仍然是黄蜂的生命配方。
眼界放宽一点,其实被病毒的RNA操纵,和被我们自己的DNA操纵,并无什么不同。
太平洋鲑鱼生活在海里,在它们成年之后就要沿河流上溯,越过急流险滩,躲开熊和雕的尖爪,还要跟同类搏斗,最后死在河流的源头。在死掉之前,它们会做一件事――产卵。对于鲑鱼自身来说,上溯到河流里的行为无异自杀,但这样做是为了繁殖,对于基因的传递是有利的。我们也免不了受到DNA的操纵。太监活得比一般男人更长,但有几个男人愿意为了长寿走这条路?
说到这里,我们知道。鲑鱼或人与疯狗唯一的不同之处是,操纵狗的是狂犬病病毒的RNA,而操纵鲑鱼的是鲑鱼自己的DNA。生命配方造了生物的身体还不满足,它还要操纵它,驱使它做出对基因有利的事,这一点和狂犬病病毒无异。
也许我们比毛毛虫幸运一些,不是黄蜂的奴仆,但不论毛虫还是人类,寄生虫还是宿主,生物还是病毒,生命配方制造的身体,说到底,都是生命配方的奴仆。
四成人类或已被大脑寄生虫控制
外媒报导,科学家近日发现,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可能已经被大脑中的寄生虫控制!
想想看,寄生在人类大脑里的寄生虫,开始对宿主的行为产生一些糟糕的影响。它会影响到宿主对自己的感性认知,甚至驱使宿主决定如何打扮自己。这种生物不仅存在,而且可能已影响了百分之四十的人类!
伦敦“帝国学院”寄生虫病理学教授琼安・韦伯斯特解释说,许多寄生虫喜欢在大脑造窝,因为在这里可以躲过免疫系统的攻击,还可以直接掌控宿主的行为指挥中心,其中包括人类。它引发一个诡异的问题:我们真的可以自由掌控自己的行为吗?
举例说,有一种单细胞的寄生虫叫弓浆虫。它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主要宿主为温血的脊椎动物,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约有1/3人口曾感染过这类寄生原虫,且有人种的特异性,其中以中美洲、中非及法国的感染率最高。
由于弓浆虫的寄生专一性不高,因此人、猪及牛皆可成为其中间宿主,但最终宿主却是猫 ,感染途径也主要是因为吃到受猫粪便污染的食物、或吃到受弓浆虫寄生未煮熟的肉类。
一些特定情况的感染者会有严重的问题,孕妇若在怀孕前三个月初次受到感染,则病原可能会垂直感染到胎儿,导致胎儿立即性的危害或产生后遗症,大部分受到感染的胎儿生下来外表正常,但有近80-90%会在发展 过程产生智障、学习障碍、脑水肿、眼疾、听力障碍等并发症。
据估计,英国一年约有35万人感染弓浆虫。他们当中的一些异常行为:如危险驾驶、自杀倾向 ,很可能都跟上述有关联 。
奇异的僵尸现象
金小蜂会将蟑螂变成僵尸一样驱使
蟑螂被寄生蜂金小蜂毒刺刺中后,自己所有的自由意志都丧失殆尽,整日没头没脑地被金小蜂驱使,像拉雪撬的狗一样。金小蜂会将蟑螂驱使进自己的地下巢穴中,然后将卵产在蟑螂的腹部之中。当卵孵化时,它们就会从内到外开始以蟑螂的身体为食,此时蟑螂仍然是活的。大约一个月后,成熟的金小蜂从蟑螂的身体中爬出。
行尸综合症
行尸综合症也称为科塔尔综合症。患有这种病症的人并非是真正的僵尸,但是他们感到自己正在死去。这种罕见的精神错乱被认为是大脑中负责认知面部的区域和与认知有关的感情区域断开所致。患者从镜中无法认识自己的面容,即使他们知道镜中的那个人就是自己。这些人可能认为,他们已不存在,或他们的大脑还活着,但身体正在腐烂,或他们已经失去了血液和体内器官。
寄生虫控制僵尸蜗牛
图中蜗牛身体上有一部分可能会被许多人误认为是蜗牛的触角,其实这根本不是触角,而是一种蜗牛双盘吸虫。这种寄生虫可以进入蜗牛的消化系统,并长成一条长长的管,其中充满了数百只有生死能力的尾蚴。接下来,长长的管道入侵蜗牛的触角,形成一种怪异、肿胀、跳动的外观,以此来吸引鸟类的注意。鸟类吃下这只蜗牛后,就会变成寄生虫成长第二阶段的宿主。虫卵通过鸟类的粪便排出到植物上后,又会寄生到其他蜗牛身上,继续开始它们的生命轮回。
精神分裂症引起僵尸猜测
发生于海地的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僵尸事件,因为没有正式的文字记载而引起大多数人的怀疑。一名妇女死于30岁,并于当天被埋葬,但3年后有人发现她出现于村庄附近,似乎既不会说话,也不会吃饭,其家人和朋友都认出了她。一位26岁男子发烧生病,3天后死亡,但19个月后他又出现于附近的集会上,他的父亲和叔叔以为他是僵尸。此外,还有一些类似的离奇事件。研究人员怀疑这些事件可能是由于当事人或亲人患有精神分裂症所致,也有可能是认错人的原因。
寄生蜂控制毛毛虫一生
想像一下:寄生虫在你体内产卵,然后孵化出无数饥饿的幼虫,在你体内以你的肉体为食。然后,幼虫咬破你的皮肤后爬出。这种恐怖的情形就发生于可怜的毛毛虫身上,那种寄生虫就是刻绒茧蜂。然而,幼虫爬出后,毛毛虫的噩梦并未结束。幼虫爬到附近树干或树叶上,开始织茧,但僵尸毛毛虫仍然受它们控制。毛毛虫并没有开始自己的自由生活,而是趴在茧上保护寄生蜂的幼虫。一旦寄生蜂长大成熟,毛毛虫也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河豚毒素可让人变成僵尸
作为世界上第二剧毒的脊椎动物,河豚的皮肤、卵巢、性腺和肝脏中含有一种致命毒素,毒性比氰化物还要高1000倍。一头河豚可以毒杀30个人。这种河豚毒素可导致中毒者全身麻木和瘫痪。理论上讲,河豚毒素可让人全身麻木好像已死去一样,因此也被称为“僵尸粉”。
真菌让蚂蚁变成僵尸蚂蚁
本图中蚂蚁的头部长出了一朵蘑菇。这种奇怪的现象是由一种虫草属的寄生菌所致。寄生菌感染蚂蚁的大脑让其变成僵尸蚂蚁,然后驱使僵尸蚂蚁前往最适宜真菌生长和传播的场所,最后再杀死蚂蚁。研究人员认为,全球热带雨林中可能有数千种此类真菌。
寄生虫可让蝗虫杀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