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个人综合素质能力

个人综合素质能力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1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个人综合素质能力,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个人综合素质能力

篇1

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倍受关注。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倡导“素质教育”,在高校开始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工程”,但至今学生的综合素质仍存在很大差距,仍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症结就在于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开发重视不够。笔者认为在智力因素一定的条件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主要靠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即对于智力水平一定的大学生来讲,非智力因素最终决定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能否真正成才与成功。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非智力因素具有基础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甚至是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即对于智力水平一定的大学生来讲,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最终决定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能否真正成才与成功。本文特就大学生非智力因素开发在综合素质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做一分析阐述。

一、非智力因素开发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地位

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五种心理因素,即基本的非智力因素。具体到大学生而言,它主要包括志向抱负、成就动机、求知欲、表现欲、注意力、学习热情、进取心、自尊心、自信心、责任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群体性等15种因素,即具体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西方学者称之为情商(EQ)与智商(IQ)。情商是衡量一个人情绪智力高低的一个指标。我国青年心理学家唐映红对此进一步研究指出:“人的情绪智力,指的是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以及揣摩、觉察和驾驭别人情绪的能力,以及面对压抑情景的挫折承受能力与应变能力。”可见情商集中表现为一个人的气质、性格与能力,即情商素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20%依赖于智力因素,即智力水平的高低,其余80%都依赖于非智力因素,即指那些除了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智力因素好比是“资源”,非智力因素好比是“能源”。“资源”再丰富,没有充足的“能源”,“资源”也不能开发、利用。一个人不仅要有聪慧的天资,还要通过勤奋学习获得渊博的知识,并要有良好的心态和社会适应力,能把知识和智力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心理学家认为妨碍人们充分发挥自己大脑智慧潜能的不是“智力水平”的高低,而恰恰是非智力因素。因此,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相比更具潜质。

大学生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能力素质和健康身心素质四大类。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创新能力素质是核心,健康身心素质是保障。由非智力因素的巨大潜质,可以看出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它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内驱力。“世界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21世纪人才素质的标准包括:积极进取开拓的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在急剧变化的竞争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有广泛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本领,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有丰富多彩的健康个性;具有和他人协调和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这七条中有五条是强调人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这些都是非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充分说明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灵魂,而非智力因素正是培养这种素质灵魂的内在动力。

2.它是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的推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的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相互影响,而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非智力因素中的态度、倾向等对认识活动提供动力,并起到调节、维持和定向作用。具体到学生的学习上,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毅力和性格特征。这些对智力因素的影响表现在: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开发有扼制作用;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充分发挥有促进和推动作用,对智力上的某些弱点有补偿作用。

3.它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素质培养的催化剂。创新能力素质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因此创新不仅需要智力因素,更需要非智力因素,它对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激发创新意识,促使创造思维更好地发挥和运用,而且能不断积累创新技能,催化创新情感,催生创新人格,进而使他们具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和浓厚的兴趣等。

4.它是大学生健康身心素质培养的剂。非智力因素是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综合素质,情绪(情感)、意志是其中一些较活跃的因素,起着动力、强化作用。情商分值越高,说明一个人就会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就有了“智商高、情商高、春风得意;智商高、情商低、多半失意;智商低、情商高,尽占便宜”之说。人们熟知的成功公式“成功=1%天才+99%汗水”,其中的“天才”指的是智商,而“汗水”则指的主要是“情商”。这充分说明非智力因素中觉察、识别、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以及情绪管理能力等是培养健康身心素质的剂,而且更是人际冲突和不良情绪的消解剂。

二、非智力因素开发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对人的行为和创造过程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调节等重要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进入大学后,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及综合素质培养的影响力所占比重逐渐减少。另一方面,进入大学后,高中时代的那些外来压力基本消除,学习及综合素质培养基本要靠自己,因而,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绩及综合素质培养的影响力所占比重将逐渐增大。在一定意义上说,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的学习进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我们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和关键在于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与培养。具体讲非智力因素开发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动力作用。非智力因素能够直接强化为学习和成就动机,是充分发挥智力因素作用,推动学生学习和加强素质培养,促进其健康成长成才的内在动力源泉。

2.导向作用。在学习及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能帮助学生正确选择并及时确定学习和素质培养目标,引导他们主动自觉地按照目标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与锻炼,期间学生素质培养的兴趣、程度、成功与否及成功大小往往取决于非智力因素。

3.调节作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使学生保持勇于进取的精神,并能使其及时果断地纠正错误,及时调节并改变不适宜素质培养的心理状态等,以保持在综合素质培养中各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作用发挥的连续性以及调节的自动性。

篇2

中国分类号:G4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主义的发展。现行的社会主义教育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日益突出。原因所在,以单一的一考定终身、一考论英雄的观念是不科学的,也无法适应现行的社会的发展。毕竟社会的发展需要方方面面人才。旧时读书人都自信老子总是金榜题名时一时高兴,一身的荣华富贵。但这些金榜题名的很多人,最后都成了社会的寄生虫、社会的吸血鬼。这是当今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吗?

现在的教育制度就得改变这种一考定终身的现象,社会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素质评价多元化,我个人认为才是这次国家改革的重中之重。一个人是否对国家有用、是否能对国家作出贡献。不是看他某一方面的能力有多强,而是看他综合素质、综合判断能力有多强。那些死读书、读死书。一心只想“一朝金榜快提名,显祖荣宗立大功,衣食定然原欲足,田园财帛更丰盈”。将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也不会需要这样的人才。

随意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一考定终身越来越影响中国的发展与进步。这样的弊病的实例也很多。如有多家新闻报道:“生活无法自理‘天才少年’魏永康肄业回家”。家住湖南华容县的魏永康,他4岁开始读小学,8岁读初中,13岁开始读大学,17岁就考上了中科院的硕、博连读。他的经历让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的就是天才、神童。然而一年半前,这名少年从中科院肄业回家,一帆风顺的成长之路遇到了挫折……。事情是怎样的呢?原因是他即因个人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无法融入社会而被劝退。在学校,他的导师和同学们发现,除了读书,这个天才少年竟然完全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他从来不洗澡,也从不打扫房间;“非典”期间,大家都知道去医生那里领预防药,只有他不来……。那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他母亲曾学梅,对自己的孩子从小什么事情都不让他做,她认为只有读书、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她从不让孩子出去玩,也从不让孩子自己动手洗头洗澡,更不让他洗衣服,她给儿子喂饭从小时一直持续到高三。甚至孩子大小便妈妈仍然形影不离他的左右。可想而之这样的孩子会做什么?这样的实例还很多,比如说现在中国还有很多孩子不知道鸡蛋是从哪儿来的,鸡蛋煮熟了,还要剥了蛋壳才能吃。甚至吃方便面,开水也不知道怎么烧。这样的孩子还能适应当今中国的发展吗?所以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日益显现。

要怎么改变这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呢?我个人认为首先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相应的计划和制度。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积极稳妥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判断能力。高校招生高考不能一把尺子、一张考卷衡量所有人才。应多考察学生技巧性训练。考试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素质教育实施,高考应该是:“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综合评价”的新高考模式,尝试由单一考试向多元评价转变,体现了人才培养和选拔的规律。

篇3

通常而言,综合素质是指个人在特定的时期,所应具备的知识水平、道德素养、社会修为能力,以及对社会生活、工作、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应变能力和所体现的价值观念等。人的综合素质是人们自身所具有的生理、心理和外部形态以及内在涵养的比较稳定的特点,[1]是指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我国现行的大学生手册上明确标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包含了德行素质、在校成绩、文体素质及能力素质四个部分,而更有学者对大学生的素质做了更加细致的分类,即:思想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技能素质、身体素质这七个方面。[2]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是社会发展的硬性要求。

二、增强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一)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毫无疑问,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对其日后的职业生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便是其在从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其在大学期间所读的 专业不是一个方向,但大学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也会对他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方式起到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虽然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在对事物的观察方式、知识领域范围、逻辑思维乃至个人的性格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不同的专业知识的教授过程对于所有学生而言,都是一个相似的人生体验,它们会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心理、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储备,即不同职业对所有从业人员的共同要求及专业人员本身所固有的职业素养。通过不胜枚举的成功人士的实例证实,许多人可以在非专业的职业领域内之所以可以取得显著的成就,究其原因,正是他们通过在某一特定专业领域内的学习获得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并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这些方面都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由此可见,无论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什么职业,他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都会得到直接或间接的发挥和运用。[3]

(二)综合素质的构成要素及相关能力的培养

经济全球化时代下,无数的事实证明,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取决于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作为当今时代的大学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立于不败之地。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正确的价值观念主要包括诚实、守信、奋进、拼搏、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道德品行等在内的思想道德品质。从近些年用人单位意见和人才市场的就业信息反馈意见来看,更多的用人单位在聘用人才时更多地是看重人才的品行。而这其中,爱国主义精神是必不可少的基础价值观念,只有牢牢树立起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紧结合起来的理想与信念,才能使之成为个人人生奋斗方向和前进的驱动力。

2.增强法律观念意识。当代大学生应该不断加强自身法律知识的学习,树立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公平与正义观念、权利与义务等基本观念。[4]自觉养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习惯,特别要注重培养大学生权利与义务的观念。

3.提高科学素养

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大学生们应该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不断培养自身的科学认知方法,在自身获取和应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客观冷静的内在心理素质,树立求真务实的做事态度,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4.广泛猎取文化知识

科学巨匠钱学森曾说过:“我们要培养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5]文化知识中包罗万象,涉及到文学、哲学、史学、艺术、宗教学等领域内的人文常识。古人曾讲:“腹有诗书气自华”,意识是形容一个人只要饱读诗书、学识渊博,便自然会表现出文人的优雅举止和翩翩风度。而要做到这点,可以通过诵读经典名著和欣赏文艺作品等途径培养。

5.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自我抗压,解压能力、向上进取的奋斗精神、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健全的人格等素质,这些素质的培养都是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外界教育环境共同作用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独特心里特征、行为方式和能力等心理因素。而有意识地训练自己克服自卑等不良情绪,增强自信心,养成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有助于培养个人良好的心里素质。

6.扎实的专业技术

牢牢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理论、核心的专业知识及技能,着重培养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这些知识技能在学生毕业后的择业、就业的过程中,都能为他们保驾护航。

7.强身健体,强壮体魄

身体素质是指大学生的体质、体魄、身体耐性和灵活性等,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养成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对其日后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促进其身心康健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力都大有裨益。

(三)储备社会实践能力

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兼顾到个人兴趣、爱好及个人特长的选择,也更要注意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人际交往、组织协调、语言表述、开拓创新、团队合作等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是一种无形的作用力,同时,它也是一种潜在的领导能力,这是因为,社会实践能力是一种无形的作用力。这是因为,社会实践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会形成一种独特的竞争力,许多用人单位都认为,大多数大学生应聘者自身所具备的硬性条件往往不差上下,而能决定其成败的是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但可惜的是,在校园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往往更为重视英语能力、计算机应用等课程的学习,却忽视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而实质上,这些被人们所忽视的实际能力,却恰恰成为学生们找工作及阻碍他们事业发展的障碍。因此,在不影响学生专业学习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走进社会,积极投身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尽快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最直接、最简单的途径。

(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现实中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不能客观地看待自我。这具体表现为对求职岗位、薪金等期望较高,一味追问企业能够给自己什么样的生活待遇,而较少自问自己能够为企业做什么。此外,在求职过程中,有的学生在遭遇挫折后,便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是唱高调,也不是一味地不讲个人利益,只讲奉献,而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看待就业市场的正常竞争。只有在这样的就业观指导下,大学生才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特点,尽快确定将社会与个人求职目标相统一起来,不仅如此,正确的就业观能够帮助大学生转换角色,以便尽快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因此,大学生要及时、充分了解就业信息,实事求是地衡量自身专业水平与实践操作能力,正确地评估自己的综合能力,用阳光的心态应对职场障碍。

(五)提高求职面试技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