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7:42:5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个人信息安全知识,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前言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个人信息安全也面临严峻挑战。2018年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再次纳入两会,如何加强个人信息安全和防范网络欺诈,成为两会代表们的热议话题。高速信息化带来的挑衅事件也屡次发生,让我们开始对自身个人信息安全素养进行反思。信息安全素养指人们在信息化条件下对信息安全的认识,以及针对信息安全所表现出的各种综合能力。信息安全素养的概念主要源自日常信息安全管理的需要,较大程度上受到信息安全意识概念的影响,同时与信息素养概念密切相关。信息安全素养内涵丰富,不仅包括信息安全意识,还包括后续各种防护能力、信息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知识等内容。对此对吉林省60周岁以下的城市居民作出了一项有关个人信息安全素养的问卷调查。对其中个人信息安全状况、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个人信息安全知识及个人信息安全能力四个部分进行分析。同时针对吉林省城市居民进行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的小组访谈和深度访谈,结果表明城市居民相对农村居民遇到问题较多,因此我们的研究对象定为吉林省城市居民。抽样方式以比例抽样、等距抽样、纯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科学地确定样本。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主要分布于吉林省九个州市,其中受访者男女比例均衡,年龄以50岁以下为主,学历为大专或本科居多,职业中工人(含企业基层员工及农民工)和学生的较多,月收入多在3000~5000元。通过此次调查分析,探索吉林省城市居民在个人信息安全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科学可行的建议。
二、吉林省个人信息安全素养分析
(一)个人信息安全状况
该部分整体情况不容乐观,我们调查了市民认为易导致信息泄露的行业、信息侵犯的方式、年龄与是否遇到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并做了相关的分析。结果表明受访者大多认为电子商务、房屋中介和物流行业这三个行业相对其他几个行业更容易导致信息泄露,这三个行业都具有数据量庞大、数据处理速度快和价值密度低的特点;受访者对自己的电话号码、社交账号这类信息不够重视,其中受“垃圾信息骚扰”的侵犯最多;在不同年龄段中,遇到个人信息安全问题的频率各不相同,其中50~60岁的受访者接触新鲜事物较少,风险相对较小。
(二)个人信息安全意识
该部分整体情况相对较好,我们调查了受访者接受相关教育的意愿与检查支付环境的问题、城市与受访者阅读用户协议的情况,并做了相关的分析。结果表明,教育意愿强烈的人安全意识较强,安全素养较高,并会在支付时注意网络环境;阅读用户协议方面,长春市、白城市和四平市的受访者阅读用户协议次数较多,但延边州的受访者几乎不阅读。长春市、白城市和四平市经济发展中等偏上,市民个人信息安全意识相对较好。具有良好的信息安全意识是保护个人信息的前提。
(三)个人信息安全知识
该部分整体情况一般,我们对知识宣传活动在不同城市分布情况、城市与受访者是否了解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大部分都有个人信息安全的宣传活动,但宣传力度不大且宣传方式比较单一;在了解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城市中,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不了解相关法律政策的受访者与了解相关法律政策的受访者差值相对较小;白山市、白城市和延边州三者对比差值较大。结果说明经济、文化、技术发展相对落后的城市相关个人信息安全知识普及不够全面。同时受访者对“个人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政策”的掌握程度较低,重视程度也最低。
(四)个人信息安全能力
该部分整体情况次于意识方面,我们对受访者收到垃圾邮件的处理方式、对相关法律了解情况、年龄与信息泄露后不知所措的问题做了相关的分析。结果表明,有60%的受访者会过滤垃圾邮件并定期删除;受到侵犯后选择法律诉讼的受访者认为法律途径更具有权威性,相反不选择法律诉讼的受访者可能由于法律政策不明确、不健全而放弃法律诉讼,可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尤为重要;而在处理问题中,年长的人由于阅历丰富,了解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年长的人信息安全能力相比年轻人更强。
三、结论
(一)个人信息安全现状堪忧,垃圾信息骚扰最严重
在对受访者收到垃圾信息的问题调查分析中发现,大部分受访者收到过垃圾信息骚扰,其中有75%的人认为受到侵犯的频率较高。此外,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电子商务是最容易泄露信息的行业。由于电子商务行业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因此收集利用个人信息十分容易。
(二)个人信息安全意识相对较好,阅读用户协议意识欠缺
通过调查发现,延边州的受访者几乎不阅读用户协议,长春市受访者阅读用户协议次数较多,相对而言延边州的受访者对文字关注度较低。再者,经济发展相对较差的城市受访者个人信息安全意识较差。
(三)个人信息安全知识欠缺,对相关法律政策掌握不够
调查发现受访者普遍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掌握程度较低,且受访者意见的集中程度很高。这可能与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一定关系。现阶段《宪法》和其他法律尚未明确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和隐私权的范围及其追究方式,导致个人信息经常被人倒卖或泄露而无法追究责任。
(四)个人信息安全能力薄弱,缺乏防范意识
在对个人信息安全能力调查分析时,分析结果显示,有72%的人较了解相关法律政策,但是没有选择法律诉讼,这很有可能是由于我国信息安全的法律政策不完善,没有专门针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使人们放弃此途径。
四、建议
我们利用GooSeeker软件,对微博、知乎及百度新闻等各大论坛中,网友对个人信息安全相关问题的看法进行数据采集,然后利用Python语言进行词频统计,绘制词云。词云图可以展示网民对个人信息安全的看法,其中,垃圾邮件、网站、企业、用户、密码、泄露出现频率最多,反映了我们个人信息安全在生活中的现状,结合分析词云我们提出相关建议。
(一)加强素质教育,信息安全教育势在必行
将个人信息安全素养引入教学势在必行。“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高地和思想文化建设的重地”,个人信息安全素质的培养要从小抓起,培养高度的安全意识、守法的行为习惯、必备的防护技能。此外,在社会范围内举办网络攻防竞赛,宣传网络攻防原理,有助于人们明确木马、钓鱼网站的特点,更好地防范信息泄露。
(二)加大政府监管力度,提高行业自律能力
创建良好的个人信息安全环境,是培养个人信息安全素养的一个外界因素。吉林省各个地区的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特别是白山市、白城市和辽源市,着重提高电子商务、房屋中介和酒店这三个行业的行业自律意识。政府要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执法监管,完善相关部门职能,优化相关个人信息安全制度;行业要提高信息安全自律,建立监督机制,加强数据的管理。
(三)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制体系
随着网络诈骗的出现,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和行为调查研究已刻不容缓。国内外的研究多是针对如何构建网络安全环境的技术支撑与架构等科学技术方面,很少研究一般用户的网络信息安全或基于人文素养方面的管理对策思考,然而这些研究对于更好地解决网络信息安全是必不可少的。
一、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文献回顾
国内文献指出,当前大学生普遍担心自己的网络信息隐私安全,且自认缺乏保护网络信息隐私能力。大学生网购时防范意识低、注册用户时留真实信息比例高、对未经核实的信息判断能力较弱和被侵权后自认倒霉比例高。
国外文献指出,如今使用公共网络的人越来越多,但它们的安全性较低,且用户网络行为不规范,导致信息极易被不法分子窃取,无线公共网络的不安全性导致用户无法保护自己在网络上的信息。
通过国内外文献对比,国内的研究多以技术角度探究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很少以大学生为视角,国外的研究虽然开始注重个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但关于大学生用户的研究较少,且国内外都缺乏数据支撑。实践出真知,因此我们要站在一般用户的视角上,基于人文素养,利用理论结合实践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与行为进行探究。
二、调查结果
1.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于十月份通过网络软件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将调查对象限定于南京大学生进行问卷的发放。
调查问卷为自制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大学生个人基本情况、有关网络信息安全的具体行为、有关网络信息安全的态度及对网络信息安全的需求四个方面。
2.主要结果与分析
(1)被调查学生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了327份问卷。调查对象分别为59名大一学生,161名大二学生,82名大三学生,25名大四学生;140名男生,187名女生;166名文科生,87名理科生,74名工科生。男女比例及专业分配较均匀。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被调查者中,74%的被调查者使用时长为三小时以上。因此,了解大学生网络安全现状,调查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与行为,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2)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现状
某些大学生自认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较强,但其实对于网络信息安全并不了解。并且大学生对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需求度较高,需要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加以重视。
①在被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有77.14%的男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非常强或者比较强,较64.18%的女大学生强很多。由此可知,性别差异影响了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意识。
②虽然大学生群体有主动了解网络信息系安全知识的意识和相应的措施,但最多是“偶尔了解”,说明大学生虽然有保护网络信息安全意识,但是在行为方还存在很大疏漏,缺乏了解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的主动性,需要高校加强教育。
③在调查高校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工作时,47.1%的大学生认为比较到位,但仍有33.6%的大学生表示不太到位,说明目前高校对于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的教育工作还是存在缺失的,需要高校学生加大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力度。
(3)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预防行为现状
虽然大学生在网络信息安全预防行为方面存在隐患和不足,但是在被调查的大学生预防行为的调查中,数据表明大学生在这一方面是有可取之处的。
①在更改网络账户密码这一方面,70.1%的女大学生和29.9%的男大学生从不修改网络安全密码,P值为0.019,说明性别与更改网络密码之间有显著相关性。以上数据体现了大学生对于保护自身账户安全意识的还是比较弱的,尤其需要加强对女大学生的网络账户信息安全教育。
②关于在网络上不愿意透露的真实信息的方面,43.3%的男大学生和56.7%的女大学生不愿意填写个人真实信息,相比较而言,女生在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方面比男生强烈。男大学生需要增强保护个人信息的意识,不能随便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防止个人隐私被他人窃取。因此,应该加强对男大学生在填写个人信息方面的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网络信息安全意识。
(4)被调查大学生所遭遇的网络信息安全事件发生及应对
随着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的普及,大学生遭遇的网络信息安全事件发生频率变高。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应对行为虽存在漏洞,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己的网络信息安全。
①关于网络账户被盗的情况,不同性别、年级、专业之间相差较小,但是有54.4%的大学生的网络账户曾经遭受过盗窃,说明大学生账户被盗的状况严重,体现了大学生在网络账户安全上存在严重的缺失。在校大学生需要提高保护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高校要增长宣传网络账户安全方面的知识,使大学生拥有相应的知识并采取有效举措保护自身的账户安全。
②关于近一年面对公共WiFi时是否会连接的问题,33.3%的男大学生和66.7%的女大学生曾经在连接公共免费WiFi时使用了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公共场合的免费WiFi缺乏应有的警惕,而且较男大学生而言,女大学生对于公共免费WiFi的警惕性偏低。这说明关于防范公共场合的免费WiFi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不仅大学生自身要提高对于免费WiFi的防范意识,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防范免费WiFi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而且国家要加大对于免费WiFi的监管力度,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免费WiFi盗窃他人信息。
③当网络账号遭遇盗窃时,38.8%的男大学生会马上修改相应的账号密码,远低于84.5%的女大学生,并且后期的维权行为普遍不足,说明大学生即便遭遇到账号盗窃,还是缺乏保护自身账号安全的意识。大学生需要提高保护自身账号安全的意识,学校也要加强宣传,并且提出一些账户被盗以后应该采取的相应措施,争取让大学生网络账户被盗的损失降到最低。
三、结论与建议
1.被调查学生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较强,但行为存在隐患。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有主动了解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的行为,并且相关诉求较强烈,同时在公共场所使用WiFi、个人信息透露等方面有较强的保护意识。但是大学生在网络账户被盗、网络密码更改等行为上有所欠缺,需要加强教育。大学生应该主动学习网络信息安全的相关知识,并且高校应该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的课程教育,将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培养的每个阶段。
2.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需求度较高,高校需更重视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工作。90.7%的被调查大学生希望高校开展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主观需求很高;并且很少有大学生能真正保障个人信息不泄露,说明高校安全教育客观需求也很高。但是,一部分大学生却反映在学校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不太到位”(33.6%)或“很不到位”(8.6%),说明高校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开展情况不容乐观,没有满足学生的需求,应该更重视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工作,提供普遍性、可接受性强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服务。
3.大学生网络信息教育需求存在高度不一致性。比较不同性别,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存在更多的网络信息安全行为问题,但是她们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主观需求却相对较低;比较不同年,大一新生在网络支付信息方面的防范意识较差;比较不同专业,文科生不管是从了解网络信息安全知识的主动性还是接受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积极性上都比理工科学生要强。因此,性别、年级、专业差异在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中的不均等,是学校网络信息安全教育的难点问题,需要高校加大宣传力度,主动进行教育,通过同伴教育、校园主页/APP推送等办法吸引他们关注自身的网络信息安全。
4.进一步研究建议。相对于既往的研究,本研究创新地对大学生网络信息教育主观和客观需求进行了较全面的描述,并对二者间的依存关系进行了探讨。但是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本次研究样本仅局限在三所高校,且被调查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状况用自评的方式反映,可能与其真实状态之间有很大的差异,不能准确反映网络安全教育的客观需求,建议之后的研究扩大样本范围和选择更精准的研究指标,以提高结论的代表性和科学性。尽管如此,本研究的发现对于改善高校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实现需求导向的区别化、精准化、多样化的网络信息安全教育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结语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作为接受着最新的知识的当代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的重要性是无法忽视的,大家都应重视自身网络信息安全。大学生应该积极学习相关知识,规范网络行为,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争取将来为建设祖国献出自己的力量,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参考文献:
[1]申琪.网络信息隐私关注与网络隐私保护行为研究――以上海市大学生为研究对象[J].国际新闻界,2013,35(2):120-129.
[2]邓仲华,朱秀芹.云计算环境下的隐私权保护初探[J].图书与情报,2010(4):79-86.
[3]周婷婷.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状况调查[J].传播实务,2015(3):77-80.
二是抓实活动。利用国旗下讲话,宣讲网络安全知识,让广大师生认识到了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利用少先队活动课通过知识竞赛、演讲、观看视频资料、分析案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进一步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