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9 18:03:31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生命的坚持,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二是赤水水源分布广,治理难度高、投入大。
三是群众环保意识还不够高,参与治理率底。
针对以上几方面的问题,我认为要齐抓共管、多措并举,从以下几方面寻找突破口。
一、奉献爱心,浇灌学生心灵
一位俄罗斯教育家说:“教育的全部内涵在于一个爱字。”“道德中最大的秘密是爱。”学生和我们教师的尊重和信任是相互的,教师只有用自己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滋润、浇灌学生,才能真正感化学生,才有可能做到细致观察,正确评价,宽容对待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需要有爱心的老师完成,这一点格外重要。只有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是爱他们的,他们才会爱教师,进而对所学学科产生兴趣。有部分学生是因为父母离异而性格孤僻、内向,而且有自卑心理,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缺少爱心,教育工作就显得有些机械化。而由于家庭原因造成成绩落后的学生最缺少关爱,给予他们细心的帮助,他们就会感受到温暖,从而学困生就可能得到转化。所以,我经常抽时间主动和他们谈心,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关心,用宽容的态度,平等地和他们交流,并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告诉家长要主动关注,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还有一部分学困生成绩差,是因为学习目标很不明确。针对此情况,我指导并帮助他们制订适合自己的短期和长期学习目标,并经常督促他们检查自己的目标实现情况,哪怕是一分的进步也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教师没有放弃他们,时刻关心着他们,以此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言行、情感对学生有不可低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蔼可亲的态度是永远的介绍信。”
二、投入细心,挖掘学生优点
粗粗望去学困生似乎“一无是处”,他们容易表露的往往是他们的缺点和各种各样的劣迹。其实,他们身上隐藏着不少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闪光点”,因为平时太过于强调缺点和劣迹,以致他们对自己的“闪光点”也茫然不知。由此受到启发,我们教师不应该只注意学困生的弱点,如谚语说的“只看到杯子是半空的,却看不到它是半满的”,而应该善于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运用细心,处处留意,抓住他们一闪即逝的优点,因势利导,及时地鼓励他们,从而激起学困生奋进的信心,促使他们长善救失,努力变成好学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想想这句话不无它的道理,学困生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只是不同的原因造成了他们暂时的学困,以致心灰意冷,恶性循环,让他们自己都难以相信自己是有优点的人,于是自暴自弃。每个人都有一颗向善的心,学困生也不例外,相信我们每个教师只要细心地从生活中寻找经验,从学困生身上挖掘优点,用耐心和细心肯定能触动学困生内心深处那一块最柔弱的心房死角,帮他们重拾自信,改头换面。
三、执著坚持,实现学困生转化
当然,学困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的学况造成的,要想使其转化,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必须要有耐心,有韧性,坚持常抓不懈。
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9―0137―02
生命美学是指“所有以人感性的生命活动为言说依据并以生命整体为言说对象的美学思想”(王晓华《西方生命美学的三重局限》)。古往今来,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中都呈现出浓郁的生命美学思想和意识。同时,由于作家生活经历、生命体验、文化背景的差异和独特性,通过其作品所表现的生命美学形态各异。
迟子建是当代文坛颇具影响力的一位女作家,她曾三度折桂鲁迅文学奖,一次荣获茅盾文学奖。在其小说创作中,对生命的感悟和理解是始终不变的核心。本文力图揭示迟子建小说创作中生命与审美的血肉联系,重点阐释其生命观的多重内涵,探讨影响其小说生命美学营构的多重因素。
一、对自然万物的倾心与热爱
迟子建说:“作家都有通向自己作品的‘隐秘通道’。如果让我说出我作品的‘隐秘通道’,那就是大自然。”迟子建来自东北的黑龙江,她的童年更是在中国最北端的漠河北极村度过的。那里依山傍水,风景优美,人烟稀少,一年一半的时间雪花纷飞,天寒地冻。在迟子建的创作里,自然代表着淳朴、自在,一切生命都处在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成为她生命意识和审美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迟子建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的是人与自然的水融,人对自然的尊重、亲近。
在小说《原始风景》中迟子建这样描绘家乡的春天:“春天就在屋里屋外竖着或者躺着,它的身体绿得明滑鲜艳。山丁子树芽中的那种绿嫩让人牙疼,而草甸子上整整齐齐的像密密实实的丝绒地毯的绿又给人一种抽筋断骨的感觉。在这种时候哪怕是一只羊走进草丛,你开始觉得羊是白的,但它在草丛里活动久了,你就眼花缭乱了,羊仿佛也因沾染了满天春色而变成绿的了,你会心惊肉跳地以为羊丢了呢。我被这里的春天给实在地威慑住了。”诗情画意的描写中,读者们不仅感受到自然的勃勃生机,也能体会到作家对舒展、自由的生命的向往和礼赞,对大自然的倾心与热爱。
对迟子建而言,自然不是涂描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背景颜色,更不是脱离世间凡俗的单纯风景,自然万物与人类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自然存在于人类的血肉之躯中,两者从来就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类及其社会关系、行为习惯对自然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自然同样在精神上、道德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及人类社会。自然与人类相依相存,自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与人类共生死。
在迟子建的小说里,无论是风霜雨雪还是花草树木,无论是雨雪风霜还是走兽飞禽,万事万物都是有灵性的生命,都与人类同生同等,都有它们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从《北极村童话》中灯子乘船离开时奋不顾身地跳入江中的傻子狗,到《逝川》中呜咽的“泪鱼”,《一匹马两个人》中为保护主人的麦子,抑或是《酒鬼的鱼鹰》中那只灵性而善解人意的鱼鹰……迟子建的大部分小说都弥漫着泛神论的色彩,有一种空灵的美,一种神清气朗的气息。
二、对死亡的冷静与从容
作家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经历对其创作道路的影响异常深远,迟子建亦是。1986年,当迟子建在文学界初露头角之时,她不到五十岁的父亲突然去世。父亲是对迟子建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人,从某种意义来说,父亲是迟子建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引路人,因此,失去父亲给年轻的迟子建带来了长时间的伤痛。2002年,迟子建深深爱着的丈夫也因车祸突然离世,中年丧夫让迟子建度过了一段痛彻心扉的日子,“这时我懂得了什么叫‘凄凉’。面对市井的嘈杂之声,我第一次觉得世界仿佛与我无关了”。
亲人的离去让迟子建感到人世间的沧桑和无常,加深了她对死亡的思考和对生命飘忽不定、祸福难测的感悟,在《死亡的气息》一文迟子建说,“死亡一旦饥饿了,它便张开血盆大口劫掠人”。同时,亲人的逝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迟子建之后的文学创作,让她逐渐懂得了冷静、从容地面对死亡。作为有着强烈生命意识的作家,迟子建把创作的目光投向死亡,于是在她的小说中,一个又一个主人公纷纷以各种姿态和方式走向了死亡,而那些尚活在世间的人也或多或少地受到死亡的影响,活在死亡笼罩的阴影之下。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历经丧父失夫之痛的作家,以其独特的生命体验去包容与理解了死亡。在迟子建那里,死亡并不意味着消逝和颓废,死亡更孕育了新的希望,那些逝去的人的灵魂仍在,可以在精神和情感上与生者保持共鸣,使生者继续活下去并寻找到幸福的勇气和力量。因此,迟子建的小说对死亡的描写虽然忧伤却不绝望,总能让读者感到心灵的慰藉与宁静。
迟子建以其独特的人文情怀完成了超越死亡的美学建构,她在小说中始终保持着对死亡的冷静与清醒、温厚与深刻的认知。可以说,迟子建在死亡的观照下感悟生命,体验生命,探索生命的真谛,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也是迟子建小说生命美学生成的重要土壤。
三、对人间的悲悯与温暖
不难发现,迟子建的小说总是聚焦平凡庸常的人生,描写那些奔忙于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中的世俗人生。她相信文学性并不只是存在于那些猎奇的、边缘的生活中,普通的、日常的生活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性,她发掘和迷恋着这样的文学性,并以此作为对自己文学能力的一种真正的考验。她说:“我越来越觉得一个优秀的作家最主要的特征不是发现人类的个性事物,而是体现那些共性甚至循规蹈矩的生活,因为这里才包含了人类生活中永恒的魅力和不可避免的局限。我们只有在拥抱平庸的生活时才能产生批判的力量。”
在世俗平庸生活的描述中,迟子建又是细腻温暖的,她总是用充满爱意和悲悯的目光看待生命。《踏着月光的行板》中两地分居的林秀珊、王锐夫妇精心准备的见面错过了,只能约好在相对而行的火车上见面,虽然火车相遇的那一刻彼此都没看清对方,但是那种浪漫的深情却让人感叹。《亲亲土豆》中秦山自知病已无治跑回家收土豆,并给妻子买了蓝宝石软缎旗袍,秦山死后妻子李爱杰穿着旗袍为他守灵,并给他垒了土豆坟,作家把主人公之间的关爱、体恤写得跟“土豆”一样具体可感。
迟子建最能发现黑暗中的闪光,在她笔下形形的悲剧人生的乌云背后,总有一缕能穿透黑夜给人以希望的曙光,而这道曙光的源泉正是人生命中本能的人性向善的力量。特别是对于生活在底层的弱势群体小人物而言,这种向善的力量是其最无助、最彷徨、最走投无路的时候的人生底线,就像一股股清泉滋润其干涸的心灵,像是一盏明灯点亮其暗淡的灵魂。《腊月宰猪》中齐大嘴在齐二婶累死后,被一外来女骗了,但骗子走后却给齐大嘴和他儿子寄来了棉袄、鞋子。《到处人间烟火》中奶奶、儿媳和孩子在大年三十的“烟火”中怀着不同的情感。奶奶想的是家教与对媳妇的约束,儿媳则在长期压抑中渴望着欲望的满足,而孩子则想着逃过奶奶的“悔过”责罚,快乐地过年。而当儿媳的被孩子撞见,孩子在奶奶面前的说词使媳妇获得了解脱。《鱼骨》中出走的旗旗大婶的男人回来时,“像块石头一样沉默着,突然,他痉挛地扩张开双臂,紧紧地把旗旗大婶抱进怀里。而旗旗大婶则像一只被关进了笼子中的老虎一样,不停地抓那男人的胸,不停地哭,不停地喊”,终究还是宽容了男人的背叛。迟子建用人性中的善来抵御恶,用温暖承担人生的苦难,用融融的爱意来证明生命的温度。
[参考文献]
[1]迟子建.在厚厚的泥巴后面:迟子建访谈[N].黑龙江日报,2007-11-09.
[2]迟子建.原始风景[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