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非遗文化的传播

非遗文化的传播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4:5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非遗文化的传播,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非遗文化的传播

篇1

1.川江号子。川江号子是川江流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的汉族民间歌唱形式,①用于渲染表达船工们的内心情感,激发他们的昂扬斗志。在川江号子中,号头子领着众纤夫喊着“穿激流哟,跨险滩喽,号子一响,声震天哟”的号子,气势动人,展示了纤夫们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气势。江中的木船闪烁着橘红色的灯光,若隐若现,最终木船在纤夫们的共同努力下,离观众越来越近,船上的灯光越来越亮,一扫之前的阴霾,带来新的曙光。导演作为隐藏的传播者,通过演员将这些信息传达给观众。“穿激流哟,跨险滩喽,号子一响,声震天哟”,传播的第一层信息就是号子声,号子在唱什么,然后才是号子背后所蕴含的信息,川江号子所承载的是一种永不言弃的精神。号头子带领纤夫们通过号子声来传播号子的字面意思和蕴含其中的深层含义,完整地呈现了当年纤夫们的生活状态,纤夫们乐观积极、迎难而上的形象逐渐清晰。

2.土家族哭嫁歌。哭嫁,是我国多个民族的传统婚姻风俗,即新娘出嫁之前要进行的唱哭嫁歌的仪式,以土家族最为隆重和典型。土家族的女儿在出嫁之前都要举行哭嫁仪式和唱哭嫁歌,表达自己对父母的不舍,重庆多地也有这样的婚嫁习俗。哭嫁中,女儿即将出嫁,母亲给女儿梳头,在女儿的耳畔叮咛,母女二人相拥在一起,后来渐渐有了哭泣声,母女二人唱着哭嫁歌,共同演绎哭嫁,将传统唱法与流行歌曲融合起来,为哭嫁这种古老的习俗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在哭嫁中存在两组传播关系,首先是母亲和女儿之间的传播,母亲通过自己的话语和哭泣向女儿传递信息,告诫女儿到了婆家要做个好妻子好母亲,也将自己的母爱倾注在这些话语中,母亲的话唤起了女儿对于母亲、娘家的依恋,激发了她对离家的伤感,同时,母亲通过自己的话、哭声将自己的经验以及心中的不舍完整地传达给了女儿;其次,对于观众来说,母女二人用她们的表演和哭嫁声向观众传递信息,在受众的心目中播撒了母慈女孝的种子,开出了孝道传承的花朵。此时,对于哭嫁歌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宣告完成。

《印象•武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效果

1.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性是就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而言,它不是孤立的信息或事件,而是开放在周围的生态环境中,接受外界信息的刺激和影响,并对外作出反应,或是发生相应的变化。”②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象或内涵的传播,是靠置身在原生态环境中表现原汁原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来实现的。《印象•武隆》依托原生态武隆县桃园大峡谷的自然风光搭建了完美的画面,又运用人声、音乐、音响等声音元素再现了川江号子、哭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时空的真实氛围,突出表现形式的原汁原味,最主要的是与当地文化背景紧密结合,表现民俗民情,展开故事讲述,放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突出本土化特色,让受众在70分钟的精彩演出中亲身体验和感受武隆喀斯特地貌壮美的自然景观、巴渝地区的风土人情与文化瑰宝,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2.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传播是传承的一部分,传播也是促进传承的动力,《印象•武隆》既要传播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唤醒人们的传承意识,这种传承并不仅限于形式层面的接受,更多的是受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所隐藏的精神内涵的领悟。川江号子中纤夫们用生命的呐喊和歌唱带来的震撼,传递的是纤夫们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品质,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精气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哭嫁不仅仅是在出嫁的时候哭一场这般肤浅,其背后还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哲学,集婚前教育、传递亲情、角色转换等功能于一体,也为即将出嫁的女子提供了一个宣泄内心焦虑不安、既喜又悲的复杂心情的机会,实现了生存智慧和道德伦理的世代传递。③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传统哭嫁的仪式感在减弱,但也存在现实的延伸感,只是被传承、被演绎成了多种形式,而始终贯穿其中的精神内涵就是中华民族传承已久的孝道。

3.满足受众需求,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印象。《印象•武隆》的受众主要是去武隆仙女山、天生三桥、芙蓉洞景区游玩的游客,这些人对于自己的媒介选择有怎样的需求呢?山水实景演出《印象•武隆》是否可以满足他们的诉求?第一,可以满足他们放松身心的需求,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去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第二,可以满足观众探索求新的心理,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震撼力;第三,可以满足观众文化身份确认心理;第四,可以满足观众的学习需求,通过真人演出更加直观形象地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4.调动受众行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受传者来说,学习是一个接受和重塑的过程,改正一些原有的观点,树立全新的体系并产生相应的行为,才是完整的接受过程。观看《印象•武隆》,受众也经过了认知—态度—行为的转化过程。第一步是认知层面,外部信息作用在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受众通过观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武隆》知晓并接触这些异域异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步是态度层面,历史的代入感满足了受众的怀旧情结,《印象•武隆》中怀旧的场景、怀旧的歌曲、乡音营造出强烈的代入感,唤起受众情绪的变化,唤醒了人们对怀旧情结的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下的生存状态的关注;第三步是行动层面,传统的文化震撼了受众的现代意识,重塑了行为、梦想并代入现实生活,制约或影响受众的认知从而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这些变化将通过受众的行为表现出来。《印象•武隆》让受众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并萌发出守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更多的人还会在观看了节目之后产生一些新的感悟。比如:看了土家族哭嫁,听到那些饱含深情的哭嫁歌之后,子女体会到父母养育的艰辛,决心以后要好好孝顺父母,这就实现了受众行为的转变。

篇2

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是指它的表现形式时时刻刻处于一种流动与变化的状态,而非静态停滞,致使它从最初的产生,到日后被完善,被创新,最终形成体系。生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性特征是指它依托于生态环境而萌芽成长,可接受外界的信号有所变化,实现其创新与升级。当它成熟完善后,又映射出生态环境的特征。传承性。非物质文化传承的重点是形态与内涵,传承的基础是传承制度与传承方式,一代又一代人通过约定俗成的传承制度与传承方式将其形态与内涵传承下来,才让世人看到穿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异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的过程中,伴随着环境的变化,传承人的创新与改造,衍生出很多分支,表现形式上会产生变化,而其内涵却始终如一。变异性的存在也是其“进化”和“传播”的结果。二、高校艺术教育人才在非物质文化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

(一)高校艺术教育人才是非物质文化传播的重要主体人是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人更是非物质文化传播的主体。正是由于“人”的存在,非物质文化才得以传承与流传。非物质文化无论具有的是何种表现形式,它都需要人来将这种表现形式保存并传递下去。当然,保存的形式可以是通过书写留在纸张之上,也可以是通过技艺的传授得以保留。非物质文化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人就是它的传播主体。高校艺术教育人才是专业从事艺术学习、研究、创新与发展的人才,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掌握艺术形式,将艺术形式通过自己的努力展现到世人面前。相对于其他专业的人才而言,他们需要更多的承担起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工作。非物质文化作为具有稀缺性、濒危性特征,这就要求高校艺术专业人才更要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成为它传播的重要主体。各种类型文化的繁荣发展才使我们拥有了一个灿烂的文化氛围,在这个繁荣的景象的营造过程中,非物质文化功不可没,为了继续保持我们所拥有的文化可以继续繁荣下去,就要付出更多精力来传承与保护它,而这重任就落在了高校艺术教育人才的身上。

(二)高校艺术教育人才是非物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非物质文化之所以具有“非物质”性就在于它不是以其他“固定”的载体存在于世间的,它的载体是人。它扎根于人的思想之中,存活于人的生活之中,通过人的所掌握的表现形式来展现,经过人与人的口传心授而得以传播、延续。非物质文化被称为是“看不见”的文化,它由人来保管,由人来经营,而人这个个体成为了它的“栖息地”。高校艺术教育人才会通过系统的学习来掌握艺术的深奥内涵,在他们掌握了艺术的内涵后,学习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后,再将这种艺术进行加工传播给更多的人们。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非物质文化进入了衰落期,年轻人们一门心思扑在“世俗版理想”的实现上,没有人愿意掌握非物质文化,成为非物质文化的载体。然而,掌握非物质文化的内涵与表现形式,是当代高校教育艺术人才的责任,他们既然选择了艺术行业,就应承担起这份历史使命,成为非物质文化的载体。

(三)高校艺术教育人才是非物质文化传播的重要客体或内容非物质文化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既它可以对个体实施社会化的教育,将个体塑造为传统文化的产物,将“野蛮人”变为“文化人”。人们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时,往往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文化”的传播上,既文化内涵与文化表现形式的传播,却忽视了“人性”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精髓所在。通过科学家的实验与调查研究,“人性”并非是先天形成的,它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的,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并非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人所掌握与传承,也使人性变成成熟与完满,而人性的特征也同样伴随着非物质文化的传播而被传播出去。艺术教育人才在高校学习的任务除了掌握专业的艺术技能,再者就是通过学习塑造完美的人格。学习什么文化艺术,什么文化艺术的特征就会渗透到骨子里,伴随着文化艺术的表现而一同被传播出去。那么,高校艺术教育人才在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与载体的同时,自身也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客体与内容。

篇3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途径;现代传媒

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它既有物质形态的“有形”的文化遗产,如文物、典籍;又有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在世界也是少有的。包括口头传承、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目的在于文脉的延续、优秀文化的复兴和再创造。

现代人民群众对于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使得现代传媒的品牌形象,品牌价值也越来越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已作为中国五千年底蕴的文化品牌,包括的内容和涉及的领域广泛和众多,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电视媒介能够更好地传播,让不同阶层的受众人群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中接受、吸收相关知识并做到延续中华文化文脉的自觉,达到对本土文化的自觉保护作用。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是全民性的工作,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一、以媒体传播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包括音乐、美术、舞蹈、建筑等各个领域,整体可以归纳为动态和静态两种。传统的研究方式主要是通过古籍文献,即文字描述的表现手法来展现。通过出土的文物、遗址等具体的实物对研究者以及受众人群提供可供研究或了解的相关知识。文字的优点是有依据,不足的则是每个人对文字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同,对同一事物,解读的角度不同,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字主要依靠读来理解,难免会有局限性。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媒体的运用可使听觉、视觉融合为一体。如果我们能够及时的捕捉到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资料,这样可以弥补文字所带来的视觉缺失、声音缺失等所不及的更多感官的冲击。为研究者提供更多视角的研究课题,也可提高受众人群的兴趣。因此,收集更多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频类、影音类资料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是十分必要的。

现代的科技进步之快,使得更多的人们接受事物的方式由以前的书本转变为电视网络、移动媒体接受新事物的方式。运用电视拍摄的手法来制作一些关于美术专题片,建筑类专题片以及各艺术种类的宣传片、纪实片等,是现实可行的,拍摄后根据文献配写解说词,根据分类整合、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去传播,尤其是通过电视、网络类、移动传媒类等,例如:地铁、移动公交车、传播媒介,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多的途径,也让更多的民众来真正理解中国本民族文化精髓,进而落实到现实生活中,真正的保护中国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再是研究者们极力地在保护,而是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真正理解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贵之处,进而发动全体人民群众自觉地去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遗产,这也是充分运用电视传媒手段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一种优势。

二、以媒体传播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运用电视手法制作专题片

电视专题片制作是对现在时或过去时的纪实,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电视专题片形式分类很广泛,从风格上可分为纪实性专题片、写意性专题片和写意与写实综合的电视专题片;从内容上分为城市形象专题片、企业形象专题片和产品形象专题片;从文体上分为新闻性专题片、纪实性专题片、科普性专题片与广告性专题片。无论选取那种形式,专题片的制作都离不开基本的形式要素,例如创意片头、画面与解说词的完美搭配、后期剪辑制作、音乐的选取等等。

首先,专题片片头的创作包装可以是创意的,创意是灵魂,但不能脱离专题片内容本身。一部专题片的制作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形式是电视的形式,内容则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的某一门类为内容载体。解说词在电视专题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以画面内容为基础,是专题片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解说词能更好地表现主题,给观众以更多的信息量,它不是对画面的简单重复,而是对画面进行补充和提高,弥补画面所不能表达的内容,并根据画面与文字语言在形象上的逻辑关系创造词与画交融的意境,彼此烘托,产生共振,使画面的含义获得再一次的升华,成为观赏者享受的文化盛宴。

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片,需要在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精选一部分作为重要的代表,来进行宣传片的制作。提倡不同的群体拍摄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持续拍摄动态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视资料。由此,可以记录不同阶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那些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同时,提倡尝试更多的电视栏目制作,可以是短小精悍的创意片头,也可以是展播类等等栏目方式,融合非物质文化的内涵,建立艺术资料库,丰富和充实除文献、出土实物之外的更多视觉资源,记录某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某一阶段的状态,具有一定的紧迫性。经过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片的制作长期积累后,整理分类为例如记录片、科普片、创意片等,建立相对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数据库。

应根据受众群体制作各种片子,目的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真正地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得到保护。不再仅仅是研究者、国家政策的抢救性保护,需要动员全民来保护,那么就要先要让全民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了解熟知以后,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电视、交通、地铁等移动传媒手段,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普及到每一处,才能让群众有意识的去对某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关注,最终自觉的对其进行保护。

三、以媒体传播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

一是记录不同阶段不同形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以后的研究人员提供更详实的生动资料。

二是对大众起到科普宣传作用,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程度,不再仅仅是研究人员的专利。

三是包装创意的作品,带有本民族符号的作品,内容、内涵更充实,有利于对外的传播并起到宣传作用。

四是有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储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挖掘更多可利用的元素去开拓创意产业,达到共赢。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