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行业经济形势

行业经济形势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5:1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行业经济形势,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行业经济形势

篇1

一、2015年11月国内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工业增速明显回升

 

2015年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2%,比上月加快0.6个百分点,工业增速有明显回升,但仍处于较低区间。从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消费品市场仍然稳中有升。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1.2%,增速比上月提高0.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停止2015年以来持续下滑的态势,1—11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0.2%,增速与1—10月份持平。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3%,增速比1—10月份回落0.7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继续调整。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同比增长18.2%,比1—10月份提高0.8个百分点,是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得以保持的最主要原因。外部需求仍然低迷,但有回暖迹象。11月份工业品出货值增速同比名义下降2个百分点,降幅比上月收窄1.1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在当前一段时间内,工业行业增速仍处在中低速增长与提质转型阶段。

 

(二)产业链下游行业增长态势好于产业链上游行业

 

2015年11月份,产业链下游行业增长态势好于产业链上游行业。分三大门类看,11月份,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3%,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7.2%,增速比上月提高0.5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2%,较上月提高2.5个百分点,改变负增长状态。

 

从主要工业行业增速来看,11月份增长最快行业为汽车制造业,同比增长13%,自8月份恢复以来,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除了汽车制造业外,增速超过10%的行业还有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1.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11.1%),增速超过8%的行业还有食品制造业(9.6%)、医药制造业(8.8%)和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8.5%)。可以看出,增速超过10%的行业数量仍较少,且增速超过8%的行业主要为高技术产业和高加工度产业。从增幅来看,11月份,半数行业增速较上月有所回升,半数回落。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仍为汽车制造业,较10月份增长5.7个百分点,其次为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改变10月份负增长的状态,11月份较10月份增速提高2.6百分点。下滑幅度最大的是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两个行业较上月增速均收窄2.4个百分点,其次为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速分别较上月收窄1.2和0.9个百分点。

 

(三)中部地区成为工业增长最快区域

 

2015年11月份,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分别同比增长7.3%、8.1%、7.8%,相比于10月份分别提高0.8、0.4和0.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仍然是增长最快的区域。另外,东北地区下降2.5%,较上月下降幅度收窄2.1个百分点,区域工业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工业经济有回暖的可能性。

 

(四)工业企业利润降幅收窄

 

2015年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降幅收窄。1—11月份,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9%,降幅比1—10月份收窄0.1个百分点。尽管1—11月份工业利润降幅收窄,但在当前工业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企业效益仍不乐观。1—11月份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仍低于主营业务成本增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为1%,而主营业务成本增长达到1.1%。虽然11月当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10月份同比下降1.4%,产品销售开始由降转升,表明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有稍微缓解。但是,受市场需求、价格、成本、库存、应收账款等因素的影响,工业企业利润短期内难有起色,其中产成品存货增长有所加快,11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4.6%,增幅比10月末加快0.1个百分点。

 

二、国外工业经济形势

 

当前世界工业经济复苏不平衡,发达经济体的增长表现好于新兴经济体。

 

(一)美国工业生产减缓,PMI为近三年首次降至荣枯线下

 

(1)工业生产增速继续下降。11月份,美国工业总体产出指数(季调)同比下降-1.2%,同比增速是2010年1月以来首次降低为负值。已连续第3个月环比下降。11月份,美国全部工业部门产能利用率为76.95%,较10月下降0.53个百分点。(2)PMI回落至50以下。11月份,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48.6,较10月大幅度下降1.5,已连续5个月下降,是2009年7月以来的新低,是2012年11月以后首次跌至50以下。(3)失业率与上月持平。11月份,美国失业率(季调)为5.0%,与10月持平,为自2008年5月以来的最低值。(4)PPI持续下降。11月份,美国PPI(季调)同比下降3.3%,环比上涨0.1%,PPI连续第12个月同比下降。(5)贸易逆差同比下降。10月份,美国贸易逆差(季调)为439亿美元,逆差同比减少2.66%,较9月增加14亿美元;其中,美国出口总额(季调)为1840.6亿美元,同比下降6.9%,进口总额(季调)为2279.5亿美元,同比下降5.2%。

 

(二)欧元区工业生产保持增长,PMI达到近19个月以来的新高

 

(1)工业生产保持增长。10月份,欧元区17国工业生产指数(季调)同比增长1.9%,环比增长0.6%,为连续第11个月同比正增长。三季度欧元区产能利用率为81.6%,比二季度上升了0.3个百分点。(2)PMI上升。11月份,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2.8,比上月上升了0.5,已连续3个月增长,达到近19个月以来的新高。(3)失业率继续下降。10月份,欧元区失业率(季调)为10.7%,比9月继续下降,为2012年2月以来的最低值。(4)PPI持续回落。10月份,欧元区17国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3.1%,比9月份降幅缩小0.1个百分点,欧元区PPI自2013年8月以来已连续27个月同比下降。(5)贸易顺差缩小。10月份,欧元区18国贸易顺差(季调)为198.5亿欧元,较9月略减少,出口同比增长0.6%,进口同比下降0.4%。

 

(三)日本工业生产微弱增长,PMI上升

 

(1)工业产出微弱增长。10月份,日本制造业工业生产指数(季调)同比增长0.2%,为近6个月来的新高。10月份,日本产能利用率指数为98.7,同比增长0.2%,环比上升1.3%。(2)PMI继续上升。11月份,日本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2.6,比10月上升0.2,已连续2个月上升。(3)失业率明显下降。10月份,日本失业率(季调)为3.1%,比9月大幅度下降0.3个百分点。达到近年来的最低值。(4)PPI持续下降。11月份,日本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下降3.6%,连续第8个月同比下降,降幅保持稳定。(5)贸易逆差扩大。11月份,日本贸易逆差为3797亿日元,较10月增长4881亿日元,出口额、进口额分别比10月减少5611亿、731亿日元。

 

(四)巴西工业生产持续负增长,PMI为2009年4月以来的最低值

 

(1)工业生产持续负增长。10月份,巴西工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11.2%,环比上升3%,自2014年3月以来已经连续20个月同比负增长,且下降幅度还在加大。(2)PMI持续下降。11月份,巴西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下降至43.8,继10月大幅下降后继续下降0.3,为2009年4月以来的最低值。(3)失业率上升。10月份,巴西六大城市失业率为7.9%,比9月上升0.3个百分点,是2009年9月以来的最高值。(4)PPI大幅上涨。11月份,巴西PPI同比增长11.5%,增速比上月提高0.8个百分点,自3月份以来已连续9个月同比增速逐月加快,连续2个月达到10%以上,为2011年5月以来的最高值。(5)贸易顺差减小。11月份,巴西贸易顺差为7.6亿美元,比上月减少12.4亿美元,进口比上月减少51.2亿美元,出口减少63.5亿美元,分别同比减少50%、38%。

 

(五)南非工业生产下降,PMI持续位于荣枯线下

 

(1)工业生产下降。10月份,南非制造业生产指数(季调)同比下降1.1%,连续3个月同比正增长后首次转为负增长。(2)PMI下降。11月份,南非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季调)为43.3,继10月下降1.8后再次大幅度下降4.8,已连续4个月低于50。(3)PPI增速持续上升。10月份,南非PPI同比增长4.2%,增速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9%,PPI同比增速呈不断提高的趋势。(4)贸易逆差大幅增加。10月份,南非贸易逆差为214亿兰特,比9月大幅度增加201亿兰特。进口额较上月增长146亿兰特,同比减少2.3%,出口额比上月减少55亿兰特,同比减少2.6%。

 

(六)印度工业生产大幅增长,PMI下降,对外贸易下降

 

(1)工业生产持续增长。10月份,印度工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9.8%,环比增长1.6%,已连续12个月同比正增长,增速为近5年来的最高值。(2)PMI继续下降。11月份,印度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0.3,较上月继续下降0.4,已连续4个月下降。(3)PPI持续下降。11月份,印度批发价格指数WPI同比下降2%,连续13个月同比负增长,降低速度在明显减缓。(4)对外贸易同比大幅下降。11月份,印度实现贸易逆差97.8亿美元,出口额为200亿美元,同比下降24%,进口额为298亿美元,同比下降30%,出口额和进口额都已连续12个月同比负增长。

 

(七)俄罗斯工业生产持续萎靡,通货膨胀加剧,对外贸易萎缩

 

(1)工业生产持续萎靡。11月份,俄罗斯工业生产指数(季调)同比下降3.6%,连续10个月同比负增长。(2)PMI下降。11月份,俄罗斯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0.1,较上月下降0.1,连续2个月保持高于50的水平。(3)通货膨胀加剧。10月份,俄罗斯PPI同比大幅增长14.2%,环比上涨1.8%,增速继续上升,已连续9个月保持7%以上的增速。11月,CPI同比增长15%,增速较上月回落了0.6个百分点,已连续14个月保持在8%以上的高通货膨胀水平,增速略有下降。(4)失业率回升。10月份,俄罗斯失业率为5.5%,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在短暂回落后回升至年初的水平。(5)对外贸易大幅萎缩。10月份,俄罗斯贸易顺差为100.6亿美元,同比下降31.6%,其中出口额同比下降34%,进口额同比下降36%。

 

三、当前我国工业经济景气判断及趋势分析

 

(一)2015年11月份工业经济景气度有所改善

 

从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来看,2015年11月份工业经济景气度有所改善。多项指标已经从偏冷区间返回至正常区间,但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持续恶化,连续四个月在荣枯线之下,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持续处在偏冷区间。一般贸易进口额降幅收窄,而一般贸易出口依旧处在偏冷区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转好迹象依旧不明显;货运量稍有改善。发电量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向好,代表货币政策信号的M1-M0表现积极,对工业经济稳定起到支撑作用。

 

(二)2015年12月份工业经济增速回调可能性增加

 

IIE景气指数先行指数预示12月份工业经济形势持续微弱回调,增长动力依旧依赖房地产和固定资产投资。2015年11月份,外围市场持续出现分化,美国制造业PMI回落至荣枯线之下,持续延续上月下降趋势,欧元区制造业PMI持续上涨至52.8个百分点,提高0.5个百分点;进出口贸易同比增长依旧处在负值区间。工业品产量去库存效果显著,工业品产量出现积极信号,除乙烯产量出现回调之外,焦炭降幅收窄,铝材增幅扩大、生铁、粗钢已经恢复至正值区间。货币市场稳步增长,各种口径的货币供应量同比持续稳步增长。房地产市场和固定资产投资支撑效力显现。

 

篇2

2014年5月份工业经济缓中趋稳,比4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分产业来看,高加工度产业仍然增长较快,但产业增速略有分化。分地区来看,近期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增速低位徘徊,说明我国企业工业依然在保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寻找新的平衡。受制于成本及资金压力,工业企业盈利水平略有下降。

(一)工业经济增长缓中趋稳

2014年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比4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从趋势上来看,5月份工业经济增速与前几个月基本持平,逐步呈现出缓中趋稳的态势。从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由降转升,比4月份分别上升0.3和0.6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工业品出货值增速有所回落,比4月份下降1.0个百分点,但依然比去年同期加快1.7个百分点。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的小幅回升主要得益于基建投资的明显加速。在房地产销售偏弱和工业品价格低迷的情况下,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再创新低,工业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偏弱。

(二)金属制品、有色金属冶炼加工、汽车、医药等产业增长较快,采矿、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增长较慢

2014年1―5月份,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七个行业增速达到了12%以上,相比之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其他制造业,开采辅助活动四个行业增速低于3%。工业增加值增速提高幅度较大的行业是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烟草制品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相比之下,前期增长较快的高加工度产业增速继续下滑,但幅度有所不同。其中,汽车制造业持平,通用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的下滑幅度分别收窄至0.3和0.5个百分点,专用设备制造业的下滑幅度则继续扩大至1.4个百分点。

(三)东部地区增速小幅回升,一定程度反映政府“微刺激”政策开始发挥作用

2014年5月份,东、中、西部地区工业分别同比增长8.3%、8.7%和10.8%,相比于2014年4月份提高0.2、-0.1和-0.2个百分点。近期东部地区工业增速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内需疲弱的背景下,企业在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中正经历阵痛。5月份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小幅回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近期政府密集出台的定向降准、再贷款支持棚户区改造以及放松存贷比等一系列“微刺激”政策开始发挥作用。目前,中国工业正在保增长与调结构之间寻找新的平衡,工业领域产能过剩矛盾的彻底化解尚需时日。

(四)工业企业总体盈利水平略有下降

2014年1―4月份,受制于工业增速小幅下滑、成本压力上升以及资金压力加大等因素,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速、工业企业主营业务利润总额增速相比于1―3月份分别下降0.1、0.3个百分点,主营业务利润率与上月持平。分行业来看,由于前期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下跌速度大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游原材料行业如煤炭、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能源等企业利润下降幅度较大。相比之下,中下游行业企业盈利状况则明显好于上游,其中汽车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均达24%以上。

二、国外工业经济形势

当前全球工业正步入逐步回升的通道,发达国家形势总体上好于发展中国家,但发达国家内部出现分化趋势,美国工业表现较为乐观,日本和欧盟制造业回升势头有所放缓。美国工业生产指数自去年8月份以来持续维持在100以上,制造业PMI呈现快速扩张态势,失业率处于2008年9月以来的新低;欧元区4月份制造业PMI创2011年5月以来最高,5月份有回落态势;日本制造业PMI连续两个月处于荣枯线下。其他金砖国家除印度外,PMI均在荣枯线下,表明经济增长乏力。此外,新兴市场国家仍面临较大通胀压力,南非、巴西和俄罗斯PPI处于7%以上的高位;印度也处于5%以上的水平。

(一)美国制造业持续扩张

(1)生产环比下降。4月份工业生产指数102.74,环比下降0.6%;产能利用率为78.63%,较3月份下降0.65个百分点。(2)制造业连续第12个月扩张。5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上月的54.9升至55.4。截止5月份,制造业已经连续第12个月扩张,且扩张步伐加快,经济复苏显现回升势头。(3)就业市场持续改善。5月份非农部门新增就业岗位21.7万个,这是非农部门新增就业岗位连续第4个月保持在20万个以上,失业率维持在6.3%,与上月持平,显示就业市场持续改善。(4)PPI增幅回落。5月份 PPI同比上升2.5%,环比下降0.2%,扭转4月份大幅增长的趋势。(5)贸易逆差扩大。4月份贸易逆差为472亿美元,比上月上升3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上升68亿美元。

(二)欧元区制造业回升趋势有所放缓

(1)工业生产回升。4月份工业生产环比上涨0.8%,而3月份环比下跌0.3%。二季度产能利用率为79.5%,比一季度提高了0.3个百分点。(2)PMI走低。5月份PMI的终值为52.2,连续11个月高于荣枯线。但低于4月份的53.4。(3)失业率小幅下降。4月份失业率为11.7%,略低于3月份的11.8%。(4)PPI跌势有所放缓。4月份 PPI同比下降1.2%,跌幅较上月收窄0.4个百分点。(5)贸易顺差持续走高。4月份贸易顺差微幅扩大至157亿欧元,贸易顺差升至五个月高位,且连续四个月走高。

(三)日本PMI回升,但仍低于荣枯线,出口遭遇15个月来首次下滑

(1)工业生产回落。4月份工业生产指数由3月份102.2回落至99.3;产能利用率指数103,环比下降2.18个百分点。(2)PMI回升但仍低于荣枯线。5月份PMI回升至49.9,高于4月份的49.4,但仍处于荣枯线下。(3)失业率与上月持平。4月份失业率为3.6%,与前月持平。(4)PPI小幅上升。5月份 PPI同比增长4.43%,较3月份小幅提升0.28个百分点。(5)5月份出口同比下滑2.7%,遭遇15个月来首次下滑。

(四)巴西PMI回落,但贸易顺差扩大

(1)工业生产回落。4月份工业生产指数为100.4,环比下降0.3%,同比下降2.24%。(2)PMI进一步回落。5月份 PMI由4月份的49.3降至48.8,连续2个月位于荣枯线下。(3)失业率小幅降低。4月份六大城市失业率同比增加4.9%,较3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4)PPI仍处于高位。4月份 PPI同比增长7.14%,较3月份回落0.84个百分点。(5)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5月份实现贸易顺差7.1亿美元,较4月份增加2亿美元。

(五)南非工业经济增长乏力,出口大幅回落

(1)制造业生产回升。4月份工业生产指数由3月的104.1升至108.3,结束了联系两个月走低的态势。(2)PMI大幅回落。5月份 PMI较4月的 47.4大幅回落至44.3,连续2个月处于荣枯线下。(3)PPI呈上升趋势。4月份 PPI同比增速为8.8%,持续5个月上涨。(4)贸易增幅回落。4月份出口增长16.59%,较3月下降8.6个百分点。

(六)印度工业增长放缓,但仍好于其他新兴经济体

(1)工业生产大幅下滑。4月份工业生产指数为172.1,环比回落10.92个百分点。(2)PMI略有回升。5月份 PMI为51.4,较上月略有回升,连续7个月处于荣枯线上。(3)PPI增速下降。4月份PPI同比增长5.2%,增速较3月份下降0.5个百分点。(4)贸易逆差扩大。

(七)俄罗斯工业低迷中开始恢复

(1)工业生产恢复增长。4月份工业生产指数为105.4,环比增长0.8%,连续3个月小幅上升。(2)PMI依旧位于荣枯线下。5月份制造业PMI为48.9,连续7个月位于荣枯线下。(3)PPI位于高位。4月份 PPI同比增长7.2%,增速较3月份上升2.2个百分点。(4)失业率小幅下降。4月份失业率降至5.3%,增速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5)贸易顺差创2012年2月以来新高。4月份实现贸易顺差198亿美元,创2012年2月以来新高。

三、当前我国工业经济景气判断和趋势分析

课题组采用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和IIE景气指数判断工业经济的景气程度。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主要用于对工业经济运行进行监测预警;IIE景气指数主要用于预测分析工业经济月度同比增速变化和工业经济实际形势的变化。

(一)5月份工业经济景气度处于较低水平

从IIE工业经济运行监测信号图来看,2014年5月份工业经济处于降低水平,景气度相比于4月份出现了明显下降,具体主要体现在货运量、进出口货运量、一般贸易进口额三个指标增速的下降,反映了当月经济活动活跃度的降低。

(二)6月份工业经济继续面临下行压力

IIE景气指数先行指数继续下行,表明2014年6月份工业经济同比增速可能继续走低。从不同类别先行指标来看,5个产量类指标中有三个小幅下降,两个小幅上升;2个固定资产投资类指标均出现较大幅度上升;3个金融类指标中,有一个上升,一个下降;2个房地产类指标均出现下降,尤其是商品房本年施工面积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2个国外市场指标中,一个上升,一个下滑。

当前工业经济主要受到两方面积极因素的支撑。一是政府保增长的力量,主要体现为基建投资的增长。2014年1―5月份,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同比增长25%,比1―4月份提高2.2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大幅下滑,同时进一步带动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与之相关的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和仪器仪表业的快速增长。二是外需不断恢复。虽然5月份工业品出货值同比增速较4月份有所回落,但依旧高于去年同期1.7个百分点,说明外部经济的改善通过拉动出口而对国内工业产生带动作用。

篇3

本次调查以企业家群体为调查对象,参考中国经济结构,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问卷的方式进行,于8月10日发放问卷,截至10月15日共回收问卷2062份,其中有效问卷1960份。

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及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价

1.企业景气企稳回升,结构分化十分明显。对于目前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综合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家占27%,认为“一般”的占52.4%,认为“不佳”的占20.6%;认为“良好”的比“不佳”的多6.4%,这一数据为近三年来的最高值。这表明,企业景气经过三年的持续下降后,开始温和改善。

调查发现,不同类型企业的景气状况呈现明显分化态势。从不同地区看,“长三角”地区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于“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企业;从不同规模看,大中型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外资企业明显好于民营企业。

不同行业企业的景气状况分化也十分明显。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汽车、电子设备等,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20%以上。而采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化纤、非金属制品等行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差,其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少20%以上。

企业家对企业现状的满意程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企业的综合经营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对企业现状“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的企业家占33.5%,比2015年上升了5.2%,其中“非常满意”占1.6%,“比较满意”占31.9%,“一般”的占35.7%,“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的占30.8%。以5分制计算,企业家对企业现状满意度的评价值为2.99,为2012年以来的较高水平。其中,中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企业家对企业现状的满意度评分相对较高。

随着企业景气的温和回升,企业家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也趋于乐观。认为2016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企业家占20.3%,比2015年上升了2.7%;认为“一般”的占43%;认为“很差”或“较差”的占36.7%,比2015年下降了7%(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宏观经济“偏冷”的企业家占48.6%,认为“过冷”的占6.8%,两者合计比重比2015年下降了5.3%;认为“正常”的占32%,认为“偏热”或“过热”的占5%,均高于2015年;认为“尚难判断”的占7.6%。

企业家认为当前经济“偏冷”或“过冷”的比重,以及经济形势“很差”或“较差”的比重均有所下降,而认为当前经济“正常”的比重,以及经济形势“一般”的比重均有所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企业家的信心有所回升。

2.价格跌势趋缓,产销温和回升,库存趋于底部,企业盈利改善。调查发现,在库存趋于见底及去产能政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企业产品销售价格下跌趋势有所缓和。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企业产品价格比2015年同期“下降”的企业家占51.2%,比2015年低了5.9%;“持平”的占40%,“上升”的占8.8%;价格“下降”的比“上升”的多42.4%,比2015年上升了8.1%。

价格下跌较少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而价格下跌较多的行业有: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化纤、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机械等,其价格“下降”的比“上升”的多60%左右。

企业产品销量的下跌趋势也有所缓和。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的销售量比2015年“减少”的企业家占43%,比2015年低了7.8%;认为“持平”的占34.6%,“增加”的占22.4%;这一数据比2015年上升了12.1%。

其中,销售量下滑较多的行业有: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造纸等,销售量“增加”的企业比“减少”的少50%以上;而农林牧渔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有色金属、汽车、电子设备则相对较好,销售量“增加”的企业比“减少”的企业要多。

在产品价格和销售量均呈现出跌势趋缓的情况下,企业的盈利情况有所好转。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上半年盈利(包括“较大盈利”和“略有盈余”,下同)的企业占51.1%,比2015年上升了4.8%,为近五年来的较高水平;“收支平衡”的占23.3%;亏损(包括“亏损”和“严重亏损”,下同)的占25.6%。

认为目前盈利“正常”或“好于正常”的企业家占43.6%,为2012年以来的最高值;“低于正常”的占56.4%。其中,中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盈利情况相对较好(见表2)。

目前盈利情况相对较好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有色金属、汽车、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等行业,盈利“正常”或“好于正常”的企业超过一半,而采矿业、纺织、非金属制品、钢铁、通用设备等行业则相对较差,超过七成的企业盈利“低于正常”(见表3)。

在盈利趋于好转的同时,停产、半停产企业的比重比2015年有所下降。其中,小型企业“停产”、“半停产”的比重相对较高。该比重相对较高的行业有:采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化工、非金属制品、钢铁等,“停产”、“半停产”的企业在四成左右,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仍然突出(见表4)。

企业生产状况的好转还体现在企业目前的生产(服务)量情况上。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企业的生产(服务)量比2015年“减少”的企业家占40%,比2015年低了3.6%;“持平”的占40.3%,“增加”的占19.7%;认为“增加”的比“减少”的少20.3%,这一数据比2015年上升了6%。

生产(服务)量下滑较多的行业有: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非金属制品等,生产(服务)量“增加”的企业比“减少”的少40%以上;而农林牧渔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汽车、电子设备等行业则相对较好。

调查还发现,目前企业仍处于去库存的过程中。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企业的产成品库存“低于正常”的企业家占13.3%,为五年来最高;认为“高于正常”的企业家占18.5%,为五年来最低;认为“正常”或“低于正常”的企业家占81.5%,比2015年上升了4%,为近五年的最高(见表5)。

库存相对较高的行业有: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化纤、非金属制品等,库存“高于正常”的企业超过三成。长期以来的价格下跌带来了持续的去库存,同时当库存达到低位时又带来了价格的回升。

未来预期及用工投资意愿

1.市场需求稳中有升,未来预期温和改善。企业订货情况是一个重要的先行指标,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未来的需求走向。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订货“正常”的企业家占48.7%,“高于正常”的占5.4%,两者合计比重比2015年上升了3.2%;订货“低于正常”的企业占45.9%。其中,“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区企业目前订货相对较差。

农林牧渔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化纤、汽车、电子设备等行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好,订货“正常”或“高于正常”的企业比重超过六成;而采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非金属制品、通用设备等行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差,超过六成的企业订货“低于正常”。

值得注意的是,与2015年相比,一些行业的订货情况明显好转,包括:建筑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钢铁、汽车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行业的市场需求正在逐渐好转。

由于市场需求的回稳,企业家预计未来产品价格的跌势趋缓。预计2017年企业产品销售价格“下降”的企业家占30.4%,比“上升”的多14.3%,预计价格“持平”的占53.5%。预计2017年价格下跌较多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服装、非金属制品、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电气机械、电子设备等,预计价格“下降”的比“上升”的多30%左右,而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则相对乐观,预计价格“上升”的企业要多于“下降”的企业。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更为乐观;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和民营企业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15%以上,高于外资企业。

调查结果显示,预计2017年经营状况“好转”的企业家占36.6%,预计“不变”的占49.3%,预计“恶化”的占14.1%;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22.5%。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33.7%,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企业;“京津冀”地区企业最为乐观,“长三角”地区企业居中,“珠三角”地区企业则相对较差;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对2017年更为乐观;从不同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23%。

对2017年预计较为乐观的行业有: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汽车、仪器仪表等,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40%以上,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化纤、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则相对较差。

2.用工需求和投资计划分化态势明显。随着企业家对未来预期的温和改善,企业的用工和投资计划也保持平稳。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企业用工人数与2015年“持平”的企业家占45.3%,“增加”的占17.2%,两者合计比重超过六成;认为“减少”的占37.5%。其中,中西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用工人数增长相对较多。

服务业尤其现代服务业用工人数增长相对较多。具体来看,目前用工人数增长较多的行业有: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用工人数“增加”或“持平”的企业超过八成,而采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非金属制品、通用设备等行业用工人数“减少”的企业超过半数。

关于企业2017年计划投资额的增减情况,调查结果显示,2017年计划投资额“增长”的企业占33.9%,“不变”的占39.9%,两者合计比重超过七成;“减少”的占26.2%。其中,中型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2017年计划投资额增长相对较多。

2017年计划投资额增长较多的行业有: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等,其计划投资额“增长”企业超过半数;而纺织、化纤等行业则相对较差,计划投资额“减少”的企业超过四成。

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1.产能过剩现象依然十分严重。认为本行业产能过剩“非常严重”的企业家占13.1%,“比较严重”的占58.1%,两者合计比重略低于2015年的调查结果,但仍处于历史高位;认为“基本不存在”的占28.8%。

从行业看,纺织、造纸、非金属制品、钢铁、通用设备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能过剩“比较严重”或“非常严重”的企业超八成;农林牧渔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则相对较好。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的同时,也有一些行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存在良好的发展空间,这为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设备利用率也能反映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调查结果显示,认为2016年设备利用率在“75%及以下”的企业家占58%,“75%-90%”的占28.2%,“90%以上”的占13.8%,企业总体平均设备利用率为68%,其中制造业企业的平均设备利用率为67.5%,与2015年的调查结果大体相当。从不同行业看,食品、造纸、非金属制品、通用设备等行业平均设备利用率低于65%,相对较低;而纺织、电子设备等行业平均设备利用率相对较高。

从对2017年企业设备利用率的预计来看,调查结果显示,预计2017年设备利用率在“75%及以下”的企业家占53.1%,“75%-90%”的占30.5%,“90%以上”的占16.4%,预计2017年企业总体平均设备利用率为70.8%,其中制造业企业预计为70%,略好于2016年的情况。从不同行业看,食品、造纸、非金属制品、通用设备等行业预计2017年平均设备利用率在65%左右,相对较低;而纺织、医药、有色金属、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电子设备等行业预计2017年平均设备利用率相对较高。

2.人工成本上升、社保税费负担过重是企业面临的首要困难。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八项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68.4%)、“社保、税费负担过重”(50.2%)、“企业利润率太低”(43.4%)、“整个行业产能过剩”(38.2%)、“资金紧张”(35.1%)、“缺乏人才”(33.2%)、“国内需求不足”(24%)和“未来影响企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太多”(22%)。调查发现,近年来成本上升(包括“人工成本上升”和“社保、税费负担过重”)一直是企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困难。此外,选择产能过剩的比重也较高(见表6)。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区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珠三角”地区企业选择“人工成本上升”、“社保、税费负担过重”、“整个行业产能过剩”和“企业招工困难”的比重高于其他地区企业,“长三角”地区企业选择“人工成本上升”、“企业利润率太低”、“缺乏人才”的比重高于其他地区企业,“京津冀”地区企业选择“资金紧张”、“缺乏创新能力”和“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的比重高于其他地区企业。

3.中小企业融资依然困难。调查发现,选择“资金紧张”的企业家占35.1%,排在所有19个选项的第五位。本次调查还了解了企业目前的流动资金情况。认为目前资金“紧张”的企业家占41.6%,“正常”的占50.8%,“宽裕”的占7.6%。其中,中西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资金“紧张”的比重相对较高。

应收账款也反映了目前企业的资金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应收账款“高于正常”的企业家占24.9%,“正常”的占54.3%,“低于正常”的占20.8%。其中,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民营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应收账款“高于正常”的比重相对较高。

在资金紧张的影响下,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居高不下。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企业平均融资成本在“6%及以下”的企业家仅占38.3%,认为“6%-8%”的占21.5%,认为“8%-10%”的占21.7%,认为“10%以上”的占18.5%;总体来看,企业的平均融资成本高达8.33%。其中,中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民营企业的平均融资成本相对更高。

从不同行业看,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非金属制品等行业平均融资成本相对更高,超过9%。

4.房地产局部泡沫比较明显。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企业所在地区房价“较高”或“过高”的企业家占62.4%,认为“正常”的占32.5%,认为“较低”或“过低”的占5.1%,总体评价值为3.76(5分制),明显高于中值3。不同城市的房价分化现象较为明显,一线城市的企业家对房价的总体评价值为4.43,处于近5年来的较高水平,而二线城市和其他城市的总体评价值分别为3.81和3.66,要显著低于一线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在较多企业家预计房价上涨的同时,认为目前房地产库存“过大”的企业家占68.8%,“适度”的占26.7%,“不足”的仅占4.5%。其中,认为一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大”的占37.7%,明显低于二线城市和其他城市。

结构变化及增长动力转换

1.目前产业结构呈现明显的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等行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企业和现代服务业,在订货、盈利、用工和未来投资额等指标上均明显好于全行业平均水平,更大幅好于采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造纸、化纤、非金属制品、钢铁、通用设备等资源密集型行业,而这种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在创新的推动下逐步实现的。

本次调查了企业的创新成效。调查结果显示,认为2016年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的企业家占31.3%,“持平”的占46.9%,“减少”的占21.8%;“增加”的比“减少”的多9.5%,比2015年的调查结果高了3.5%。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新产品销售比重增长相对较多。

2.企业创新和转型意愿增强。关于“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企业未来一年应着重采取的措施”,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三项分别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66.7%)、“增加创新投入”(64.6%)、“引进人才”(56.8%),其中后两者都反映了企业的创新意愿,均为近5年来的最高值。这表明,面对当前企业发展中的困难和挑战,企业将通过加强创新来积极应对。此外,选择比重较高的选项还包括“更新设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开拓国内市场”、“减少用工”、“改变经营模式”、“开拓国际市场”。

当问及“经济在未来一个时期将呈L型走势的应对策略”这一问题时,打算“加快创新转型”的企业家占56.3%,明显高于其他选项;打算“收缩战线,等待机会”的占28.1%,“看不清方向,迷茫徘徊”的占6.9%,“兼并重组,快速扩张”的占4.7%,“退出江湖不干了”的仅占1.6%。其中,中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选择“加快创新转型”的比重相对较高。

3.企业创新投入持续增长。与2015年同期相比,认为2016年以来企业在研发投入方面“明显增加”的企业家占12.4%,“有所增加”的占44.7%;认为“基本未变”的占36.8%,“有所减少”或“明显减少”的仅占6.1%。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研发投入增长较多。从不同行业看,2016年以来研发投入增长较多的行业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化纤、汽车、电子设备等,研发投入“增加”的企业比“减少”的多70%以上。

从未来创新投入的计划来看,调查结果显示,计划2017年在总体创新投入方面“大幅增加”的企业家占29.6%,“小幅增加”的占26.8%,“不变”的占35.8%,“小幅削减”或“大幅削减”的仅占7.8%。其中,大型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计划2017年总体创新投入大幅增加的比重相对较高。

政策评价及相关建议

1.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关于对近年来政府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松紧程度的判断,认为“过紧”的企业家占3.2%,“偏紧”的占31.8%,两者合计比重比2015年下降了4.8%;认为“合适”的占46.7%,与2015年的调查结果大体相当;认为“偏松”的占16.9%,认为“过松”的占1.4%。总体来看,企业家认为目前宏观调控政策总体合适,比2015年略有放松。

建议财政政策进一步放松的企业家的比重也同样有所下降。关于对未来6个月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建议,调查结果显示,建议财政政策“适度扩张”的企业家占46.9%,比2015年下降了9.1%,与2014年大体相当;建议“基本不变”的占40.8%,“适度收紧”的占12.3%。建议货币政策“适度放松”的占48.1%,比2015年下降了15.3%,“基本不变”的占34.8%,“适度收紧”的占17.1%。调查表明,企业家总体上期望政府保持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地方发展要适应新常态,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了更好地推动企业转型发展,近年来政府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本次调查了解了这些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关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开发的实际成效,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成效“不太好”的企业家占48.8%,“很不好”的占18.1%,与2015年的调查结果大体相当;认为成效“很好”或“较好”的占21.8%,“不清楚”的占11.3%。其中,西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认为成效“很不好”的比重相对较高。

关于2016年以来企业所在地政府招商引资力度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力度减弱”的企业家占30.5%,比2015年高3.5%;认为力度“没什么变化”的占31.9%,“有所加大”或“明显加大”的占26.8%,“不清楚”的占10.8%。其中,东中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认为“力度减弱”的比重相对较高。调查表明,企业家认为目前地方政府单纯依靠产业园区开发和招商引资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等传统的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值得反思。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