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0:31:5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行业风险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中图分类号:F407.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3002401
1我国电气机械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在当代,电气行业已经成为反映一国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性行业。电气行业体现着国家工业发展进程,又受本国经济社会建设水平,尤其是工业发展总体环境的影响。目前看来,伴随着国家在电力、装备制造、以及高新技术领域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我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仍然处于较快增长阶段。然而,在增长的同时,行业内外也涌动着不稳定因素,使得行业面临不可回避的风险。
1.1产业结构风险
与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不相协调的是,我国电气机械行业的产业结构仍显混乱,优化进程尚未全面推开。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电力投资,市场对于电气机械,尤其是输变电机械设备的研发和制造提出了更广泛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然而,不论是市场的需求还是要求,都从正反双向刺激着行业的整体增长。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发电设备、二次设备、环保设备、一次设备中的变压器、电容器等高中端产品的快速成长。但与之同时存在的,是市场资源被过多地搁置于大量低端的细分产业。如配电开关及元件、电线电缆等。增长前景比较乐观的的变压器、电容器产品比重偏低,新型产品产量甚微,整个产品链无法对接上市场的实际需求。结构的失衡,意味着产能的增长与市场需求的增长有可能错位,甚至是缺位与错位并存,最终损害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发展。
1.2行业运营风险
依据权威经济数据调查机构的报告,我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运营绩效,存在稳定发展趋势破灭的的隐忧。从销售收入情况看,2009年我国电气机械行业的成长能力已经出现了明显下降,并有继续下降的趋势。除少数业内领先企业在毛利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上有所提升外,大多数企业的盈利状况不佳,导致整个行业盈利能力的下降。与成长性和盈利性走低相对应,是偿债能力的降低。当然,行业的风险,还表现在行业内部众多企业的经营能力上。与国有大型企业在人才、资源、技术方面优势明显相比,占我国电气机械行业相当比重的民营企业,则越发突出地表现出经营管理的乏力。行业运营稳定性减弱,使得行业投资的预期产生波动,进而在制造业或其他行业的状况同时发生变化时,有可能使得行业本身的不可预期性盲目增加,导致行业发展前景受损。
1.3环境风险
这里的环境,既指自然环境,又指社会环境。一方面,电力行业本身属于高耗能产业,对其加大投资发展力度,必然为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更大损害。作为其相关产业的电气机械行业,在这种行业惯性下,承担着极为重要的责任。另一方面,国家的产业政策、法律法规既引导、又约束行业走向,而电器机械行业既有可能把握机遇一路走高,又有可能错失机遇一跌千里。不能准确把握自然、社会两个环境,我国电气机械行业就将失去健康成长的土壤。
2我国电气机械行业风险形成的原因
2.1劳动力成本上升
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已成不争事实,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中国制造”开始摒弃由廉价劳动力驱动这一内涵,转而寻求劳动与知识两种密集形式的动态平衡。制造业与电气机械行业在行业分析上具有深刻渊源,前者的行业变局完全可以缩影为后者。这意味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于电气机械行业来说也带来了无可回避的大变局。变则痛,我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由此面临着震荡和考验。
2.2原材料价格飙升
如果说人力资源成本的可控性相对还比较强的话,那么对于原材料等物资的刚性需求,则使得我国电气机械行业对这类成本的可控性略显微薄。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增加了行业生产的硬性成本,营造更为恶劣的生存环境,致使行业增速无法保障。同时,传统电力行业在原材料成本压力下,开始将目光聚焦在新兴电力行业,这使得电气机械行业的资源也跟随投入到光伏这样的新兴项目上。短期内经营生产的不确定性增加,风险也由此加重。
2.3国家政策支持不到位
许多国家对重大装备国产化都予以高度重视,并通过立法来保证,以扶持本国工业的发展。对于电力及电气机械技术,我国一直都很重视引进技术和设备的国产化工作。实际上,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出台和施行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规定。然而,这些政策规定的配套政策,却没有得到完善或有效实施。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在行业立法方面,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体系,这就使得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项目的执行情况并不好。不能构建以法律为主体的政策方针体系,就无法实现电气机械行业的自主创新发展。
2.4技术水平尚属欠缺
现阶段,国际大公司都已开发出21世纪的新型电器产品,技术性能和使用效益方面都有大幅提升。我国电气机
械行业产品,很大比重上都是相对传统落后的电器设备,这不仅不能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铺垫,就连满足行业发展的一般需求都不能满足。技术缺失,带来的是电气行业丧失根本动力。如果不能在整体技术水平上做好文章,不能在自主创新上打牢根基,那么我国电气行业的长足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
3防范和应对风险的对策
3.1推进电气机械行业战略结构调整
政府有关部门应将政策引导与市场运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培育具有竞争实力的企业上投入更多的资源,并力争实现推动这些企业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目标。遵循市场规律,引导企业参与市场细分,并突出新兴技术设备的细分市场。在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有生产要素的作用,利用制度的力量保障行业战略结构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例如,为引导行业提升高效、环保性能好的发电机组的生产效率,可以适当给予企业贴息贷款、补充产品研制费等优惠政策。
3.2提供更切实有效的政策支持
在国内市场,构建涉及立法层面的政策体系,针对性地根据企业现状,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加大鼓励自主创新的力度,在做好充分市场调研基础上,从财政、投资、信息服务等方面,制定更为贴近行业需求的政策,并保证政策的开放性、竞争性和激励性。
在国外市场,引导企业有效利用WTO的保护性条款和法则。如利用“幼稚工业”保护条款对发电设备制造业实施有效保护。其精益在于把握“幼稚工业”的弹性定义,合理合法地将我国电气机械行业中暂时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部分,至于贸易保护框架内,力求更为宽松稳定的发展环境。
3.3大力推进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
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我国电气机械行业的市场参与者,要磨练更为犀利的国际视野,既能充分利用国家宏观政策,又能提升管理经营水平,吸引更优质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为自主创新技术的发展注入活力。当然,这个过程是艰难的,而整合行业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的提升,更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从短期看,在注重市场销售的同时,积极储备培养创新人才,是现阶段创新工作的着力点。从长期看,总结生产经验,整合企业和行业资源,占据新型电力能源设备等未来电气行业核心市场,推动电气机械产品出口参与国际竞争,才是应对和化解风险的必要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商业银行;风险;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竞争默许,尤其是近两年国家对银行利率权限的开放,使得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为了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主动,它们会采取各种措施,以银行机构的放贷为例,贷款是银行获得利益的主要手段,因此商业银行在商业信贷上会采取主动的姿态,但是与此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不良风险,比如坏账、死账的产生,以此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银行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论是风险管理的理念,还是技术、方法等,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存在差距,因此基于国内外的实际情况,商业银行应该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是指商业银行通过风险分析、风险预测、风险控制等方法,渗透到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预防、回避、排除或转移经营中的风险,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从而减少或避免经济损失,保证经营资金的安全。风险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全面风险管理要对所有影响银行目标的风险进行系统识别、评估、报告和处置,要考虑银行所有层面的活动,从总行层面的战略风险规划和资源分配到各业务单元的市场和产品,管理风险都应得到有效控制。风险管理包括以下几个要素:调险偏好和战略、加强风险应对策略、降低经营性意外和损失、识别和管理多重企业风险及抓住机遇等。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意义
其一,商业银行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可以规避、分散、转嫁、控制和化解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从而减少商业银行资产、资本损失,增强银行盈利水平,提高银行的声誉度和核心竞争力,保障银行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其二,商业银行采取一系列的风险管理措施和手段来保证从社会上融入资金的安全,可提高整个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还可以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维持公众信心,稳定社会金融。
二、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银行自身因素带来的风险
商业银行自身风险主要是:首先是银行资金构成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在满足公益的同时,必须要实现盈利,而行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就是银行的信贷业务,而银行从事信贷业务的前提就是银行要具有足够的存款资金,基于银行的特点使得银行必须要保持足够的客户汇兑需求,一旦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就会导致银行出现挤兑风暴;其次银行的资产规模带来的风险。维持银行经营的主要资金是来源于银行的流动资金,如果银行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现象之后,就会给银行造成巨大的影响;最后主观因素引起的风险。在经营过程中,制度执行人的自主低下及对违章违纪行为的查处乏力,使问题不断蔓延,导致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失去严肃性和可操作性。
(二)银行外部因素带来的风险
银行外部因素带来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一是银行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对商业银行的管理实现了经营主体化,也就是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在市场中要自负盈亏,这样一来商业银行需要独立的面对市场中的风险,一旦出现亏损现象,将会导致商业银行破产;二是资金使用效益。如果银行所选择的客户对其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较好,就会减少或避免银行风险;当然银行选择的客户使用资金的效益不好,就会导致银行出现坏账、死账的现象,因此资金使用效益较差,将会使银行资金周转受到阻碍,从而导致资金无法及时回流,影响银行收益;三是政策因素带来的风险。我国的宏观政策也会给银行的经营带来巨大的影响。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初步成效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一是行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断提高。随着国家对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今年国家推出的存款保证金制度,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越来越完善,各大商业银行基于风险管理工作的认识在不断地完善与提高,并且将工作中的具体事项进行了制度化规定;二是政府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在不断增加。随着商业银行的市场化,但是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创新了监管手段,尤其是近两年查处的多名商业银行管理者的问题就是真实的案例;三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逐渐规模化、制度化。商业银行对各项工作的规定在不断细化,制定了科学的规则。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认识不足
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工作还存在认识上的缺陷:一是商业银行对资金结构的认识还不够细化。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银行属于国家控股,属于垄断行业,因此他们对风险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理念中,比如不少银行仍然将经营规模作为发展的重点,而忽视了资金结构的优化配置,尤其是忽视对资产质量的考虑;二是对风险管理的内涵不了解。很多商业银行将风险定格在信用风险,认为信用风险是影响银行的主要因素,而忽视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因素;三是商业银行的资金运作模式单一。目前我国资金市场相对还不完善,因此银行的资金运作相对比较狭窄,另外我国资金主要集中在国有四大银行体系中,因此风险分散性不高。
(三)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国内银行的审贷体制基本上是横向的,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管理组织制度。大多数商业银行还没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无论是内部稽核部门、信贷管理部门(管理信用风险)或资金管理部门(管理利率等市场风险),都没有能力承担起独立的、具有权威性的、能够有效管理银行各个方面风险的风险管理职责。
(四)风险管理机制上的差距
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开展较晚,且发展缓慢,使得形成的机制存在着不少的漏洞。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是国外金融机构经营运作的坚实基础,也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重要表现,这些正是我国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机制落后的因素,尤其是目前我国缺乏风险管理机制,使得风险管理工作缺乏相对完善的执行标准。
(五)风险管理方法、管理技术落后
长期以来,我国在风险量化管理方面非常薄弱,风险测算统计工作还未能实现制度化和科学化,重视贷后检查而轻视贷前分析,重视定性分析而量化分析手段欠缺等问题依然存在。如在信用风险管理中,评价方法不准确;我国商业银行虽然都有一些与风险有关的信息系统,但这些系统还没实现统一。这些系统的数据重复录入、系统间数据标准不一致、系统技术平台不统一,造成信息不具有可比性,影响了银行自身风险判断水平;同时,各银行本身都缺乏先进的风险评估技术,风险分析手段落后,预警能力低下,常常是跟在风险后面亡羊补牢,缺乏预见性。
(六)风险管理工具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迅速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金融衍生产品成为商业银行获取收益、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但是就目前现状看,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与国外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直接的反映了我国金融衍生产品的不足。
四、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树立风险管理新理念
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开展实际业务和进行有效风险管理的精神动力,是取得业绩实效又保证运营安全的重要支撑。因此银行要培养与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全方位风险管理理念,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业务的发展,营造浓厚的风险管理文化:首先,实现不同业务风险管理的差别化。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众多,不同的业务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要建立风险管理的差异化管理模式。比如在进行信贷业务时需要分析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和行业及地区风险的分析等。其次,实现不同地区风险管理的差别化。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不同,企业类型也不同,因此他们的风险因素也就不同,因此需要银行根据具体的地区建立差异化的风险管理机制。
(二)健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形成由银行董事会及其高级经理直接领导的、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中心、与各个业务部门紧密联系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其次各个业务部门要逐步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岗位,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进行有效控制,使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与此同时,国内商业银行应积极借鉴国际大银行的组织模式与运作经验,加快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加快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转换,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内部控制水平。
(三)改进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
目前,国内各银行信息披露工作还不规范和完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大。基于市场发育和监管理念滞后及会计信息不完备等因素,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以现有的信息披露规定为基础,借鉴国际经验,加大对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与程序、资本构成、风险披露的评估和管理程序、资本充足率等领域的关键信息进行准确核算,制定出最低的信息披露标准。同时,应提倡“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相结合,鼓励自愿披露。在制度设计上,要审慎授权银行开展对外信息披露。
(四)引进、培训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风险管理是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因此一方面要开展风险管理培训工作,完善人力资源质量;另一方面要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工作,商业银行要立足于世界,站在战略高度积极引进优秀的风险管理人才,形成高质量的人力资源网络体系。
五、结论
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已经结束,我国经济、金融全球化步伐明显加快,外资金融机构纷纷抢滩我国金融市场,在此背景下,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路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P.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2]葛林.欧洲商业银行的风险理念[J].金融经济,2012.
[2]Olli Castrén , Michela Rancan.Macro-Networks: An Application to Euro Area Financial Accounts[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14,46: 43-58.
[3]李扬,张晓晶,常欣,等.中国资产负债表及其风险评估(下) [J]. 经济研究,2012(7): 4- 21.
[4]肖璞,刘轶,杨苏梅.相互关联性、风险溢出与系统重要性银行识别[J].金融研究,2012(12):97-105.
[5]巴曙松,居姗,朱元倩. 我国银行业系统性违约风险研究――基于Systemic CCA 方法的分析[J]. 金融研究,2013(9): 71- 83..
[6]宫晓琳,杨淑振. 量化分析宏观金融风险的非线性演变速度与机制[J]. 金融研究,2013 (4): 99-111.
[7]吴恒煜,胡锡亮,吕江林,聂富强.我国行业风险的决定因素及传递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 2014,36(5): 70- 80
[8]A. Sklar. .Fonctions de Repartition A N Dimensions et Leurs Marges[J]. Publications de l’Inst de Statistique de l’. Universite de Paris.1959,8: 229-231 .
[9]Scott, D.W. Multivariate Density Estimation[EB/OL]. Available at: http:///doi/10.1002/9780470316849.fmatter/pdf, 2008-05-27.
[10]Joe, H. Families of M-variate Distributions With Given Margins and m(m?1)/2 Bivariate Dependence Parameters [J].Institute of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Hayward. 1996,28:120C141.
[11]Bedford, T., Cooke, R. M.Probability Density Decomposition for Conditionally Dependent Random Variables Modeled by Vines[J].Annals of Mathematic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01,32: 245C268.
[12]Bedford, T., Cooke, R. M. Vines - A New Graphical Model For Dependent Random Variables[J].Annals of Statistics.2002,30 (4), 1031C1068.
[13]Cooke, R.M., Kurowicka, D.Wilson, K.Sampling. Conditionalizing, Counting, Merging, Searching Regular Vines[J], Journal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 2015, 138: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