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教育戏剧与音乐教学结合

教育戏剧与音乐教学结合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6:0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教育戏剧与音乐教学结合,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教育戏剧与音乐教学结合

篇1

“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有更高的启示”。校园是教育的基地,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在这里不仅要让学生得到文化知识的教育,更需要受到道德素质的教育和精神世界的洗礼,在心理素质和创新思维上都能有更大的发展。和谐的学习环境和积极高昂的学习氛围便成为了关键,使音乐课堂教学不仅只是课堂教学,而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精神营养餐。音乐的本质就是陶冶情操、享受美的熏陶的过程,而当前学生在音乐文化的鉴赏能力上走入了误区。当前港澳台流行歌曲过热,国内的民族民间、古典音乐戏剧遭受冷落。据调查显示,在广大在校学生中喜欢日韩、港台流行歌曲的要占75%,崇拜这些地区流行歌星的约占60%;而熟悉喜欢我国著名作曲家,歌唱家的仅仅占5%;日韩、港台的流行歌曲要么激昂亢奋过度,要么倾诉悲欢离合的情绪,要么宣泄悲观失落的情感,给在校的青年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生们的心理情绪,妨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这就需要音乐教师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学校的各类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李谷一、蒋大为、郁钧剑等老一辈歌唱家,熟知董文华、蔡国庆、宋祖英、阎维文、张也等年轻歌唱家,聆听和享受他们的歌声,接受民族音乐文化和民族智慧的教育。唱响《歌唱祖国》《春天的故事》《我的中国心》感受祖国的伟大和民族的气节,从《便衣警察》《好人一生平安》《为了谁》《父亲》中体味社会主义优良传统和美德,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去感悟民族音乐文化鼓舞人心的斗志和流芳百世不衰的魅力,切实从“追星”的行列中走出来。

二、让戏剧表演融入课堂让学生领悟民族文化的宝贵

戏曲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把戏剧表演融入音乐课堂教学是适应新教改的必然。高中课改是定向教育,具有专业性的发展方向,戏剧表演这一教学内容对学生个性和整体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戏剧表演融歌唱、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于一体,是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社会生活的民族艺术,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积累民族文化素材,弘扬爱国主义思想的好教材。好的戏剧剧本能对学生进行高深的道德情操教育,例如: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豫剧《刘胡兰》《红色娘子军》等,她们生动形象的表演艺术,可歌可泣的人物塑造,都是音乐课堂教学和教师所不能及的,这是学生学习剧作难得的课外阅读素材,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审美水平和表演技能大有益处,同时对校园文化建设,传扬祖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萧伯纳认为戏剧是“思想的工厂,良心的提示者,社会行为的说明人,驱逐绝望和沉闷的武器,歌颂人类上进的庙堂”。在现实教学中,首先执教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知戏剧表演的艺术特征,体验经过上千年的表演实践和民间艺术有机揉和所形成表演形式,既有较强的表现力,又能给观众美的享受。继而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戏剧表演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需要多种艺术形式来综合表现,以增强戏曲在表演过程中的品味。鉴赏戏剧表演是通过唱腔、脸谱、杂技、舞蹈、美术等综合性艺术形式来表现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民族艺术,她汇合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历史经典、名人贤达、风土人情、生活习性,再现了不同时段的故事,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活生生的教材。在新课改和提倡综合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把戏剧内容和音乐内容结合一体,既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又能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学生不仅能熟练地掌握音乐教材的内容,而且还能巧妙地运用戏剧艺术表演,提升学生的自身素养和艺术表演能力。戏剧是靠表演的形式来表现艺术效果的,需要演员和乐队的配合,这种综合教学的有机结合,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对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审美观点和文化素养大有裨益,对弘扬祖国的民族历史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无疑注入了一支催化剂。

三、开展双边活动让音乐戏剧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瑰宝

古代教育家孔子十分默认“乐教”,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显然体现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好的剧本、乐曲,好的唱词能渲染积极向上的氛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能抵制不良思潮的蔓延,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音乐和戏剧表演不同程度地受到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她们成为了专业教师和专业班级拥有的教学宠儿,她们的影响力和教育力在校园里得不到充分地释放,为了适应高中教学新课改和现代教育新潮流的趋势,必须让音乐和戏剧表演走出课堂,走出专业,融入校园,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中流砥柱。现在高中阶段的教师和学生都处在社会、政府、家长以及高考的重重压力之中,校园中的学习气氛空前紧张,为了缓解紧张的气氛,减轻学生们的压力,让音乐和戏剧表演融入校园,走进班级,溶入每个学生的心间,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例如在校园中有效的利用音效设备,有计划有选择地播放具有教育意义和陶冶情操的民族民间优秀的乐曲和歌曲,让学生的学习压力借以释放,使学生真正体味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韵味。早晨嘹亮的军号声伴着明快的《泉水叮咚响》的合成乐,把学子们从睡梦中唤起,使学生既有军人积极高昂的感觉,又有轻松旋舞般的享受,在一天伊始就有一份好心情;《义勇军进行曲》不只是在周一的升旗仪式时响起,学校可以分年级组织若干个升旗小组,坚持每天升降国旗,每天早上深沉激昂的国歌声都要响彻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让每位学生时刻饱受爱国主义情操的教育,拥有祖国时刻在心中的强大的精神支柱,深刻领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重大意义;学生的三餐时间是他们最放松的时候,然而他们的脑子里是一叠叠试卷,谈论的是错题集,这时如果播放几曲教材中的轻音乐,或者几首轻松欢快的校园歌曲,学生们紧绷的脑筋就可以慢慢松弛下来,紧锁的眉间也就舒展开来;午后的课间活动可以说是学生最宝贵的时间,他们可以自由地处理学习中积累下来问题,其实不然,有张有弛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专业班的教师可以召集或由学生自由结合组织不同种类的戏剧表演小组,在专业教室里,在操场上,在校园的空地中表演一些脍炙人口的戏曲片段(教材中的),也可以是鲜为人知的戏剧代表作中的段子,例如:京剧《红灯记》、黄梅戏《孔雀东南飞》、豫剧《朝阳沟》《花木兰》等,让紧张学习一天的学子们在精神上得以放松,在愉悦的活动和气氛中受到思想道德的教育。这样既体现了音乐与戏剧表演的课堂主导效应,也发挥了学生在艺术表演中的主体作用,把课堂教学和现实体验有机地揉合起来,相得益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篇2

自古以来,戏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以生动的表现形式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同时又由于其独特的艺术手段,能够对最普遍的受众产生影响。因此,一定要重视戏剧的教育作用。新课标明确提出,戏剧教学要从经典戏剧作品中汲取教学营养,丰富幼儿的审美情感,提高幼儿的文学修养。幼儿戏剧资源十分丰富,包括话剧、歌舞剧和皮影戏等,任一剧种都有其独特之处。例如,歌舞剧采取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话剧以人物对话、肢体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皮影戏则是以驴皮制作、雕刻形象生动艺术性强的人物,利用灯光将影像投射到屏幕上。丰富的内容不仅拓展了幼儿的视野,而且培养了幼儿的艺术审美情感,引领他们走进戏剧世界,体验戏剧的无限魅力。

(二)培养幼儿的审美鉴赏力

许多艺术形式都具有一定艺术包容性,但戏剧的包容性几乎将所有艺术手段都整合了起来,并根据自己的内在规律将它们完美融而为一,形成一个统一的、独特的有机体,进而展现出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利用声音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舞蹈是形象艺术,是以人的身体动作来抒情和表现的;文学是语言艺术,是用文字语言(词语)来创造形象的。而在戏剧艺术中,音乐通过具体的唱腔和伴奏,舞蹈通过程式化的身段,美术通过具体道具,如此一来,不同艺术形式的独立性就受到了削弱,利用它们有价值的艺术元素,让它们成为戏剧艺术的有机构成。戏剧艺术这种强大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动听的音乐、优美的舞蹈、鲜艳的绘画等,都很容易激发幼儿的审美兴趣,利用这些直观形象和趣味活动来引导幼儿,培养幼儿的审美鉴赏力。

(三)激发幼儿的审美创造力

在幼儿园戏剧艺术教学中,戏剧排演是教学核心内容。幼儿根据剧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戏剧排演,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们认真分析角色、揣摩语言、即兴发挥,通过直观感受、自我理解和大胆想象,将文字变为舞台上血肉饱满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节,灵活运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演绎剧本内容。这一活动不仅是对剧本的二次创作,而且深化了幼儿的学习体验,这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美的过程。可见,戏剧艺术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而且能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通过寓教于乐的戏剧排演,既有效拓展了幼儿的想象空间,又激发了幼儿的审美创造力。

二、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标准化,扼杀幼儿创造潜能

在幼儿园音乐游戏教学环节,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在音乐的带动下,教师反复带领幼儿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走路姿势和猎食姿态等,想要借此来引导幼儿感受音乐。整个过程都是幼儿在模仿教师的动作,而并非结合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来做动作。艺术是开放的,艺术教育倡导人的灵魂自由,不同个体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感受,并可以借助艺术手段表达出来。但就当前幼儿园艺术教育现状来讲,许多教师习惯了灌输式教学,习惯了全部一样的标准化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音乐教学成了机械的模仿训练,绘画教学成了生硬的临摹训练。上述这些问题都是幼儿园艺术教育过于标准化带来的。因此,这种一味强调标准化的艺术教育,极大地扼杀了幼儿的创造潜能,限制了他们的个性成长。

(二)强调结果化,忽视幼儿审美体验

在实际的幼儿艺术教育中,大部分教师习惯于给幼儿灌输艺术知识和技能,但却忽视了幼儿主动参与、探索和体验艺术的过程。比如,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是先带幼儿们一起记歌词,然后由教师逐句教授幼儿学唱歌曲。每教完一句,教师就挑选几名幼儿唱,以了解他们的掌握情况。在学唱结束后,教师也会给一些表现优秀的幼儿以鼓励,随后整个活动结束。音乐是听觉艺术,需要用心去体会和感受。若是缺乏深刻感受,就无法体会到音乐中的情感与乐趣。幼儿应该在艺术学习过程中感受节奏、体验乐趣、释放情感、享受艺术。但是艺术教育的结果化倾向却将艺术教育带向了形式主义的歧路,忽视了幼儿感受与体验艺术的过程,一味强调教学结果,使得幼儿变成了机械模仿者,不利于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过于封闭化,打破戏剧艺术完整性

由于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有着较强的关联性,所以幼儿艺术教育要注重综合艺术教育,这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一点。但在实际中幼儿艺术教育的封闭化却造成了幼儿艺术活动的单一,缺乏不同艺术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戏剧活动就是戏剧活动,美术活动就是美术活动,彼此泾渭分明,毫无联系。众所周知,每一种艺术都有其独到之处,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比如音乐、美术和戏剧都具有节奏和韵律等。因此幼儿戏剧艺术教育要充分体现出戏剧艺术的包容性,推动不同形态的艺术之间的交流,让幼儿在戏剧艺术教育中接触了解其他门类的艺术,让他们获得更加多样的艺术体验。就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要求的,不同领域的内容要相互融合,站在不同的层面推动幼儿的情感、态度和认知等方面的发展,幼儿戏剧艺术教育要充分体现出艺术的包容性、开放性与完整性,以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当前幼儿园有效实施戏剧艺术教育的教学对策

(一)巧妙构思,提高幼儿戏剧艺术学习主动性

以儿童中心的教育理论观点来讲,幼儿园教育要在以幼儿为本的理念下全面展开。我们要站在幼儿的角度,以幼儿为根本出发点,挖掘设计符合幼儿认知规律和审美习惯的戏剧艺术活动内容,激发幼儿戏剧艺术学习的兴趣,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幼儿思考、认识自我并加强对客观世界的了解与认识,培养幼儿戏剧艺术的审美力与鉴赏力,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所以,幼儿教师在开展戏剧艺术教育活动时,一定要强调围绕幼儿兴趣去发展的特点,为幼儿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戏剧活动,采用生动形象、吸引力强的语言和动作,全面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全身心投入到戏剧教育活动中,强化主动学习意识。当幼儿具备一定的戏剧知识基础时,教师就要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获取丰富的戏剧体验。等幼儿具有一定的戏剧审美能力后,教师要注重创设一个立体化、全面化的感受情境,并配以音乐、舞蹈和美术等艺术种类,开放性、包容性、创造性地对幼儿进行美感熏陶,拓展他们主动参与戏剧艺术教育活动的想象空间,提高他们的戏剧艺术创造力。因此,幼儿教师要巧妙构思,全面考虑幼儿的认知实际,挖掘设计符合幼儿实际需求的戏剧艺术活动,以提高幼儿对戏剧的艺术学习主动性,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二)加强互动,为幼儿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

艺术氛围是主体心灵和客观对象相互交感而产生的,它属于艺术作品各种冲突和差异因素经过复杂的整合而形成的感应力集中表现,属于艺术魅力的具体外显形态。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是顺利开展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的重要前提。我们营造的戏剧艺术氛围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服务于幼儿园实际教育活动,一种是幼儿自发地进行艺术欣赏。两者共同构成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的整体氛围。具体而言,营造轻松愉悦的艺术氛围,让幼儿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获取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体验,让幼儿在戏剧艺术教育的互动中培养艺术感知能力,加深情感体验与感受,实现与戏剧艺术教育的有效互动,让他们充分领略到戏剧艺术的巨大魅力,强化他们的戏剧艺术认同感。由此可见,幼儿园戏剧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浓厚艺术氛围的营造,所有的戏剧艺术教育活动都需要经过幼儿多种感官的参与来体验和感受,因此,我们要结合戏剧艺术规律和幼儿认知实际,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愉悦和自由的戏剧艺术氛围,以提高戏剧艺术教育的实际效果,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与影响,让幼儿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实现健康发展,激活幼儿思维,挖掘幼儿潜能,提高幼儿素养。

(三)加强拓展,将戏剧艺术融入幼儿生活

篇3

通过音乐教育,我们不仅可以培养儿童对于美的理解、表现、鉴赏能力,同时还可以陶冶情操、发展智力,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尽管音乐教育在学前教育课程中的价值是比较大的,但受传统及认识水平的影响,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中音乐课程体系还存在着亟待改进的地方。

第一,在课程目标上,目前的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大都重技术轻实践,绝大多数专业的课程设置是模仿音乐院校而来。受这一理念的影响,学前教育专业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达不到音乐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又缺乏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不能较好地适应学前教育的需要。

第二,在课程设置上,也存在着脱离实际的问题。其一是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学前教育专业对于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素养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以至于超出了实际教学的需要;其二则是当前的课程体系仍然是以学科为中心,教学往往更为注重技能方面的训练,缺乏实践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不能将学到的音乐知识很好地应用到教学之中。

第三,从课程的内容上来说,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较为陈旧,课程内容普遍缺乏实践性和实用性。以技能训练为主的音乐教育,实际上是与当前社会的用人要求相脱节的。

二、实践、实用视角下的学前教育音乐教育课程构建

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从课程建设着手,突出学前音乐教育的实践性与实用性,一方面通过理念转变和更为专业的技能培训,建设高素质的学前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通过课程目标、内容及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一)明确课程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的基本培养目标应当定位在“以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和音乐综合素养”。这种“综合音乐”素养可以从情感和技能两个层面来看:从情感层面上来说,培养学生对幼儿音乐的感受、理解与表现能力,增强他们热爱幼儿的感情,通过音乐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能够形成一定的音乐感知、鉴赏能力;从技能的层面上来说,则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学前教育所必备的基本音乐知识和技能,如歌唱、儿歌表演唱、儿歌边弹边唱、音乐游戏设计、幼儿舞蹈编创以及设计韵律活动等能力,提升学生的整体艺术素质与教学能力。

(二)建立符合教学与职业实际要求的教师队伍

目前担任音乐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数都毕业于各类院校的音乐专业。其优点是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较好的理论功底,同时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方法,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考虑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他们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即很容易忽视幼儿教育的实际情况,以专业的音乐教学理念来设计课程,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一定的问题。对现有音乐课程进行改革,首要的任务就是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符合职业实际要求的教师队伍。首先是师资的配置要合理。一个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教师队伍需要由三部分人组成:其一是在理论和技能方面具有优势的专门音乐教师,其二是在幼儿音乐教学中积累起丰富经验的幼儿教师,其三是在幼儿学习理论和实践方面有深入研究的相关学者。通过三者的结合,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既能够具备一定的音乐技能,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同时还能够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

其次,加强师资间的交流。师资的整合并非单纯地将不同的人聚在一起就可以,而是要实现师资之间的交流,整体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一方面需要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参与到幼儿园的教学之中,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对于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实际有所了解;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也应当加强自己在音乐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唯有如此,才能建立起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三)基于四条课程主线的课程设计

在明确了课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音乐课程体系的建设应突出实践与实用。为此,需要从以下四个不同方面加以调整。

1.以声乐表演为主的唱音课程

考虑到幼儿园教学的实际以及当前音乐课程开设的现状,新的声乐表演课程需要具备以下两方面的特点:其一是降低课程的难度,选择具有实践性和实用性的教材,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技能,如演唱歌曲的音准、节奏准确、准确地咬字吐字、分析处理音乐的能力;能即兴进行儿歌表演,具有一定表现和表演能力,而不一味追求高技巧;学习掌握我国汉族、少数民族和外国民族特点浓郁、短小的民歌,拓展学生视野,丰富知识结构;掌握一般音乐欣赏知识,有一定经典曲目的储备,具备为幼儿园韵律活动选择合适的音乐素材的能力,音乐的审美能力是学生今后从事幼儿音乐教育活动质量的基础保障。其二,课程体系要突出学前音乐教育的特点,学习掌握幼儿歌曲演唱与教学基础知识及方法,如学习如何演唱幼儿歌曲,为幼儿歌曲创编律动与游戏,加强幼儿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让教学内容能够贴近学生工作的需要,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向岗位技能转化,突出其专业和职业、实践与实用,使声乐演唱课程更为科学、合理和实用。

2.以键盘乐器演奏为主的器乐课程

器乐类课程也是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教学重点之一。综合不同乐器的特点考虑,将键盘类乐器作为教学的重点是较为合适的。在这一部分的课程中,同样需要考虑到教学的实际需要,对课程的目标与内容作出调整:首先,在实际教学中,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幼儿歌曲教学、幼儿演唱、音乐游戏活动提供伴奏,因此在课程上应当以伴奏的教学为主,侧重即兴伴奏以及与幼儿歌舞的伴奏相结合,提高学生边弹边唱能力,让器乐演奏与声乐教学相得益彰;其次,器乐演奏的另一个用途是音乐鉴赏,即让学生通过所演奏的曲目感受音乐的情感和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以舞蹈表演为主线的音乐课程

舞蹈同样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音乐课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实际的教学中,幼儿的音乐学习基本都是唱歌与跳舞、音乐与游戏相结合。以舞蹈表演为主线的音乐课程,首先应结合我国国情,吸收和借鉴国外优秀先进的音乐教育理论(如奥尔夫体系、体态律动、柯达依体系、美国“综合音乐感”等),用于课堂实践探索。其次,加强学科综合,舞蹈与幼儿律动、歌唱与游戏、歌唱与绘画相结合,了解幼儿园游戏的活动类型以及如何设计音乐游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韵律活动和音乐游戏,均要删除那些不必要的舞蹈动作,代之以更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的动作。

4.以舞台实践为主的综合表演课程

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会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表演活动,如读书节表演、主题戏剧表演、幼儿操表演等。幼儿教师既要具备声乐、器乐、舞蹈等内容的整合能力,同时也要具有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把所学专业技能变为职业技能。为此应开设儿童戏剧表演课程,戏剧给学生提供了体验表演的机会,通过声、台、形、表的综合训练,激发学生对表演的兴趣、愿望和信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创编能力以及合作能力,从而提高艺术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幼儿教育五大领域中,戏剧属于艺术领域范畴,其价值不容忽视。

针对学时短、场地有限这一情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充分利用课堂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表演展示的机会,教学内容应结合学前教育对人才的需求体现实用性,改变音乐教室的布局,采用活动座椅,以便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及时调整;其次是让学生以实习或者见习的方式参与到幼儿园的表演教学之中,参考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定期进行“我是小老师”技能大赛、戏剧表演节、主题音乐表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把课堂变成舞台,舞台变为讲台,让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了解幼儿园教学的实际需要,学习相关的经验,为今后的教学奠定更为扎实的基础,使学生成为既有扎实的音乐技能,又有实践经验具备一定从教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