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0 17:16:0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互联网媒介素养,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在日本、美国,以及一些欧洲国家中,不少人花在网络上的时间不但超过社交、其他娱乐休闲等各项活动的时间,有些人甚至还超过了其他各项活动的总和,许多人已经把工作和睡眠之外的时间全都交给了网络,产生了深深的依赖。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如同睡觉、吃饭一样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可缺失。
一、理论研究
早在1976年,美国学者德弗勒(DeFleur)和鲍尔・基洛奇(Ball-Rokeach)就提出了“媒介依赖”(Media Dependency)理论。其基本思路是把媒介作为“受众-媒介-社会”这一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受众依赖媒介提供的信息去满足他们的需求并实现他们的目标。他们提出的“媒介依赖”理论成为此后媒介依赖研究的研究架构。鲍尔・基洛奇把媒介依赖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首先是理解依赖,它包括自我理解和对社会的理解。对自我的理解,如通过接触媒介讯息认识和解释自身的信仰、行为、个性等;对社会的理解指通过接触媒介讯息获悉和解释今日、往昔和将来的事件和社会文化。
其次是定向依赖。包括自我定向和互动定向。自我定向,如通过接触媒介讯息决定消费行为,决定阅读什么书等;互动定向,如从媒介信息中获得关于如何恰当处理个人关系、社会关系的提示等。
最后是娱乐依赖。包括自我娱乐和社交娱乐。自我娱乐,如单独一个人通过听收音机中的音乐节目放松消遣等;社交娱乐,如与家人或朋友一起观看电影或欣赏音乐会等。
除了欧美的研究者以外,日本学者林雄二郎提出了“电视人”、“容器人”的概念。两者均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基础上的,属于媒介依赖现象。
林雄二郎还总结媒介依赖(媒介依存症)的主要特点:①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中不能自拔;②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③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④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②。
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依赖也逐渐被提出。互联网依赖的最基本含义是与互联网相关的心理混乱。最初Goldberg给出了互联网上瘾这一定义来描述与互联网有关的心理问题。1998年Griffiths假设,互联网上瘾源于互联网使用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包括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互联网的内容(如)以及在线的社交活动(如聊天室、MUD游戏、BBS和电脑游戏)等等。 1998年Kandell把互联网上瘾的定义扩展到了和网络相关的所有活动。
后来,K.Young③给“与互联网相关的心理混乱”提供了又一个定义:互联网非正常使用。 根据此定义要求,如果满足了以下八条标准中的五条,那么他就有互联网上瘾的问题。这八条标准 :①上网成为当务之急(Preoccupation with Internet);②需要更多的时间上网(Need for longer amounts of time online);③多次试图减少互联网的使用(Repeated attempts to reduce Internet use);④减少互联网使用时情绪变坏(Withdrawal when reducing Internet use);⑤时间安排困难(Time management issues);⑥生活环境紧张;(Environmental distress [family, school, work, friends]);⑦对周围的人隐瞒上网时间(Deception around time spent online);⑧通过上网调节自己的情绪(Mood modification through Internet use)。
Alex S. Hall 和Jeffrey Parsons④在2001年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互联网行为依赖”。他们认为病态的互联网使用会削弱一个正常人的认知、行为和感情功能。他们假设过多的互联网使用是一种现实生活中的良性问题,这种行为是对生活其他方面不如意的一种补偿,是可以通过人们的自我调节来改善的。在他们的定义中,互联网依赖的人应该具有以下症状:不能完成学习、工作和家庭中的基本任务、使用互联网时间越长得到的乐趣越少、无休止上网、性格敏感易怒、不上网时感到焦虑、尝试减少互联网使用但适得其反、不顾过度使用互联网的危害而坚持大量上网。
二、产生网络依赖的原因
现代社会已经从以报刊、广播、电视等为主的传统媒介时代进入到以数字、网络和通信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介时代,受众与媒介的关系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新媒介环境中,从休闲娱乐、游戏购物到大众教育、政治选举甚至宗教布道等,都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传媒来实施。难怪许多网民宣称离开网络无法生存。
受众对网络的依赖,实际上也是媒介传播基本功能的一种体现。媒介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使用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以消除受众自身的不确定性。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和社会的疑问越来越多,人们所要了解的信息也越来越细、越来越深,为了解决这些疑惑就需要求助于外界。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媒体由于信息的丰富多样性和使用便捷性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首选,它帮助人们用有限的精力、财力在数量繁杂的信息洪流中方便快捷地寻找出一条条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我们也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网络依赖。鲍尔・基洛奇给出的三种依赖类型之一――定向依赖,即受众根据媒介中所反映的社会规范行为,通过分析判断,从而进行自知的比较,以达到与他人社会行为一致的目的的反应。这一过程实质上根源于受众心理的从众心理。社会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从众的心理倾向,它是指个体的社会活动按照社会规范行事,其行为表现符合众所认可之标准的心理现象。在信息社会,人们周围所处环境的变化日新月异,这使得人们行为上的茫然和心理上的无归属感日益明显。网络作为能够及时反映最新社会状态的传播媒介,也就愈加为人们所依赖;人们通过网络,来考察自己所处社会中他人的社会行为,努力纠正自己的言行,补充自己的知识,以期达到与社会公认的标准一致。
但是,受众对于网络的依赖更具本质的解释应该来自于网络媒体的特征。它的以下特征与受众的信息需求及其媒介接触特征是一致的:
首先,网络具有开放性。网络传播系统是一个高开放性的、全球化的系统,这是网络传播不同于传统传播系统的一大特点。从提供的信息服务而言,网络的“开放性”指它“可以进行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这些信息)可以来自各种类型的提供者,可以给各种类型的用户使用,可以经过各种类型的网络服务机构,而且,这种连接是没有障碍的”⑤。所以,相当数量的人群,把与全球相连的因特网作为自己的第一信息来源,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还削弱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力和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为自由交流提供了可能。
其次,网络具有共享性。指凡是与网络相连的用户计算机均可以分享网络上几乎所有的信息资源。网络系统基于客户机/服务器模式而建立,采用的是开放系统模式,并通过高速、宽带网络连接成分布式系统,从而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于信息资源的选择、利用和共享的程度与范围。比如,电驴用户可以无所不能地下载到从电影、音乐、书籍到游戏、程序等等的各种资源;没能上到世界名校,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络进入世界知名大学的网络图书馆、互动课堂,下载学习资料等等。对于很多人来说,网络是其他媒介无法替代的。
最后,网络还有自主选择性。作为新媒介代表的互联网特征之一是使用方式的选择极其丰富,实时与非实时,异步与非异步,实时同步与非实时异步,一切按你所需自主选择进行。选择性的自由决定了受众的自由,网络在这个层面给予受众无限的便利,让受众欲罢不能。
三、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一般而言,大多数人在接触网络时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可以主动地、积极地使用网络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清楚自己要在网络上获得什么。同时他们在接触网络时也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他们关注与自己切身相关的信息,同时利用网络使自身得到完善和发展,在这种意义上说,很多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媒介素养能力。
但是,一般人所拥有的媒介素养能力,大多是在接触网络的经验中获得的,是通过个人的实际操作与自我领悟获得的,所以个体媒介素养能力也高低不同,而且在总体上呈现出较低的状态。虽然他们可以使用网络满足自己的需求,快速地搜索信息,但是他们却无法对信息的价值做精确的评判,也无法对信息的准确性加以肯定,所以他们并不能十分有效地利用网络。
媒介素养能力的不健全,就导致难免出现种种状况,比如说我们上文中提到的网络依赖状态。网络依赖会让人不自觉地通过不断增加上网时间获取满足感,一旦终止使用互联网就会烦躁不安,久而久之,必然会产生负面影响。如青少年的网瘾,不仅可能影响学习,严重的还有导致性格孤僻、怪异,甚至影响到个人的社会化进程。因此,缺少了媒介素养能力,就不能辨清信息的真伪,很容易被网络上各种形形的资讯所迷惑,浪费时间、精力和财力。
技术的进步使我们无法抹杀网络的存在,而网络的存在也确实为人们提供了许多便利,所以我们不应去破坏它,逃避它,而是学会怎样健康地使用网络,学会正确看待网络资源的方法。
欧美等国家开展媒介教育实践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而我国引进媒介素养的理念只有十年的时间,并且没有开展正式的媒介教育课程,更没有把媒介素养教程纳入全国义务教学课程中。而由于技术的进步,现在的学生从小就接触网络,为了使人们在网络面前健康地生存成长,媒介素养教育应当从“小”做起,逐步建立起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达到网络和受众的和谐共生。
此外,在依靠外界教育力量让受众对新媒介进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个体进行理性思考和自我约束也是非常重要的处理好新媒介时代个体与媒介依赖关系的重要方法。认真审视自己的现实生活,找出使用网络的主要动机,认清自身的需要和应解决的真正问题,培养直面人生的态度,并且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让网络成为提供生活便利的工具。
正如海德格尔所认为的那样:人的本质是沉思的思想者,借助于沉思的帮助,人可以“从统治着的主体中解放处理,解放到存在的深厚与宽广中,回到内在的世界”。在不断动态发展的新媒介环境下,我们始终应该记住这一点:网络仅仅是为人类所用的工具,恰当对待工具,才能使之发挥最大的功效。
注释
① 数据引用自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
②林雄二郎: 《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
③ Young, K.,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
麦克卢汉的一句“媒介即讯息”道出了媒介与社会的全部密码。受不同时期特定社会传播技术和社会文化的相互影响,与媒介共生的媒介素养的内涵也不断的变化。与印刷时代、电子媒介(也可以说是电视媒介)时代、以及互联网初生的时代等相比,传播科技发展到web2.0时代,媒介素养的要求和内涵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甚至于媒介素养的培训实施也都因依赖传播科技的进步而拥有更大的实施空间。
一、web2.0的特征与影响
web2.0是相对于web1.0而言的新一代的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2.0比web1.0更先进的地方在于它的交互作用,也就是说,网民在web1.0时代只能单纯的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信息,在web2.0时代网民不仅可以在互联网上读信息也可以在网上创建信息,网民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创建者和者。web2.0是一种技术理念或者是一种指导思想,以及在这种技术理念指导下的互联网应用和技术革新,它自身的独特特性更多的是对传播和社会形态的影响。
1、web2.0的特征
web2.0的特性也是针对web1.0而言的,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用户参与和分享。在web2.0时代,用户不再是单纯的阅读者,用户可以自己得到的信息,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创建者。
第二,更加强调交互性。用户不仅可以通过点评信息的方式和网站进行互动,还可以和同一站点内的其他用户进行交流,甚至跨越站点的相互交流都可以发生。相互的无障碍的交流和沟通成为web2.0时代互联网最大的亮点和特色。
第三,以人为本。在web2.0时代更加凸显用户的地位,用户的喜好与需求全都淋漓尽致地被互联网利用并放大。
2、web2.0的影响
第一,web2.0的时代颠覆了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分界线。在web2.0时代之前,信息的生产和都统一集中在大众传媒手中,受众只有看的份;当web2.0把受众拉到和大众传媒同一地位的时候,尤其是当受众的内容被传统大众传媒所引用的时候,你很难明确地界定谁是传播者谁又应该是接受者。
第二,打破了之前社会的媒体构成环境形态。模糊了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分水岭,媒体构成环境当然也会发生变化。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信息,更何况越来越多的爆炸性新闻不是出自专业媒介记者之手,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你很难再说舆论的监督权归大众传媒所有,这个社会已然成为一个“楚门的世界”。
第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争议性社会问题。当受众得到全面的释放之后,互联网变成了一个喧嚣热闹的集市。人人都在大声喧哗,但是你想听的声音却听不到。人人都是麦克风,随时随地都可以上传和转发,个体无论是在网络中还是在现实社会中,无论你如何隐姓埋名甚至绝迹江湖,你都将有可能因为某个用户对你的关心而无所遁形。
web2.0带给我们的是前所未有的互联网新体验,在这种网络模式下,互联网全面渗透我们的生活,线上和线下是无法剥离的,我们在体验着新的技术理念带给我们的和便利的同时也遭受着我们自己制造的痛苦与迷茫。
二、web2.0中的自媒体与大学生相互契合
在web2.0的世界里,互联网应用产品被用得最多,最体现web2.0特色的就是自媒体了。比如博客、播客、维基百科、SNS社区、微博、个人门户网站等。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刚刚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中,三分之一的网民是20-29岁的年轻人,有将近三分之一的网民是学生。不仅如此,中国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上网超过电脑上网,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72.2%的比例。在对各类网络应用的使用率统计当中可以看到,排在前十位的将近有一半都属于自媒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微博和博客的使用率都有大幅增加。
以上数据说明,新一代的大学生不仅是网民的主力,而且是新媒体的主力。加之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主要是通过手机上网,而现在千元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手机网络套餐的推广,手机上网不仅越来越便捷,而且作为应用平台来说,利用手机玩博客、微博、社交网站也越来越便利。总而言之,大学生们是最有条件也是最愿意积极主动地拥抱自媒体的。
三、web2.0时代媒介素养的变化
社会传播技术每进步到一个阶段,社会对该阶段的受众媒介素养要求就会跟着提高,web2.0时代也不例外。在探讨如何提高本时代的大学生媒介素养之前,我们先看看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媒介素养和媒介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在培育媒介素养的时候才能有的放矢。
1、媒介素养的所指发生变化
不同的传媒阶段,媒介素养中的“媒介”所对应的传播媒介也都有所不同。web2.0时代,媒介素养中的“媒介”应该指涉互联网,媒介素养也主要指的是网络媒介素养。
2、媒介素养的概念变化
从传播技术与素养的交互关系上来看,不同的传播技术时代,素养的概念也发生相应的转变。印刷时代所对应的素养是传统的读写能力素养;电子时代尤其是电视时代对应的素养是传统大众传媒素养;计算机数字时代对应的素养是信息素养;web2.0时代的素养是参与式媒介素养。
3、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变化
Web2.0理念中所包含的自主、开放、分享的思想观念促使媒介素养教育从过去的“接受范式”转向“反思参与范式”。在新的范式框架中,媒介素养教育所面临的教育对象,培育目标和培育内容都将发生变化。具体来说,旧范式与新范式中所面临的媒体环境一个是单向传播的传统媒体和单向接收的传统受众组成的媒体环境,一个是开放互动的新媒体和人人都是记者的用户组成的媒体环境;前者环境单纯后者环境复杂多变。对于培育目标而言,一个是要培育出具有批判自主意识的媒介消费者,一个是要培育出具有批判反思参与能力的负责人的媒介使用者,前者重视的是受众如何更好地利用媒介信息,后者重视的是如何培育出对社会民主有推动作用的,具有担当意识的媒介创建者。旧范式的教育内容重在教授受众如何认知媒介、理解媒介内容并批判使用媒介内容,新范式下的教育内容就更加注重引导教授用户积极主动参与媒介创建、树立正确的媒介道德和伦理观念。
4、媒介素养教育实施模式变化
既然媒介素养的所指、概念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均发生了变化,媒介素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模式也要有所变化才行。“接受范式”下的教育模式主要是探究引导模式,“反思参与范式”下的教育模式应该以行动思考为主。前者重在理论认知和理解,后者重在行动表达和行为互动关系的思考。
四、web2.0时代高校如何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如前所述,在web2.0时代,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本文认为高校在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方面应该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老师要积极接触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
要想了解学生与新媒体的关系,老师就必须积极主动接受这些新事物,这样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才能有发言权,也才有实施的空间。
2、建立媒介素养互动教学平台
web2.0的交互技术为设立教学平台提供了可能性。这种互动教学平台可以是一个网站,也可以以博客的形式体现,总之在这个平台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要能互相交流和沟通,教师在互动中起提问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学生在平台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信息或者音视频文件供大家分享或者讨论;另外管理者在平台中可以聚集各类信息供用户浏览或者转载等;学生可以把作业放到平台上,教师可以在平台中批改作业,所有的作业和批改意见都可以共享。这里要推荐闾丘露薇和她的学生创建的“一五一十部落”。
3、积极主动利用新媒体开展活动
Web2.0中的自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自我创建,因此为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可以通过征文比赛、竞赛等方式将博客、微博等纳入到校园活动中。学生在参加活动中会更加全面认识新媒体,并学会积极主动地利用新媒体参与社会事务。
4、加强与媒介之间的合作
比如英国BBC就通过“BBC在线”开展了“首次触网”工程、“校园报道”工程及“BBC链接”等媒介素养培育行动。其中“校园报道”工程已经开展了5年,虽然是在中小学校园推广的,但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另外“BBC在线”近年来还实施了多项举措,向成人和儿童提供正规的在线学习内容,如“原料”、“我的故事”、“CBBC我与我的电影”、“BBC语言”、“技能智者”、“哎呦”等学习项目。在我国湖南卫视于2012年年初推出的《新闻公开课》具有同样的效用。该节目中大学生和媒体人作为嘉宾共同探讨某一新闻话题,其他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微博或者短信来参与互动。虽然该节目是一档新闻话题节目,目的也是为了收视率,但还是从侧面起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功能。
Web2.0时代最大的问题就是传播科技和媒介传播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与媒介共存的其他社会系统(比如法律、道德、教育等)的改变比较滞后,于是就出现了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的种种落差和问题。对于现今教育者而言,快速改进法律、道德、教育等社会子系统是不太可能,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改变媒介素养的目标、观念、内容和教育模式,以期通过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水平来应对这种落差和矛盾。
参考文献
①严静,《论自媒体视野下微博用户媒介素养》[D].西安:西北大学,2011
②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cn/hlwfzyj/hl-
wxzbg/hlwtjbg/201207/P020120723477451202474.pdf
③李月莲,《web2.0与传媒教育新方向》[EB/OL].http://edb.gov.hk/
index.aspx?nodeid=6535&langno=2,2008
-6-23
媒介素养教育
美国国家电子媒介委员会对媒介素养的定义是:“对于我们所消费的媒体做出选择、理解(在内容、形式/风格、影响、产业和生产的语境中)、质疑、评价、创造和/或生产以及富有见地的反应的能力。它是一种建立在知情的基础上的评价能力,是一种富于思辨的判断力。”人们评价媒介内容、认识媒介效果的水平,是人们使用各种媒介进行表达的能力,是增强人们在与媒介交往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一种手段。这种能力如同读写能力一样,并非人们的天赋,必须经过专门学习才能获得。原来的媒介素养主要针对的是大众传播时代的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和影视媒介,强调掌握对特定媒介基本技术的操作能力、“识读能力”,对其内容和特定传播形式的理解,培养对象主要是青少念。在传播媒介不断发展的推动下,媒介素养教育应运而生并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最初由英国学者提出。最初,电影在英国的普及在给人们带来了视觉文化的一次革命,但是电影中表现的价值观念许多与学校正统教育相冲突,于是,许多人特别是教师和教育者担心,大众化的电影是对青少年文化趣味的一种腐蚀。学者利维斯(E. R. Leavis)和汤普森(D. Thompson)是较早提倡媒介素养教育的学者,他们以保存传统文化的名义,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反对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
但是在随后的发展中,人们逐渐开始反思对大众媒介的强烈抵制态度,也重新审视通过大众媒介传播的大众文化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许多研究人员意识到,受到批判的大众媒介,特别是电视,并非是大众文化的单方制造者,受众本身的知识构成、社会地位也与文化的社会效果紧密相关。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既包括技术所造成的视觉文化,也包括内容的分析和解读。到了90年代之后,文化的转型和媒介发生的变化,让许多研究者也认识到“抗拒”和“行政管理”的单一和无力,如果要把媒介素养教育进行下去,必须从强力管制走向“赋权”,给予公民更多的知识和权力,不能以教育者的经验代替被教育者的经验,或者以管理者的判断取代被管理者的判断,应该帮助使用媒介的人们发展一种认识媒介、创造性地使用媒介的能力。
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大、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具体而言,媒介素养教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要使受众了解不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和信息制作过程,能够自觉掌握个人接触媒介的量和度,清醒认识媒介带来的“”和“满足”;二是要让受众批判性地解读媒介信息,诸如媒介对现实的再现、媒介的商业性与价值观;三是能够有效地使用媒介,充分利用媒介完善自己。
数字媒体素养
在互联网时代,更加需要有一整套提升公民媒介素养的措施来进行大众化、社会化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一类是旨在培养媒介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教育,一般是由各高等院校实施的,主要面向媒介在岗从业人员;另一类是面向全社会并由社会实施的、旨在培养公民认识媒介以及科学获取、判断、分析和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的一种素养教育,又称为大众化媒介素养教育或媒介信息教育。一方面帮助使用者从技术层面对互联网带来的视觉冲击进行基本认识,帮助使用者熟悉内容制作流程、解读媒介内容;另外,由于互联网本身的互联互动、多媒体合一的特性,还应该鼓励群体之间的学习和监督。许多国家已经提出了“数字媒体素养”这一口号。在这一口号下,包含的内容更加丰富,包括帮助那些毫无数字技术知识的人拥有媒介准入的权利和技能;通过推动教育使人们获得基本的新媒介知识,尤其关注未成年人的网络媒体素养;还有对数字技术、影像技术进行专门化的培训,鼓励年轻一代通过网络进行互联,学习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技术、内容和影像的创意建设,这种创意和知识的转换,能够抵抗部分网络沉渣的泛滥。
在这场新的素养教育中,关于媒介语言识读教育的做法在我国较为少见,有一些国家的做法可供借鉴。比如在加拿大,著名的媒体网络安全意识网络推出了互联网教育网站――加拿大网络意识,里面采用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方式,对于和未成年人有关的多方人员――家长、图书馆员――进行指导,另外还给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设计游戏、问答等内容进行网络媒介素质的培养。
在针对网上信息“孰真孰假”的问题上,该网站上写的是“互联网能让你‘证实’所想到的任何一类信仰系统,问题在于,太多孩子相信只要是在网上的,就应该是真的”,出于这个原因,网站给家长的指南中主要是引导孩子获得有效的网络信息,让孩子始终带着一种怀疑的态度,询问网上信息的信源、内容、制作时间等信息,以次来辨别信息的真实度,这无形中也为合法获得网络数据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法律普及。这种对媒介和现实之间基本区别的知识解读,并不带有训诫的口吻,也并非一味指责新一代出现的文化现象,而是客观地把互联网上的一些基本问题列出来,可以促成思考而不只是单一接受。
新加坡学者伊安・韦伯(Ian Weber)认为 21世纪数字化生活以4个关键性目标为中心,即“使文化产品通俗易懂”、“使批判性思考看得见”、“通过相互合作进行学习”、“培养自我管理、自我决断的能力”。这也是他所谓“数字素养”的核心。他提出对青少年的数字素养教育的方法是:“学习”(通过调查、讨论等进行)、“呼吁”(团队、营造培养数字素养的紧迫感)、“关注”(社区、教师、家长都来关注)、“激活”(形式、方法的灵活运用)。
创新是提高受众媒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