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美学素养提升

美学素养提升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6:0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美学素养提升,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美学素养提升

篇1

一、深入认知,准确把握“美”与“术”

“美”,作为一个无时无刻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元素,常常是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视觉当中。从哲学来讲,美学是人类审视现实,对艺术进行研究,包括美与丑的审美范畴,人类的审美意识、美术素养,以及美的发展过程和其中内在规律的科学,同时也是以对美的内涵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科学。

“术”,是艺术的简称,艺术家借此来表达思想观念和感情,当然其内涵中也包括了我们所说的“方法方式以及技巧技能”,即在美术领域中,运用的表达方式、方法,操作的各种工具、媒材。艺术的表现,本身就是借助一定的工具,运用一定的方式方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念和感情。

“美术”,则是指在某一特定平面或空间、视觉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也叫造型艺术、视觉艺术。

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学习美术课堂的知识后,在美术方面形成的,对事物的各项认知,这当中包括:对美的感知、抽象化、思维、表达、创造再发挥、理解和参与人际沟通等多个方面的认知,以及在这过程当中所产生的思想观念、态度、情感等个人品质。当中还包括我们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认识理解、审美能力、对美的评鉴能力、对各种工具的使用能力、操作技巧的掌握程度等多方面因素。

二、协调“美”与“术”关系,助推学生美术素养

“美术”并不是一门单调的课程,它是“美”与“术”的结合,是我们视觉上的享受,也包含我们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这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在教学过程当中,协调“美”与“术”的关系会大幅度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但是有“美”无“术”,没有任何实际作画的技巧技能,只有单调的视觉反应,无异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旦遇到真正的检验,便相形见绌;有“术”无“美”,没有对美的认识,没有审美能力,那么作出的画就完全没有情感,单调的画作显得毫无意义。

三、“美”、“术”协调,专攻于“术”,掌握方法,全面提升

1.转变教学观念,规避传统弊端,主动加强沟通交流

有鉴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当下美术教育的观念转变是当务之急。身为教师,应当摒弃传统方式中的固定于课本和对学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主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了解学生对“美”的具体认知、对“术”的掌握程度、美术素养的高低,从而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这样既可以发掘学生的潜力,也能将落后学生的水平尽快提升,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的提升。

2.引领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实践,探索新知,提升能力

学生以往对“美术”的认知往往来自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实践,这样的认知来源严重限制了学生的美术素养,缺乏主动性的认知只是一个对事物的单调反映,无法提升审美能力。只有主动实践,去探索发掘,才会有对美术素养的独到体会,这才会有助于我们审美能力的提升。正如大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需要引领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美,感知生活之美,并能欣赏它,在此基础上自行创造出崭新的美,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的认知和能力,才是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提高之本。

3.营造轻松活跃的氛围,尊重学生,鼓励创新

篇2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4-153-02

审美素养指人所具备的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各种因素的总和。审美素养既体现为对美的接收和欣赏的能力,又转化为对审美文化的鉴别能力和创造能力。园林专业学习中,园林艺术美的接受、欣赏、鉴别、创造都对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美育是教育的重要一环。农业职业院校园林专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理应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开展适当的审美教育,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为专业学习服务,又能着眼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整体培养,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1 提高园林专业学生审美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从园林艺术的特点看,美的园林艺术通过巧妙的构思,把人为的物质环境与自然风景合而为一,形成一个更为集中典型的审美整体,表达一定的审美情趣和人生理想,同时让身在其中的人们心灵得到舒适的感受或宁静祥和的体验。从园林艺术的创作过程看,造园、插花、盆景制作是一项技术活动,更是一项艺术创造活动。优秀的园林工作者不仅需要娴熟的造景技巧,更加需要对美的鉴别和创造能力。因此,园林专业学生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审美素养是专业能力发展的内在要求。

现实情况是园林专业学生审美素养十分欠缺。我校五年制高职园林专业学生文化基础一般,知识面较为狭窄;初中阶段美育缺位,学生对美有着肤浅和庸俗化的认识和态度;审美概念模糊,对美、艺术美、园林艺术美没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往往是知识的积累和简单的模仿。对园林艺术,往往能学其形而不解其神,能制作而不能设计,能成匠人而不具匠心,严重制约了专业水平的发展和提升,故而开展审美教育,提升园林专业学生的审美素养尤为迫切。

审美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善良和诚挚之母。审美教育一方面培养和提高人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人的德、智、体的发展,有助于健全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也就是说,通过审美教育树立美的思想,发展美的品格,培养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培养适应新型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所以,对园林专业学生开展审美教育,提升审美素养,既是专业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 诗歌读赏活动是契合园林专业实际的审美教育载体

专业课程当然是园林专业学生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就学生素质教育而言,诗歌读赏活动是较为适当的方式。

诗歌是审美教育的有效载体。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古典诗歌作为中国艺术的精品,展现出独特的音韵美、意境美、意象美、情感美、形式美,无论从语言、内容、情感等方面,都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因素。

诗歌与园林艺术也有着共同共融的审美特征和紧密的内在联系。园林艺术特别是中国古典园林、东方式插花和盆景艺术,是民族艺术的高度集中和概括,几乎包容了古典艺术的各个门类。它不仅重形,更加尚意,追求以形写神,神形兼备,情景交融,以具有“神似胜形似,无声胜有声”的深远意境为佳,这与中国古典诗歌、绘画、书法、音乐等艺术形式的艺术追求有共同共融之处,园林类艺术作品常常被称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凝固的音乐”等。就古典诗歌而言,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对意境美的共同追求 追求意境,创设意境,欣赏意境已经成为园林等艺术的共同追求。中国园林追求生境、画境、意境三种艺术境界,而又以“意境”为最终目标。中国古典诗词的动人之处在其意境。读者在有限的实景中探视出虚境,从虚境中体会到实情,在虚虚实实的变化中领略到无限的审美空间,诗歌艺术因而有了无穷的韵味。

2.2 意象美的不谋而合 著名美学家克罗齐认为,艺术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诗歌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主要通过意象进行。古典诗词与插花、盆景、园林艺术设计在这点上不谋而合。在传统插花艺术中,与意象相对应的是花材。花材不仅是传统插花造型的素材和展现形式美的基础,还是构思、传情、增强艺术感染力的重要载体。在盆景设计和造园活动中,山石、植物等素材的选用,应该考虑物象精神,造景也该因地制宜,不能有悖于意象的内在涵义。

2.3 相似的艺术手法 诗词常运用虚实相生、以小见大、对比映衬、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插花、园林设计、盆景制作亦如此,二者在这点上基本相同且方法基本相似。

2.4 题名点景中诗句的直接运用 用古诗名句来做题名是园林、盆景艺术的常用方法。古诗名句本是长期积淀的经典,自身就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同时,用诗句题名能够迅速让人把握所造之景的主题,能“看其名,见其景,饶有深意,引人思索,富有形象性”。

3 开展园林专业班级诗歌读赏活动措施

3.1 提高学生对诗歌与园林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职校中很多学生不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仅仅将个人的发展局限在所学的专业课上,对于人文社科知识积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谈不上对于审美意识的培养。因此要帮助学生提高对审美素养提升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对文学、音乐、历史、绘画等艺术与园林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

3.2 找准诗歌读赏和专业学习的结合点 感受诗歌音律美,提高对诗歌美的认识和理解。诵读从来都是诗歌学习鉴赏的重要途径。鉴赏诗歌意境美,提高审美立意能力。品析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广袤阔大、清新雅致、落寞寂冷、苍凉悲伤等各类意境之美,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并由此增强对园林等艺术的诗意感悟,提高审美品位,培养立意能力。品析诗歌意象美,提高选材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诗歌意象的独特哲理内涵,借鉴诗人意象选择的手法,以触类旁通,提高园林艺术设计中选材能力。借鉴诗歌的艺术手法,提高整体表现能力。加强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理解,理解其对表现主题,营造意境的重要作用,实现能力迁移,提升插花、园林等作品的整体表现能力。

3.3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开展园林诗词搜集活动,积累园林诗词,并为赏读提供资料;开展诗歌意象整理活动,让学生搜集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在搜集过程中注意使用频率较高、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把这些意象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整理分类,便于理解园林艺术的意象美学;开展插花、盆景题名活动,规定用古典诗词句为其命名,增加艺术品美的意蕴;开展园林、插花、盆景解说词写作比赛,让学生学会在专业实践中使用诗歌,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和鉴赏的热情和兴趣。

4 结语

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审美教育无时不可进行,无处不可进行。园林专业的审美教育绝不限于某一个时刻,某一个载体。同时,美育是和智育、德育紧密相连,园林专业中的审美教育不会局限于功利的作用和意义。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何种职业,审美教育对人的高尚审美情趣的养成、健康心理素质的促成、完善人格的形成、创造力的培养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希军,葛星.审美教育[M].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

篇3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部分特别强调“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为我们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立德树人不能离开美育,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一、美学教育的意义及其独特作用

马克思认为,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任何时代,一个国家的公民参与社会艺术活动,其审美能力的高低,往往可以看出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水平。

1.美学教育的意义

要改进美学教育首先要了解美育的意义。

美育包含审美和教育两个部分。所谓“审美”,首先,它是以人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审,是一个动作,有审视、判断、辨别、发现和认识的含义。其次,这种实践活动反映的是主体对客体对象一种美的认识和感知。它体现为一种发现美、审视美、辨别美、判断美的能力,甚至还是一种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审美本身就是一种选择,选择的结果反映出一个人综合知识和文化感知的水平。

由此可见,美育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审美实践活动,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引导人潜在的审美感知,去发现美、审视美、辨别美、判断美和创造美的过程。

2.美学教育的独特作用

学校美育程度将影响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影响其对客观世界的价值判断,甚至影响其未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一个国家的美育水平更是会影响到一个民族文化水平的高低和可持续发展。

当你游览欧美各大城市时,你会惊奇地发现他们对古城、古建筑的保护是如此完整、如此完美。走在大街小巷,你会不断被那已经屹立数百年的建筑所感动。你仿佛可以穿越时空,伸手便可以摸到历史、感受到过去的文明。

这就是审美教育的结晶,是人对历史、对文明的尊重,也是对人类自己的尊重。只有当每个人从小都能养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时,全社会的审美水平才会得到全面的提高,才有可能产生对历史、对文明的审美态度和尊重。

二、改进美育教学,要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1.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首先教师要增学生审美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自觉按照“美的规律”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马克思认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其次教师要增强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感受能力是学生进行一切审美活动的出发点。学生审美感受能力不是天生的,一靠教育,二靠实践。如果缺少对美的敏锐感受能力,就不可能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

让学生在创造外界美的同时,也创造自身的内在美,从而造就有丰富个性、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新人。

2.改进美育教学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改进美育教学应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流淌在学生心中的一股清泉,既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气魄,更是一种气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把美育寓于各门学科教学之中,并使之相互渗透,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要求美育教学要着重培育学生关怀人、关心人的情感倾向,养成他们以人为本的价值情怀。

应该说,人文素养体现在人身上的往往是一种内在美,或者说是心灵美。外表的美,容易被人发现和捕捉,而内在美则需要更高的思想修养与精神境界去把握。美育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外在美、形式美,但更应侧重的是对于内在美的揭示和培育。只懂得欣赏财富或权力所装饰起来的富丽的光彩,不懂得欣赏劳动或汗水凝结起来的素朴的荣光;只懂得欣赏白云,却不懂得欣赏黑土;只注重养眼,却不注重养心;只知道周迅的表演,却淡忘了鲁迅的呐喊……内在美被轻忽,我们怠慢的不是思维的深度,而是民族的灵魂。这些显然不是我们所说的美育所要达到的效果。

三、改进美学教育的努力方向

1.强化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观念

美术教学可以开发学生的右脑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与品格;可以使学生在偏向严肃的、理性的、约束的学习生活中添加活泼的、非理性的自由情趣与活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使学生能够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使其审美能力提升,从而整体改善和提升社会的内在品质。

2.完善美术教育设施

美术教育设施完善是保证美术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完善美术教育设施、改善教学条件有利于发展美术教育,让中小学生在学习美术课程时能见到或触摸到同书本中相应的实物,更容易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进而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印象,从而保证顺利地完成美术教学任务。

3.提倡多元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设法把课堂多样化,多学习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尽可能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把地方的美术资源带到课堂上,开发民间美术课,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感受乡俗之趣,在熟悉的家乡寻找美,在取材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这样教师不仅解决了因缺乏教具而无法进行美术教育的问题,而且可以让美术课生动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出色地完成美术课的教学任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