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美学六种审美形态

美学六种审美形态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47:10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美学六种审美形态,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美学六种审美形态

篇1

审美范畴,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所产生的感受形式,具有一定的范式性。人类的审美范畴在漫长的演变经历中,形成了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丑、荒诞这六种基本的审美价值形态。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通过六种审美范畴的欣赏、把握,有利于丰富情感体验,开阔审美趣味,增强审美能力。”

一、优美与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优美是人类古典时代就认识到的一种审美价值形态,也是人的一生中接触最多的美的显现形式。如微风燕斜,花鸟缠绵,雪月空明,弦泉幽咽,都会给人沉静、和谐的审美享受。这种单纯、静穆、和谐的美,就是优美。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一)》的美是恬静、和谐之美。作者回到了向往已久的山川田园,自由成了他审美的天国。诗人笔下的风光是一幅具有田园牧歌气息的画面,诗人笔下的生活有一种悠然闲适的美。在这种安详宁静、物我合一的优美意境中,诗人处浊流不与世争,守拙归园田的人生态度才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不以诗中优美感的体验为切入点,学生就很难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再如,《雨巷》将情感的真挚,意象的朦胧、语言的声韵和谐融为一体,形成了优美的艺术境界。优美感以情感上的平静、愉悦和心理感受上的宁静、和谐为基本特点,使人获得全身心的松弛与舒畅。高中语文的优美教育内容最广泛,《再别康桥》、《荷塘月色》、《囚绿记》、《兰亭集序》、《锦瑟》、《声声慢》、《归去来兮辞》等都属于优美教育的范畴。优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的和谐统一,对缓解高中生的学习压力,抚慰心灵的浮躁大有裨益。

二、崇高(壮美)与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与优美追求主客体和谐统一的静态美相对立,崇高“是一种客体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常以粗犷博大的感性特质,雄伟的魄力,强劲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带给人心灵的震撼,使人产生一种心潮澎湃、惊心动魄的,继而在精神上受到鼓舞和激越。高中生经过一定阶段的身心发展和理性丰富之后,不仅仅满足于优美所带来的感性直观愉悦。崇高价值的审美教育满足了学生审美心理上的需求,以冲突、神秘、粗砺、宏大等特征来激励他们的精神,振奋他们的心灵,从而意识到人的伟大和生命的力量。可见,在高中阶段进行崇高教育是有必要的。从课程内容看,严格意义上从属于西方美学的“崇高”是不存在的;但与之相对的,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的“壮美”却多有体现。如《沁园春•长沙》、《短歌行》、《我有一个梦想》、《老人与海》、《蜀道难》、《登高》、《念奴娇•赤壁怀古》、《逍遥游》等选文都可以成为高中语文壮美教育的资源,值得语文教师挖掘。

三、悲剧与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悲剧被认为是艺术的“最高阶段和冠冕”,也是语文教学关注较多的一类审美价值形态。高中教材选篇对悲剧有明显偏向,如课文《哈姆莱特》、《雷雨》、《窦娥冤》、《孔雀东南飞》、《祝福》、《荆轲刺秦王》,如名著导读《堂吉诃德》、《高老头》、《红楼梦》、《家》等。高中语文的悲剧教育内容是丰富全面的,范围涵盖西方悲剧和中国传统悲剧,类型包括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现行语文教学对悲剧的教育是重视的,但在内容开发和利用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忽略中国传统悲剧和西方悲剧的不同。中国传统悲剧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窦娥冤》、《孔雀东南飞》等,常把斗争的艰巨和大团圆结局结合起来;如《红楼梦》的悲剧性既不同于中国传统悲剧,又不同于西方悲剧。在悲剧教育中,除过《雷雨》一课,中西方的悲剧教学应有所区别。二是忽略了悲剧范畴的重合形态。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悲剧典型,往往都是“圆型人物”,聚合着多种审美范畴,如《装在套子里的人》悲剧里重合着丑、滑稽,如《堂吉诃德》充满荒诞的喜剧感和能催人“含泪的笑”的悲剧感。因此,悲剧教育在内容开发上,要多种审美范畴并举,展示“圆型人物”深刻多元的艺术魅力。同其他五种审美范畴相比较,悲剧的审美教育价值最为重要。从悲剧审美看,它不像优美,只是感性的愉悦,而是体现着深邃的理性意蕴。这种理性意蕴能够引导个体去思索人的本质、人的生存状态及价值;可以帮助人们把握真理,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激发人们反观自身;可以通过人们对善与恶的价值评判,升华伦理道德意识。优秀的悲剧人物,一定是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坚韧的反抗意志与崇高的超越激情。他们看到了自身生存发展的诸多必然局限,知道受挫与死亡的必然性;但仍不断地在矛盾中抗争,具有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不屈的斗争意志,不惜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们看。悲剧的这种意蕴以及悲剧人物命运的领会,对个体心灵有重要作用。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是“借引起怜悯和悲剧来时这种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的教育意义。宗白华认为:悲剧“使我们从平凡安逸的生活形式中重新识察到生活内部的深沉冲突,人生的真实内容是永远的奋斗,是为了超个人生命的价值而挣扎,毁灭了生命以殉这种超生命的价值,觉得是痛快,觉得是超脱解放”。对于成长期的高中生而言,悲剧可以唤醒他们自觉的人生意识,教他们认识到人在旅途的各种矛盾,调节情绪上的盲目乐观与消极悲观。同时,悲剧教育可以培养他们不懈斗争的勇气和精神,使灵魂更加坚强,心灵更富有韧性。

四、喜剧与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喜剧在近些年的中国文化生产和传播中占主导地位,喜剧类型的影视剧、娱乐节目等受到中学生的喜爱。审美价值形态的喜剧,如滑稽、讽刺、幽默,通常是“以本质与现象、内容与现式、现实与理想、目的与手段等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唤起欣赏者笑的审美反应。”亚理士多德把这种笑定义为“对旁人无伤的可笑”,认为喜剧是在模仿比一般人低级的人物。鲁迅讲“喜剧将那无价值撕破给人看。”例如,必修⑤选了契诃夫的名作《装在套子里的人》,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奴性十足的教条主义者,他的外形、打扮、房间是“套子”式的,他的语言是充满程式化的、教条主义的“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他的为人处事是机械死板的,甚至在未婚妻面前都不够通融。教条主义的死板、僵硬让别里科夫的性格极为不协调,也让他的种种行动与表现拙劣于审美欣赏者。所以,学生读别里科夫的时候会觉得滑稽、会无伤大雅地笑。在这种笑声中,反观自身,获取一种优越感,增强对待生活的信心。这,就是喜剧带来的审美心理体验。总之,喜剧教育是关乎学生自信的教育,一方面在欣赏喜剧的过程中,使人的精神、心情得到精神的放松和平衡;另一方面,在欣赏那些比一般人低级的人物时,学生自我肯定的优越感会得到空前满足。此外,喜剧还可以培养学生清醒机敏的审美顿悟能力和乐观旷达的幽默态度。

五、丑、荒诞与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丑和荒诞是近代以来颇受关注的两种审美范畴,也是20世纪西方现代派艺术表现最多的两种审美价值形态。现代社会生活的空虚、个体存在的无意义,出现了反和谐的丑、非理性的荒诞。雨果认为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美。“德国学者凯塞尔认为,荒诞是一个被疏离了的世界,荒诞感就是在这个世界中体验到的不安全感和不可信任感,从而产生一种生存的恐惧。”如《变形记》的主人公格里高尔,作为一个推销员不可能按照理性的、逻辑的状态去生活,无法作为人的存在去生存,只能变成一只“大甲虫”。这种现实生活中非理性的存在方式,表现在文学中就是荒诞。格里高尔所处的荒诞的世界就是一个冷漠的、不可捉摸的、异化了的世界。需要指出的是丑、荒诞常常与悲剧有关,又借助喜剧的表现手段,复合了多种审美范畴。如《等待戈多》:两个流浪汉在无望地等待“戈多”,等待着解救人生苦难的希望,明知希望是不会到来的,还要苦苦地等下去。这是一个悲惨绝望的故事,也是一个可以“领悟到人与希望乃至人与自身的严重分离”的荒诞的故事;但却由喜剧形式表现出来,充满粗俗的玩笑、小丑的动作等等。可见,《等待戈多》混合了荒诞、丑、喜剧、悲剧四种审美范畴,给人们突出的审美震撼。高中生个体已趋于成熟,理性意识也逐步完善,初步接受丑和荒诞是必要的。丑和荒诞也正是通过丑陋、荒诞、骚乱、惶恐等带来多重审美感受,从而实现学生更高层次的审美超越。不仅如此,丑和荒诞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与自审意识也是大有益处的。但普高课标语文必修教材在选文上没有涉及到典型的丑、荒诞,尤其是荒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科书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丑和荒诞作为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价值形态之一,应该在必修教材中有所展示。必修课程删去了传统篇目《变形记》、《等待戈多》,导致选文上出现文学流派的缺失与空白,也使得高中语文课程在审美范畴上具有不完整性,这些都有碍于语文审美教育的展开。简言之,高中语文课程在审美范畴上存在优美、崇高(壮美)、悲剧、喜剧这四种审美价值形态,但丑和荒诞在必修教材中没有得到体现。不同的审美范畴,会带给学生不同的审美感受。从审美范畴角度探讨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有助于准确、全面理解语文审美教育。

作者:闵秋洁 单位:商洛学院语言文化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杜卫.美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等.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3]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篇2

文学作品取材于生活,也表现了生活;塑造了人物,表现了人性:这是文学作品的特点,也是文学作品的意义。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面对生活?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审美教育性问题。下面,笔者将从以下不同的视角进行探析。

一.文学审美性之美学视角――掌握理解美的形态与价值

文学是美学的内容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变化以及文明的不断进步,文学和美学的学科边缘在不断变化。审美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审美趋于泛化,种类繁多的文学作品,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成为了美学良好的载体,无处不在地表现着美学。优美、自然主义,如朱自清的《春》;崇高,自由,浪漫,诗词,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悲惨,沉思,小说,如《狂人》;丑陋,荒诞,批判主义,如《悲惨世界》……这些丰富多彩的表型形式、作品风格中,处处揭示着美的价值,或正面,或反面,或歌颂,或批判。是对人性的教育,是对人格的教育,是对伟大和崇高的歌颂,是对丑陋的反思,是对黑暗的批判……

二.文学审美教育性之教育视角――塑造优秀人格

文学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人的再现。文学教育的实质是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培养。加强文学审美教育,意义重大。

文学审美的价值的教育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会做人,以较高的行为标准要求自己,培养认真负责的态度;学会做事,形成高尚的价值观;学会认知,塑造完整的人格。文学审美教育性的突出特点就是具有深刻思想性的同时还具有浓厚的人文性,富有感染力。在陶冶情操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读屈原的《离骚》让人涌现无限的爱国之情,读《论语》会积极思考自己的所言、所做、所为。正是这些文学审美教育活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也塑造着我们。

三.文学审美教育性之心理学视角――感受审美体验,把握人生社会

文学审美教育性活动具有一定心理学的基础。加德纳的八种智能结构中,六种与审美有关。艺术心理学则很好地说明了审美的心理体验过程,很好的一个例子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文学作品中,很多描绘通感的词语来源于人们生活中十分常见和熟悉的表达方式。宋代词人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简简单单的“绿”将春回大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非常灵动地表现给读者,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给读者以极大的美学体验。

文学审美教育性是情感的教育。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感性审美情感,主要是在认识审美活动过程中得以体现。体会艺术家将自然情感经过处理和提升之后的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的具有符号性质的审美情感。第二个层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更深层次的理性道德情感,诸如善良,勇敢,崇高,伟大等。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所表现的爱国情怀让人动容与佩服和尊敬。美只有与善结合,才是真正的美,也只有体会到了这种美才是真正的体会美。高尚的道德需要与美好的情感相结合。

四.文学审美教育性之生命学视角――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学作品中塑造着形形人物,他们有着各自的性格和各自的命运,但是都可以归纳为两类:或从正面进行歌颂,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或从反面进行批判,例如《巴黎圣母院》和《双城记》。尽管角度不同,但是都给读者以思考,思考生命。我们应该敬畏生命,敬畏生命的奇迹,敬畏生命的价值。文学作品中生命意义的教育,给我们震撼,让我们更加理解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什么是生命的价值。

五.文学审美教育性之语言学视角――理解文学语言,体会文学意蕴

篇3

[中图分类号]R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7-01060-03

The research for aesthetic evaluation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young female

HAN Yong,CHEN Rong-rong,LIU Yu-mei,DAI Xin-ming,SU Shun-qing

(The Department of Plastic and Aesthetic Surgery of Tungwah Hospital,Dongguan 523110,Guangdo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umbilicuses' aesthetics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young nonprocreation female and to give relevant aesthetics evaluation.MethodsAccording to some certains of collected standards,we have collected 682 cases for the photos of umbilicus physiog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young nonprocreation female.We classified and summarized the umbilicus according to the umbilicuses' physiognomic easthetic characteristics.The evaluated team which formed by cosmetology suegeon and common people gave an aesthetic evaluation about the classified umbilicus pictures.ResultsAccording to the configuration,the umbilicus can be fell into six types:Vertical type,T type,Elliptic type,Circular type,Horizontal type,Irregular type.Vertical type and T type are the aesthetic umbilicus' configuration.ConclusionEach type of umbilicus has its own distinctiv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Vertical type and T type umbilicuses are suitable for Chinese aesthetic standards.

Key words: China;female;umbilicus

肚脐是人体腹部的一个重要的体表标志和美学单位[1],是胎儿在出生后脐带脱落留下的瘢痕。婴儿出生脐带处理及其本身脱落后的瘢痕挛缩以及腹部手术等因素,使肚脐形态欠美观或者出现畸形甚至缺失,这会造成患者自我形象的障碍[2]。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求美的愿望日趋强烈,肚脐的美学形态也日益受到重视,如腹壁整形术的实施需要改变肚脐的位置并重建其形态,正常女性的时装穿着有时显露其肚脐的形态以及对肚脐进行外观修饰(如脐环、脐钉等)。汉族人群占中国总人口的90.5%,分布于全国各个省份,具有显著的代表性。笔者对682例汉族青年未育女性的肚脐进行拍照分类,参考国外的文献[3],进行总结归纳肚脐的美学特征,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682例女性,年龄18~34岁,平均年龄22.25岁;身高1.45~1.74cm,平均160cm;体重38~67.5kg,平均49.2kg,籍贯遍及除、新疆外中国所有省份,被测女性均为我院美容门诊就诊患者。采样标准:女性、汉族、青年、未婚、未育、腹部无外伤史及妊娠史,肚脐周围皮肤无明显牵拉变形。

2方法

对每位女性的肚脐进行拍照,照片采样时相机镜头位于肚脐水平面,拍摄距离分别为30cm、50cm;自然光线下拍摄;照片收集完成后根据肚脐的外观美学特征对肚脐进行随机分类,邀请整形外科医师10人,青年未婚未育女性求美者10人,社会各行业人群10人共30人组成评议小组,对分类后的肚脐照片进行美学评价。

3结果

笔者首先定义肚脐的基本形态构成部分,肚脐一般由脐檐、脐沿、脐窝、脐底中的几项组成。笔者根据国外的研究[3],加上笔者自己的临床观察,根据肚脐的外观特征,将肚脐分为以下六型:

3.1垂直型:分为垂直线型和垂直狭长型两个亚型;此型肚脐共有 226例,占总数的33.1%;其中垂直狭长型有58例,比例为8.5%,垂直线型168例,比例为24.6% (图1、2) 。

3.2 T型:分为T型和π型两个亚型;此型肚脐共有142例,占总数的20.8%;其中T型有104例,比例为15.2%,π型有38例,比例为5.6%(图3、4)。

3.3 椭圆型:此型肚脐共有100例,占总数的14.7%(图5)。

3.4 圆型:此型肚脐共有54例,占总数的8%(图6)。

3.5 水平型:此型肚脐共有42例,占总数的6.1%(图7)。

3.6 不规则型:此型肚脐共有118例,占总数的17.3%(图8)。

评议小组对分类后的肚脐进行了美学评价,认为垂直狭长型和T型肚脐为汉族最美肚脐(垂直狭长型美脐的形态标准为肚脐无明显脐檐,长轴垂直于水平面,肚脐两侧皮肤未对合,具有较深的脐窝及脐底,脐窝最好为漏斗形,脐缘周围无明显脐沿。而T型美脐的形态标准为肚脐有一个明显的脐檐,脐檐较短,脐檐下有一较浅的脐窝,脐檐下方脐窝底部有一纵行狭长皮肤缝隙,缝隙两侧皮肤对合成线形。)。其中观点认为垂直狭长型为最美丽肚脐的占60%,认为T型为最美丽肚脐的占30%,认为椭圆型和圆型为最美丽肚脐的分别占6.7%、3.3%。

4讨论

4.1 肚脐分型标准:肚脐位于髂前上棘水平的腹部正中线上,直径约为1~2cm,肚脐作为体表重要的解剖标志,可以确定腹部分区,定位腹内脏器,在人体测量时用作测量点,也是女性身体一个重要的视觉标志和美学器官。笔者对肚脐的分型标准设置为每类肚脐有其统一的可区别的特征形态,每类肚脐的数量比例必须大于总数的5%。各类肚脐的特征形态如下:

4.1.1 垂直型:垂直型肚脐无明显脐檐,呈纵行垂直于水平面;其中垂直线型的形态为一条垂直细线,线形两侧皮肤对合,不能看到脐底;垂直狭长型两侧皮肤未对合,可以看到狭长的脐窝及脐底,脐缘周围无明显脐沿。

4.1.2 T型:此型肚脐有一个明显的脐檐,脐檐较短,脐檐下方有一纵行狭长皮肤缝隙,T型的缝隙成线形不能看到脐底及脐窝,而π型的缝隙两侧皮肤分离能够看到脐窝及脐底。

椭圆形:脐的长轴为纵行垂直于水平面,脐的外观呈椭圆形,脐窝深陷,脐底皮肤可有色素沉着或者脱失,脐缘有明显的脐沿,无脐檐。

4.1.3 圆形:脐的外观呈圆形或者类圆形,脐窝较深或者较浅,脐缘无明显脐沿,有些肚脐有一个较小的脐檐或者无脐檐。

4.1.4 水平横型:脐的长轴平行于水平面,有一个较长的脐檐,脐底呈短的线形或者较小的椭圆形或者圆形脐窝,其中脐檐下移遮盖部分脐窝。

4.1.5 不规则型: 肚脐无固定形状,肚脐变形,其形态可有“X形”、“反C形”、“C形”、“凸脐”等等。

根据上述标准笔者将肚脐分为六种型态,分别为垂直型、T型、椭圆型、圆型、水平型、不规则型,其中占总数的比例分别为垂直型33.1%、T型20.8%、椭圆型14.7%、圆型8%、水平型6.1%、不规则型17.3%。

4.2 肚脐的美学意义:前人研究肚脐美学的报道中病例相对较少,年龄跨度大,并且未排除怀孕因素[3、5]。根据观察,年轻女性是肚脐美容手术的最主要的受众,而且怀孕会对肚脐的形态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扭曲,于是笔者在采样时进行了筛选,未将其作为研究对象。

笔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的美学观点认为垂直狭长型和T型肚脐是最美的。而这两种肚脐的比例分别为8.5%、15.2%,占总数比例为23.7%,不足总数的1/4。而国外的Lee等认为虽然目前肚脐的理想形态存在争议,但是拥有一个小且垂直肚脐的年轻消瘦女性的腹部看上去更性感迷人[4]。美国的Craig等认为小巧的垂直型或者T型肚脐是最美观的,其次是卵圆型的肚脐[3]。而德国的Pallua等认为在他们的统计中垂直型肚脐最常见,但是椭圆型的肚脐是最美的,但是怀孕后肚脐会变短变宽,失去美的形态[5]。而笔者的研究中垂直型占总数比例最高,但是垂直狭长亚型和T型肚脐最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在肚脐方面笔者的研究与西方研究的这种差异体现出了地域、种族、文化和审美观的不同,所以笔者的研究在我国进行肚脐整形的临床工作方面作为一种参考更加具有意义。

在笔者所统计肚脐中水平型和不规则型比例为6.1%、17.3%,在整个评议小组的评价中一致认为这两种肚脐的形态是需要进行肚脐整形的。而拥有此类肚脐高达23.4%比例的人群是手术的潜在需要者。

4.3 肚脐美学的临床意义:肚脐重建的美学重点是重建后肚脐的位置、深度、形态、术后肚脐瘢痕的位置[4]。而患者所要求的肚脐的形状包含肚脐的深度和重建的位置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隐藏切口瘢痕,所以肚脐重建的形态的选择最为重要,而肚脐的美学特征和美脐的标准的缺乏造成了肚脐重建术式选择的许多争议。

根据笔者对肚脐的统计和观察,肚脐形态的形成除了与新生儿脐带的处理有很大的关系外,还与人体本身腹部的脂肪厚度、局部皮肤弹性、身体的比例均有一定的关系。肥胖个体和消瘦个体对于符合其体形的肚脐形态的要求不同,肚脐的美观或者手术设计后的形态要符合个体的特征以及考虑求美者的需求。较肥胖的个体其肚脐的形态不美观者居多,行肚脐整形时可以建议求美者同时进行腹部脂肪的抽吸或者减肥等治疗。肚脐的形态可随不同而发生明显的变化,术前对肚脐的审美观察取患者站立位,而手术时患者往往取平卧位,因此患者的肚脐形态在术中术后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在进行肚脐整形术时,医生必须注意此点。

根据笔者的工作本文将汉族青年未育女性的肚脐进行的统计分类并分型,通过评议小组得出符合汉族审美观的肚脐形态和特征,其美学评价中垂直狭长型和T型肚脐为美脐的标准,希望本文能够给广大临床医师在肚脐整形工作中提供一个参考。

致谢:感谢在此研究中给与指导和建议的众位老师和同行(排名不分先后):上海九院祁佐良,韦敏,张余光,余力,金蓉,张群,王炜(小),许志成,许枫,袁捷;中国医科大学王玉新;总医院李勤,齐向东。

[参考文献]

[1]Massiha H,Montequt W,Phillips R.A method of reconstructing a Natural-looking umbilicus in abdominoplasty[J].Ann Plast Surg,1997,38(3):228-229.

[2]Pinto PA,Stock JA,Hanna MK.Result of umbilicoplasty for bladder exstrophy[J].J Urol,2000,164(6):2055-2056.

[3]Craig SB,Faller MS,Puckett CL.In search of the ideal femaleumbilicus[J].Plast Reconstr Surg,2000,105(1):389-39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