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经济学发展史

经济学发展史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18 16:31:1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经济学发展史,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长期以来,经济学的发展均是围绕“竞争”来进行探讨研究,但是却忽略了在竞争中起重要作用的另一理念“合作”。“竞争”与“合作”作为经济学中的理念,在经济学的课文增添了很多经典案例。现如今社会的发展迅速,随着经济体的改变,笔者大胆的预测:“合作”理念将成为新经济学的主导,从而影响经济学的重大改革。

市场经济即是市场在进行资源分配中期基本型作用的经济,从我国改革开放来看,作为社会主义的中国搞市场经济,客观上肯定了“竞争”是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肯定“竞争”的同时,“竞争”自身并不能代表这个市场经济。“竞争”在市场经济中可以充分的调动劳动群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但是为了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避免不必要的矛盾的发生,必须采用“合作”来维持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在市场竞争中,没有绝对的“竞争”与“合作”,更多的采用以“竞争”为基础上的“合作”。所以,经济学有以“竞争”为主导转向“合作”是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一、“合作”理论在经济学中的意义

哲学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发挥这重要的指导作用。“合作”型经济学是坚持基础原理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新型经济发展现象的体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交流日益密切,伴随着“全球化”与“一体化”条件的不断完善,“合作”将在“全球化”和“一体化”进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合作”有利于误会的降低,在全球化过程中,有利于帮助各国家之间交流的摩擦,达到“”实现共同发展,促进全球化经济发展,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利用,使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得到深化和发展。

“合作”经济学切实符合中国国情发展,中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学理论却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缺乏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的管理理念;而合作经济学恰好符合这一经济理念,在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性化管理。

近些年来随着数学发展,在经济学中的数学在某种程度上被滥用,传统的经济学已经沦为数学的“奴隶”,数学中经济学中发展应用的程度越高越复杂,在实际市场操盘时把经济学看成数字的无限演算,如此不切合实际的理论推算,必然导致经济学走进误区。因此经济学随着数字化信息的到来,经济学过多的注重数字带来的客观性,往往忽略了以“人”为主题的社会,合作经济学注重在竞争带来的效益的同时坚持人性化管理理论。所以合作必将成为21世纪新经济的主流。

二、中国社会文化发展背景奠定了合作经济学的基础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传统文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主义的国家中,由于经济的影响往往决定了国家帝王的更替。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经济学思想。例如:道家主张“无为”思想即使完全开放的自由市场;法家的“严刑峻法”主张,可以说成是国家干预市场经济及哲学启蒙思想等等。

在传统经济学的发展史中,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学在以往的发展是以“竞争”为主流,如今提出“合作”经济学,并不能说明竞争经济学是错误的。作为竞争经济学本身来讲其最为突出的贡献是提出了竞争,揭示了竞争市场,并指导市场的发展。而市场的另一面合作在传统经济学中一直被忽略。而早在中国文化中,如:“无为”、“兼爱”、“非攻”、“以和为贵”等思想都带有“合作”的气息,这些古典思想必将作为合作经济学的哲学基础,为创建“合作”经济学提供良好的文化发育土壤。

三、合作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依然围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进行研究

1.合作经济学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为生产力的交往

生产力的交往分为两种:一种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交往;另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对话。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是负责的,他不仅包含客观技术与条件的改进,还包含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任何一个“产品”的生产都是有众多生产力共同协作的结果,在新型经济学中,人们的生产过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流水线,只有一起劳动,互相协作、取长补短,才可以确保生产安全无误的进行。整体化的经济需要“合作”来进行优化,来实现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的功能之和。

2.实践型生产关系

实践的生产关系有社会性生产关系和技术性生产关系两种。在社会的生产实践中,合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将技术性生产与社会性生产两种不同的生产关系相结合起来,使生产和技术有效的互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总体上讲,社会性生产关系主要体现了生产价值,因此生产关系对物质生产关系的实现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物质性生产关系体现为价值,所以我们更要重视物质生产关系的“合作”实现。

四、结束语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传统经济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竞争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必然转向合作经济。中国发展新兴经济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国传统文化将为合作经济学提供基本方法论。其经济崛起已经为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学中心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希望我国抓住机遇,使经济发展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发展经济学;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前言

目前,很多经济学研究人员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现阶段研究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显得有点过早。与此同时,发展经济学也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为了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很有必要对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成就进行总结,并且结合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形成一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旨在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1.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代的经济发展模式

1.1经济增长优先发展模式

较早以前,很多经济学家并没有完全区分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区别,甚至很多经济学家都认为这两者是统一的。但是,随着经济学发展的更加成熟,人们不仅认识到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明确知道了两者间的关系。因此,在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的早期,经济增长优先发展模式在我国受到了广泛地认可和关注,随着经济优先增长发展模式的实施,我国东部沿海等地区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是由于优先经济发展模式在随着某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一定要促进其他地方的经济共同发展。

1.2投资驱动经济发展模式

在任何时代,经济学家都十分关注经济投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主要是由于经济学家普遍认识投资带来的资本积累始终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甚至有的经济学家认为资本积累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通过投资驱动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投资驱动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3沿海先行经济发展模式

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不平衡的经济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竞争。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先天条件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发展我国经济的过程中,不可能实现均衡发展。在这种环境下,沿海先行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被提出并被实施,很明显,沿海先行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取得了重大成就,当时沿海先行经济发展模式的构想是指优先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然后通过先富带动后富的方式带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旨在最终能够实现全国范围的经济均衡发展。

2.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战略思路

2.1中国发展模式取得的成功与带来的问题

随着优先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的实施,我国的经济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我国采取优先经济发展模式正确性。第一,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GDP总量已经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近年来,我国的GDP总量已经超过日本,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第二,我国已经实现经济结构的快速转变,加快了我国城市工业化的进程。第三,我国的经济逐渐融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第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也取得了显著的提高。

2.2增长优先发展战略向增长与公平并重发展战略转变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初期,采取优先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及其正确的,这种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至少在当时解决了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温饱问题。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现在的问题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在这种环境下,优先发展经济的模式必须要实现转变,进而实现公平并重的经济发展战略,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均衡发展。

2.3沿海先行发展战略向区域平衡发展战略转变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和人口较大,采取不均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改革开发初期我国必要的措施。当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取得了优先发展的机遇,因而沿海城市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沿海城市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导致我国存在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因此,现阶段必须要实行沿海先行发展的经济模式向区域均衡发展的战略转变。

3.总结

总而言之,对发展经济学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旨在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理论和实践是不可分的,因而发展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也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我国经济的发展也能够促进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完善。(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为发展中国家,它是一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方式,使其脱离经济落后的情况,从而进入发达国家的学科。所以,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经济学所研究的内容具有非凡的意义。中国作为世界数一数二的发展中国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着迫切的需求。所以,研究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深入发掘发展经济学理论的价值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一)古典发展经济学阶段

发展经济学起源于17-18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目的是如何实现财富的增长,就是最为单纯的经济发展问题。所以,在古典发展经济学阶段,发展经济学主要研究问题就是经济增长的问题。古典发展经济学理论中有两条重要理论,一是亚当・斯密斯提出来的“绝对优势论”和大卫・李嘉图根据其改进得出的“相对优势论”,两者都强调了合理分工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从古典发展经济学理论分析,可以得知古典发展经济学主张经济发展自由论,反对国家干预。

(二)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阶段

二战结束以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意识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于是纷纷都将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上来,发展经济学也在这个时期进入到了第二阶段――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阶段。许多经济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是经济结构中存在着矛盾,具体表现在传统的意识形态和先进意识形态的矛盾、落后的技术水平和先进的技术水平的矛盾、落后的农业水平和先进的工业水平的矛盾。这些经济结构中的矛盾使得许多人民都没有足够的储备资金,每天只考虑“活着”的问题,而没有考虑享受生活,所以不会产生太多消费的需求,没有消费需求拉动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无法快速运转起来,市场经济无法得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低,形成恶性循环。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揭示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难题,提倡通过国家干预经济来带动经济发展。

(三)新古典发展经济学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发展经济学家们都开始研究分析结构主义中所揭示的经济发展难题,并逐渐产生了新古典发展经济学理论。新古典发展经济学理论强调了市场竞争的重要性,主张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来调节市场经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古典发展经济学还提到了政府干预的作用,提倡以市场竞争为主,政府再加以宏观调控,来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发展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

我国经济发展不能单单靠政府的调节或者单单靠市场自由竞争来推动。因为新古典发展经济学中提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要结合政府的干预和市场竞争的调剂。我国市场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渐成熟,所以市场竞争可以作为主导,政府再加以宏观调控,正确引导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保证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经济制度的变化问题

新古典发展经济学研究了结构主义发展经济学中提出的结构主义问题,将发展中国家落后的原因归于制度问题。中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过一段时间的计划经济,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式。而经济体制的改变,主要是所有制的改变,从计划经济的公有制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这就要求中国必须完善产权制度,明确财产的归属。

(三)经济增长方式问题

最新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最好的方式是提高生产率。而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还是靠投资,通过不断地投资推动经济发展,这样的发展方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到后期会因投资疲惫而发生收益递减。正确的经济增长方式应该是提高生产率,通过人才的培养、设备的更新、技术的发展等方式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中国的经济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一些在经济发展初期所用到的发展经济学理论显然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应该努力探索新的发展经济学理论,结合理论中实用性比较高的部分和我国国情,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并将理论运用到市场经济调节当中去,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简新华.发展经济学的最新发展:中国特色发展经济学[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2(01):113-127.

[2]余苏苏.基于发展经济学视角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型[J].长沙大学学报,2011,25(04):24-2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