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经济社会安全稳定

经济社会安全稳定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09-22 18:14:32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经济社会安全稳定,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经济社会安全稳定

篇1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工会要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大力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创造才能,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既有利于形成广大职工之间、职工与企业之间以及职工与社会之间和谐的关系,又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工会应更加自觉地把推进职工队伍知识化进程、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素质作为紧迫任务,鼓励和支持职工学习,在职工中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通过开展“学习先进模范、争做金牌工人”等学习创新活动和抓好骨干培训、典型示范、经验推广等工作,提高广大职工素质,促进职工全面发展。

发挥职工创造才能。广大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工会应把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与健全培养劳模、选树劳模、表彰劳模、关心劳模的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广大职工学习劳模、争当劳模的积极性;把深入开展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与推广职工创新成果有机结合起来,使广大职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努力营造鼓励广大职工干事业、支持广大职工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和谐是企业和谐的重要内容。工会要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就必须致力于建设劳动关系和谐的企业,以维护职工权益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以企业和谐发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把维护职工民利与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结合起来。劳动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劳动关系和谐,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劳动关系问题较为突出。工会应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努力做到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一方面,加强源头参与,及时向党委反映职工意愿,并通过与政府有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等方式,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切实落实民主管理制度,通过实行厂务公开、职代会等民主管理制度,把职工的知情权、监督权等落到实处。

把保持职工队伍稳定与维护社会安定结合起来。各级工会应健全依法调解劳动关系矛盾的工作机制,妥善处理职工反映的问题;积极引导广大职工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及时发现和化解职工队伍中的不稳定因素,并教育广大职工正确对待社会利益关系调整,自觉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关心职工生产生活

切实解决职工的生产生活问题,让广大职工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工会的基本职责。

篇2

公共安全管理,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共安全各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以及社会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做出的各种行政活动的总和。

篇3

经济分析显示,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增长将明显具有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特征。资源、电力、冶金、机械、汽车、建筑等行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说明我国经济已步入新一轮工业化时代。然而,以上行业也是生产安全事故的高发行业。去冬今春“煤电油运”持续紧张,重特大事故接连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额经济损失,其中煤炭行业显得尤为突出,为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平稳运行亮起了红灯。

能源是工业化发展的基础,在我国也是工业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一直是影响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制约瓶颈。而安全生产又是能源、资源工业中的薄弱环节和制约瓶颈,一旦发生重特大事故,抢险排险困难重重,一般具有毁灭性和不可逆性,往往造成人员群死群伤和经济损失无法挽回,导致生产经营企业瘫痪,短时期内很难恢复生产。数据分析统计显示,近几年,我国每年因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高达2500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2.5%左右,不亚于印度洋深海地震引发海啸灾难造成的损失。另外,因安全生产问题对社会和谐稳定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是难以用数字来统计。由此可以看到,安全生产搞不好势必制约经济发展的速度,影响经济发展质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确实具有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的属性。

我们应该以史为鉴,吸取发达国家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经济结构调整的高度,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坚决扭转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特别是在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质量上保持清醒头脑,二者相比,应严格把握经济发展质量优先的原则,因为我们主观想快发展是一回事,客观允不允许我们这样快发展又是一回事。我们必须把安全生产纳入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在制定经济发展长远规划时,应该充分体现安全生产这一影响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薄弱环节;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充分考虑安全生产这一瓶颈制约的影响。这样,才能把中央提出的避免经济发展出现大起大落,延长经济发展周期上升阶段的要求落到实处。

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两个深层次原因

安全生产是伴随经济工业化而出现的一个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一个特殊领域,且随着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安全生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从深层次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

其一,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目前已积累了很大的经济总量,其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2003年,我国GDP增长9.1%,第二产业贡献6.5个百分点,贡献率高达八成。而且随着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安全生产涵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由于安全生产客观上与经济规模存在一定内在联系,因此,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概率较高。

其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渐进过程,其间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和调整,安全监管体制也几经变革。同时,由于我们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生产的客观规律也有一个逐步认识提高的过程,使得在较长时间内,安全生产意识相对淡漠,监管体制、法制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存在重视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规模,轻视经济发展质量和经济发展效益的片面倾向。造成相当一部分生产经营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严重不足,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程度低,生产力水平低下,安全管理基础薄弱,致使大量安全隐患以不同形式长期积累。

这些问题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安全生产领域的反映,是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必须在发展中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我们在持续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应着力体现其先进性和有序性。先进性,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序性,就是要坚持不断完善法制经济建设,坚持在市场调节基础上充分体现宏观调控的作用。我们应该始终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先进性和有序性,体现在包括安全生产在内的经济社会各个方面。

安全生产是一项极其广泛复杂的工作。目前我国安全生产的现状有经济、社会、文化多方面的深刻背景,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多年来积累沉淀的大量问题,短期内不可能全部解决,因此,可能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高危态势,仍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自觉把安全生产置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执政能力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思考和落实。坚持始终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安全生产工作,加大研究安全生产客观规律的力度,树立安全生产工作长期艰苦攻坚的思想。社会在发展进步,随着我国经济基础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的逐渐富足,伴随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逐步实现,整个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安全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客观上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在思想上跟上时展的要求,转变观念,开拓创新,从长期以来排查安全隐患,降低事故发生率的局限中跳出来,把安全生产工作视野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层面,科学应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调动社会各种资源,统筹规划,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做到未雨绸缪,综合解决安全生产问题。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的两个重要环节

安全生产关乎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政府、企业、个人、新闻媒体等环环相扣,缺哪一个环节都不行,全社会都有关注安全生产、参与安全生产的责任和义务。其中,监管部门和生产经营企业作为安全生产承上启下的两个重要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