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公共管理体制

公共管理体制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5:56:16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公共管理体制,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公共管理体制

篇1

【关键词】

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方向页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性政府公共管理体制改革浪潮的兴起以及政府内部关系的调整,公共管理理论出现了从传统的研究公共管理部门的公共行政学向研究公共事务的“新公共管理学”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丰富了公共管理科学研究的研究方向和视野,还促进了公共管理事务治理模式和公共管理治理理念的变革,为广大人们的公共利益的有效实现铺平了道路。本文就公共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公共管理体制未来的改革方向。

一、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模式

政府控制公共管理模式其实是我国政府为了能更好地满足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一种管理模式,并将这种模式运用于公共事业领域。一直以来,公共事业管理体制都是处于政府控制的模式,这其中不仅包含了历史因素,还有一部分经济因素。主要的经济因素有:特权、辅助政府管理以及与事业单位或组织代行我国政府的职责有关。首先,政府在选择适用模式的时候,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政府部门理所应当地把自己当成公共事业的垄断者,他们认为,只有政府才能为人们提供那些公共事业上的服务,然而,这样的做法极易滋生特权主义。这些特权主义又与寻租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政府在从事公共事业管理时需要承担大部分活动经费以及全部政治风险所产生的成本,这就为政府在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同时带来了极高的风险。然而,只有政府部门在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活动中取得较高的利益,才能让政府有能力承担那些由公共事业管理带来的活动经费和活动风险。其次,政府本身的管理能力是有限的,但是这个社会需要管理的公共事业的数量却远远超出了政府的能力范围。为了能保障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的权利,政府在公共事业的各个阶层都设立行政组织,这样,不仅造成机构臃肿,还增加了政府的管理成本,造成了国家财力不支的状态。因此,由事业单位代替政府实施公共事业的管理职责,不仅能对社会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还能有效地节约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最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对政府部门进行直接服务,社会公众成为了事业单位服务的间接对象。事业单位的服务目的并非是为了向广大的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更加健全的服务,而是为了获得政府部门的财力支持。因此,事业单位的活动常常受制于政府部门的意志。由于事业单位并非政府机构,所以,事业单位在人员编制、财务支出上具有很大的弹性,或许是出于对临时安排离职或者退休人员的需要,或许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或许是出于满足领导者个人需求或者满足政府部门利益,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对事业单位进行整改,比如合并、成立、撤销、扩张等来达到上述目标。

二、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方向

从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管理实践来看,社会选择和政府控制是两种根本不一样的公共事业管理机制。在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下,政府部门对公共事业的控制是连通整个公共事业管理机制的重要力量,但政府部门的这种控制完成方式是通过组织的形式达到的,换而言之,政府将自己的权利通过社会组织延伸到整个社会的各方面,从而达到政府部门对整个社会的控制。实际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大部分是人们运用公共资源获得利益的一种方式,但是,当国家成为那些社会公共资源的绝对拥有者和占有者时,那些事业单位或者社会组织就会转化成一种组织化手段,而这种组织化的手段有利于国家目标的实现。社会选择和政府控制不仅是不一样的管理方式,它们的意义也完全不一样。第一,在政府控制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过程中,政府部门是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主体,但在社会选择的管理模式下,社会是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主体。政府控制比社会选择更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而社会选择比政府控制更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第二,从法律方面来说,政府控制承担着所有的社会责任。然而,事业单位则具有相当独立的法律地位,在法律上,事业单位属于事业法人。第三,社会选择和政府控制下的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结果也不一样。社会选择下的公共事业单位独立性高且数量多,然而,政府控制下的公共事业单位独立性较低且数量少。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对待国外的公共管理体制时,要保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不能一味地推崇国外的公共管理体制,也不能一味地固守自己的公共管理体制。公共事业管理机制是构成我国社会管理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公共事业管理机制和企业管理机制、国家行政管理机制及一些其他方面的管理机制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要想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发展的公共事业管理机制,必须依据我国的根本国情,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机制的健康发展。

作者:韩康 单位:贵州省凯里学院学生处

【参考文献】

篇2

政府控制公共管理模式其实是我国政府为了能更好地满足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的一种管理模式,并将这种模式运用于公共事业领域。一直以来,公共事业管理体制都是处于政府控制的模式,这其中不仅包含了历史因素,还有一部分经济因素。主要的经济因素有:特权、辅助政府管理以及与事业单位或组织代行我国政府的职责有关。首先,政府在选择适用模式的时候,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政府部门理所应当地把自己当成公共事业的垄断者,他们认为,只有政府才能为人们提供那些公共事业上的服务,然而,这样的做法极易滋生特权主义。这些特权主义又与寻租行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政府在从事公共事业管理时需要承担大部分活动经费以及全部政治风险所产生的成本,这就为政府在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同时带来了极高的风险。然而,只有政府部门在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活动中取得较高的利益,才能让政府有能力承担那些由公共事业管理带来的活动经费和活动风险。其次,政府本身的管理能力是有限的,但是这个社会需要管理的公共事业的数量却远远超出了政府的能力范围。为了能保障政府在公共事业管理的权利,政府在公共事业的各个阶层都设立行政组织,这样,不仅造成机构臃肿,还增加了政府的管理成本,造成了国家财力不支的状态。因此,由事业单位代替政府实施公共事业的管理职责,不仅能对社会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还能有效地节约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最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对政府部门进行直接服务,社会公众成为了事业单位服务的间接对象。事业单位的服务目的并非是为了向广大的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优质、更加健全的服务,而是为了获得政府部门的财力支持。因此,事业单位的活动常常受制于政府部门的意志。由于事业单位并非政府机构,所以,事业单位在人员编制、财务支出上具有很大的弹性,或许是出于对临时安排离职或者退休人员的需要,或许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或许是出于满足领导者个人需求或者满足政府部门利益,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对事业单位进行整改,比如合并、成立、撤销、扩张等来达到上述目标。

二、公共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方向

篇3

在古代,人们也会选择在闲暇时光或者压力大的状态下对名胜古迹和风水宜人的小镇进行游玩和观赏,宋代的诗人王令就曾经写过“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的诗句,来描述春游时候大家争先恐后的场面,因此,旅游在古代就有着悠久的历史。到了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更是成为现代人休闲的第一选择。在旅游中,人们可以增加自身的见识,提高思想上的境界,通过感受名胜古迹来与古人进行跨时空的对话,也可以排解自己生活中的压力,将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中。正因为现在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导致现在市场中出现了大量的旅游企业和小旅行社,造成了市场上的良莠不齐,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对旅游中的公共管理体制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创新旅游管理机制。

1旅游的分类

(1)地理位置上的分类。在旅游中,人们有着不同的目的地,有些人旅游只是在家乡附近出行,有些人喜欢出国旅游,所以按地理位置划分为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国际旅游又分为入境和出境旅游,入境是指其他国家的公民到我国来进行旅游,出境则是指我国公民到他国进行旅游,二者都需要到相关部门进行手续的办理。(2)按照旅游目的的分类。许多人对于旅游的目的是不同的,因此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首先,是纯粹的休闲娱乐,这类旅游的目的地主要是一些娱乐和度假观光场所。另外还有一种是生态旅游,为了增强自己的体力,这种旅游方式一般都选择强度较大的旅游基地。

(3)按照人数进行分类。一般现在的旅游形式有团队游、自驾游、散客游、互助游等多种形式,通过人数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分类,有些喜欢独自出行的一般都是自己完成旅游的一切事务,另外,也有选择跟随旅游社进行旅游,都是由企业完成对酒店和地点的选择,游客只需要跟着团队就能完成的旅游模式。

2旅游公共管理体制的现状

(1)管理内容不够全面。对于现阶段我国的旅游公共管理体制来说,存在着的主要矛盾就是管理内容形式的单一,过于注重在游客旅游形式上的管理,旅游局相关部门在进行有关规定的实施中,总是忽略游客在旅游中的切实感受。旅游管理部门对于当地景区的管理总是在传输其历史人文因素,忽略了游客对于旅游景区吃住行的要求,没有做到面面俱到的从游客角度出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发展一些当地美食和特色。但同时,也有一些景区太注重于对于物质方面的追求,忽略了游客精神世界的满足感,这种情况的出现都说明了现代景区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管理内容过于失调。例如,对于正定县来说,相关旅游部门过度的把焦点放在对景区硬件设施的改造提升上,没有将景区与当地文化元素相结合起来,实现文化的交融,从而对游客产生更大的吸引,提高当地文旅融合产业发展。

(2)政策实施力度不强。对于现在的旅游行业来说,管理机制仍然不到位,实施政策的手段不足,导致在景区的管理上存在着许多漏洞。旅游业是现阶段我国的重要发展项目之一,但是实际上,大多旅游部门在我国的成立时间仅20年左右,这就导致了旅游制度的不完善,旅游业在操作过程中涉及到的部门很多,需要与多个部门进行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与企业并没有达成共识,有些甚至为了经济收益私下里违背了旅游市场的规定,从中牟取利益,虽然我国旅游部门在此问题上一直在加大保障力度,但是现阶段,这种事情仍是屡见不鲜,需要有关部门寻求新的治理措施来应对这一问题。

(3)对市场的监控不足。随着人们对于旅游爱好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旅游公司出现在旅游市场中,这些或大或小的公司导致了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由于求大于需,所以有些商家就会在市场上通过各种违法活动造成了现在市场的不良竞争。相关旅游部门对于市场的监控上并没有做到实时到位,导致许多企业可以有机可乘,从而引起了旅游市场的混乱,对于行业和游客来说都是不小的损失。

3旅游公共管理体制的创新措施

(1)多方面发展旅游管理内容。在当地文旅局对于景区的管理和宣传上,应该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全面管理。对于景区来说,应该从景区的历史背景、当地文化、景区风貌、地理环境、娱乐设施和美食等多个方面进行多元化的管理。分配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专门的工作,把控好各个环节上的调度,提高景区对于游客的吸引程度。

(2)加强部门的管理政策。相关旅游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制度的完善,做到权利的集中管理,必要时可以借助政府部门的帮助来完成各个企业之间的协调模式,由文化旅游部进行统一式管理,做好宏观调控,对于各个地方的文旅局也要做到发展方向统一,为旅游行业的共同进步做出努力。

(3)提高对旅游市场的行政管理。对于现在市场中旅游企业良莠不齐的状况,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对旅游社的管控权利。在旅游社的相关证件办理上做到严格按照国家要求进行批准,对旅游社进行实地调查,加强办理过程中的严谨性和保密性。设立多个监督部门,对各个旅游社进行实施监控,也可以成立旅游反馈部门,接收游客的反馈信息,如果发现有虚假旅游情况的发生,要对该旅游社进行全面调查,明确其中问题,如果确实存在这种情况,就要对其进行执业执照的吊销,并对相关人员按照法律规定进行处理。通过这种形式来提高旅游局对于旅游市场的把控能力,建立良好和谐的旅游市场,为人们的旅游出行奠定基础。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的旅游公共管理机制仍然存在着许多制度和管理上的问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和有关部门进行针对性处理,全面提高旅游机制的严谨性和服务性,从而保证人们日常旅行的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