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经济专业行业分析

经济专业行业分析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1 17:32:53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经济专业行业分析,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经济专业行业分析

篇1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11)04-0005-10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增长,但近年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讨论和担忧日益增多。一般来说,根据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来判断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认为要素扩张型为主的粗放型增长不可持续,只有生产率不断得到改善的集约型增长才是可持续的。所以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然而长期依赖于大量资源消耗和低劳动力价格、以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为主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已显现出“低端锁定”效应,增长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大。特别是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这种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刻不容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是要从规模扩张型增长转向效率型增长,而其经济学内涵则在于报酬递增机制的形成。当中国走入内生性增长的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即进入了规模经济驱动的增长阶段时,经济发展也就走人自我加强的循环累积的增长道路。因为即使存在投入要素和资金的约束,在报酬递增的循环累积作用下,经济仍将保持高速持续的增长。

长期以来,中国的增长都是增加投入的结果。每年8%-9%的GDP增长率中只有3%-4%归因于TFP的增长,剩下的5%归因于投入的增加。所以目前进行探讨的是中国经济是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还是已经迈入规模报酬递增的内生增长良性发展阶段。此外,对这种报酬递增原因的分析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首先对中国经济中报酬递增现象进行测算考察,再立足于改革开放后中国30多年发展的实际,结合报酬递增的相关理论,试图梳理总结影响中国经济报酬递增形成的基本因素,从而明确未来增长中报酬递增形成的基本逻辑和机理,以期获得一些理论以及现实方面有意义的结论。

二、文献综述

在经济增长问题研究中,近年来报酬递增理论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数十年来主流经济学家进行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证实了规模报酬递增现象的存在。

有关中国经济增长问题的诸多传统研究是建立在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基础之上。近年来对于经济增长方面的研究,更多将视角转到报酬递增机制以及内生增长方面。徐瑛、杨开忠(2007)运用中国30个省区1978-2001年的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国经济增长中规模报酬变化的动态特征,从实证角度验证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机制已经转向由规模报酬驱动的内生增长过程,并且呈现出不断自我加强的特点。王军辉(2008)在经济增长模型基础上对我国经济1978-2004年的规模报酬进行了检验,并且采用Panel Data模型检验了5个OECD国家的规模报酬问题,得出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不适合分析现代经济发展的结论,报酬递增机制普遍存在于经济增长过程中。颜鹏飞、王兵(2004)运用DEA的方法测度了1978-2001中国30个省份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及其成分,并通过对技术的规模效应进行测算,认为中国绝大多数省份经济发展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由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对于中国经济到底是处于报酬递增还是报酬递减阶段的讨论莫衷一是。

另外,对中国报酬递增影响因素的分析多集中在对具体产业的分析。刘金山(2007)在综述我国农业增长“剩余之谜”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业的报酬递增问题,结论是我国农业报酬递增的源泉是市场深化、专业化分工、资本异质性,但我国农业中逆报酬递增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吕冰洋、于永达(2009)认为中国工业资本积累处于收益递增时期,而从中国经济发展进程看,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增长、制度变迁、政府服务的外溢效应、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等因素成为工业部门规模收益递增的源泉。陈林、朱卫平(2009)使用我国38个行业、1238家上市公司1998-2006年的年报数据研究得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满足边际报酬递增规律的结论,尤其是第三产业的报酬递增与人力资本投入密切相关。

基于已有文献,可以看出在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大背景下,探讨中国经济是否已进入报酬递增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分析影响中国报酬递增的因素十分必要。本文试图从两方面进行尝试:一方面对中国经济报酬递增进行测算考察,判断中国是否已迈入报酬递增阶段;另一方面探讨影响中国报酬递增的具体因素,以期获得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和建议。

三、中国经济增长规模报酬情况的测算

对于中国经济增长规模报酬的测算,传统研究采用生产函数法,考察λy=F(λK,λL)中的λ,若λ>0即为规模报酬递增,但这种方法最大的缺陷之一是需要具体的函数形式。对规模报酬的分析实质是对投入产出的分析。另外,新近的研究对规模报酬的测算也多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方法。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中国经济增长规模报酬情况进行考察。

(一)测算方法的简介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较其他规模报酬计算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Charnes,Cooper和Rhodes(1978)最先推出一种基于规模收益不变(CRs)假设的DEA模型,后续研究则考虑更多的假设条件,如Banker,Charnes和Cooper(1984)推出一种基于规模收益可变(VRS)假设的DEA模型。

假设用K个投入变量和M个产出变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对N个企业进行评价。对于第i个行业的所有投入和产出分别用列向量xi和yi表示,用K×N投入矩阵X和M×N产出矩阵Y代表N个行业的投入和产出变量。投人导向的CRS模型表示为式(1):

minθ,λθ

s.t.-yi+Yλ≥0

θxi-Xλ≥0

λ≥0

投入导向的VRS模型表示为式(2):

minθ,λθ

s.t.-yi+Yλ≥0

θxi-Xλ≥0

∑λi=1

其中,λ是N×1的常数向量,θ表示相对前沿面的生产效率值。对于投入导向的模型,总有θ≤1。如果θ

本文需要测算行业的规模报酬状况,主要运用的是数据包络分析中的NIRS模型的原理。通过分

别运行CRS、VRS的DEA模型得到θc和θv,用它们便可以推算规模效率水平,同时衡量规模报酬状况。当θc=θv时,生产单位的规模效率为1,即生产处于最佳规模;否则生产单位的规模效率有所损失。造成规模效率损失的原因有两种,分别是规模过大和规模过小。如上推算θ

当生产单位处于规模无效(θ

(二)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工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其他产业部门乃至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所以通过对工业行业规模报酬情况的测算基本能够反映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规模报酬情况。本文选取工业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和2006年中国统计局公布的第一次经济普查数据《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4)》,采用2000-2008年共计35个行业的数据。为了尽可能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我们对原始数据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处理。

1.行业一致性的问题。现行工业统计中运用的行业分类标准是最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02),其中工业这一门类分为3个大类(采矿业、制造业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0个中类和191个小类。本文工业分行业数据就是针对这40个中类而言的。由于数据连续性等原因,将“其他采矿业”、“木材及竹材采运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四个行业剔除,另外将“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合并成为“食品加工制造业”,共计35个行业。

2.统计口径一致的处理。我国工业经济统计中常见的口径较多,本文选取基本能反映工业行业全貌的“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产值作为行业的总产出,同样在这个口径下采用“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作为劳动投入;而在资本投入方面选取的是“按行业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在建总规模”的投资额。另根据统计年鉴公布的相应的价格指数对总产出进行调整,得到以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工业各行业的总产值。

(三)结果的分析

使用deap2.1软件计算2000-2008年中国工业35个行业的规模报酬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35个行业在2000-2008年呈现的规模报酬情况并非一致,综合评价时以9年间主要呈现的规模报酬情况为该行业总体的规模报酬情况。同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报酬递增和非报酬递增的部门并存,其中报酬递增的行业共有15个,而非报酬递增的行业则有20个。其中“采矿业”中除了“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是报酬不变外,“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行业都呈现报酬递增,这都与此类行业是资源垄断型的行业性质分不开。另外,以“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为代表的石化橡胶行业整体上呈现报酬递增;机械设备行业除了“金属制品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剩下都为报酬递增行业;而电子电气行业也基本表现出报酬递增的态势。总体来说这三大类行业基本都是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由于技术进步导致的报酬递增的特征明显。相较起来,其他行业这种报酬递增的特质并不明显,这都跟其他行业的行业性质等因素密切相关。

另外,表1显示出,不同年份呈现报酬递减或是不变的行业明显占主要优势,所以通过对中国工业部门各行业规模报酬情况的测算可以看出,中国经济报酬递增的增长机制并未完全形成,大量非报酬递增部门的存在说明中国经济增长还较大程度依赖要素驱动,而这种非专业化提高和非技术进步的增长很难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变和持续的增长,所以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机制并没有转向由规模报酬驱动的内生增长过程。

四、中国经济报酬递增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中国经济规模报酬情况测算可以看出,以工业行业为代表的中国经济确有一些报酬递增部门的存在,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机制并未完全转向报酬递增,所以很有必要对中国经济增长中报酬递增的影响或形成因素进行进一步思考和分析。

有关规模报酬递增的源泉,舒尔茨(2001)将它归为类,即劳动分工、专业化、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经济思想和知识、经济制度、经济组织和恢复经济均衡等。㈣新近理论上关于报酬递增形成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二:第一种思路认为分工与专业化程度提高是形成报酬递增最为根本的因素,第二种思路认为知识、R&D、人力资本、干中学以及学校教育等的溢出效应导致报酬递增的形成。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转型国家,在改革中获得了短期的生产率提高,而长期的整个经济的报酬递增并未形成,但现阶段局部报酬递增状况确已出现,所以我们需要结合报酬递增基本理论来对影响中国经济报酬递增的现实因素进行分析,具体从引致报酬递增的根本因素――专业化分工和直接因素――技术创新两个方面来考察中国报酬递增影响因素。

1.专业化程度。分工一直被认为是引致报酬递增的首要因素。中国经济多年的高速增长,首先在于渐进式改革解除了对分工与交易发展的束缚。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过程越来越细分,产品以及生产工艺专业化都有了突破式发展,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迂回生产方式和产品多样化程度加深,最终使得分工链条加长和专业化程度加深并带来产品生产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随着分工的深化,地区间、行业间的分工和交易障碍进一步被打破,特别是各地区、行业间市场分割和贸易封锁的瓦解,通过比较优势在产业和地区间实现了合理分工,专业化分工使各经济主体的活动集中在自己的核心优势上做大做强,分工的网络效应凸显。可以说,地区行业的专业化是生产专业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劳动地域分工不断深化的结果,会引致报酬递增。

2.技术创新。熊彼特认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不是均衡,报酬递增就产生于创新过程中的“产业突变”和“创造性破坏”。技术创新,特别是知识性因素具有溢出效应,这是影响报酬递增的直接因素。在中国多年经济发展的微观层面上,随着现代企业制度普遍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和能力越来越强。企业的发展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和知识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明显转向高技能、高技术的领域;企业为了自身长期的发展必然会依靠高新技术以及不断革新的技术确保自己获得市场优势,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报酬递增。在宏观层面上,首先,不断创造的新技术、新工艺使原有的技

术装备和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导致原有固定资产结构的优化,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其次,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引导投资结构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再次,技术创新的良好收益引导资金从效益差、成长性弱的产业转向效益好、成长性强的产业,使各种资源配置趋向合理。除此之外,近年来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越来越高,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日益形成,使得技术创新成为形成报酬递增最为直接的因素。

除了专业化程度和技术创新会影响报酬递增外,政府政策以及市场结构等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考虑的因素。

政府政策。在中国,政府长期扮演的是经济增长推动者和改革开放推动者的双重角色,形成了政府主导的典型“中国式”发展模式,转轨时期中国经济主要特色之一是诸多经济发展机制与政府政策相关。同样,公共部门服务或政府政策与报酬递增息息相关。政府支持政策对报酬递增影响的途径主要有二:一是政府政策能够为企业提供生产,政府对高技术产业等的投入加大会提高此类部门的生产率,同时政府政策具有导向作用,会引导社会和私人资本迅速流人,使报酬递增成为可能;二是政府财政支出如教育支出、科学研究开发支出也会对各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正向作用,为报酬递增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

市场结构。在劳动分工方面,自从斯密定理提出后,关于市场结构与报酬递增的难题一直困扰着新古典主流经济学家。一般来说,企业进行创新的目的在于获得创新利润,而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完全的信息会迅速使技术创新扩散到所有的企业,对创新企业而言,创新投入的巨大成本并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因此必将缺乏创新动力,所以需要一定程度的垄断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来使得报酬递增持续下去。

五、计量分析:基于logit模型分析

(一)模型的设定

根据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经济报酬递增形成最核心的影响因素在于分工专业化程度和技术创新,所以在关于影响报酬递增的计量检验中,专业化程度和技术创新水平是两个核心解释变量,另外我们需要重点分析政府政策和市场结构与报酬递增形成密切相关的两个因素,在此将这两个经济因素确定为控制变量。

本文把测算出的行业规模报酬情况分为“报酬递增”和“非报酬递增”两种,定义报酬递增的行业为1,非报酬递增的行业为0。同样行业为报酬递增的概率为P(y=1),为非报酬递增的概率为P(y=0),两者皆为无条件概率。从行业整体来看,事件y=1发生的概率与y=0发生的概率之和为1,所以讨论报酬递增影响因素可以采用logit模型来进行检验分析。本文综合考虑设定的计量模型基本形式如式(3),其中i代表工业各行业。INREi=α+β1SPECi+β2TECHi+∑αiXi+εi (3)

在(3)式中,INRE为行业规模报酬情况,参照前文DEA测算的结果,若行业呈现报酬递增取1,否则取0;SPEC、TECH分别为专业化程度和技术创新水平,是核心解释变量;x为控制变量,主要包括政府政策(TAX)和市场结构(MAST)两个变量。

(二)变量选取及统计描述

1.变量选取及测算

(1)专业化程度(SPEC)。我们选取工业行业的地区专业化程度作为解释变量。参考樊福卓(2007)、吴安波(2009)构造的行业专业化系数公式,另外考虑与上文工业行业统计口径相同,采用工业分省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2007年行业产值,对我国工业行业的专业化程度进行测算。

(2)技术创新水平(TECH)。一般来说,用“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RD)指标来衡量创新的投入,而用“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NP)来衡量创新的产出,代表各产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本文沿袭以前的研究,采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8)中的数据。同样用两个指标来衡量各个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3)政府支持政策(TAX)以及市场结构(MAST)。对于“政府政策”这一变量,考虑政府财政支出在支持各行业方面数据的不可得性,在此采取“增值税占比”这一逆向指标来度量政府对各行业的政策支持情况,因为中国是企业增值税较大的国家,政府公共收入的大部分来自于税收,因而用此指标代替政府对行业支持状况相对来说比较合理。“市场结构”这一变量,本文借鉴随洪光(2009)对工业各行业市场结构的划分类型,将“强竞争性行业”作为基准组,设定两个虚拟变量:D1,弱竞争行业取1,否则取0;D2,垄断竞争相对均衡行业取1,否则取0。

2.统计描述

表2列出了各个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主要统计情况。

(三)计量结果及分析

对Logit模型运用极大似然的方法进行估计,具体结果见表3。在logit模型中估计的系数不能被解释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边际影响,只能从符号上判断自变量对因变量是正向或是负向影响。(1)、(2)式主要考察核心解释变量专业化程度和技术创新对报酬递增的影响,其中反映技术创新的指标分别是“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专业化程度和技术创新系数都为正,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即专业化程度和技术创新水平越高,报酬递增的概率也就越高。

(3)、(4)式引入控制变量“政府政策”和“市场结构”,其中专业化程度和技术创新系数都为正。而在控制变量方面,“政府政策”用行业增值税占比来反映,系数是负,但系数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虽然政府在税收方面的支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促成规模报酬递增的形成,但是在中国实际工业行业中政府的税收政策与报酬递增并没有存在显著的关系,这也跟报酬递增应是一种内生机制的性质不谋而合。另外,关于“市场结构”两个虚拟变量系数都为正,但(4)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垄断性较强的行业较竞争性较强的行业较易形成报酬递增,但是综合(3)、(4)考察,虚拟变量的系数基本不显著,说明垄断性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性的市场结构与报酬递增的关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弱的。两个控制变量的计量结果显示,报酬递增只跟专业化程度和技术创新两个内生因素息息相关。

在logit模型的分析中,还需对核心解释变量边际效应进行估计,结果见表4。

从(1)中可以看出,专业化程度提高1个百分点,行业呈现报酬递增的概率增加2.69个百分点;而在(2)中,这一数值是1.89。总体来看,专业化程度增加一个百分点会使得行业呈现报酬递增的概率增加2个百分点。而技术创新方面,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行业呈现报酬递增概率增加0.69个百分点,而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行业呈现报酬递增的概率仅增加0.03个百分点,说明创新投入对报酬递增的影响要强于创新产出的影响,这也与现实相符。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呈现出粗放型增长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增长由大量资本、能源和原材料以及

劳动力投入推动,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低。中国在未来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从要素投入型增长转向效率提高型增长是关键,即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机制应完全转向报酬递增的内生驱动机制。本文通过对中国35个工业行业9年间规模报酬情况的考察,得出现阶段中国报酬递增的驱动机制并没有完全形成,而影响这种规模报酬形成的最为核心的因素依旧是分工专业化程度和技术创新。

要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报酬递增的内生驱动机制,最为根本的在于促进分工与技术创新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在后改革时代,一方面,需要不断完善我们的市场经济制度和体系,进一步打破体制和机制中对分工以及专业化水平的障碍因素,促进专业化水平和交易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技术创新的能力,尽快从依靠增加传统生产要素投入的外延扩大再生产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劳动力素质改善的内涵扩大再生产;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加科技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换代,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中专业化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两者之间良性互动机制的形成,从而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报酬递增效应。

参考文献:

[1]劳伦・勃兰特,托马斯・罗斯基,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卢福财,突破“低端锁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6):5―6.

[3]Donald R Davis,David E Weinstein,Economic Geography and Regional Production Structure: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43:379-407.

[4]Catherine J.Morrison Paul and Donald s.Siegel.Scale Economics and Industry Agglomeration Externalities:A Dy-namie Cost Function Approac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89:272―290.

[5]Keith Head,John Ries.Increasing Returns Versus National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s an Explanation for the Patternof US-Canada Trade[J].American Economics Review,2001,91:858―876.

[6]徐瑛,杨开忠,中国经济增长驱动力转型实证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7,(5):58―63.

[7]王军辉,规模报酬不变还是递增――来自我国以及五个OECD国家的实证分析[J],财政研究,2008,(8):11―13.

[8]颜鹏飞,王兵,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12):55―65.

[9]刘金山,中国农业:报酬递增与“剩余之谜”[J],未来与发展,2007,(6):25―28.

[10]吕冰洋,于永达,收益递增与中国工业经济资本积累[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3):20―25.

[11]陈林,朱卫平,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吗――来自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9,(6):46―56.

[12]官建成,陈凯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0):19―33.

[13]袁桂秋,张玲丹,我国制造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影响因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3):42-54.

[14]西奥多・W・舒尔茨,报酬递增的源泉[M],姚志勇,刘群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5]Guang-Zhen Sun.A Review of Selected Literature in the Economics of Division of Labor from 5th Century toWWII:Part I[R].Discussion Paper,2005.

[16]Nicola De Liso,Giovanni Filatrella,Nick Weaver,On Endogenous Growth and Increasing Returns:Modeling Learn-ing-by-doing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2001,46:39―55.

[17]董林辉,段文斌,技术进步的原因与性质――基于分工与报酬递增的研究[J],南开经济评论,2006,(6):41-49.

[18]周健生,陶爱萍,分工演进视角下报酬递增规律的探析[J],学术月刊,2009,(9):123-126.

[19]Andrew D Foster,Mark R Rosenzweig.Technical Change and Human-Capital Returns and Investments:Evidencefrom the Green Revolu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86:931-953.

[20]Francisco H P Oliveira,Fredefco G Jaymejr,Mauro B Lemos.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and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of Technology:An Empirical Study for Brazil(1976-2000)[J].World Development,2006,34:75-88.

[21]Jeffrey Bernstein,M Ishaq Nadiri.Product Demand,Cost of Production,Spillovers,and the Social Rate of Return toR&D[R].NBER Working Paper(No.W3625),February,1991.

[22]William Easterly,Ross Levine.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a Decade of Empirical Research on Growth? It’s NotFactor Accumulation:Stylized Facts and Growth Models[J].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2001,15:177-219.

[23]纪玉山,江中蛟,知识经济与边际收益递增[J],经济评论,2000,(4):16-19.

[24]石涛,陶爱萍,报酬递增:特殊性向普遍性转化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4):5-12.

[25]Krugman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s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99:483-499.

[26]Junxi Zhang.Public Services,Increasing Returns,and Equilibrium Dynamics[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Control,2000,24:227-246.

[27]殷德生,报酬递增与市场结构难题的研究进展[J],当代财经,2006,(3):21-26.

[28]樊福卓,地区专业化的度量[J],经济研究,2007,(9):71-83.

[29]吴安波,中国制造业区域专业化程度的测度、特征及变动趋势[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5):17-29.

[30]吴延兵,中国工业R&D产出弹性测算(1993-2002)[J],经济学季刊,2008,(1):869-890.

篇2

第一,缺乏切实有效的经营理念。经营理念是一个行业共同的信念和追求的经营目标,有效的经营理念是增强行业影响力与竞争力的重要保障。煤炭地质行业大多思想不够解放,经营理念较为陈旧,深化改革力度不够,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第二,成本管理意识不强。往往简单地把项目成本管理交给财务部门去完成,没有明确各部门在成本管理中的职责,也未能充分发挥各相关部门之间的配合与联动作用,在成本管理方面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第三,资质管理有待于加强。资质作为地勘单位业务开展的敲门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更好地使用与管理资质将有助于地勘单位承揽业务,提高经济运行实力。第四,人力资源管理不足。地勘单位面临着加快转型升级的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缺乏,特别是专业领军人才、新兴人才更为缺乏,人才结构比例不够合理,人才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第五,缺乏对经济管理工作的分析与研究。地勘系统特别是下属的各院、地质队的大多管理岗位都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兼任的,研究经济管理的时间与精力有限,往往凭经验办事,致使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对先进管理经验的学习和对经济管理工作的分析和研究。

篇3

  刺探财情:何谓财经类专业

人们常说的“财经类专业”是大家约定俗成对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各专业的统称,在教育部颁布的本科生专业标准目录中并没有“财经类专业”。具体的专业主要涉及到经济学类专业,管理学类的工商管理专业。

经济学类专业分为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其中,理论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6个二级学科,有部分学校还新增了网络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新型专业。应用经济学包括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10个二级学科。

  工商管理下设会计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和工商管理硕士五个二级学科。工商管理类所对应的本科专业就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

  本科阶段理论经济学主要专业包括经济学,还可以加上经济学基地班,其他的则很少。应用经济学则包括大量的专业: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国外称为公共经济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包括的本科专业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将财经类专业这么一划分就可以清楚地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喜欢的专业。而不会像有些高中毕业生说自己适合财经类专业那样笼统了,毕竟财经类专业在理论与实践上有不同的侧重。具体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所囊括几十个专业(见下表),专业间存在相当大差异。

“钱”景展望:财经类专业

就业方向分析

  财经门类学科(即经济学和工商管理门类)包括了多个二级学科和更多的具体财经类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的行业比较广泛,但根据近几年笔者针对财经类毕业生(含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以及对财经类院校的研究,了解到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金融系统、证券业、咨询业、财会、投资银行、媒体、公共决策或研究部门等,当然也有自主创业或者在其他行业工作的。

  1、金融系统机构。主要是指银行与资产投资管理机构,各大银行和投资管理机构每年都会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如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委员会、国家政策性银行、四大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或投资公司、部分外资银行在华机构等。

  2、证券、信托和基金公司。相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这类公司对于个人投资管理、金融运营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如果考生对这些行业有兴趣,可以在本科毕业后报考证券投资、金融市场、金融工程等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如今信托业重新崛起,对于财经类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是一个新选择,有志于从事风险管理行业的考生不妨选择与此行业相关的专业。

  3、证券业公司。如国泰君安、银河证券、申银万国、华夏证券、招商证券等。

  4、咨询行业主要是管理咨询、营销咨询、IT咨询等咨询机构及投资银行等,包括跨国大型咨询公司如毕博、埃森哲、麦肯锡、波士顿、贝恩等,本土知名咨询公司如北大纵横、新华信、华夏基石、国通、佐佑等。

  5、媒体行业。一般而言,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可选择的媒体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主要集中在财经媒体中,如证券时报、金融时报、中国证券报、中国财经报、中国经济时报等。

6、上市公司的财务部门和投资部门。上市公司的证券部、财务部也会招聘一些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具体工作因企业及工作岗位的不同而存在差别。有的从事行业分析、市场行情分析的工作,有的则从事技术分析的工作,这些工作对于新人了解公司、了解整个行业都是有益的,有助于新人成为本行业的资深人士。在上市公司里工作,薪酬待遇相当不错,公司一般还为新人提供发展平台,个人的发展前景也相当广阔。

7、高校、研究机构。高校、研究所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好,工作节奏相对较慢,收入也不低,能进入这些单位工作,对于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考生来说相当理想。但是,高校和研究机构对学历要求非常高,现在本科毕业生很难进入这类单位,考生要做读研考博的准备。目前,研究生一般只能进入普通高校,但随着日后自身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职业发展空间会更为广阔。因此,在合适的时候考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求财有道:财经类专业报考点拨

由于财经类学生毕业后从事证券投资等银行、证券及保险相关工作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因此,要求该专业学生要具有良好数学基础、计算机应用技能以及较强英语水平,能熟练使用现代信息化工具从事专业工作。一般来说,对数字比较敏感,同时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学生更适合选择财经类专业。而且从事金融工作还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承担投资风险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

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向国际化、全球化发展,财经类专业的很多专业课程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学,而且该专业毕业生进入外企工作的机会相对较多,因此财经类专业对学生的外语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如,北京大学的金融学专业在招生简章中就明确要求学生具有较强英语水平。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

此外,对于想报考财经类专业的高中生来说,不能只注重这个专业良好的就业势头,还要综合考虑自身的能力、特长和性格等因素,不能仅仅因为某一行业待遇高、行业热门,就盲目地将其作为自己的报考及就业目标。毕业生在择业时,应仔细权衡自身实力,同时还要对这个职业所具体从事的工作做初步了解,然后再慎重作出选择,这样才不失为明智之举。

资料链接:财经类名称相近的

几个专业辨析

  金融学VS金融工程

  金融学:培养具有金融保险理论基础知识和掌握金融保险业务技术,能够运用经济学一般方法分析金融保险活动、处理金融保险业务,有一定综合判断和创新能力,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推荐院校

  一本: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南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

  二本:山西财经大学、南京审计学院、北京物资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山东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

  金融工程:培养具有现代金融理论、经济、管理、数理工程及信息技术知识,掌握金融计算机、金融数学、金融英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开展金融风险管理、公司理财、投资战略策划以及金融产品定价研究,能在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从事金融财务管理、金融分析和策划的应用型人才。

  推荐院校

  一本: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复旦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南开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二本:天津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贵州财经学院等。

  财政学(公共经济学)VS财务管理VS工商管理

  财政学(公共经济学):培养适合在财政、税务和政府其他经济部门、大型中外企业、社会中介机构、高等院校等从事实际业务以及研究和教学的专门人才。研究方向有财政理论与制度研究、公共财政管理研究、区域地方财政与地方财政研究。

  推荐院校

  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东北财经大学等。山东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河北财经大学、兰州商学院等。

  财务管理:培养具有较强市场经济意识和管理能力,具有较为宽广的管理和经济理论知识,能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学术研究,能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与事业单位、中介机构从事财务管理、咨询服务及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的财务管理人才。

  推荐院校

  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兰州商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南京审计学院、吉林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

  工商管理: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专门人才。

  推荐院校

  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暨南大学、南昌大学、苏州大学、中南大学等。天津商业大学、北京物资学院、浙江财经学院、南京审计学院、吉林财经大学、重庆工商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等。

  职业发展前景好、收入高,财经类专业近年来一直被人们戏称为最有“钱”途的专业,是考生报考的热门专业。

  面对财经类专业诱人的就业前景和高涨的报考热情,财经类专业究竟有哪些具体专业?学生毕业后适合在哪里工作,适合从事何种职业?下面,我们将对财经类专业的报考和就业情况作一探讨,以期为广大考生和家长提供可行性建议,在报考时作出理性选择。

  刺探财情:何谓财经类专业

人们常说的“财经类专业”是大家约定俗成对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各专业的统称,在教育部颁布的本科生专业标准目录中并没有“财经类专业”。具体的专业主要涉及到经济学类专业,管理学类的工商管理专业。

经济学类专业分为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其中,理论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6个二级学科,有部分学校还新增了网络经济学、企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新型专业。应用经济学包括国民经济学、区域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劳动经济学、统计学、数量经济学、国防经济10个二级学科。

  工商管理下设会计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和工商管理硕士五个二级学科。工商管理类所对应的本科专业就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等。

  本科阶段理论经济学主要专业包括经济学,还可以加上经济学基地班,其他的则很少。应用经济学则包括大量的专业: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统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国外称为公共经济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包括的本科专业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将财经类专业这么一划分就可以清楚地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喜欢的专业。而不会像有些高中毕业生说自己适合财经类专业那样笼统了,毕竟财经类专业在理论与实践上有不同的侧重。具体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所囊括几十个专业(见下表),专业间存在相当大差异。

“钱”景展望:财经类专业

就业方向分析

  财经门类学科(即经济学和工商管理门类)包括了多个二级学科和更多的具体财经类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从事的行业比较广泛,但根据近几年笔者针对财经类毕业生(含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以及对财经类院校的研究,了解到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金融系统、证券业、咨询业、财会、投资银行、媒体、公共决策或研究部门等,当然也有自主创业或者在其他行业工作的。

  1、金融系统机构。主要是指银行与资产投资管理机构,各大银行和投资管理机构每年都会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如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管管理委员会、国家政策性银行、四大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或投资公司、部分外资银行在华机构等。

  2、证券、信托和基金公司。相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这类公司对于个人投资管理、金融运营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如果考生对这些行业有兴趣,可以在本科毕业后报考证券投资、金融市场、金融工程等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如今信托业重新崛起,对于财经类专业以及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是一个新选择,有志于从事风险管理行业的考生不妨选择与此行业相关的专业。

  3、证券业公司。如国泰君安、银河证券、申银万国、华夏证券、招商证券等。

  4、咨询行业主要是管理咨询、营销咨询、IT咨询等咨询机构及投资银行等,包括跨国大型咨询公司如毕博、埃森哲、麦肯锡、波士顿、贝恩等,本土知名咨询公司如北大纵横、新华信、华夏基石、国通、佐佑等。

  5、媒体行业。一般而言,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可选择的媒体空间还是比较大的,主要集中在财经媒体中,如证券时报、金融时报、中国证券报、中国财经报、中国经济时报等。

6、上市公司的财务部门和投资部门。上市公司的证券部、财务部也会招聘一些财经类专业的人才,具体工作因企业及工作岗位的不同而存在差别。有的从事行业分析、市场行情分析的工作,有的则从事技术分析的工作,这些工作对于新人了解公司、了解整个行业都是有益的,有助于新人成为本行业的资深人士。在上市公司里工作,薪酬待遇相当不错,公司一般还为新人提供发展平台,个人的发展前景也相当广阔。

7、高校、研究机构。高校、研究所的工作环境相对较好,工作节奏相对较慢,收入也不低,能进入这些单位工作,对于有志于从事学术研究的考生来说相当理想。但是,高校和研究机构对学历要求非常高,现在本科毕业生很难进入这类单位,考生要做读研考博的准备。目前,研究生一般只能进入普通高校,但随着日后自身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职业发展空间会更为广阔。因此,在合适的时候考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求财有道:财经类专业报考点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