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32:57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老龄化问题及措施,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最新数据统计,2011 年日本社会老龄率已达到 23.3%。 高度人口老龄化已经对日本社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 日本社会应对老龄化的措施和政策。
1.不断改革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养老、医疗和护理是老龄化社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日本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对于促进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改革养老保险制度:(1)明确 100 年内养老金待遇与缴费状况;(2)尽量控制保险费率上升,2017 年以后保险费率固定不变;(3)根据宏观经济指数调整养老金,即根据社会整体的工资总额增长率调整养老金增长幅度。 由此,在职职工减少的情况下,即使平均工资增长,养老金也会下调;(4)从2004 年度开始到 2009 年度, 逐步将基础年金中的国库负担比例由 1/3 提高到 1/2。
其次改革医疗保险制度:(1)将 70~74 岁高龄患者的医疗费负担比率从 10%提高到 20%。(2)改革老年人保健制度,新建以 75 岁以上老年人为对象的老年人医疗制度。 另外,对65~74 岁老年人的医疗费 , 实行由参保人数分摊的财务调剂。 (3)将政府掌管的健康保险从政府中分离出来,设立全国健康保险协会,掌管健康组合保险中组合成员以外的被保险者的保险,保险费率由各都道府县根据各地的医疗费情况分别设定。
再次改革护理保险制度:(1) 向重视预防型转变;(2)调整设施给付;(3)确立新的服务体系;(4)确保和提高服务质量。
2.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 日本政府修改了《高龄者雇佣安定法》,将延长退休年龄的建议法定化,规定从 2006 年 4 月以后,雇主必须在如下的三种方式中任选一种,将其选择的方式制定为企业的制度。 一是随着养老金领取年龄的推迟(60 岁),把退休年龄提升到 65 岁,到 2013 年必须达到 65 岁;二是废除退休制;三是维持现有退休制度,但员工退休后如仍有工作意愿,原企业必须对所有愿意继续工作的员工重新雇佣或延续合同,给老年人就业创造机会。
3.鼓励生育,延缓老龄化进程。(1)直接增加儿童生育及抚养补贴(不包括婚姻补贴);(2)改善生育环境,促进婚姻、生育及养育。 此外,地方保健组合可根据当地的财政情况,自行决定对治疗不孕症、产假、生育补助的额度。
三 日本社会老龄化对策的制约因素———财政问题。
1.日本财政与老龄化对策实施的相互关系。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日本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养老、医疗、护理等各方面政策措施的实施需要强大的财政作保障。 财政作为社会保障的从属职能作用,在战后日本社会保障发展进程中发挥得相当突出,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日本的社会保障起步较迟,但是,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为社会保障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财政支撑,使日本的社会保障在短短的二十年间, 达到了发达国家的水平,无论是规模还是社会保障的内涵都发生了飞跃,财政作为社会保障的后盾发挥了巨大作用。
同时,随着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收不抵支,日本陷入了财政赤字的困境。 随着日本经济的长期萧条以及人口高龄化和少子化社会的到来,社会保障费用逐年增加,尤其是年金和医疗保险费用增加,财政将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 可见,针对迅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措施能否顺利得以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财政的制约和影响。
2.日本的财政问题。日本面临的主要财政问题是债务问题突出,在实施紧急经济对策之前债务额对 GDP 的比就已经超过了 170%。 目前,日本的财政仍在持续恶化。
2008 年的雷曼危机后,主要发达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财政补救工作,同时采取了紧急经济对策。 因此各国债务额对GDP 比都有所上升,但是除意大利为 132.0%外,其他国家均保持在 100%以下。 然而,日本债务额对 GDP 比在 2010 年高达 199.2%,已逼近 200%大关。 2009 年底国债、借款、政府短期债券等日本债务额突破了 900 兆日元,2010 年度预算中国债发行额为 44 兆 3 千亿日元,2011 年底债务额达 997 兆日元,创历史最高纪录。 同样,大约 1800 个地方公共团体的财政不足自 1994 年后急速扩大,在 2009 年度末达到了 197 兆日元。
日本的财政、经济已经陷入频临破产的危机状况。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依靠存款度日的人数也逐渐增加,因此,今后作为国债购买资金来源的储蓄额将会持续下降。 如果国债在日本国内无法筹集的话,会导致国债信用降低、利率提高,必然会导致日元的暴跌,从而陷入极度通货膨胀的危险境地。
另外,随着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今后以年金、医疗为中心的财政支出无疑会逐渐增加,一般财政支出中的公费负担也会持续增加。 当然这不仅是国家的问题,与普通市民息息相关的生活保护、护理保险、医疗保险的财政恶化也影响了都道府县、市镇村等地方自治体的财政。
四 结语。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性、 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必须认识到财政问题是老龄化对策的一大制约。 想要很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最终还是要依靠强大的财力支撑。 换言之,没有强大的财力就无法解决人口老龄化所造成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因此,如何广开财源以保证各项老龄化政策措施得以实施是日本政府所面临的最大课题。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1-0119-02
引言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总人口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9%,人口老龄化的基数大,联合国的人口数据曾预测,到2030年,我国将成为全球范围内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使得我国消费机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了很多变化,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如何能够尽快实现健康老龄化已经是现在很多国家将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健康老龄化这一观点的提出不仅对我国全民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一、相关概念
(一)健康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指的是老年人能够尽可能保留原有的智力、体能、身体,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得社会在继续发展的过程中不会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最主要的特征是认知、情感状态、躯体健康程度,健康老龄化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生活方式、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服务、退休制度以及养老金等等。老年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社会生活的完善在健康老龄化实现的过程中拥有重要的意义。
(二)人口老龄化
从科学定义来说,其实人口老龄化可以看作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总人口中年轻人数量的减少或年长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也同时增长的动态过程,并不仅仅是个体的老化,主要强调的是人群的老化。联合国定义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主要是依据60岁以上(包括60岁)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了10%或者是65岁以上(包括65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
二、理论支撑
(一)去标签化理论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给一个人贴上一“标签”,这里的标签是指一个人被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其行为进行了定义。在现在的社会当中,一提到老年人,大家就会给老年人一个标签,就是弱势群体,觉得老年人在很多方面的能力已经不如年轻人了,对社会的贡献会越来越少。这种贴标签的行为,会对老年人本身造成一些伤害,会让老人否定自身的价值,觉得自己已经老朽、无用,在生活中是如同累赘一样的存在。
(二)老年次文化理论
老年次文化理论认为,因为老年人身体的衰退,社交功能的减退等等,所以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很困难的。结合老年人参与老年次文化需要凭借社会参与程度和老年人对老化抵制的因素来定。在遵循老年群体的价值标准以及行为规范的前提下和老人进行交流与互动,在接触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强迫接受其他老年人群体的文化。在制定老年社会工作类的项目中要以老年人次文化的内容和特点为基础来衡量。
(三)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中主要讲的是,他人将老年人的一些行为当作是不正常的行为后,使得老年人的自我认知发生了改变。就比如说,在生活中样样替老年人做决定。这会形成一种潜意识,使老人有了依赖性。这一行为使得老人在日后的生活中逐渐失去了自己原有的自主能力。社会工作者意识到,有时候老年人的一些观念和行为是受到了自己暗示的影响,并不一定是老年人自己没有能力。在帮助这些老年人的时候,社会工作者应该协助老年人增强自信心和提高自身的能力。
社会重建理论中主要讲述了如何改变老年人现存的客观环境,从而帮助老年人重建自己的自信心。社会工作者首先应该让老年人本身了解到这个社会上所存在的一些错误观念以及对老年人的错误偏见。其次是通过政府资源来改变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客观环境所造成的问题。最后是激励老年人拥有自己决定的权利和提升老年人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
三、推动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各国政策措施
每个国家为了实现健康老龄化都依据自己本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以及特点而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在这些不同的养老模式中有很多的闪亮点,是可以结合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实际情况借鉴过来的。
(一)日本
日本是众所周知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之一,日本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便很重视本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为了实现健康的老龄化打下了基础,在1978年,日本首次推出一个计划主要是针对健康老龄化,这个计划就是国民健康运动计划,主要是为了提高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普及人们重视健康知识的重要性。在1999年又制定了黄金计划21,主要为了延长本国国民的健康寿命。在2000年推出《护理保险制度》,在日后的年间不断改善和修改,改善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主要针对老年人的居家服务和在养老院居住的老年人服务。于2002年制定了《健康增进法》,为推动国民健康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2013年修改了《老年人就业稳定法》中的退休员工的年龄标准,将原来的60岁改为了65岁,但也并不是硬性规定,而是依据个人的意愿而执行的。
(二)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也是极其迅速的,在这样的背景下。2001年澳大利亚联邦卫生部公开了《老龄化澳大利亚的国家战略》,这一战略中将老年人视为有长期经验的老年人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不是看作是一种负担。同时还提出完善已经运行已久的养老和退休制度。2003年联邦卫生与老龄部和卫生与福利研究所联合了《澳大利亚老龄化研究议程框架》,这一框架确定了老龄化应该优先研究的六大领域。
(三)美国
美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开端是从20世纪40年代初,相对其他国家来说,美国的人口老龄化相对发展得缓慢。最早出台的相关政策是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但并不是完全针对老年人的,真正对健康老龄化有所推进的是1965年出台的《美国老年法》,这一法律的颁布使得美国老龄行政机构有了法律的支持。之后为了完善老年政策法规,又出台了《医疗保障方法》和《健康照顾计划》两部法律。至此,美国为了迎接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做了全面的准备。1973年公布了《老年营养项目》,此项目为老年人提供了家庭服务。2000年开启了《国家家庭照料者支持项目》,这一项目由老龄署向各地州以及地方提出拨款支持,鼓励家庭照料者帮助老人实现居家养老,并只针对70岁以上的老年人家庭。
四、我国老龄化的特点和人口老龄化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首先,从老龄化发展的速度飞快来说,其实我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并不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发展最严重的国家,但是我国却是人口老龄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其次,我国老龄人口的规模很庞大,我国目前以65岁为老年人的标准来计算,老年人口已经达到9 000万,并且这一数字在不断上升。再次,我国同时也属于未富先老的国家之一。像日本、法国等很多国家都是国家的经济先富裕起来才步入老龄化社会。这也导致我国需要在一个经济相对来说并不发达的背景下来面对老龄化这一问题。最后,我国老龄化的发展有明显的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相对快的地区老龄化发展得更迅速,例如,城市先于农村、东部沿海地区老龄化快于内陆地区等。这一老龄化的趋势是极端的不平衡,拿西部的新疆来说,现在人口结构还是青年型人口结构。这样的地区差异也使得实现健康老龄化面临了多重挑战。
五、我国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
(一)建立合理的全民健身计划
全民健身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最佳路径,虽然现在很多人的健身意识相比以前要强了很多,但是从整体来看健身意识还不够强。政府在这一计划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可以建立一些社会组合和地方单位的体育健身活动,完善现有的社会服务。要想实现健康老龄化,我们所指定的全面健康计划必定要长期执行下去才能达到效果,最终使得全民的素质都得到提高。要想建立全民健身计划,同时也需要我们的体育设施建设、体育保险体系、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也要相互呼应、相互支持,有了这种呼应和支持,这一计划才有了保障。
(二)健全养老保险制度
健全养老保险制度是实现老龄化目标的制度保障之一。首先,在健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已经行之有效的养老保险模式,毕竟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比发达国家要晚,因此这些国家在解决人口老龄化实现健康老龄化问题方面拥有更多的经验,许多政策和措施的建立更早。其次,要确定养老保障基金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再次,是实行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障制度,一方面是国家主导的立法支持,一方面是企业的养老保险金由企业内部决定,最后是个人的养老保险遵从自愿的原则。这三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基金的缴纳模式对于我国来说是很合理的。
(三)将家庭照顾和机构照顾相结合
在中国,大部分老年人的生活起居都是家人来相互照顾的,但是,这种照顾毕竟还是缺乏一些专业性的。一方面机构可以提供一些免费的培训和指导,主要针对家庭照顾这一方面。对一些家庭比较困难的用户能够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增加老年人在家中的照顾时间。另外一方面,从社区的角度来看,要不断完善社区的服务体系和加大社区建设的力度,合理运用现有的卫生资源,不断推动资源配置的进一步改进。
(四)完善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
现在我国的基础卫生建设随着时间的推进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还是应该进一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更多的存储及卫生保健服务,大的方面以社区为单位,小的方面以家庭为单位。为老年人的根本保障做出更多的改变,例如在护理、医疗、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等方面。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机构来宣传,使得老年人从自身方面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和对一些疾病的预防知识。这些都是可以促进我国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因素。
六、结语
实现我国的健康老龄化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来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及措施。培养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人才是很关键的一点,有了更多的这样的管理者,才能更好地完善社会体育体制,充实老年人社区体育活动,使大众体育的普及率开展得更为顺利。同时还要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将家庭照顾和机构照顾相结合、完善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等方面着手,使得老年人的生活从根本上有所改善,最终实现健康老龄化。
参考文献:
[1]汤哲.老龄化社会的医学模式转变对卫生保健服务的影响[J].世界医学杂志,2003(1).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增加。同时,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人口增长速率也明显降低,这必然导致人口老龄化。在国家综合实力并不十分发达的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出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压力,同r还会影响到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针对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如何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制定相应的战略性决策是确保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不容忽视的话题。
一、老龄化社会现状
一个国家或该地区年龄超过60岁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10%以上,以及年龄超过65岁的人口占总数量的7.2%以上,即被认为是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判断指标如表1所示。
根据国务院人口普查结果看出,目前中国人口超过13亿人,其中14岁以下的人口约为26500万人,占总人口的20.3%;15岁到64岁之间的人口数量为94196万人,约占72%;并且65岁以上人口约10055万人,约占总人口的7.7%,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目前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到2015年为止,我国人口年龄超过60岁的超过15%,预计到2040年底,我国人口老龄化比例将达到25%,这预示着我国全面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
二、老龄化社会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大,也对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生产效率较低
劳动人口的数量以及所占人口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慢,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大多数家庭出现了独生子女现象,随着国家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开始出现了劳动力不足问题。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而创新需要年轻有斗志的年轻人,老龄化人口更趋向于安逸的生活,缺少创新的激情和活力,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生产效率。西方学者研究发现,劳动者年龄和生产效率有明显的关系,通过调查发现,当劳动者年龄超过45岁时,尽管工作经验丰富,也会存在体力和脑力方面的不足,影响生产效率。
(二)养老费用增加,财政分配不平衡
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加以及社会福利待遇的提高,政府将会继续加大养老金、退休金以及相关的社会保险支出费用。然而大部分老龄化人口已经失去了创造生产价值的能力,这样养老保险的支出更多的来源于国家的各方面税收,大量的养老费用支出将会进一步影响国家的资金分配。对天津市南开区的调查数据是:南开区在职员工福利总数为2370万元,人数为17000人,而退休人员费用为24460万元,人数为18700人。调查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费用的增加已经超出了国家的预计范围,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平衡。
(三)增加子女抚养负担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预计到2050年时我国人口比例将会出现4:2:1的模式,即一个成年人将面临着抚养六个老人的义务和责任,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虽然现在政府的养老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子女抚养老人的负担,但从长远角度看,这将会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此外,随着抚养负担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道德方面的缺失,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子女抚养费用的大量支出也会影响家庭的和睦。
三、人口老龄化应对措施
社会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经济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如何有效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类问题,是保证国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社会和谐、家庭团结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稳定低生育水平
尽管从解决老龄化问题和群众意愿的角度出发,应该鼓励人口生育,降低老龄化人口比例,即适当放宽人口生育政策。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人口基数仍然很大,而且人口政策是一项缓慢发生效应的政策,政策一旦失误,也将产生巨大的惯性,长时期难以挽回。因此,从社会经济的长远考虑,必须长期稳定现行的生育政策,稳定来之不易的低生育水平,人口才可能在未来实现长期的零增长。
(二)大力发展老龄化产业
虽然我国老龄化人口不断增多,但国家政府制定的养老保险制度还是比较完善的,对于大多数老龄化退休人口,国家丰厚的养老保险金完全可以确保他们较高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引导老龄化人口健康消费意识,通过发展老龄化产业,可以进一步带动国家的经济。发展老龄化产业,可以从生活的各方面着手,例如发展针对老龄化人口的医疗服务行业,政府可以针对老年群体提供专业医护人员上门服务以及老年人衣、食、住、行服务机构。引导、鼓励老龄化人口的消费,并带动一些新型行业的发展,创造一些新的就业机会,这不仅提高了老龄化人口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由此可见,国家大力开发老龄化产业,鼓励社会兴办养老事业,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显著的效果。
(三)延长退休年龄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国家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目前,我国人口的平均年龄已经提高到73岁,远高于世界人口的平均年龄63岁。现如今,我国仍是实行的男性退休年龄60岁,女性退休年龄55岁,并且还存在多数职工提前退休的现象,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实行的退休年龄偏低,造成一些员工在还有劳动能力的情况下就远离工作岗位。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以及该地区的生活水平,延长职工退休年龄。根据我国养老保险政策,退休后的福利待遇是由工龄来决定的,工龄越长,退休后享受的福利待遇越好。延长职工退休年龄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老龄化人口的资源优势,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同时也能保证退休职工享受到更好的福利待遇。对于延长退休年龄,国家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例如规定男性65岁退休,女性60岁退休,对于快要达到退休年龄的职工,可以安排到非一线岗位,选择一些劳动强度比较小,危险系数较低的岗位继续从事相关工作。延迟职工退休年龄,合理使用人力资源;根据岗位的不同,还可以把部分退休的专家组织起来,担任企业顾问或提供咨询服务。
(四)完善国家养老设施建设
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经济发展必须经历的过程,作为政府要积极应对,在确保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的同时,也应加大对老龄化人口的服务设施建设,让老龄化人口享受到美好的晚年生活,同时也能减少子女的生活负担,从长远角度看,这也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目前,国家对于老年人住宅及相关配套设施还不完全,大多道夏耆嘶故歉多的居住在比较高的建筑上,对于行动不便的老龄化人口来说,存在上下楼困难,并且多数建筑并没有考虑到老龄化人口安全方面的问题,例如:地面未经防滑处理、电梯内未设置扶手等。针对该现象,国家应加大投资力度,为老龄化人口建造专门的住宅区,实行无障碍设计原则;充分考虑老龄化人口的生活习惯,室外设计便于活动和交流,并且应配备健全的医疗设施和生活服务保障设施,确保老龄化人口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
(五)加大对老龄人口的教育
自古以来就有这样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去学习,去接受教育。接受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开拓眼界,更重要的是学为己用,并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一个人的教育水平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周围的人,提高老年人的教育水平,也是提高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据统计,截止到2012年,上海市共成立老年教育机构280多所,教育机构数量较2011年增加了177所,受教育的老龄化人口增加了5.7万人,老年教师增加了560多人。通过上述调查表明:我国已经开始重视老年人的教育工作,通过教育的方式,提高老龄化人口的文化水平,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六) 其他方面
及时落实有关政策,提高老同志待遇,例如:每逢春节、五一、中秋节、十一等重要节假日,笔者所知处福利科负责为原子能研究院广大离退休职工发放福利费。开展走访慰问工作,为老同志送温暖,走访慰问离退休老同志是表达组织关怀的重要体现,是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生活状况、思想状况的必要方式,包括住院病号慰问、生日慰问、节日慰问、困难职工慰问、异地职工慰问等。另外通过组织参观游览活动,丰富老同志晚年生活等。
四、结论与展望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的实施,我国老龄化人口比例越来越大,并预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老龄化人口还会进一步增多。人口老龄化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包括劳动力不足、养老保险设施投资较大、增加子女负担,影响生活质量等。但人口老龄化是国家发展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针对社会人口老龄化,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充分发挥老龄化人口的优势,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面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们不必害怕,只要采取合理的应对方式,人口老龄化引起的一系列不利现状都会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