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公文范文 老龄化智能化

老龄化智能化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3-10-10 17:16:25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老龄化智能化,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篇1

关键词: 高等教育;老龄化社会;教育对象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an aging society;education object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211-02

0 引言

老龄化社会是目前中国的现实写照,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的补充。高等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人才的培养,随着生源的减少,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办学压力,一方面来自本科院校的生源争夺,另一方面面临着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向上位移。为了解决这个瓶颈,高等职业教育应拓展其功能,着眼于构建多元功能。而老龄化社会是一个机遇,把高等职业教育的校园拓展到社区及社会中。

1 老龄化人口的教育问题

人口结构的和谐是一个重要标尺,决定和影响着其他社会结构,人口结构变化中存在的问题,很有可能会对经济的建设造成重大影响,如果对人口结构变化及时反映并以积极妥善的姿态来应对,使其不和谐的因素逐渐趋向于和谐,这将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有裨益。[1]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结构的影响最为明显,我国目前还主要不是劳动力数量不足的问题,而是劳动力质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尽管老年人拥有丰富的经验,但是他们接受新技术、采用新方法、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与水平一般要低于年轻人,往往难以适应快节奏的经济社会活动,难以适应科技发展对劳动者自身的要求,不利于技术的革新以及生产率的提高。老龄化人口重新学习与培训的费用较高,职业流动性较差,往往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最容易被裁掉,再就业非常困难,如何对老龄化人口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产业的改造升级,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

2 高等职业教育功能的拓展

老龄化人口不太适合现行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他们不是年轻的学子,可以全力以赴的进入校园学习。因此,高等职业教育针对老龄化人口的特点,可以开展弹性学习制度,从而也是对学习者多样性的回应,可以在方便的地点、方便的时间学到他们需要的知识,无论学习的时空,学习的内容还是学习的方式都有多样的选择机会。“弹性”不仅带给老龄化人口新的选择,也给高等职业教育和教师带来新的责任。为了适应学习者,课程应偏向于为复杂工作提供相关训练,课程的职业取向应当非常明显。[2]

模块化的课程是弹性学习制度中重点建设的内容,老龄化人口不必要重新从课程的基础部分开始学习,模块化课程的设计路径主要针对现行的新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一是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进行课程解构。一方面明确老龄化人口的需求目标,这种人才培养目标是具体化的,是有具体职业岗位或者岗位群的技能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对职业岗位进行深入的工作分析,确定了从事这个职业所要求的能力标准。这种课程解构的核心意义就在于它突破了经院式的课程标准,建立了以工作过程为核心的课程标准。二是基于职业岗位要求进行课程重构。首先,对形成职业岗位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进行梳理,确定模块化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其次,根据某项能力来划分课程模块;再次,确定每个课程模块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基本环境、教学组织;然后,根据模块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从而形成在高新技术工作情景中做出判断和采取行动的能力。

师资是弹性学习制度中关键因素,老龄化人口不比年轻的学生,对于知识产生新奇感,他们往往会非常挑剔,加上老师比较年轻,另外,社会固化的观念一般是老一代向新一代教授知识,现在让他们虚心学习,师资水平必须过硬。随着教师传统权威发生动摇、教师作用与角色的改变以及新技术、新知识,教学对象的变化对教师提出的高要求,会使教师产生畏难情绪。不管畏难情绪是小范围的还是整个师资队伍的一部分,都将对过去长时间内被认为是合适的假定与惯例形成挑战。因此,畏难情绪的过程不可能是飞跃的,学校和教师都要花时间来适应。无论教师还是管理者都应该有一种正确的心态:与变化的社会环境相适应的教育对象的改变是一种常态。尤其是教师,教与学的成功实施,需要教师态度的转变及其新技巧与能力的形成。[3]

3 构建老龄化人口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

受老龄化人口的影响,终身雇佣型的人力资源需求可能改变,高等职业教育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增加新的知识与职业技术教育,应对新领域的人才培养,以满足老龄化人口的高等教育需求。

3.1 人才培养对接企业需求。高等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切合度极高的教育类型,以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突出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性。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企业对教育的需求首先是对人才的需求。人才唯有被社会所接纳和认可方能体现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自身价值。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标准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的符合程度。所以,人才培养对接企业需求,是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和人才价值的根本途径。

3.2 科学研究对接企业创新。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企业制胜的法宝。科学研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走应用技术研发的路子,主动将科研的职能与企业的技术和创新需求相结合,可以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不断更新和丰富,在师资队伍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的紧密结合中,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相互促进。而研究成果在企业中的推广应用,又使企业获得了不断的发展动力。科学研究对接企业创新,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

3.3 社会服务对接企业责任。服务社会是大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学校不是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场所,企业也不是“冷漠的拜金主义者”的温床,要长远发展,必须树立超越利润的社会目标。企业和学校都有服务社会的责任。通过企校合作,把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与企业的社会责任相结合,共同打造社会服务基地,有利于学校和企业在共同的价值观的指引下,发挥各自优势,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提高社会服务的效率,促进学校、企业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共建和谐社会环境。社会服务对接企业责任,是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功能的重要内容。

3.4 文化传承对接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文化传承和创新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共有的价值观念是两种文化对接的基础条件,两者都以关注人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的终极目标。高职院校借鉴企业中符合工业文化精神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物质文化,构筑职业院校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篇2

社会的经济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升虽然有效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伴随而来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峻性也不容忽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的日益加剧,在降低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加大了政府的养老保险资金支付压力,如果这一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引起严重的政府财务亏损现象。开展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的分析,提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问题的处理方式的完善性和科学性。可以在有效确保我国公民的基本权益和基本利益的同时,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和提供强大的市场推动力。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发展现状

开展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的分析探究,首先应当明确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发展现状。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可以将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发展现状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我国老龄人口数目十分巨大,并且随着实践的推移其增长速度也越来越快

众所周知,我国的人口正逐步的呈现出“快速老龄化”趋势。根据我国人口调查局的第五次人口调查数据报告显示,我国六十岁以上的人口的数目在大幅度的增长,并且其增长速度也在逐年递增。根据我国现阶段的老龄人口增长趋势进行预测,截止到2051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将呈现出最为严重的形式――每平均十个人就会有三个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1]。

(二)我国的老龄人口呈现出城乡二次元化的特点

我国城市和乡镇的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差距相对较大。我国的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城市地区,相比较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城乡地区,其所存在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严峻[2]。

(三)人口老龄化的速度高于城镇建设现代化的速度,出现了“未富先老”问题

很多发达国家也存在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但是这些国家的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工业发展水平也十分的完善,因而能够良好的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生产力降低的问题。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因此人口老龄化的速度高于城镇建设现代化的速度,因此“未富先老”问题也就分外具有严峻性。

开展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发展现状探究,主要可以将当下我国所存在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我国老龄人口数目十分巨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增长速度也越来越快;我国的老龄人口呈现出城乡二次元化的特点;人口老龄化的速度高于城镇建设现代化的速度,出现了“未富先老”问题。通过探究可知,我国当下所呈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十分严峻,其问题的解决的重要性不容忽视[3]。

二、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问题探究

在明确了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发展现状后,开展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问题探究,主要可以将当下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问题总结归纳为以下两点:

(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的加剧,使得社会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迎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的加剧,使得我国的政府财政支出中的养老保险金额在逐年的递增,为政府财政部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经济压力的同时,也使得我国的社会保障工作的开展的难度也在逐步的加剧[4]。

(二)人口老龄化的速度的提升,使得我国的养老资金缺口问题也逐步的显现出来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不断加剧,我国的养老资金缺口也开始呈现出猛烈的扩张趋势,如果不能够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社会统筹养老金赤字”问题将严重的阻碍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开展当下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问题探究可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的加剧,使得社会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迎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的速度的提升,使得我国的养老资金缺口问题也逐步的显现出来。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问题,在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逐步的凸显,为我国的经济的高速的、持久性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是我国开展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工作所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5]。

三、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的提升方式分析

针对于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问题,开展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的提升方式分析。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主要可以将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的提升方式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完善公共财政治理模式,加强对于公共财政投入工作的开展的重视程度。提升对于“民生状况”的关注程度,开展公共财政建设工作,可以有效的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发展问题。

第二,创建全面的、多元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逐步的建立和完善,也可以有效的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第三,提升养老保险金所具备的保值性和增值性。降低养老保险金所存在的风险性,有效的实现公民利益的稳定性的保障。

第四,逐步提高退休年龄,严把提前退休关。

第五,提升《养老保险法》这一法律规章的建设工作的开展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养老保险法》的颁布和有效实施,可以为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的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加明确的方向。

实施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的提升方式,主要的方式实施环节可分为:加强对于公共财政投入工作的开展的重视程度;创建全面的、多元化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升养老保险金所具备的保值性和增值性和逐步提高退休年龄,严把提前退休关以及提升《养老保险法》这一法律规章的建设工作的开展的时效性和实效性五点。通过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的提升方式的有效实施,可以真正的实现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问题的全面的、有效的解决,促使我国的经济和社会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优良的发展前景。

开展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的分析探究,首先应当明确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发展现状,进而开展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问题探究。最后针对于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问题,开展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的提升方式分析。开展基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能力的分析,完善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机制,提升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城镇养老金支付问题的处理方式的完善性和科学性,是我国进行长期的、可持续性的、高效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宋凤轩,赵艳秋.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浅析[J].山东纺织经济,2010,10:29-30+78.

[2]胡宏伟,肖伊雪,郭牧琦.中国养老财政支出与负担研究述评[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4:7-14.

篇3

国内外智能化养老模式的起源和发展情况

(一)智能化养老模式的起源

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较快,科技水平也较为先进,较早的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国外很多学者对智能化养老研究较早。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倡导“在适宜环境下养老(Aging in place)”的理念,而智能化养老的概念最早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会提出,它们称其为全智能化老年系统,即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理环境的束缚,在自己家中过上高质量、高享受的生活。后来这种理念逐步推广到其他国家,美国将智能化理念引入公寓设计进而顺推到老年公寓,并首提持续照护性质的社区(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ies,CCRCS)(潘卉,2012)老人能享受到智能科技的高质量持续照顾,服务功能齐全的复合式老年社区。国际上也有很多成功范例(见表1)。这些国家都是将科技智能化手段运用于社区或公寓的养老方式,真正从老年群体的特殊情况出发,满足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的需要,构建安全、实用、环保的适老居住环境,追求高品质的人文主义的老年生活。

(二)国内智能化养老发展状况

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的智能化养老方式的发展,我国的智能化养老起步较晚。早期智能化养老体现在智能化建筑设计上,而我国的住宅建筑从20世纪80年代才进入“补欠账”的状态,长期供应短缺使开发商根本无需精细化的设计和建造就可以供不应求。而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冲击传统的居住观念,客观上对高智能、高品质的养老产生需求。2011年国家出台了《养老去智能化系统建设要点与技术指导》,根据养老住区建设系统规划、功能规划和建设要求的不同,将养老住区智能化系统分为一星级、二星级和三星级三个等级,作为评定养老住区智能化系统等级划分的根据,由此智能化养老应运而生。

结合我国老龄办关于智能化服务的解释,将智能化养老综合定义为:运用智能控制技术提供养老服务的过程,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为依托,集合运用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老年服务行业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健康舒适服务的现代养老模式。智能化养老是现代科技与养老服务有机结合的现代养老模式,代表先进养老方式的发展方向。

在我国的某些城市,智能化、适老化的社区已经初现雏形。目前的初步智能化养老基地的建设与国外的“老年社区”颇为相似,吃住行全部自动化和无障碍。例如武汉的智慧养老(smart home care),武汉市侨亚置业集团(郑明桥,2012)是国内最早自主研发和引进该养老模式的机构,乔西社区智能养老是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和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打造以E-脉手表、智能健康养老服务站为终端和服务平台的社区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2011年湖北武汉市有6863名老人率先享受到“居家养老护理服务”,老人只需拨通专线服务,就可足不出户预约洗衣、做饭、维修、理发、送米等日常服务(见图1)。四川成都地区的“长者通”呼救机,甘肃宁夏的综合社区服务站设立便民服务卡(韩均,2011),北京丰台区的智能化社区等都是对智能化养老的一种探索。

我国发展智能化养老的客观必然性

(一)应对我国老龄化现状的需要

联合国通常标准,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影响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口老龄化,65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为7%,老年赡养系数0.2。我国于2001年进入人口老龄化,2022年将进入社会老龄化,届时老年赡养系数将超过0.2,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比例为4.27∶1,2037年我国将进入深度社会老龄化,老年赡养系数将超过0.3,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比例为2.79∶1。从人口老龄化到社会老龄化中国仅用21年,比西方发达国家快了约3倍(杨燕绥,2012)。我国的养老服务模式亟需创新,智能化养老是一个大胆的创新,虽然处于初步阶段,但能缓解养老困境。

(二)适应传统生活方式和家庭结构转变的需要

我国的家庭结构已明显呈现出空巢化、核心化趋势。截至2012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1.94亿,2025年将突破4亿,2050年将达到峰值4.83亿。届时,我国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与此同时,2010年我国家庭平均人数为3.1人,2030年将缩小到2.6人,2050年缩到2.51人。独生子女家庭占家庭总数的37%,“4-2-1”倒金字塔型家庭结构逐渐成为主流(曹煜玲,2011)。养老主体与客体之间严重失调,纯粹依靠过去的家庭人力养老已相当不能满足形势需要,我们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智能化能够大大减少人力,优化资源配置。

(三)满足老年群体客观的生理、心理状况的需要

第一,从生理角度来看,老年人一旦上了年纪,会出现生理衰老,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也逐渐减弱,直至生命终止。具体表现在:其一,感知能力退化,老年人感知能力的变化影响着他们对周围事物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信息的接收。体现为光暗适应能力、颜色知觉能力和敏锐度的下降。其二,神经系统功能退化,这主要由老年人脑细胞减少造成的一种迟钝反应。表现为思考能力降低,记忆力减弱,对新环境的适应认知能力较差。其三,肌肉及骨骼系统的变化,70岁的时候,肌肉只有30岁的一半,骨骼岁年龄的增长逐渐变脆,再生机能变低后灵活度明显下降,所以老人摔跤容易发生骨折,生活场所需要特别注意。其四,对环境适应能力退化,由于新陈代谢变慢,温度、湿度和气候的变化都可能引发老年人的促发性疾病,致其丧失自理能力(许畅达,2007)。2010年末,根据世界健康调查(WHS)和国家卫生服务调查(NHSS)2003-2010年的关于失能老人的情况统计如表2所示。老年人的身体较为脆弱,对于客观居住环境要求很高。科学的标准设计应该综合考虑环境的声、光、热,以及无障碍,智能化设计,对于失能老人的全方位照护,对于半失能老人的身体恢复,对于自理老年人的身体保健都是有很好的帮助。

第二,从老人的心理角度看,传统观念认为老人只需要能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就行了,吃饱穿暖就谓之孝。然而孔子有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为现在的所谓孝子,都说能奉养父母就行了。然而狗马都能得到饲养;如果对父母不心存孝敬,那和饲养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在满足老年人基本生理需求的同时,往往忽略老人的高层次需求。老年人因社会角色的转变,生活环境的变迁及生理机能退化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有更强社交归属需求,但凡事很怕给子女添麻烦,想尽量依靠自己,而自身条件又受限,长期会产生自闭情绪。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老年人同样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社会认可他们所做出的贡献,自身的社会经验应该得到尊重。智能化养老可以弥补传统机构养老的缺陷,因为可以帮助老年人解决很多身边的问题,而不是麻烦子女,智能化设施会成为生活好帮手。不给子女添麻烦,本身也是为老年人自身的心理减轻负担。智能养老服务实际上是在远程科技的体系上建立的一个支持家庭温情养老的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其它养老模式的补充与完善,不仅解决了我国家庭养老资源弱化的问题,也符合我国一向提倡的“孝”文化。

(四)弥补我国养老资源匮乏的现实需要

养老护理服务由于其特殊性,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又高于一般的服务行业,生存在这样一种夹缝中,利润空间有限就不可避免地遭遇到亏损,民营养老机构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截至2011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总床位数为 353.2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仅有19.1张,离30‰的标准相差甚远。同时,我国存在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与急需的矛盾,目前我国大约需要1000多万养老护理人员,而全国现有养老护理员仅30多万人,其中取得职业资格的更不足10万人(石峥,2012)。如果建立社区智能化养老服务,智能化会降低人员需求,只需要少数人观测监控老年人的动态,在需要的时候调配人员,而不是挨家挨户走访,就可以较大地节省人力成本,整合人力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尤其对于家庭养老的半失能老年人,也更为方便,大大缓解养老机构的床位紧张。

我国发展智能化养老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成本是智能化养老服务发展最主要的瓶颈

目前老年人保守的消费理念是养老服务的一大阻力,多数老年人还是不愿把自己毕生的积蓄花在养老方面,所以目前养老产业多是叫好不叫座。养老建设成本费用很高,除了公益性政策性养老机构外,政府要起到支撑拖底作用,给予政策上税收上的倾斜,在智能化养老建筑产业给予扶持,社区和机构统一配置智能化养老的设施(,2012)。

(二)老年服务风险管理政策法律不健全

老年服务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一个完善的可供参考的老年服务的法律法规。智能化养老虽然可以大大提高老年人的安全,但是也不能完全避免老人自身造成的意外,例如老人在养老院意外跌倒,造成人身伤害或死亡,这个权责界定不清晰,会带来很多麻烦,特别是对现在的养老社区和机构。所以,要注意老龄群体的特殊性,规范其发展,以免使产业陷入利益化陷阱,老人无法从中享受到应有的服务。养老产业的发展应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三)养老服务标准不完善

近年我国先后颁布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历研,2012),初步形成了养老服务质量、服务资质、服务设施、服务安全卫生、服务环境监测等一系列的标准体系,一定程度上了推动养老服务体系规范化发展。但是还是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首先,我国尚未建立科学完善、协调统一的社会服务标准。养老标准涉及建筑、设备设施、医疗、饮食、服务、精神等多个层面,但这些层面的规范零散的分散在不同的文件中,所以让养老服务的工作者无法从总体上把握社会服务的具体方向和标准。其次,针对我国养老服务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只有6项(李华楠,2012),就设置标准的类型而言,多数是以机构设置、设备设施、辅助仪器等建筑设施方面为标准,而真正意义的针对性、可测评的软服务标准还较为缺乏,造成目前各种模式自成一派,老年服务质量偏低。智能化养老在推进的时候可能会无所适从。

智能化养老在未来养老服务中的展望

(一)智能化养老将融入养老主流模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