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11 17:32:59
绪论:一篇引人入胜的保护湿地生态环境,需要建立在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文献研究之上。搜杂志网为您汇编了三篇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一、白洋淀湿地基本情况
白洋淀的地形地貌是由海而湖、由湖而陆的反复演变而形成的,现在的白洋淀仅是古白洋淀的一部分,古白洋淀是上承九河(唐河、府河、漕河、瀑河、萍河、潴龙河、孝义河、杨村河及白沟引河)下通津门的水乡泽国,史称西淀,到明弘治(公元1488年)之前已淤为平地,因此也称“雍奴泽”。正德十二年间(公元1517年)杨村河决口,形成九河入淀之势,淀水浩淼,势连天际,故改称白洋淀。
白洋淀地处京津石腹地,位置独特,有“九河下梢”之称,丰水季节,白洋淀可大量容量纳上游下泄洪水,按水位8.5米计算,白洋淀可蓄水3.5亿立方米,这对于缓洪滞沥、涵养水源,保卫京沪铁路和华北油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白洋淀水面辽阔,每年蒸发和下渗约2亿立方米,巨大的吞吐能力对于保持空气湿度,调节周边小气候,减轻北京地区的春季风沙意义重大。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内陆湿地,也是我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淡水湿地之一,有着非常典型的湿地特征,物种资源十分丰富,有“物种基因库”的美誉,淀内野生鱼类54种、鸟类193种、浮游植物406种、浮游动物26种、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白洋淀湿地管理现状
为了加强白洋淀湿地的保护,2001年11月,经河北省政府批准,白洋淀成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366平方公里,包括四个核心区,,分别是烧车淀、大麦淀、藻榨淀和小白洋淀核心区,核心区总面积97.4平方公里。2004年安新县成立白洋淀湿地保护区管理处,负责白洋淀湿地的生态保护。开展了湿地科学考察工作,联合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对白洋淀进行了湿地资源摸底调查40多次,取得了原始数据200多个,建立了湿地鸟类档案。加强了对生态区破坏行为的检查,严厉打击非法捕猎、毁苇造田、滥采滥摘的行为。加强生态湿地的宣传教育,使淀区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显著提高。
近年来,国家、省、市对白洋淀的生态保护与恢复也非常重视,加快了上游市县的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强化白洋淀生态补水等工程。
1991至2007年,国家水利部门先后18次对白洋淀生态补水,总计9.76亿立方米,尤其是2004年实施的“引岳济淀”生态补水工程和2007年实施的“引黄补淀”工程,使白洋淀蓄水量增加,淀区水位提升到6.5——7.5米左右,水面开阔,水质变好,许多鸟类、鱼类重现白洋淀(针尾鸭、罗纹鸭、环颈雉、文须雀、黄腹鶺鸰、中华鳑皮、鳝鱼等),芦苇、荷花等水生植物长势优良,白洋淀生态环境开始改善。
然而,要使白洋淀生态环境完全恢复,生态功能发挥到最好的水平,淀区水位应保持在7.5——8.5米,少量的补水对长期缺水的白洋淀来说几乎是杯水车薪,缺水的问题仍然不能得到根本保证解决。水位的降底使淀底逐年抬高,许多地方淀底已经,湿地变成荒地,村民们把这些干涸的荒地改造为农田,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造成了
湿地面积的减少,据粗略统计,十年来,有将近5万亩的湿地被改为农田,占白洋淀总面积的10%。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三、白洋淀湿地规划与建议
(1)依法补水,保障水源。白洋淀水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降雨,二是上游补水。1995——2005年,白洋淀流域平均自然降雨量仅为524.9mm,尤其是近几年来,降雨量更是低于平均水平,远不能满足白洋淀生态功能的需要。白洋淀上游的9条入淀河流中多数已断流,也仅有府河和孝义河有少量水流入白洋淀。应急补水可以缓解白洋淀缺水的问题,但由于白洋淀水分耗损巨大,每年仅蒸发和渗漏就达2亿立方米,(照此计算,一年不补水,白洋淀就会干淀),短期的补水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要使白洋淀水位应保持在7.5至8.5米,发挥出最佳的生态功能,应该建立长效的补水机制,实行依法补水,定期补水。每年补水量要达到3亿立方米以上。
(2)加强上游河流污染治理。白洋淀水体污染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上游污水。目前,白洋淀上游主要有府河(保定市生活废水),漕河(满城县造纸厂工业废水),孝义河(蠡县、高阳工业废水),3条河流注入白洋淀。入淀水水质不达标,导致白洋淀水体恶化。
(3)健全机构,强化管理设施。白洋淀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与2市5县接壤:保定市的安新县、容城县、雄县、高阳县,沧州市的任丘市,其中85.6%的水面在安新县境内。各市县政府在白洋淀管理方面,政策不同,措施不一,没有做到统筹规划管理。
(4)加强宣传,提高群众生态保护意识。生态环境保护宣教工作重点抓好两个方面:一是深入保护区周边个乡镇、村进行宣传,发放宣传材料,入户宣讲湿地保护区法律法规,宣传白洋淀湿地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大力度宣传湿地生态科普知识,提高生态保护意识。以报刊杂志、新闻媒体为载体,向国内外广泛宣传白洋淀湿地保护的重要意义,提高白洋淀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5)实施淀底清淤工程。白洋淀处于华北平原低洼地区,多年来上游大量泥沙流入白洋淀,沉积物逐年增多,淀底、河床抬高,一些河道行船都十分困难,加之水草腐烂后沉淀水底,淀水含磷含氮化合物超标,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6)实施人口搬迁,缓解淀区自身污染。白洋淀有水区村39个,人口约10万人,其中纯水区村15个,人口约5万人,这些村庄平均每天生产生活拉圾约12吨,生活废水7吨,大部分直接排入白洋淀,超出了白洋淀的自净能力,是水体污染的一个因素。解决白洋淀自身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行人口搬迁,首批应该重点对15个纯水区村的5万人口进行搬迁。同时,改变水区群众织席扒篓、打鱼摸虾的传统生活方式,通过转移或输出老动力的方式解决搬迁人口生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自然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的“肾”,为人类生产、生活与休闲提供多种资源,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我国在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同时,还积极在不具备建设自然保护区的区域建设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是国家湿地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小区、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栖息地以及湿地多用途管理区等共同构成了湿地保护管理体系,为湿地的保护开发以及合理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湿地公园的含义和性质定位
1、湿地公园的含义
湿地景观是由湿地人类文化圈和湿地自然生物圈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是指湿地风景名胜区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指湿地自然性较强、科学价值较高其核心区通常处于绝对保护状态的区域。湿地公园景观是在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基础上,满足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利用湿地资源优势,挖掘区域湿地文化,在湿地保育区以外建设的具有生态性、艺术性以及社会文化性,适宜公众游览的以湿地为主题的游憩空间。
2、湿地公园的性质定位
湿地公园作为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一种新模式,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已取得成功经验,并得到广泛赞誉和认可。湿地公园既不是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区更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普通公园则关注休闲游憩和向大众开放。它是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是保护区与公园的复合体。
湿地公园的建设是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催化剂”,也是湿地保护和保育理论的实践成果,集中体现了湿地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具备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湿地公园应该保持该区域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且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状况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二、湿地公园植物景观建设措施
1、水面的植物景观
湿地公园除具有一般公园的功能外,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有广阔的水面。水域不但能为生物提供栖息场所,调节空气湿度的生态功能,而且构成了园林景观的要素。单独的、平静的水面不足以形成美丽的风景线,当搭配了植物的种植,能给辽阔的水面带来无限的生机。按生活方式与形态特征分,水生植物分为挺水型、浮水型、漂浮型和沉水型。营造湿地水面景观时,应遵循湿地植物设计原则,选择观赏价值高的植物,科学处理植物与水体的关系,模拟再现自然水景,充分展现水生植物的丰富色彩与姿韵。植物的倒影映入水中,微风吹过,荡漾起层层微波,使水面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2、岛屿植物配置
湖中岛屿配置丰富的植物后,加强了水面景观、丰富了水面色彩,更能将大的水面划分成不同情趣的小的水面空间。南湖的岛屿分为半岛和湖中岛两类,半岛在植物配置时除了考虑植物景观还要考虑导游路线,避免妨碍交通;南湖中的岛屿大多是扩湖期间,为保留一些姿态优美的大乔木而刻意建造的,岛屿的大小、植物配置都是围绕着这些被保留的乔木而精心设计的,主要考虑远眺的效果,除了植物本身的色彩、姿态外,各类植物在水面形成的倒影也丰富了水体景观层次,增加了游人游览时的趣味性。
3、专类植物园的景观科普教育是湿地公园的主要功能之一,专类植物园的特定植物种植能良好向人们展示湿地植物。专类植物园是指专门用于收集、展示某类观赏植物,营造以植物造景和观赏游览为主题的园林。它主要是介绍所收集植物的物种资源分布、物种组成特点、物种使用价值与文化趣味、生态习性与栽培技术等,还可介绍该园在物种保护和品种选育等方面的成就等,并兼顾一些环保和生态问题的常识教育。
4、自然式水岸线景观
湿地公园的水岸线应采用自然式护坡的营造方式。湿地具有过滤和渗透的作用,而混凝土砌筑的护岸将会破坏它这种功能。理想的湿地护岸形式,是以自然的湿地土壤沙砾基质代替人工砌筑,并在水陆交接的自然过渡地带种植湿生植物。采用形式多样的生态护坡,来设计湿地岸边环境,使岸堤土壤与水体之间能进行物质交换,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实现湿地的自身调节能力,又营造出了错落有致、野趣十足的生态环境。
三、生态优先的湿地公园建设
1、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原始的生态系统,其功能一旦遭到破坏可能会永久性的丧失,因此要从根本上树立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意识。在湿地公园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尽量避免和减少因工程建设对湿地造成的破坏;湿地公园建成后,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生态保护知识培训,提高其生态意识,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让游客尽量避免和减少对湿地公园造成污染和破坏。
2、注重适度开发,保持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平衡
在对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和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不破坏湿地的自然良性演变为前提,实现对湿地生态平衡最小的干预,走可持续发展的开发之路,力争在开发的基础上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功能完整性。在全面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实施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终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和统一的发展,为介休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循环做出贡献。
3、休憩娱乐活动主题化、生态化
城市湿地公园中的游憩活动应该主题化、生态化,各游憩活动都应围绕湿地景观进行设置,游人的娱乐活动应集中在湿地公园的游憩观光区。游憩观光区是城市湿地公园展示湿地景观的主要区域之一,可向游人展示江海湖泊、河流湿地、沼泽草滩等各种湿地景观类型,也是游人休闲观光的主要场所,在不破坏湿地生境和产生污染、噪音的前提下,允许游人进行参与性的湿地体验活动,如观鸟观鱼、滨水体验、采莲垂钓等,促进生态旅游适度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天人合一的境界。
4、坚持长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开发的计划
湿度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开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开发必须立足当前,着眼于未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突出湿地公园的特色,借助当地政府的平台,扎实地推进国家湿地公园的开发和保护工作。
5、加大配合,调动全社会了共同参与
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不但需要环境、农业、林业、渔业、国土、旅游、水利等各个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同时还需要当地百姓的参与和支持。成功的共管首先源于其管理的理念和制度,在合适的管理理念、法律保证和有效机制的基础上,管理者分享权利、承担责任和明确的管理效益等方面也是成功管理的基础。
6、生态环境保护与湿地之间的关系
湿地与水生态环境直接相联、密切相关,水文要素特别是水是湿地与水生态环境之间联系的纽带,它既是湿地属性的决定性因子,也是水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因子,湿地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组织部分,水生态环境是湿地的重要支撑和基础,没有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也就没有健康完整的湿地。没有健康完整的湿地,就不会有良好的水生态环境,保护湿地是保护水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措施,保护水生态环境是保护湿地的前提和保证,湿地的破坏和丧失,将直接影响水生态环境,水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威胁湿地的安全,健康的湿地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否则,不但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而且将会受到大自然的强烈报复,因此,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相互依托,休戚相关。
结束语
城市湿地公园的出现为城市湿地资源保护带来了一种新型的模式,它成为国家保护湿地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发展建设城市湿地公园是落实国家湿地分级分类保护管理策略的一项具体措施,也是当前资源破坏严重的形势下,解决湿地保护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因此,我们应该调动社会的所有力量参与保护湿地,加大城市湿地公园建设,保护我们的生态系统,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张秋月,贲东生.浅谈我国城市的生态化建设[J].山西建筑,2010.
4.惠州学院旅游系,广东 惠州 516007)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与考察法等方法,通过评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及生态损益、支付意愿等方法确定了会仙岩溶湿地生态补偿标准的范围:由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确定补偿标准的上限为9 874.5元/(hm2·a);根据生态损益、支付意愿调查等确定补偿标准的下限为9 428.6元/(hm2·a),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会仙岩溶湿地的生态补偿途径与方式为现金补偿、政策补偿、技术补偿和实物补偿。研究结果对促进会仙岩溶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使其生态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 :会仙;岩溶湿地;生态补偿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1-0066-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1.016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to
Huixian Karst Wetland in Guilin
WANG Yue1,2,3,YIN Hui4, LI Hui1,2,3,ZHAI Lu-xin1,2,LIANG Bao-ping1,2,HOU Man-fu1,2
(1.College of Environment & Resources,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Guangxi, 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Ecology of Rare and Endangered Specie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Ministry of Education, Guilin 541004,Guangxi, China;3.Key Laboratory of Karst Ecosystem and Treatment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CAGS, Guilin 541004, Guangxi, China;
4.Tourism Department, Huizhou University, Huizhou 516007,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method, questionnaire and investigation method were used to evaluate, function value, of the ecosystem service and the willingness to pay such as profit and loss. The scope of the fairy karst wetl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tandard was determined. The calculation of the service value of wetland ecosystem showed that the upper limit of compensation standard was 9 874.5 yuan/hm2/year. The ecological profit and loss showed that the lower limit of compensation standard was 9 428.6 yuan/hm2/year. The huixian karst wetl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ways and methods were clarified for cash compensation, policy compensation, technology compensation and material compensation. It will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o huixian karst wetlan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king its ecological value maximum with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 Huixian; Karst wetland;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收稿日期:2014-04-17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0BAE00739-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61005;41361041);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3GXNSFBA019222);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TOTO水环境项目;岩溶所所控项目(121237128100212);桂林市科学研究与技术
开发项目(20110120-6;20120122-2;20130129-3);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教师成长基金(JS2012009;JS2012012);广西教育
厅科研项目(201203YB028;2013YB040);惠州学院尹辉博士科研启动项目(201315001);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项目
(QNZD13011;QNYB13050)
作者简介:王 月(1980-),女,辽宁沈阳人,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恢复、水文和水土保持方面的研究,(电话)13507730205
(电子信箱)wangyue800312@163.com;通信作者,李 晖(1981-),男,河南南阳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等
方面的研究,(电话)15807731029(电子信箱)lh1029@126.com。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源、净化水质等生态功能[1-3]。广西是我国湿地分布面积较大的省份之一,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岩溶湿地,它是西南岩溶区特有的湿地类型之一。由于西南地区的岩溶湿地分布较多,水文系统具有地表、地下双重空间结构,渗漏性强,入渗系数大,水文过程变化迅速,旱涝灾害频繁,决定了该地区的岩溶湿地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复杂性和脆弱性,因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位于广西桂林市的会仙岩溶湿地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大型岩溶湿地之一 ,在1 000 m以下的中低海拔岩溶区里,它是独一无二的,弥足珍贵,又被称为“桂林之肾”[3]。 2012年2月,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同意桂林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进行试点建设,同时将其列入全国三大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工程之一,这为会仙岩溶湿地周围居民发展经济迎来了契机[4]。然而,会仙岩溶湿地目前正面临着湿地面积持续减少,湿地生态功能严重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问题[3,5],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一方面,当地居民响应政府号召进行生态保护与建设,但这却使当地居民丧失了经济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环境资源;另一方面,当地居民从事生态保护活动,为湿地周边地区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服务功能,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要解决这些矛盾,亟待构建良性运转的生态补偿机制,以便协调各方利益,促进湿地生态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6]。生态补偿的缺失正是会仙湿地乃至与之相关的整个漓江流域管理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以生态补偿三大理论为依据,构建适合会仙岩溶湿地实际情况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补偿机制,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和丰富生态补偿理论,为岩溶区湿地的生态补偿标准的测算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也为更好地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鼓励、引导和探索实施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生态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的生态补偿”提供实验典范[7]。
1 研究区域概况
会仙岩溶湿地位于临桂县会仙镇睦洞、四益、燕山、马面、山尾、新民、文全、四塘乡大湾村委和雁山区竹园村委,涉及2个县(区)、3个乡镇、9个村委、47个自然村,约2.2万人,核心区面积约0.33 km2,见图1[5]。
唐朝时期开凿的古桂柳运河(相思埭)从湿地中心穿过,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连通漓江与洛清江。会仙岩溶湿地地貌属喀斯特峰林平原地貌,地势平坦,石灰岩孤峰林立,海拔小于500 m。该区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太阳强热辐射和季风环流的影响,四季分明,夏长冬短,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 835.8 mm,年平均蒸发量1 569.7 mm[8]。近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不断对湿地蚕食围垦、开荒造田、围湖造塘、挤占河道,使原有湿地不断受到破坏,水面逐渐萎缩,地面逐渐疏干,沼泽和湿地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会仙湿地的水文水质状况堪忧,各种污染呈现严重的趋势。目前,会仙湿地包括相思埭运河、沼泽地、草地、湖泊、水塘等,主要分布在运河以北,在九头山、凤凰山、龙山、狮子岩、钟鼓山之间,其中部分草地已开垦为经济林地和农田。
2 研究方法与调查方案
补偿利益的相关方即补偿主体与客体的确定,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前提。会仙岩溶湿地修复水工程及国家级湿地公园建立过程中,当地农户为保护与恢复生态而牺牲了部分利益,为主要受到损害的一方,应得到补偿。会仙岩溶湿地的游客、会仙岩溶湿地所属的漓江流域下游桂林市居民及政府为受益者。
根据补偿者和受偿者两个方面,分别针对会仙岩溶湿地范围内的居民和桂林市区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基本情况如下:在湿地核心区的七星村、燕山村、睦洞村、毛家村、铁匠村等11个自然村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2份,回收问卷102份,有效问卷100份,问卷有效率达98%;在桂林市区内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93份,有效率达96.5%,调查范围涉及七星区、叠彩区、秀峰区、象山区四个城区。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湿地周围居民调查结果分析
3.1.1 湿地周围居民损失的机会成本分析 会仙岩溶湿地及其周边村庄居民一部分的收入来自于农业生产,一部分为外出务工所得。调查结果显示,会仙岩溶湿地核心区村落村民的农业用地类型主要以耕地为主,林地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少,84.5%的村民家中无林地,有林地的村民中有2/3家中林地面积在6 667 m2以下。平均每户拥有耕地4 180 m2,其中村民人均拥有水田面积为2 207 m2,旱田面积567 m2。收入来源方面,水稻种植的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的69.7%,收入方式单一,且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平均每户年总收入为19 132.88元,平均每户年总支出为16 989.18元。会仙岩溶湿地周边村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人均收入和家庭收入均不高。
3.1.2 湿地周围居民生态补偿认知及补偿意愿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的村民对生态补偿的概念较为模糊,近67%的村民对其一无所知。此外,对于生态补偿的一些相关措施(如退耕还林),仅1/3的村民表示非常支持,超过一半的村民则表示在损失得到赔偿的情况下才支持。在环境保护方面,绝大多数村民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但仍有部分村民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在得到回报的前提下才愿意保护自己的家园。对于补偿方式,现金补偿比较受欢迎,占到了被调查者的54.5%。究其原因,现金的灵活性比较高,村民可以随意调配使用;而实物、技术、政策补偿等,因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居民们对此有所顾虑。在希望得到的优惠政策中,超过半数的村民选择了提供更多的惠农政策以及拥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近44%的村民选择了稳定的就业机会,这与当地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由于保护区的建立,村民的农田水量逐年下降,耕地的收成也大幅减少,务农的收入已经不能提供村民稳定的生活保障。经计算,会仙岩溶湿地周边居民希望得到的生态补偿金额为8 937.75~10 335.75元/(hm2·a)。
3.2 市区居民调查结果分析
3.2.1 市区居民对生态补偿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人群对于会仙岩溶湿地的基本情况了解程度不深,有75.1%的被调查者从未去过甚至未听说过会仙岩溶湿地,关于生态补偿及其相关概念也所知甚少。对于会仙岩溶湿地被列入全国三大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工程,建设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被调查者的看法不一,仅36.3%的人表示非常支持,有35.8%的人比较支持,3.1%的人表示不支持该项工程,而有24.8%的人对该工程的开展持观望态度。由此可见,当地居民和受益者对于保护会仙岩溶湿地的态度不统一,在这样的背景下,保护意识更是无从建立。从整体情况看来,有超过18.1%的居民认为会仙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漓江中下游生态环境(水源)保护间无任何关联,并普遍认为会仙岩溶湿地的环境保护好了,被调查者及家庭成员从中受益的程度及可能性很低,仅13.5%的居民认为可能受益。
3.2.2 市区居民支付意愿分析 通过对桂林市四个城区的问卷调查,市区居民在对会仙岩溶湿地的支付意愿上态度不一,仅25.9%的人表示愿意为保护湿地出钱出力。在不愿意提供支付的人群中,33.1%的人认为,出资保护环境应该是政府职能,个人力量非常有限。在愿意支付生态补偿金的被调查人群中,居民认为生态补偿金的支付方式应该多样化,但60.3%的人认为自愿出资的方式是最优选择。被调查者中愿意支付的意愿额度范围结果见表1。经计算,市区居民平均支付意愿为54.9元/(a·人)。从表1可知,约90%的人的支付意愿在100元以下。若以2012年桂林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2 300元计算,市区居民平均支付意愿为54.9元,仅占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0.25%,说明支付意愿的金额在人们承受范围之内。
4 会仙岩溶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构建
4.1 生态补偿标准确定
生态补偿标准是生态效益补偿的核心,关系到补偿的效果和补偿者的承受能力。由于生态补偿制度、额度等在国内外均无统一的规定与标准,相关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9],因此本研究主要以会仙岩溶湿地周边农户生产性土地的丧失,以及湿地恢复后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增加而产生的价值两项指标作为补偿的额度标准。具体标准的设定为:①以丧失生产性土地的农民的收益损失作为补偿的下限。②以重要物种栖息、物资生产、污染防治净化、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功能、休闲旅游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之和作为补偿的上限。③结合利益相关者的意愿调查确定补偿的合理水平,在制定补偿额度时,需同时考虑实际的民意情况。④结合地区的财政情况以及相关政策,考虑生态补偿实施的年限。
经过上述调查与分析,计算出会仙岩溶湿地生态补偿标准的下限为9 428.6元/(hm2·a)。生态补偿标准上限的确定主要是基于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由于国际上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规范、完善的湿地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标准,因此本研究借鉴前人研究经验,同时结合会仙当地的实际情况,采用的评估方法有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碳税法、旅游成本法、旅行费用法、生态价值法,最终通过计算得到补偿标准的上限为9 874.5元/(hm2·a)。
4.2 生态补偿途径与方式
目前,生态补偿的基本模式主要是政府补偿和市场补偿两种模式。政府补偿模式是在国家行政权力的强制和保障下,由中央或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政策扶持、项目投资、税收改革等多种手段,对生态服务者进行合理补偿的一种方式[10,11]。而市场补偿模式是生态服务受益者与服务者通过谈判及协商,运用市场机制对生态服务者进行补偿的一种方式[11]。市场补偿模式是政府补偿模式的有效补充。根据对会仙岩溶湿地居民的问卷调查发现,对耕地都有相应的补贴,且湿地保护区政府支持居民发展旅游业,湿地公园未来的开发建设将给当地居民带来额外的收入。居民补偿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政府通过对耕地的现金补贴和政策给予当地居民一定的补偿。会仙岩溶湿地的生态补偿是一个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补偿方式,较符合当地的发展情况。
在补偿形式方面:①现金补偿,是大部分村民的首选补偿方式,主要原因是现金比较便于使用,居民可以灵活支配。②技术补偿,也受到一部分村民的青睐,有些村民已经意识到科学技术是脱贫致富的关键,但具体的技术补偿重点还应结合当地的农业发展特点、资源优势及村民的需求而定。③政策补偿,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调查中许多村民希望政府给予惠农政策,比如提供就业机会,减轻农民负担等。④实物补偿,虽然村民对实物补偿的积极性不高,但可以作为其他方式的一种补充。
5 小结
本研究虽对会仙岩溶湿地的生态补偿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与研究,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仍需对以下问题作深入探讨:①会仙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详细评估与测算;②如何建立完整的湿地生态补偿分析模型。目前我国对湿地生态补偿的研究很多,但却缺乏一整套标准的湿地生态补偿分析模型,尤其是对岩溶湿地的研究就更缺乏。
参考文献:
[1] 陆健健.中国湿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 钱 芳.论湿地功能及其保护[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24(9):54-59.
[3] 李 晖,王 月,王艳分.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生态环境调查及生态旅游开发[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86-15289.
[4] 黄 蓉.桂林会仙湿地被列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EB/OL].(2012-04-08)http://www.gl.cei.gov.cn/travel/news/2012/04/0901.htm.
[5] 李 晖,蒋忠诚,王 月,等.桂林会仙岩溶湿地健康评价与补偿机制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3(1):61-64.
[6] 赵秀玲,陶海东.南水北调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综述[J].南都学坛,2011,31(2):119-122.
[7]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1-03-16).http://www.gov.cn/2011lh/content_1825838.htm.
[8] 韦 峰.桂林会仙喀斯特湿地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研究[D].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9] 刘 丽.我国国家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山东青岛:青岛大学,2010.